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找回密码
登录  注册
搜索
热搜: 移民 留学
查看: 141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笔] 2019新西兰万圣节见闻录—童年的回归(反《童年的消逝》)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升级  68.2%

UID
14051943
热情
1392
人气
1530
主题
50
帖子
366
精华
6
积分
1682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19-9-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20:29: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微信分享

引子

1、30年前,在我生活的偏僻的中国农村里,刚上小学的我在春节那天吃完早饭就是带上布兜,从邻居家开始到生产队(村民小组)挨家挨户去“拜年”—逢人就打招呼说祝福语,然后接受大人们捧出的糖果糕点等零食;

2、20年前,我刚到新西兰留学一个多月,住在homestay家中。有天傍晚,一群身着奇装异服的白人小孩来敲门,朝我们喊“trick or treat”,我们一脸茫然,年近七旬的女主人老太太心领神会,捧出一篮水果糖,微笑着让孩子们拿;

3、15年前,我大学时代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给TNS索福瑞公司当户外市场调研员(field interviewer),深入到奥克兰各社区挨家挨户敲门,进屋做面对面访谈(face-to-face interview),也因此见到开门的不同年龄、肤色、种族的成人面孔,初步领略了新西兰多元的移民文化。


正文:

今年的万圣节前夜在奥克兰是个云淡风轻、晴空万里的好日子。得益于新西兰南半球的地理位置和夏令时制,接近六点时还是艳阳高照,适合户外活动。我们居住的社区是个villa群,单门独户的房子错落有致,彼此紧挨着,很符合华人们的居住风格。

七岁多的女儿五点多就跑到同学家去化妆,她准备了一大包衣物和化妆贴纸。用了半个多小时,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面目狰狞的小巫婆,穿上黑底的人体骨架装,灰色裙子,扎着灰黑相间的头巾,眼部涂白,嘴唇抹黑,脸上贴着“丑化”的裂纹。她的同学脸部造型也类似,戴上尖顶的巫婆帽。她们提上南瓜灯和小黑锅形状的容器去“讨糖“,女儿临出门还甩给她不到三岁的弟弟一件绛红色的披风,让弟弟披上跟在她们后面。

万圣节是孩子们的狂欢节,首先是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意,充分化妆和“扮丑“的时刻他们会穿戴奇装异服,在脸上涂上五颜六色,甚至戴上骷髅面具,举着魔杖,扮成魔鬼、幽灵等的造型,以迎合万圣节恐怖搞怪的传统节日氛围。有的爱心家庭还会在门口或篱笆墙上布置蜘蛛网、蜘蛛、蝙蝠等相关道具,其实就是变相鼓励孩子们上门“trick and treat”!

三个女孩子像风一样蹿出家门,在小区中东跑西窜,穿街(道)入院,不停地敲门叫嚷“讨糖”。门开了,映入眼帘的多是一张张头发花白,和蔼可亲的爷爷奶奶们的面孔,他们拧着装着各式糖果和巧克力的篮子或容器,满脸笑容地给孩子发糖,或者让孩子们用小手随意抓,还用华语和孩子们打招呼。有个剃着平头,戴着眼镜,憨态可掬的老爷爷拿着手机拍孩子们抓糖的情形,正赶上外面的家长向屋里拍照,把老爷爷也照进去了,颇有点卞之琳的诗《断章》的意味—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升级  68.2%

UID
14051943
热情
1392
人气
1530
主题
50
帖子
366
精华
6
积分
1682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19-9-27
沙发
发表于 2019-11-2 20:35:11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2019新西兰万圣节见闻录(二)

这是个学区,很快女孩子们遇到和她们一样扮成各种搞怪造型的白人以及印度裔的孩子们,也是年纪相仿,三三两两地在社区内敲门。不久女孩子们遇到他们的男同学,男生们穿成黑魔鬼和蜘蛛侠于是几股华裔孩子自动合流,形成一个十多人的团队,大家一起行动去敲门,场面蔚为壮观,甚至还形成分工,一个腿快的男生跑在最前面当侦察员,随时通风报信。一旦看见有人家开门赶紧发讯号招呼大群过去,而侦探到其他族裔的孩子们敲不开的门,赶紧提醒大部队直接忽略。


万圣节户外“讨糖”也是个亲子时光父母们跟在孩子后面,一方面照应他们的安全,一方面规范他们的行为,别让孩子们玩出格了。社区里的车是路边停靠的,孩子们在横穿马路,路两旁乱窜,家长们是跟在后面的,也当是黄昏时份的散步。有的父母伉俪情深,还手挽手在街道上走。还有的妈妈推着婴儿车,带着小Baby尾随着大一点的娃。我给儿子系上绛红披风,看着他独自在路边慢慢地走,一群年轻的妈妈围住他啧啧称赞,说他“是哪吒”,“明年就流行这款(披风)”,可见中文动画电影《哪吒》的热播对华人世界的文化影响力,我不由得暗自钦佩女儿make up的功力。当儿子一步一摇地缓缓走向一户打开的门,门口的阿姨朝他亲切地鼓励道“哎呀,小勇士过来啦”,拿着糖果篮等他来取。女儿有位同学是香港华人,估计家教挺严的,当看到孩子们玩“疯”了,她父亲就上前给她女儿“降温”,用粤语提醒她注意,并限定她继续“讨糖”的时间。

然而孩子们始终把握着上门讨糖的节奏,家长们只能是被迫跟随,跟着孩子们走向社区里的毎家每户,看着他们走进每个院子,敲响每一扇门。孩子们已经把一个四方回旋的drive街道都转了个遍,还觉得意犹未尽,于是牵动家长们走向下一个街区,家长们“追随”的队伍也在壮大。这些家长有些是邻居,但是平时的交集也不多,正好趁孩子们“疯”的时候,跟在后面彼此间便走便交流熟识,聊聊家长里短和工作时事,这也成了成人们社交的一种时刻和方式。跟着孩子们的旋风般的身影,随他们探索社区内未知的角落,敲开略显神秘的门宅。有一家靠后的Kiwi人家,房子似在装修,建得像城堡,门口放着好几艘破船,看样子像从事修船的。大人们有点担心孩子们的安全,想阻止,可孩子们看到这家门前的船上布置了黑蜘蛛和白蛛网,不由分说地冲进去,居然也讨到糖了。

这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社区,但社区内也有零星的白人住户,他们也是欢迎孩子们上门的,来者不拒。有位黄头发扎马尾辫的白人妇女在自家后院喝着啤酒,饶有兴致地看孩子们在院外小路上到处胡乱敲门,等看到孩子们敲她家门时,她放下酒瓶,端着糖果篮就给孩子们开门了。有一对年轻的白人情侣估计刚置业,二十出头的样子,院前草坪上还停着一辆全新的摩托车,他们显然还没有小孩,但是看到孩子们上门,他们一起开门迎接,给孩子们拿糖。在孩子们无定向和漫无目标地随意敲门中,平时互不关心和熟识的社区居民不约而同地打开了门,也进一步增加了左邻右舍的熟悉度,融洽了社区邻里关系。这一天,这个时段,消弥了年龄、性别,肤色、种族等的差别,社区马路上,房前屋后人头攒动,几乎所有人都在参与这个源自古欧洲的有着上千年传统的节日,大家都在感受孩子们的欢乐,所有人都回到了童年。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升级  68.2%

UID
14051943
热情
1392
人气
1530
主题
50
帖子
366
精华
6
积分
1682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19-9-27
板凳
发表于 2019-11-2 20:39:15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新西兰万圣节见闻录(三)——童年的回归(反《童年的消逝》)

三十年前,我还生活在中国长江下游的一个偏僻村庄里,当时的我和现在的女儿年龄相仿。我在农历的春节那天上午,和小伙伴们一起同村的村民家去拜年,走进村民家中,“爷爷奶奶伯伯大妈叔叔婶婶哥哥姐姐”等亲热地叫上一通,说几句新春祝福的话,这时就会得到长辈们给的糖果糕点花生瓜子等。天寒地冻的早晨,有些爷爷奶奶躺在被窝里还没起床,你得走他们的床前去“拜年”,这也是我童年过年时最喜欢的活动。中国传统的农村是“熟人社会”,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因此同一个村尤其是生产队,就算不是同姓,几十户人家彼此间也熟识,住得近的左邻右舍间平日里还常串门,所以到春节时小孩“拜年”自然“赚”得盘满钵满。而三十年后,在南半球的新西兰这样一个由各国移民组成的社区中,在这个晴朗的黄昏时份,我童年时代的欢乐在我的儿女们身上“复活”了,或者说,我感受到“童年的回归”。只是在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中心的新西兰移民社区,居民之间平日里的往来不多,孩子们也只是堵在每家的门口叫“trick or treat”,挨家“讨糖”,最后也能满载而归。

我童年时代生活的村庄,二十年前就由于工业化被整体拆迁,村庄的废墟埋下黄沙下,上面建起了一座能造万吨货轮的巨无霸船厂。原先的村民分别搬进了城镇中的小区公寓和自建小产权房中,各自的居住格局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村民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也由于居住建筑的参齐而隔阂起来。随着我成长读书离开家乡,故乡也最终沦为一种记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不光是数以十万计的传统村庄的消逝,也包括我们童年熟悉的传统生活方式。

然而在一个移民国家并不天然能产生这种民间自发的举国狂欢。十年前我居住在奥克兰市中心,万圣节前夜黄昏时份上街,街上也是冷冷清清,偶尔能看到几个魔鬼打扮的小年轻,因此城市中万圣节的气氛相对不浓。只有身处单门独户,住房相挨的社区中,在孩子们的“引爆”下,这一种社区地域性的自发狂欢才能走向高潮。当然新西兰位于南半球的地理位置,使万圣节期间处在春暖花开的宜人气候中,又由于实行daylight saving夏令时,所以白昼时间更长,孩子们能够在户外happy的时间延长。从成人们下班六点能到家,一直到八点多天还没有全黑,一波波的孩子们有充裕的时间在社区内轮番“轰炸”。因此城镇化和工业化,加上高层的城市建筑格局会淡化传统的节日氛围,而沉淀下来的移民社区,适宜的住房布局,再加上宜人的气候,充裕的时间等因素会催生重塑一个热闹活跃的传统节日。

“文化认同“角度来看,万圣节也非新西兰的原生性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英伦三岛上的古代原住民凯尔特人纪念入冬和亡灵的节日,随着它被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吸收以及近代大英帝国的扩张,因此万圣节文化随着英裔居民传遍大半个地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传统节日。不光是在北半球的英美等国即使是偏居一隅的新西兰,白人Kiwi们也世世代代庆祝万圣节。而当华人移民们来到这片土地,自然也就“入乡随俗”,在文化上被“同化”了,华人家庭也自发准备糖果,华人小孩也更显活跃。因此新西兰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共同庆祝万圣节是“文化认同”的一个方面,也是“文化熔炉”的魅力所在,是多民族混居的社区和谐共生的一个体现。在这片土地上,华人亚裔是少数族群,欧裔白人是主体;而在这个社区中,白人Kiwi家庭又成了少数派。但是在庆祝万圣节和待孩子们,大家找到了契合点。因为无论是自幼生活在农村的我,还是尾随孩子的华人家长们,无论是在后院喝啤酒的白人妇女,还是未曾生育的年轻配偶,每个人都从孩子们身上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感受到“童年的回归”。

《童年的消逝》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2年出版的人文社会类著作,这也可以看成是传媒人写的批判现实的社科书。“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而近年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增强,似乎为作者找到更多的论据。但是在南半球,在这个社区,在这个节日,在这一刻,当孩子们成为主角,把控着狂欢的节奏,当大人们放下手机,走到户外,追随着孩子们的脚步“童年”真正“回归”了。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14036904
热情
7879
人气
15377
主题
38
帖子
2295
精华
3
积分
12809
阅读权限
0
注册时间
2019-4-9

尊贵铂金 玫瑰勋章 平安如意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19-11-3 01:36:1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鬼怪装饰了别人的屋子,糖果装饰了孩子们的梦。”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升级  32.4%

UID
122856
热情
1304
人气
2190
主题
72
帖子
1389
精华
0
积分
2486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7-19

畅游勋章

5#分享本帖地址
发表于 2019-11-3 21:47:38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
要做事先做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升级  72.03%

UID
319683
热情
23142
人气
35418
主题
79
帖子
10026
精华
0
积分
34406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12-4-13

永恒钻石 尊贵铂金 活动贡献勋章 怦然心动勋章 游戏勋章 新时政 元老勋章 体育勋章 爱心勋章 畅游勋章 10周年纪念 2018年度金ID 20周年纪念 暗黑破坏神III 2018俄罗斯世界杯 2018许愿勋章 魔兽世界纪念勋章 平安如意勋章

6#分享本帖地址
发表于 2019-11-4 14:59:30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万圣节有小朋友来要糖,我头戴嘴里淌血的恶魔头套,手拿着菜刀就出去准备给糖,小朋友们吓得一个个都尿裤子跑掉了是怎么回事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UID
14054094
热情
86
人气
87
主题
16
帖子
76
精华
0
积分
133
阅读权限
0
注册时间
2019-10-25
7#分享本帖地址
发表于 2019-11-4 16:52:55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 联系论坛客服| 广告服务| 招贤纳士| 新西兰天维网

GMT+13, 2024-11-16 01:26 , Processed in 0.0206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Copyright 2001- Sky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