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2804
- 热情
- 1953
- 人气
- 2903
- 主题
- 246
- 帖子
- 2807
- 精华
- 5
- 积分
- 3984
- 分享
- 0
- 记录
- 0
- 相册
- 1
- 好友
- 1
- 日志
- 0
- 在线时间
- 195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12-9
- 阅读权限
- 30
- 最后登录
- 2024-9-26
![Rank: 12](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2](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2](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升级 ![](source/plugin/plbeautify/images/expl.gif) ![](source/plugin/plbeautify/images/expc.gif) 32.27% - UID
- 132804
- 热情
- 1953
- 人气
- 2903
- 主题
- 246
- 帖子
- 2807
- 精华
- 5
- 积分
- 3984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7-12-9
|
合气道来源于大东流合气柔术是日本公认说法,而大东流合气柔术的来源则众说纷纭,
一.关于柔术起源
柔术起源于公元2000年前古老的印度,通过中国进入日本,在那里古代的武士们将它发扬光大,创造出“柔术”,意为“以柔克刚”之术。
柔术从其渊源来看,它与中国的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早对柔术的定义出现在日本的古籍《拳法秘书》中:拳、今世所谓之柔术也。于《武备志》中称之为手搏。在日本开始有此事,是近世有陈元斌者,来我国寓居江户浅府的国正寺,另有浪人福野七郎右术门、矶贝次郎左门、三浦与次右卫门者,同寓居该寺住在一起。元斌说:大明有擒人之术,我虽不懂此术,然常见之。上述三浪人闻其术,便自己钻研磨练,后便能善其术。尽柔之和语始于上述三人传之四方。
此术之理是持之以柔,不与对手争先,不急于求胜。要修虚静之心,见物不妄动,遇事在沉着冷静而不浮躁。能做到沉着,则需要用调息法。
国昌寺文书中也有关柔术的历史记录
陈元斌于日本宽永三年至四年(1626-1627)居于江户西久保国昌寺。在该寺文书旧记录中,记载了陈元斌当时传授柔术的经过。后国昌寺遭火灭,很多文稿手迹均被焚,劫后留存有关柔术旧记录。
《拳法秘书》将元斌拳法同道家哲学结合,使其系统理论化,从而构成独特而鲜明的“拳道”思想体系(阴柔之气)之道家拳法。这在具有传统“禅儒”思想“禅武”天下(阳刚之气)的江户时代,是划时代的革命理论。
《拳法秘书》的“拳道”系统理论,在当时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武文化中,亦是位列前茅的。即使在清代早期,拳法的文字理论化,亦要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
大明擒人之术衍生的柔术,其取名最可能来自东亚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兵书《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强调要“活著(捉)朝天,而其柔也”。“活捉”就星擒之意,“朝天”就是摔跌之意,“柔”就紧柔制刚之意也。
以柔制刚只是战术性技法,而《拳法秘书》的“持之以柔”,则紧规律性的柔之“道”,去指导以柔制刚的“术”。因此,《拳法秘书》很可能是在陈元斌的《老子经通考》出书之后写成,因为德川幕府的江户时代,是尊儒抑道,陈氏之书特为日本人了解老子思想而作。
合气道来源于大东流合气柔术是日本公认说法,而大东流合气柔术的来源则众说纷纭,
一.关于柔术起源
柔术起源于公元2000年前古老的印度,通过中国进入日本,在那里古代的武士们将它发扬光大,创造出“柔术”,意为“以柔克刚”之术。
柔术从其渊源来看,它与中国的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早对柔术的定义出现在日本的古籍《拳法秘书》中:拳、今世所谓之柔术也。于《武备志》中称之为手搏。在日本开始有此事,是近世有陈元斌者,来我国寓居江户浅府的国正寺,另有浪人福野七郎右术门、矶贝次郎左门、三浦与次右卫门者,同寓居该寺住在一起。元斌说:大明有擒人之术,我虽不懂此术,然常见之。上述三浪人闻其术,便自己钻研磨练,后便能善其术。尽柔之和语始于上述三人传之四方。
此术之理是持之以柔,不与对手争先,不急于求胜。要修虚静之心,见物不妄动,遇事在沉着冷静而不浮躁。能做到沉着,则需要用调息法。
国昌寺文书中也有关柔术的历史记录
陈元斌于日本宽永三年至四年(1626-1627)居于江户西久保国昌寺。在该寺文书旧记录中,记载了陈元斌当时传授柔术的经过。后国昌寺遭火灭,很多文稿手迹均被焚,劫后留存有关柔术旧记录。
《拳法秘书》将元斌拳法同道家哲学结合,使其系统理论化,从而构成独特而鲜明的“拳道”思想体系(阴柔之气)之道家拳法。这在具有传统“禅儒”思想“禅武”天下(阳刚之气)的江户时代,是划时代的革命理论。
《拳法秘书》的“拳道”系统理论,在当时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武文化中,亦是位列前茅的。即使在清代早期,拳法的文字理论化,亦要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
大明擒人之术衍生的柔术,其取名最可能来自东亚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兵书《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强调要“活著(捉)朝天,而其柔也”。“活捉”就星擒之意,“朝天”就是摔跌之意,“柔”就紧柔制刚之意也。
以柔制刚只是战术性技法,而《拳法秘书》的“持之以柔”,则紧规律性的柔之“道”,去指导以柔制刚的“术”。因此,《拳法秘书》很可能是在陈元斌的《老子经通考》出书之后写成,因为德川幕府的江户时代,是尊儒抑道,陈氏之书特为日本人了解老子思想而作。
根据日本佚名作者的《拳法秘书》中,提到“近世有陈元斌”,史料登实应是德川家光时期(宽永三年五月入谒家光,见图A2-2-2),而提到“今世所谓柔术”,则是德川家纲时期。著书的年月可能在陈氏的《老子经通考》成书(1670)之后和日本哲学大师贝原益轩的《和事始》(1683)引用《拳法秘书》之前,推断似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大约早于清代乾隆年间王宗岳的《太析拳论》一个世纪。
柔术是一种古老的日本武术,现代的柔道和合气道均演变自柔术。柔术据说是起源自古代战场上的廝杀,当时的战斗是穿著铠甲来进行的,最初是类似相扑的二人插手合抱的形式,後来随著技术发展,出现拧手腕、肘关节、倒身摔等。
柔术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如打手、缚打、捕手术、小具足、拳术、和术、铠组讨、体术等等。其中的铠组讨即穿著甲胄对打,小具足指装备短刀对打。至於柔术这个名称则大约在江户时期才出现。
二.关于合气柔术起源
其次,再谈谈“合气”,“合气”之名可见于道教典藏《广弘X集》第九卷。书中提到“合气”与“合气之术”虽未出现合气道,合气柔术之名,但联系到此书为道教典藏,日本取名“合气道”,“合气柔术”也就不以为奇。根据该书介绍合气之术特点:①强调呼吸的作用;②形式上无个人演练;为两人演练③宗旨强调爱,强调该术为生人之术,而非杀人之术;④强调练习两人之合谐,将对方纳入己方,与己方合为一体;练过合气道的人都知道以上几点与现代合气道的特点十分吻合。
三.关于大东流合气柔术起源
再次谈谈“大东流合气柔术”“大东流”为一地名,为现今北京市昌平区小场山镇大东流村(位于镇域东部),明代称东柳村,清《康熙昌平州志》载有大东刘村,《光绪昌平州志》载有大东流沿用至今,)因此当年植芝盛平到中国北方活动时,该村即为现名,且该村民至今仍流行此术,只是由于秘而不演,而不为世人所知晓,据知情人透露该术,属于内家范畴(内家是因为只在直系亲属间传授,不在外练习,多在自家中,特别是在夜深人静时练习),虽名称有异,但内容及练习方式、宗旨与我们以上所说的“合气之术”是一模一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