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30年前,在我生活的偏僻的中国农村里,刚上小学的我在春节那天吃完早饭就是带上布兜,从邻居家开始到生产队(村民小组)挨家挨户去“拜年”—逢人就打招呼说祝福语,然后接受大人们捧出的糖果糕点等零食; 2、20年前,我刚到新西兰留学一个多月,住在homestay家中。有天傍晚,一群身着奇装异服的白人小孩来敲门,朝我们喊“trick or treat”,我们一脸茫然,年近七旬的女主人老太太心领神会,捧出一篮水果糖,微笑着让孩子们拿; 3、15年前,我大学时代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给TNS索福瑞公司当户外市场调研员(field interviewer),深入到奥克兰各社区挨家挨户敲门,进屋做面对面访谈(face-to-face interview),也因此见到开门的不同年龄、肤色、种族的成人面孔,初步领略了新西兰多元的移民文化。
正文: 今年的万圣节前夜在奥克兰是个云淡风轻、晴空万里的好日子。得益于新西兰南半球的地理位置和夏令时制,接近六点时分还是艳阳高照,适合户外活动。我们居住的社区是个villa群,单门独户的房子错落有致,彼此紧挨着,很符合华人们的居住风格。 七岁多的女儿五点多就跑到同学家去化妆,她准备了一大包衣物和化妆贴纸。用了半个多小时,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面目狰狞的小巫婆,穿上黑底的人体骨架装,灰色裙子,扎着灰黑相间的头巾,眼部涂白,嘴唇抹黑,脸上贴着“丑化”的裂纹。她的同学脸部造型也类似,戴上尖顶的巫婆帽。她们提上南瓜灯和小黑锅形状的容器去“讨糖“,女儿临出门还甩给她不到三岁的弟弟一件绛红色的披风,让弟弟披上跟在她们后面。 万圣节是孩子们的狂欢节,首先是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意,充分化妆和“扮丑“的时刻。他们会穿戴奇装异服,在脸上涂上五颜六色,甚至戴上骷髅面具,举着魔杖,扮成魔鬼、幽灵等的造型,以迎合万圣节恐怖搞怪的传统节日氛围。有的爱心家庭还会在门口或篱笆墙上布置蜘蛛网、蜘蛛、蝙蝠等相关道具,其实就是变相鼓励孩子们上门“trick and treat”! 三个女孩子像风一样蹿出家门,在小区中东跑西窜,穿街(道)入院,不停地敲门叫嚷“讨糖”。门开了,映入眼帘的多是一张张头发花白,和蔼可亲的爷爷奶奶们的面孔,他们拧着装着各式糖果和巧克力的篮子或容器,满脸笑容地给孩子发糖,或者让孩子们用小手随意抓,还用华语和孩子们打招呼。有个剃着平头,戴着眼镜,憨态可掬的老爷爷拿着手机拍孩子们抓糖的情形,正赶上外面的家长向屋里拍照,把老爷爷也照进去了,颇有点卞之琳的诗《断章》的意味—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