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今天坛子里的一篇关于上海的文章,思绪一下子回到了童年的上海,也想起了78岁的妈妈。父母都出生在江苏盐城,是地地道道的苏北人。小小的年纪先后跟着家人到了上海,50年代全国实行户籍制度的时候,家里没钱帮他们买返乡的船票,便双双被家人留在了上海,只能拿上海户口, 也就是说,没能拿到苏北老家的人头一份一亩半分田。直到今天,父母还能清晰地感受当年被抛弃的感觉。读中学的时候我问过爸,为什么爷爷奶奶当时没把你抛弃到香港去呢?爸爸迎面给了我一巴掌。 上海就是这样,全国各地的人,来到上海,在这里扎根,都成了上海人。浙江沿海和苏锡常一带过来的移民,家境似乎好些,读过书的人多些,社会地位自然高一些。山东的,上海人会亲切地叫他们老山东;广东的,小广东;只有苏北的,会轻蔑的叫,苏北宁。真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生活在上海最低层的,最穷和最受歧视的,就是父母这样的苏北人。 妈妈基本上没读过书,但也似乎从来没在意过所谓的地域歧视。不管是最初生活在古北路上的苏北里,还是天山四村,以及后来的航华小区,她总是不知疲倦地上班,保质保量地把每一个零部件装到“永久牌”自行车上。回了家,倾心倾力地操持家务,让三个孩子干干净净去上学。逢年过节,烧上好几锅红烧狮子头,一碗一碗分给邻居们吃。在厂里拿先进,分房,去外地疗养都有她的份。同事们邻居们拿妈妈苏北口浓重音的上海话开涮,妈妈从来不生气,反而乐呵呵地说,有谁听不懂我的话啊?就是这样一笑了之。从来不会面红耳赤,永远没有反唇相讥。 妈妈哪有本事给我们讲道理啊,更不可能为我们指点未来,她能做的就是一如既往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认真生活,这才是真正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品质。 想想也是,做人做事过日子不都这样嘛,态度认真些,品质也就精致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