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ogerwangnz 于 2013-11-16 10:17 编辑
下面这篇小文的内容,和我在这里发的另一篇帖子《怎样读作品——回复一位学生家长》有关,算是那篇讨论的继续。它和对孩子的教育有关,如有不当,请版主和读者海涵。
这篇帖子的内容原创,但非首发。
友人上传了一张图片,一时感慨,胡诌两篇,聊供大家一笑。 读图:胡诌之一 好图! 然而现实中教育的实际情况,可能远不像这张图来的简单明了。那把砍人的利器会把自己包装成“高分”、“高升学率”、“速成”乃至“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等等各种层次的令人心动的诱惑,绝不会是一把明晃晃的斧子——收费的时候可能会偶露狰狞。就像钱锺书笔下的魔鬼对一个人坦白:“你不会认识我,虽然你上过我的当。你受我引诱时,你只知道我是可爱的女人、可亲信的朋友,甚至是可追求的理想,你没有看出是我。只有拒绝我引诱的人,像耶稣基督,才知道我是谁。” 雾里看花,虽然看不清楚,但毕竟还是花,怕就怕把扼杀人性的利器当成了美丽的花朵,心甘情愿地送上门去。更有甚者,明知是斧子,牺牲了自己不算,还要送上孩子。鲁迅笔下狂人的呼喊似乎一直在回荡:救救孩子。 朋友送上一张好图,算是尝试应答,见笑。 胡诌之二 看到朋友上了这张好图,情不自禁地胡诌了几句。蒙谬奖,而余意未足,于是又有补充,权且算作“胡诌之二” 这样对教育评头品足,似乎把自己置身事外,在砍人者中首先除去了自己。然而看到这张图,作为一个教师,首先心惊胆战地提醒自己:上学时被人砍过,现在是不是又在不知不觉中举斧相向? 斧子明晃晃,“软刀子”却杀人于无形。“倘使我们觉得有害,我们便能警戒了,正因为并不觉得怎样有害,我们这才总是觉不出这致死的毛病来。因为这是‘软刀子’”(鲁迅)。斧子我们固然警戒自己不会去碰,避之唯恐不及;而“软刀子”可能我们手里都有,而且还会把它当成宝贝。鲁迅说“我们的老调子,也就是一把软刀子”。教师的老调子就是应试和分数。不是说考试不对,求高分不好,而是一旦把应试和高分当成终极目标,为了速成与便利,我们可能会主动放弃因而丧失更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总是把老师比喻为园丁,我觉得并不全面,浇灌与养护,“辛勤”可矣——可能还需要动刀,适时修剪以保证整齐美观。我觉得老师首先应该是泥土,植物是否枝繁叶茂,全在泥土自身有多少养料、什么质量的养料可以供给。家长与社会的作用,非我胡诌所及,惟达人统筹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