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找回密码
登录  注册
搜索
热搜: 移民 留学
查看: 86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奥大] [小社影馆]This is it:就这样吧?不,就在此刻。 [复制链接]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升级  18.68%

UID
70487
热情
4477
人气
3725
主题
101
帖子
12633
精华
212
积分
10934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4-19

胜利勋章 体育勋章 猪猪勋章 懒人勋章 新时政 时事勋章 活动贡献勋章 精华勋章 文学勋章 财富勋章 校园学术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2008星斗士 10周年纪念 跑题党 危险人物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04:14: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微信分享
本帖最后由 小社大神 于 2009-11-27 05:15 编辑

2009年6月26日,一代天王,King of Pop,迈克尔.杰克逊巨星陨落,与世长辞。

他死后,世界经过短暂的错愕,从震惊中迅速回归现实,商品文化获得了一次大肆敛财的商机,悲痛也罢,抱憾也罢,娱乐界的创收齿轮早就轰鸣地开始了不放过哪怕一丝一毫的炒作。乐迷的泪水,粉丝的叹息,都被揉搓成一颗巨大的精神吗啡。因此,我们才看到CNN抢了Discovery的饭碗,拿着所谓的“杰克逊鬼影”开始了它的鬼神超自然探索,而被迈克尔穷其毕生精力保护的儿女们,则被拖到镜头前彻底曝光,成了保障收视率的一个重要噱头。

与此同时,一部记录了迈克尔生前计划的伦敦巡演排练的纪录片,由导演奥特加剪辑出炉,它就是《This is it》。

严格意义上说,它并不算是一部符合传统意义的纪录电影,看什么都不顺眼的批评家称它为一部“加长型的MTV秀”。至于一向对美国文化横加讥讽的英国媒体,更顺水推舟地发表了些许冷言冷语,看看泰晤士报,卫报,BBC和每日新闻端的是什么腔调吧:

“...偶有灵光闪现...整体平庸...效果一般...”——泰晤士报

“...穿着燕尾服的骷髅魔王...至于影片本身,我只能说,还不算糟糕透顶...”——卫报

“...很难达到影迷的期待程度...不可避免地有所欠缺...”——BBC

“...但在其他时候,他(迈克尔)略显迟疑,暴躁和懦弱...”——每日新闻

好吧,我不曾见到在约翰.列农死后,你们也是这般故作客观,暗藏嘲弄的端腔做作。

也许顶着“炒作”“煽情”“发死人财”的大环境,和这些保守派卫道士影评人的指指点点,《This is it》就像它所记录的那位巨星一样,永远处在批判浪潮和口水争议的风口浪尖。也许我们会期待,在影片中,那些爱迈克尔,恨迈克尔的人们会在镜头的快速切换间互相攻歼,彼此大放厥词。也许它作为“商业运作”,放大的就是那些争议,刀剑和火。

但是奥特加,这位并不专业的导演做了与大众预期中完全不同的事情,他的镜头所记录的这部电影,像是杯白开水。温吞,平淡,甚至有点略显松散——作为纪录片,它居然没有旁白。通篇,你找不到任何冠着评论家头衔的人试图去给迈克尔盖棺定论,通篇,你能看到的无非是那些舞台工作者,包括奥特加本人,还有那些并没有饱读诗书一派世故的年青伴舞者的激动和情不自禁。

它是一部诚实的影片,记录的是一位真诚的人。

它收起了八卦,流言和尖锐的激辩,它没有试图去打动所有观众,让那些并不了解,并不喜爱迈克尔的人在荧幕前淌些无谓的泪水,它诚实地告知我们:这部电影的观众群体是有选择性的,献给所有深爱着MJ的歌迷们。你可以批评它在传播文化上缺乏大众性普及的考量,可以站在粉丝的角度质疑它对迈克尔形象的树立和正面宣传,但是,Who cares?

作为迈克尔的崇拜者,我们在巨大的伤别之痛后,能有这样一杯温水滋润我们干涩的心情和沙哑的嗓子,足够了。我们只是想静静地坐在荧幕前,去缅怀心中的巨擎偶像最后的身姿,静静地感触,静静地流泪。

因此,这样一部安静的影片,它可能不是最叫座的,但是它成功了,在商品文化和真情
的天平上,它保持了平衡,这是一次成功的抉择。

每一个时代都会选择一位伟人成为它的象征,于是切.格瓦拉的头像在后现代主义的萌芽中被孕育成了一个巨大的符号,在不同的社会和宗族中产生难得一致的共鸣。这就是时代象征的意义,迈克尔杰克逊,他本人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他的存在,改变了整体社会的形象,带来了新的信仰,他已经离开了,可是作为偶像,他还将会被几代人继续膜拜下去。

但是实际上,符号化的偶像具有强烈的局限性——那些亲吻格瓦拉头像的青年,是否知道这位伟大的自由战士,也曾鼓吹过仇恨和杀戮?简单直接的线条化,轮廓化和脸谱化的处理,只是将所膜拜的偶像高高供奉成为一个生硬的图腾。而在图腾的背后,作为一个人,偶像们的真实性格,他们人性中的光辉与阴霾,他们的勇敢和怯懦,乃至他们本身的信仰,却被过度忽略了。

迈克尔有他自己的信仰,我们不能遗忘,否则那将是偶像的悲哀,于是奥特加导演倾力去展示在舞台下,脸谱化以外,不跳太空步时的迈克尔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这部电影的海报可以窥得导演的苦心,那个巨大的线条性,让人一眼即知的迈克尔,实际上拥有那么多复杂,鲜活和真实的人生片段。作为他的崇拜者,他的信仰,我们不能遗忘。

感谢奥特加,让我们见识到了镜头中那位含着棒棒糖观看Thriller特效的迈克尔,比起任何对他的吹捧,那一颗小小的棒棒糖更让这位伟大的舞者与现实贴近,透过这颗棒棒糖,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关于他近乎残酷严苛的认真态度,因此感动我们的不是对他的死亡的怜悯,而是对他活着时的执著的敬佩。它告诉了所有热爱迈克尔的人一个普世性的真理,成功永远与汗水相伴。

在纪录电影中,梅索斯兄弟的作品《给我庇护》一直被捧为泰山北斗,号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摇滚电影”,巧合的是它也是一部音乐纪录片。片中记录的是米克.贾格尔的一次演出,为观众真实展示了“爱,和平,平等”的主题演唱会上的黑帮,践踏,群殴,甚至大胆地将一位被虐杀的黑人歌迷的死亡直白地搬到了荧屏之上。它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如此地残酷,近乎独裁般地强迫那个年代的观众直视叛逆外表里脆弱和迷茫的自我。它像是制裁的火焰,烧尽了一些醉生梦死的嬉皮士用来逃避现实的伪装。
那么对比这部《Gimme Shelter》,同样是音乐纪录片的《This is it》又该如何定位?

好吧,如果前者是鞭挞社会,拷问人性的阔斧利刃,那么后者,就是轻轻拭去我们泪水,覆盖在我们日渐功利和冷漠的心灵上的一块毛毡。是的,它们是不可比拟的。

《This is it》作为MJ的绝唱,被很多人,不论西方还是东方的,理解成为“就这样吧”,成为了偶像谢幕前的解读。我不这样理解,这样的说法太悲观消极了。
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影片中的迈克尔,以及他对信仰的执著。他每每必将L.O.V.E,爱,挂在嘴边,但是对他来说,这不是一句类似阿弥陀佛的空话,从他唱着“What about sunrise, what about rain”时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反污染反破坏的精神中,他的积极是真实的。他在与舞伴们聊到地球环保问题的时候,说过:“我们总是推托说让‘他们’操心就好了,他们?是谁?政府?不,该行动的是我们,This is it。”

“就在此刻。”

————————————————

MJ的伟大无需夸张,片头中那些被采访到的伴舞候选人激动的心情,难以控制的泪水,还有他们所提到的Inspiration, meaning, love,已经足够表达一切。

用他的歌词来说,I just can't stop loving you.

so do we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升级  43.78%

UID
85022
热情
2129
人气
1232
主题
64
帖子
10839
精华
9
积分
7189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8-27

元老勋章 猪猪勋章 懒人勋章 财富勋章 活动贡献勋章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跑题党 危险人物

沙发
发表于 2009-11-27 14:26:58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MJ孤独地在现实中挣扎了一生,你的理解和崇敬是对他灵魂最好的安慰。
[url=http://ticker.babytree.com/#u1575146314][/url]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升级  63%

UID
158458
热情
532
人气
1001
主题
15
帖子
1665
精华
4
积分
1630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08-10-7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板凳
发表于 2009-11-27 14:38:53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他的歌真的很好听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 联系论坛客服| 广告服务| 招贤纳士| 新西兰天维网

GMT+12, 2024-4-28 21:44 , Processed in 0.01775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Copyright 2001- Sky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