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找回密码
登录  注册
搜索
热搜: 移民 留学
查看: 39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习武实用谚语精选/张大为 钟海明(推荐) [复制链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升级  0.01%

UID
62836
热情
80136
人气
74141
主题
905
帖子
121370
精华
62
积分
138889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2-7

最强王者 永恒钻石 尊贵铂金 荣誉勋章 新时政 活动贡献勋章 猪猪勋章 精华勋章 灌水勋章 探索勋章 时事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17:35: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微信分享
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
  
  这条谚语是对武术八法的注释。它将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分成内外两部分,以便习练者领会法则的重点所在。而内功外功都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
  手有搏转之能,眼有监察之精,脚有送行之便,身法则是对手、眼、脚、步的综合运用。身法以腰为主宰。腰一动,上可带肩、肘、腕、手、指,下可带胯、膝、腿、踝、脚。俗话说:“没手没眼不成拳,没有身法难近前,步法不活已自乱,腿脚不精莫争先。”可见“手眼身法前”是习武之要领。
  精神、气息、力量和功夫虽属内在功夫,却是要在不断地“外练”中得到体现。精神委顿、气息短促、劲力不足的人,在练拳的时候,必是掌无力、眼无神、身不灵、步不稳。反之,练拳不讲究手眼身法步,所谓外形不合规矩,那么精神、气息、力量、功夫也难以练成。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这条谚语是讲内功外功应当和谐统一。手眼身法步指外,即指身体表面各部的动作,也即指“形”;精神气力功指内,即指精神、气质、意识的体现及人体内脏器官的锻炼,也即是“神”,内外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体表部位的形体动作受大脑思维活动支配,并受内脏各部器官的影响。只有使人体内脏器官的活动协调统一,才能使外部形体动作灵活自如。也只有使外部形体动作规范化,才有利于内在因素的协调统一。内与外,形与神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反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例如拳经讲“内五行与外五行的配合”,外五行指五手五脚,五手即崩、转、钻、带、拿;五脚即圈、点、插、摆、踢。内五行指心、肝、脾、肺、肾。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崩拳、踢腿属木,气发于肝,骨稍用力则肝脏舒,故崩拳踢腿可以养肝。拿法、插腿属金,气发于肺,筋稍用力则肺脏宣,故拿法插腿可以养肺。带手、摆腿属火,气发于心,必用血稍之力,这两个动作能养心血,转手、圈腿属土,气发于脾,这两个动作要运动周身全体,故转手、圈腿可以养脾。钻手、点脚属水,气发于肾,肉稍用力则肾气肉,故钻手点脚可以补肾。肝气盛,力必猛;心血足,脑力坚;肺气满,气必充;肾水足,精神旺;脾脏盈,身体必健。这种说法与中医气功养生学说是极其相似的。所以,练武一定要注意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武术运动的优越之处,在于内外兼修。不论内家外家,不论武当少林,不论南拳北腿,不论门派流派,拳理纵然众说纷纭,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武术对于“气”的解释有多种,这里所讲的“气”乃是指人的元气,也就是人的生命力。通过武术锻炼,增强肌体的活力,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人们就会精神健旺,不生杂病,益寿延年。
  “筋骨皮”指的是人的形体。通过武术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魄,使肌肉发达,骨骼坚实,韧带柔软,皮肤健康,使人有一副健美的体态。
  这条谚语既描述了武术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同时也总结了武术运动的作用。
  
  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
  
  这条谚语,乍看似与“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相同,其实是有差别的。这条谚语是从武术的六合真义着眼的。
  这里所讲的六合真义,是指内三合、外三合。精气神为内三合,手眼身为外三合。拳理往往与医理有相通之处。六合之论便与中医理论相关。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失天之精源于肾,后天之精生于脾,二者均藏于肾,总称肾精。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人体生存时,“精”不断化为“气”,流通全身,使人体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气”充则“神”聚,精神饱满,思维敏捷,意识清楚。“气”是“精”与“神”的枢纽。反之,“神”能聚“气”,“气”又能生“精”。精气神如此不断转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可以延年益寿。所以谚语提出要“内练精气神”。
  外三合指手眼身三者的统一。武术动作是用手眼身完成的。手眼身的锻炼是精气神锻炼之“形”,之“表”。六合真义便是指由外三合之表而及内三合之里,由外三合之形及内三合之神。反之,内三合之神必由外三合之形表现出来。所以,“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
  
  这里讲的六合,与上条谚语的含义不同。这里所讲的六合,是外六合,内六合。合,在这里指协调。
  外六合指,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习练之时,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这便是发力的顺序。六合还要上下相配,即手足齐、肘膝对、肩胯正、背腰活。无论是从演练还是从技击方面来说,外六合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则。
  内六合指,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前辈拳师认为脑心为主,气为元帅力为将士,筋能生唾液,血能养元气。脑心合动,谓之意。以意导气,气行于表,见者为力。这可以理解为脑子可以产生意识,意识可以导引气的流通,气可以促使劲力的顺达,力可以使筋骨坚强,筋骨坚强便使身体的物质(血)充足。它反映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样一个规律。只是古人以为心具备思考的官能。这种认识不是科学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升级  0.01%

UID
62836
热情
80136
人气
74141
主题
905
帖子
121370
精华
62
积分
138889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2-7

最强王者 永恒钻石 尊贵铂金 荣誉勋章 新时政 活动贡献勋章 猪猪勋章 精华勋章 灌水勋章 探索勋章 时事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沙发
发表于 2009-10-1 17:35:26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一、基本功篇
  把势把势,全凭架式。
  没有架式,不算把势。
  历来人们都爱把练武术叫做练把势,或叫打把势。把势成了武术的代名词。其实,把势的标准读音是八式,世人念白了,才成了把势。八式,是指武术基本功中的八种式子,至于是哪八种式子,现在各门各派的解释已不能统一了。通常的说法是外八式,内八式。外八式指封、闭、闪、胯、勾、掳、崩、打。封,封敌之门;闭,掩护自己;闪,避实就虚;胯,胯敌击人;勾,化敌之力;掳,借力使力;崩,格中进击;打,发力击打(也有人说外八式指搂、打、搪、封、弹、踢、扫、挂)。内八式指惊、惶、猛、烈、狠、毒、神、急。惊、惶:惊吓敌人,使之惶恐;猛、烈:击拳迅猛,气势雄烈;狠、毒:用意要狠,使招要毒;神、急:招法神奇,心手敏捷。
  这条谚语重点不在强调练好八式上,而是强调练武术必须姿势正确这一原则。因为姿势不正确,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动作不美观,应用也就不灵便。姿势就是架式,就是架子,是要反复练习以求习惯的一种动作。练套路要注意架式,掌握要领,符合要领,姿势才正确。马步,就是骑马蹲裆的架式,随便一蹲就不是马步。踢腿,总要挺胸迭肚,拉开山膀,勾起抿落,随便一踢便不叫踢腿。就是那些没套路的拳种,它在要求初习者练习的桩法、步法、拳法、腿法中同样也要按照要领去强调架式,否则,习练者就会练得不伦不类,非驴非马。没有正确的架式做基础,内外八式是练不成的。
  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
  遛腿,就是踢腿,是武术的基本功之一。无论是初习者还是老练家,都必须坚持练习。因为腿是全身的支柱,务必根基牢固。根基不稳,武术就是没有练到家。
  遛腿的作用很大。首先,它是武术运动的准备活动。将腿遛开,筋骨柔软,肌肉不僵,可减少韧带和关节的损伤。其次,腿功好利于表现技术动作。武术中有许多体现腿功的动作,象劈叉、弹踢、朝天蹬、倒踢紫金冠等。很多技击招法也是靠腿来完成的,如弹、踢、扫、挂、摆、碾、蹬、踹等。腿功好,武术功夫便好,腿功是表现技术的基础。第三,腿功好利于提高拳艺。武术技术多以身体下盘为基础,坚持遛腿,加强腿部力量性和柔韧性,是掌握高难动作的关键,是提高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象翻跌、旋子转身接劈叉等高难动作都对腿功有较高的要求。从技击角度看,也只有在腿部关节柔韧性高的条件下,才能敏捷而准确地运用各种腿法,象李小龙的迎面三脚、戳脚拳种中的玉带连环腿,这种连续以腿进攻的技击法,都只有在腿功好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腿功包括压腿(正压、侧压、斜压、反压),搬腿(吻靴、卧靴、抱靴、端靴、蹬靴),劈腿(竖叉、横叉、卧叉、摔叉),撕腿(侧撕、正撕),控腿(前控、后控、侧控、高控),踢腿(正踢、侧踢、蹬踢、弹踢、斜踢、掀踢、踹踢、圈踢、摆踢、撩踢),扫腿(前扫、后扫、磨盘扫)等。
  腿功是身体力量和柔韧的标志,是对攻防意识的培养,当真需要重视。
  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
  腰为周身主宰,腰活则周身灵活,腰皱则周身僵硬。腰功是集中反映身法的关键,肩、肘、腕、胯、膝各部动作全靠腰来支配、协调。所以俗话说:腰为一身之轴。
  腰功扎实,达到“腰如蛇行”的程度,翻、转、折、叠、拧的动作便会随意自如。腰有弹性,是完成各种翻腾动作的关键。腰功还是技击动作的基础,如指上打下、虚左实右、明退暗进、一闪即击等都离不开扎实的腰功。而检查一个人的衰老程度,也是先要看看他腰部的柔韧性强弱。腰功是武术的基本功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人健康与否的条件之一。
  腰功包括涮腰、甩腰、下腰、俯腰、翻腰、拧腰、转腰、弹腰、吊腰、揉腰等。
  腰功和腿功是分不开的,不能重视一个而忽视另一个。通常把腰功和腿功合称为“腰腿功”,原因就在于此。
  抬腿轻,落地松,踢起腿来一阵风。
  腿功既是基本功,那么怎样踢腿才符合标准呢?
  踢腿要象走步一样,一左一右,一步一腿反复踢溜。踢腿时,大腿不用僵力,这即是抬腿轻;落腿时不能沉重,要控制住落点和力量,叫落地松;一步一腿要紧紧相连,每起一腿都要讲求速度和劲力,大腿带小腿踢起,有一个加速度,这便是踢腿一阵风。这种踢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腿部柔韧、力量、速度、灵敏等方面的素质。无论是直摆类踢法(正踢、侧踢,外摆、里合),还是屈伸类踢法(弹踢、蹬踢、踹踢、撩踢),以至平扫类踢法(扫堂腿)都应遵守这一原则。
  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
  站桩是各门各派武术都强调的功法,也是俗话讲的“私功夫”中的一种。站桩是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称其为桩,是因为练习者要象木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之后,又可以脚底生根,象木桩一样扎实稳固。
  各门各派的桩功可粗分为两种:
  一为养生桩,其作用是在站桩中求气息平静,气血运行和畅。桩式一般较高,如四平桩、混元桩等。
  一为技击桩,其作用除同养生桩外,还有锻炼腿部功力的作用,以求“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桩式多为中式、低式,如马步四平桩、虚步桩、虎步桩等。
  一个习武者,腰活腿灵,招数娴熟,若是缺少桩功,脚底无根,那么演练起来就会流于轻浮;交手实作,也会气浮身飘,容易被对手借力使力而打倒。
  未学功夫,先学跌打。
  跌打,是跳跃、腾空、翻滚、扑跌等技功动作的总称,包括吊毛、抢背、空翻、侧翻、滚地雷、仙人床、鲤鱼打挺、狸猫上树、乌龙绞柱、野马奔槽等许多招式动作。跌打也是武术基本功之一。
  青少年习练武术,不能满足于遛腿、活腰、站桩,还应当练习跌打。练长拳的如是,练其他拳种的也应勇于问津。因为练跌打既可以提高身体灵巧的素质,还可以增强练习高难动作的能力;既可以奠定练习地躺类拳术的基础,还可以加强演习或交手过程中的自我保护。
  只是跌打动作较难,且需要一定的场地和器材,这对于一般习武者来说是个局限。
  拳打千遍,身法自现。
  这条谚语告诉习武者,只有通过长期的苦练,才能体味到武术的奥妙,才能表现出武术的内涵。因此,在锻炼过程中,应当不断地纠正缺点,使功法、技术、姿势、动作不断趋于正确。身法,即指全身动作的协调。动作的协调,要靠苦练才能实现。
  现在的武术教师,多数都能以科学方法教授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步步顾及。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走了捷径。过去的拳师,靠的是口传心授。特别是不少老拳师没有文化,尽管有一身本事,却说不出个道理来。学者只能依葫芦画瓢,依靠“拳打千遍”,自己去领悟武术的真谛。现在的教学法远胜于过去的教学法。
  然而,现在的习武者如果只希望依靠师父的讲解,而不去勤学苦练便想学到武术,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武术是身体的运动,各种法则只有在运动中才能领会。武术主要是在运动场上学,而不是在屋子里学。
  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打拳不等于练功。拳,指锻炼的方式;功,指锻炼的实效。光注重锻炼的方式而不注重锻炼的实效,那就叫“打拳不练功”。象有些习武者,学会几个套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练习,练时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姿势没准,动作间歇,边说边打,边想边练,这虽也说是在打拳,但不是练功,是不重效果的瞎比划。
  打拳必须练功,若不练功,拳术即使打得精熟好看,终是花拳绣腿,器械即使练得灵活利落,终究算是耍枪弄棒。古人认为“欲学武艺,首贵实用”。练功,就是为了实用。
  现在我们强调练功,含义要广泛得多。象增加力量性,提高柔韧性,加强灵敏性,锻炼耐久力,增大呼吸量,提高反应力等,都属于“练功”的范围。技击方法的熟练掌握,技击能力的具备,养生术的通悟与运用,也是“练功”的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练功的主旨在于练出过人的功力。因为“拳”人人可打,“功”却不见得人人能练成。就如海灯法师的一指禅功,现在可说绝无仅有。张加陵纸上悬人的轻功,也可说出类拔萃。所以,“打拳必须练功”。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练了一辈子武术,结果是不能交手,不能表演,不能授徒,甚至还落下一身的病,这样的习武者徒有虚名,正是“打拳不练功”的典型。
  这条谚语也作“拳无实功,一场空空”。
  练武先求腿力。
  武术以练腿为本。腿法练好了,五行(心肝脾肺肾,劈崩钻带拿)则顺,六合(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则对,出势则疾,进退则灵,运用筋骨则易。
  腿力与脚力、腰力是统一的整体。练武先求腿力,便包括了脚力和腰力。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升级  0.01%

UID
62836
热情
80136
人气
74141
主题
905
帖子
121370
精华
62
积分
138889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2-7

最强王者 永恒钻石 尊贵铂金 荣誉勋章 新时政 活动贡献勋章 猪猪勋章 精华勋章 灌水勋章 探索勋章 时事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板凳
发表于 2009-10-1 17:35:50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打拳容易走步难
  
  练拳路,只要准确记忆,认真模仿,反复演练,时间不需很长便能掌握,有的人还能练得非常好。就如当代一些著名的青少年运动员,哪个不是十来岁左右才开始练拳,二三年后便在全国比赛中拿成绩?他们的基本功个个超群,套路练得又熟又精,然而不能实作。为什么呢?不会攻防进退的步法。
  套路是死的,越练越熟。步法是活的,需要针对对手的动作、对手的技术水平、对手的身体素质在实作中变换。当然是死东西好练,活东西难练了。如同射击,打死靶总是比打活靶容易。平日练习步法,尽管可以对单一步法重复练,对多种步法综合练,但是,如果缺少与对手实作中的练习,就依然是纸上谈兵。所以说“打拳容易走步难”。
  
  步不活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
  
  步法在拳术中为什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呢?这是因为步法起着调动周身各个部位以实施各种技击战术的重要作用。技击中的进攻后退,拳打腿踢,肩顶臂撞,无不依仗步法来保持自己重心的稳定,还要靠步法的变化来动摇对手的重心,破坏其平衡。步法对,拳脚则顺;步法精,出势则疾,进退则灵。
  步法,是协调手法、身法、腿法的基础。步法练好,才能保证手法、身法、腿法的施展运用。各个拳种和技击术都有自己的步法。比如拳击和截拳道中有滑步、侧步、疾步以及快进快退等。传统武术中的步法更是多种多样,象八封掌绕圆走转的趟泥步;戳脚左绕右划的玉环步;查拳虚实相兼的走风摇晃步;还有窜窜倒倒的醉步,模仿蛇、虎、熊、鹤、鸡等动物特征的步子。这些步法都各有其特点和用法。归结起来,规律却是一个,就是都要求整个身躯和四肢配合协调,巧妙地调整自己的重心,便于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出击或防守。步进身随,步退身回,始终掌握格斗的主动权。
  上条谚语说:“打拳容易走步难”。难,就难在一个“活”字上。只有步活,出拳才能合乎技击法则而不混乱;只有步活才能做到步快,只有步快,才能做到“拳似流星”。
  
  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
  
  既然步法在实作中极为重要,那么,在实作中首要的是观察对手的步子。身摇而步动。由对手身体的微小摇摆而判断出步动的方向,由步动方向而判断进攻的意图,从而采取相应的破法。
  这条谚语的另一个含义是,看一个人武功的高低,首选要观察他的步法是否清晰、稳健、正确。其次才看他的拳脚是否合乎法则。因为步法好坏是一个人武功高低的标志之一。
  
  动则法,静则型
  
  法,指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完成动作的方法;型,指演练之中完成一组动作后停顿静止时的造型。动,指演练套路时的连续动作。动时,身体各部要配合得法,快慢相间,顿挫有致;静时,造型威武优美,气势夺人。这样也便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套路的风格特点。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升级  0.01%

UID
62836
热情
80136
人气
74141
主题
905
帖子
121370
精华
62
积分
138889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2-7

最强王者 永恒钻石 尊贵铂金 荣誉勋章 新时政 活动贡献勋章 猪猪勋章 精华勋章 灌水勋章 探索勋章 时事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地板
发表于 2009-10-1 17:36:04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
  足踢敌人莫容情,全凭手领门路清。
  北方流行的拳种中,腿的用法在整个技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腿的力量大,腿比胳臂长,脚上穿鞋,又比赤裸的拳头坚硬。腿法变化多端。踢、蹬、踹、碾、圈、摆、撩、踩、掀、扫是腿法的基本动作。腿法作为散打招法要做单项训练,同时还要“操腿”,如绑缚重物踢腿,踢木桩等,使腿更加坚硬。戳脚、弹腿、迷踪都是讲究腿法的拳种。象戳脚实用腿法便有几十种。以腿闻名的武术家极多,象铁腿孙通(清康雍间燕青拳大师),铁腿魏赞魁(清末至民国,曾被誉为御翻子),神腿杜心五(清末至解放初,曾为孙中山先生保镖),江南第一腿刘百川(民国至解放,著名拳师)等,都是因腿法高超而赢得雅号。
  注重用腿,却不能忽视手的作用。在技击中,手有领路的作用,一要领出腿踢的方位,手虚脚实;一要领走对手的注意力,乘机而踢。手还有防守的作用,象两扇大门一样,要想诱敌深入,就敞开大门;要想拒敌于外,就紧闭大门,令其无懈可击。无论是开是闭,均以腿击中对手为目的。
  这条谚语既说明了手与腿作用的区分,又指出了手与腿配合的方法。
  手去脚不动,打人不能胜。
  脚踢手不出,打人必负输。
  在技击中,手与脚的攻防分工不应当区分过清。似乎腿只能攻,手只能防。事实上手与脚都具备攻守的能力。在技击中,手与脚应当紧密配合,各司其职,一齐出动,攻防同时进行,即所谓上下齐到,左右夹攻。手攻上,脚攻下;手攻上,脚防下;手防上,脚攻下。手脚相随,手领脚发,脚出手到。攻中寓防,防中寓攻,攻防兼至,这才是取胜之道。如果手脚不会配合,单一出击,踢腿时,双手回收拳位不动,击拳时,两脚立定不移,那就破绽百出,必输无疑。
  有拳无腿难取胜,有腿无拳难占先。
  身心一动脚手随,手脚齐到方为全。
  前两句仍是强调手脚配合使用的重要性。后两句则是强调意识的领导作用,亦即“想哪打哪”。心中一念,手脚即出,动作快到与闪念同时,最后达到下意识地攻防,这便进入了武术的化境。因此,正如武谚所讲:读书要讲、种地要耕、打拳要想。
  拳打三分不易,脚踢七分不难。
  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腿的力度比胳膊大得多。从练功效应上讲,手与腿要练出同样的力度,手花费的时间要比腿花费的时候多得多。
  人们在技击中,一般习惯于把进攻与防守的任务交给上肢负担,而忽视腿的攻防作用。这多少有些避己之长,用己之短。如果腿功加强,拳脚齐出,在技击中就会主动得多。这并不是说所有拳种都应重视腿法,从而排斥那些注重上肢攻防技术的拳种。任何拳种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自己长于别家之处。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才是正确的。这条谚语是主要针对北方拳种而言的。
  七分看脚,三分看手。
  七分与三分指主次关系。与敌对峙,眼光当虚视其上而实窥其下,这便是七分看脚三分看手。因为对手进击的方位与速度都与步法相关。如被对手抢准了步子,那么在对手尚未出击时,自己的重心便已被挤乱,离输便不远了。对手的脚尖所向,膝盖所向预示着其进击的方位,所以留神对手的脚是必要的。初习武艺者,临场试拳,总有看不清来拳、判断不准对方意图的忧虑,这条谚语则提供了一个掌握主动,从容对敌的诀窍。
  戳脚四只手,神鬼见了都发愁。
  不只是戳脚,所有注重腿法的拳种都可说是四只手。腿法练精,腿便如同手一样,运用自如。它可踢,可蹬,可踹,可撩,可点,可蹭,可别,可踩,可跺,可截,可扣,可摆,可圈,可拿,可勾,等等。这时的腿已不单单是支撑身体、行路走步的腿了,而是具备多种功能,象手一样灵巧了。“四只手”打两只手,那还不是绰绰有余吗?
  一见屁股掉,便是戳脚到。
  掉,回转之意。屁股掉,就是指转臀的动作。
  戳脚,人称北腿之最,它的腿法包括上中下三盘,是其他拳种中的腿法所不及的。戳脚极重视向后踢的腿法,这是它独具的腿法。如九翻鸳鸯腿(后踢腿)、花篮腿(后撩腿)、黄龙摆尾腿(后摆腿)、穿枪腿(后蹬腿)、蹶子腿(高盘后踹)等。特别是戳脚的连环腿法,令人防不胜防,尤以其中的前踢接后踢最为厉害。前踢接后踢,总有个碾脚、拧腰、掉臀的动作过渡,然后后腿才起。所以,行家总结出这条武谚,以助人识别戳脚。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升级  0.01%

UID
62836
热情
80136
人气
74141
主题
905
帖子
121370
精华
62
积分
138889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2-7

最强王者 永恒钻石 尊贵铂金 荣誉勋章 新时政 活动贡献勋章 猪猪勋章 精华勋章 灌水勋章 探索勋章 时事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5#分享本帖地址
发表于 2009-10-1 17:36:23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武术讲八云淡,拳脚要踢打
  
  八法是武术的八种基本功法,即手法、眼法、身法、步去、精神、气息、劲力、功夫。这八法可说是各门各派通用拘基本法。不管练何拳何械,离开这八法就练不成功夫。这八法可说是武术技击、武术健身、武术表演的基本法。离开这八法,技击散打便难奏效,锻炼身体就可能出偏差,表演武术项目就不美观、精彩。可见,这八法是武术运动各种法则中的基本法。先人颇懂实践论。因为八法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在实践中练成。实践,就是练,所以,这条谚语便有了下半句“拳脚要蹋打”,意在练武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将八法掌握。
  
  心乱则意乱,意乱则拳乱。
  
  心、意指的是主观意识,指的是心理因素。它对一个习武者的临场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过分激动,或情绪不稳,或精神涣散,或表现淡漠的选手,在临场时往往会举止失措,造成不应有的失误,甚至会因为一个极不重要的失分而输给水平不如自己的对手。这都是因为心慌意乱所至。选手的心理活动在比赛中表现极为复杂。但不管怎么复杂,心理活动的核心永远是意志力和情绪体验。身体素质、技术水平也是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比赛的客观条件,如对手(是强是弱),器械 (合不合手),服装(合不合体),颜色(可不可心),场地(是否熟悉),气候(是否适应),裁判(是否公正),观众(是否有明显偏向)对选手的心理活动同样会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坚强的意志和高涨的情绪能够使选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克服疲劳、胆怯、痛苦、技术不良等困难,抑制感情的中动,避免发生不良行为,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比赛。
  对运动员应当进行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是对选手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是对勇敢、自制、坚持、果断等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与锻炼;是对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正义感以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等思想品质的培养与锻炼。除此而外,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增加困难和复杂条件,练好基本功和绝招,也是心理训练的一个方面。
  心理因素加强了,便会防止出现“意乱拳乱”的现象。
  
  拳到眼到,眼到拳到,
  拳眼齐到,招招有效。
  
  这条谚语讲述了眼光与拳脚在技击中的三种配合方法。
  武术家在熟生巧,巧生精之后,便能以下意识的动作应付突然袭击。拳脚的动作往往走在眼光之前,这时,眼光就要迅疾追随拳脚而云。这便是拳到眼到,也叫眼随拳。交手中,目光锐利的拳师一眼能看出对手的意图动向,这就要目光所及,拳脚即到,看哪打哪儿。这便是眼到举到,也叫拳飞眼。武功达到化境,拳眼的速度几乎一致,技击的准确性的灵活性极高。心中一念,拳眼齐到,这也叫拳眼相随。
  
  彼不动,我不动;
  彼微动,我先到;
  后人发,先人拳。
  
  在技击中,先发制人,可以掌握主动权,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后发制人也有出奇制胜的妙用。主张后发制人的拳种、拳家均不在少数。
  后发制人,绝不是说速度要慢于对方,而是动作起动在后,动作完成在先。这就是说,后发制人的速度反面要更快。
  彼不动,我不动,是说决不先动。彼微动,我先到,是说对方技击动机、袭击方位、所用招法刚一显露,我即做出反应,且要在对方目的末达到之前将其击倒。后人发,先人拳,就是说这种打法,虽发于人后,却先于人到,率先完成技击任务。这可说是后发制人的秘诀。
  
  后发先至。
  后发三至。
  后发后至。
  
  这三句话,是三种防守反攻的技法。
  第一句强调对手已进攻但尚未达到目的瞬间,截击要快。第二句强调反击应采用连续进攻的战术,一招未尽,一招即起,不容对手喘息。第三句说如果对手拳快,则应让过拳锋,消其劲力,待其招势成为强弩之末,即行反击。这三种技法有一个共同点,即要求习武者善于掌握技击时机,使防守与进攻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篱草。
  
  这是技击心诀,也就是在技击中对自身的一种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可以消除由于对手身高、体壮、技强、声望大而使自己产生的压抑、忧虑、紧张等心理负担,从而使自己精神放松,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如入夫人之境,由此产生必胜的信念,在竞技过程中可以毫不受外界干扰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有人似无人,无人似有人。
  
  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对时有敌似无敌。
  后一条谚语是对前一条谚语的具体说明。
  练习技击散打,加强想象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即与假想的对手进行格斗,逼真地运用各种招数对付假设敌的各种进攻。这样练习,一方面加强了练习的严肃性、实战性;一方面可使招法形成条件反射。这便是无人似有人。
  真正交手之时,应当不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受对手攻防的支配,象练习时那样充分发挥,随意自如,从容不迫,始终把握住主动权。这便是有人似无人。
  
  拳打三不知
  
  拳打不知,是说发拳要迅雷不及掩耳。不知有三,即我不知,你不知,他也不知。这是说应对之捷,出招之快,自己尚不及想,对方尚不及反应,旁观者尚不及看清,对手便已被击倒。这可以说是对”无拳无意”的具体描绘。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 联系论坛客服| 广告服务| 招贤纳士| 新西兰天维网

GMT+12, 2024-4-30 03:25 , Processed in 0.01817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Copyright 2001- Sky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