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找回密码
登录  注册
搜索
热搜: 移民 留学
查看: 43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林宗师苌乃周系列” [复制链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升级  0.01%

UID
62836
热情
80136
人气
74141
主题
905
帖子
121370
精华
62
积分
138889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2-7

最强王者 永恒钻石 尊贵铂金 荣誉勋章 新时政 活动贡献勋章 猪猪勋章 精华勋章 灌水勋章 探索勋章 时事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20:21: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微信分享
汜水厚土孕育武学大师

[size=+0]
□首席记者姚伟文图
  第一次听到“苌乃周”、“苌家拳”之名,是去年采访《中原文化大典.武术卷》主编王广西先生的时候。
  王先生学术素养深厚,更兼文武双修,对河南武术史深有研究。他介绍说,中原武学格局宏大,包含三大武学系统,出现四大武术世家。汜水(古县名,上世纪50年代并入荥阳)苌氏是四大武术世家之一,其创始者苌乃周是位武学奇才,平生采道家之言及经络之说,自发其奥,纵横开合,阴阳起伏,形气合一,刚柔相生,能发前人所未发,于少林、太极之外,另辟出一方武学新天地,创出独具一格的“苌家拳”,令天下武林刮目相看。这个拳派后来名家高手辈出,成为中原武林重要一脉。
  听了王先生的一番介绍,我顿起采写“苌家拳”的念头。但不久广西先生因病逝世,唏嘘感慨之余,将这念头搁置起来。前不久,与出版《中原文化大典》的古籍社王关林社长一晤,共同怀念广西先生,联想到苌家拳,旧念复炽,遂有荥阳之行。
  在荥阳,因苌家拳研究会会长苌松华、副会长陈万里、秘书长陈万卿等诸位先生的帮助,我走进了苌家拳那神奇而多彩的历史,也走近了武林奇才苌乃周——一位“中国武术史上旷古罕见之通才”,他的武学理论和习武规则,集技击文化之大成,“蕴藏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智慧精华”。
  采访的过程中,我真正理解了王广西先生关于中原武学的一段议论:“武术并不是打几趟拳那么简单,它是中原文化大背景培育的奇葩,其风貌是由中原人的性格、气质浸润而成。”
  【“嗜学”奠定望族根基】
  “‘苌’是很少见的姓氏,我们出去自我介绍,都得专门说清楚,‘我姓苌,草字头下面一个长短的长’。不然的话,人家就会当成常识的‘常’了。”
  荥阳苌家拳研究会会长苌松华这样介绍自己的姓氏。不过,在荥阳本地,苌姓是人们熟知的姓氏,苌氏在当地成为望族,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
  苌松华、陈万里两位先生陪同我来到荥阳王村镇苌村,穿过错落的寻常民居,寻访苌氏家祠和进士府等古建筑。这些古建筑都已残损,在夏季茂盛植被的衬托下,颇有些荒凉的味道。苌松华先生说,进士府过去规模很大,现在看到的只是幸存下来的一小部分,透露着昔日书香世家、汜水望族的辉煌。
  苌松华说,按照《苌氏族谱》记载,大约在明朝前期,苌氏由外地迁移至此,始迁祖是曾任汴梁指挥使的苌守忠。至于这个家族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山西洪洞,一说来自四川资阳。前几辈儿,曾有人深为困惑,背着干粮千里寻根,先到洪洞,询于故老,考诸版章,找遍移民碑,绝无苌氏痕迹;再到资阳,没有找到当地苌氏,却发现那里牌坊上大书“苌弘故里”。苌弘是东周时期的名人,博学多才,孔子曾向其请教音乐,得到“韶乐尽善尽美”的答案。后来苌弘被周王冤杀,《庄子.外物篇》记载:“苌弘蜀人,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为碧。”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苌弘化碧”即由此而来。有了这次四川之行,后来的《苌氏族谱》,都著籍四川资阳。
  移居汜水后,苌家数代家势不振,没有入仕的记录。变化始自生活于明代晚期的第八代苌自安,他“性喜读书人”,时常赠送村里读书人纸墨,对自己的子女,更是冀望深厚。他的二儿子苌印昌自幼聪慧,四岁即能背诵简单诗文,长大后“益嗜学”,亲手抄的书“成帙”,他以经史为宗,长于《春秋左传》,兼通老庄、佛学。
  苌印昌平生醉心学问,为人放旷超脱,举人傅子默为他写的传记,记载了他的一些逸事:明末战乱时,苌印昌举家避居广武县(今属荥阳),一次群盗闯入他家抢劫,他在楼上“诵读如故”,跟没事人一样。事后有人笑他“书痴”,他坦然笑曰:“吾自乐此,岂能须臾忘也?”
  苌印昌平生不置产业,不修边幅,待人接物表里洞然,绝无城府。他喜欢清谈,遇人必劝以读书,虽数百言不倦,“其人欲去,必挽留再三然后已”。他常年教书为生,教学不拘教条,生动晓畅,“远取物,近取身,以家常话代文言,而闻者了然,虽幼儿妇女亦能晓其义”。他治学讲求身体力行,认为“圣贤千言万语,字字看得有着落,便为真解,然须求诸身心之间,方有归宿”。他的学生中有成就的很多,因此名闻汜水。
  苌印昌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很为人称道,但他的科举之路却很不顺畅,多次应试都没考中。清朝顺治甲午年,年老的苌印昌再次前往开封参加乡试,这一次他得到房考(负责评阅部分卷子的考官)的激赏,极力推荐他为第一名(解元),但主考官却要把他列为第二名。两人争论良久,那位房考大约性格很极端,说道:“此人这科不是解元,下科必是解元!”干脆把他列为副榜第一名。副榜是一种附加榜,相当于“名誉举人”,不能去京城参加会试,仍可参加下届乡试。
  发榜之后,那位房考才知道苌印昌是年老之人,很为自己的冲动后悔,但已没有办法,满怀歉意地“厚赠之”,让他下科再来。
  苌印昌下科再度应试,却仍铩羽而归,不久一病不起。临终前,他特意嘱咐两个儿子:汝辈千万不要因我运数乖蹇放弃学业,子孙后代,拙者种地,稍聪敏的,必须让他们读《五经》,《五经》与《四书》相表里,“汝辈识之”。
  他让人以《四书》为他陪葬,“吾生当乱离,未尝游贤者门,闻大道之要,究义理之极,死当相从诸先生于九原下,质疑辩难也”。
  苌印昌对文化的执著,对他的后代影响深远,他的儿子苌楚裳、苌楚霖都是秀才,五个孙子也都成为秀才,曾孙苌仕周考中进士。经数代人的努力,苌氏遂成为世代书香的汜水望族。
  苌乃周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族中,他是进士苌仕周同父异母的弟弟,排行第三,因此家乡人都叫他苌三,按照当地习惯,后来又以宅第之名尊称他为“苌三宅”。他自幼受到很好的教育,文化素养深厚,二十岁成为秀才,“与兄仕周俱以文名显”,一起参加了县志的编写。但苌乃周另有所好,他十五六岁时,迷上了武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苌乃周的经历,足以证明此话。对武学的莫大兴趣,引领他走上了一条与祖辈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靠着兴趣的指引,他最终成为一代武学大师。
【“嗜武”成就一代宗师】
  按照王广西先生的研究,武林世家的出现,有一些先决条件,首先是家族经济富裕,至少是衣食无忧,其次是文化积淀深厚,文武双修,才能达到较高的武学境界。如此,这个家族才能数百年精研武学,代有高手,成为中原武林领军人物,推动武术文化的发展和提高。
  汜水苌氏家族恰好为苌乃周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但在他习武之始,却遭到家人的反对。大约在家人看来,习武并不是正途,读书应试取富贵才是康庄大道。来自家族的压力应该十分强大,但苌乃周没有因此放弃,他后来在书中含蓄地忆及此事:“虽先兄(指他的长兄苌仕周)屡训,私爱终难自割。”
  “私爱终难自割”之句言简而意丰,可以看出他是如何不顾一切,冲破阻碍,也可感受到他对武学极深的兴趣,正如他所回忆:“余成童嗜武,读书之暇,他务未遑,专以舞蹈(指武术)为乐。”其沉醉程度,不亚于当年苌印昌之“嗜学”。
  苌乃周爱上武术,与汜水县的人文环境大有关系。
  汜水县历史悠久,汉代时叫成皋县,隋代改名汜水,位于今荥阳市西部,沿虎牢关南北绵延,地域虽然不大,位置却十分重要。这里北有黄河,南为嵩山,其地层层叠叠的黄土塬壁立如长城,构成天然的屏障,唯有一条道路沟通东西,一座关隘坐落路口,成为东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是为“虎牢关”。古人对这里有诸多的描述:“洪河在下,太室旁依。”“岳渎会险、势尽川陆。”“两崖壁立,一线羊肠,俯侵大河,仰逼要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近之势。所谓一举足而关天下之轻重,为自古有天下者所必争。”尤其在宋代以前,中国京城常在西安、洛阳,这里更成为战略要地。
  成皋城始筑于战国时期。当时韩国地跨黄河两岸,只有今荥阳一带百十里连接南北,为了维护这个南北通道,韩国东筑荥阳城,西筑成皋城,城下关隘,即是闻名后世的虎牢关。
  楚汉相争之时,成皋成为争夺的要地,双方“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唐初,李世民曾在此与窦建德大战,击溃其三十万大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除此之外,这里较小规模的战争不计其数。即便是和平年代,虎牢关也常有驻军。
  由于战乱频仍,为保家计,汜水一带习武之风甚盛。而历史上无数的大将与这方水土结缘,他们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历练出高超的武艺,很可能通过各种途径积淀下来,使此地渐成武术文化的沃土。正如《汜水县志》所说:“文化于此兴,战争亦于此剧。”
  因古代史籍对民间武术家的忽视,汜水古代武术高手大多没有留下姓名,现在知道最早的高手,是生活在明末的张八。
  据《汜水县志》记载,张八是虎牢关人,自幼学剑,到三十岁左右,练得武艺精通,“刀枪剑戟,糜有不精”,“其神拳二十九法,世无敌者,时称神手张八”。而他的枪术也十分了得,相传是在虎牢关的关帝庙中,得张飞梦中传授。
  当时有个叫刘斯的山东巨寇行劫四十年,屡次打败官兵,遭到三个省的联合追捕,逃到尉氏县,与追兵对峙,立杀六七人,没人敢再上前。正好张八路过,只身直前,指着刘斯的佩剑说:“你也会用这个?!”刘斯大怒,大喝道:“敢跟我较量吗?”于是两人斗在一起,张八以短枪击中刘斯之肘,“手擒之”。还有一次,有个武僧从南方来到汜水,舞动双鞭,令人洒水,身上一点不湿。那和尚拿出百两银子放在地上,“谁来比试,这银子就是他的”。张八拿蓝色染杆前来,待和尚舞动双鞭,瞅个空儿就扎了进去。和尚大惊,佩服地说:“君在汜水,当无盗患。”人们估计,此人正是巨盗。
  张八的故事,在汜水一带广为流传,年幼的苌乃周心向往之,“余幼慕之,冀学一二,即可满志”。此人对苌乃周走上习武之路,应有巨大影响,他幼年所学,基本是张八传下来的功夫。但这时他并没有学到真功夫,“徒以传授无门,东支西吾,劳而罔功,深愧无成”。他学武出自兴趣,一开始并没有遇到名师,有真功夫的人并不多,一般都是会些套路,凭手快力大胜人,对于拳理并没有很深的理解。而有功夫的不一定用心教,或者不善于教,说不出拳理拳义。所以在那时候,想学一身好功夫并不是容易的事。
  好在汜水还有得到了张八真传的人,那就是禹家。汜水一带,有“苌家拳、禹家枪”的说法,两个武林世家曾经齐名。但说起来禹家成名要早得多,他们的祖上,在明末得到了张八的真传,历代相传,至禹让已经五代,《禹氏族谱》记载,“(禹让)精于神枪张八之技,世罕其匹”。后来苌乃周的侄女嫁给了禹让的侄子,两家成了亲家,有记载说,“(乃周)初学于禹让”,“尽得张八之术”。
  大约流传多年的张八枪术已经走了样,或者其术本来就有一些不足,苌乃周开始按照自己对武术的领悟,对其进行全面的修改和整理,使之更利于实战。对于苌乃周来说,一切还都刚刚开始,此后的数十年,他在博大的武术之海中畅游,多次拜师,遍交高手,以其天纵之才,深研细究武学之道,融会易理、医理,创编拳术、剑术、枪术,终成一代大家。
  夏季茂盛的植被,衬托着荥阳市苌村进士府的荒凉。残存的古建筑,隐约可见当年书香门第、汜水望族的辉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升级  0.01%

UID
62836
热情
80136
人气
74141
主题
905
帖子
121370
精华
62
积分
138889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2-7

最强王者 永恒钻石 尊贵铂金 荣誉勋章 新时政 活动贡献勋章 猪猪勋章 精华勋章 灌水勋章 探索勋章 时事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沙发
发表于 2009-8-19 20:22:04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两年前,一位叫于志钧的老人语出惊人:“李连杰是花架子,李小龙是亡命徒。”他认为“二李”都不能代表中国武学。

  这位70多岁的老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意弱化武术的技击性,提高表演性,使武术变成了“武舞”、“武蹈”。在他看来,武术队追求高、难、新、美,是一种体操,打旋子,劈叉,在技击的有效性上还不如过去的京剧演员。

  但这位语出惊人的于先生,对一种叫“桓侯八枪”的枪术却是极力推崇。他曾于四十多岁、六十多岁时两次学练“桓侯八枪”,多次用此枪术与大陆、台湾的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太极枪高手较量,始终感觉“这枪法好使”,往往甫一交手,双方搭上杆子,就一枪刺中对方。

  此技屡试不爽,于先生并不认为自己枪术有多大功夫,实在是“桓侯八枪属枪法的上乘,堪称绝艺!”“枪法之妙,非数千年的战斗积淀是不可想象的。”后来他将“桓侯八枪”整理出书,由于认为这种枪法神妙无比,他“不敢稍许改动,尽量保持原貌,对原文字不敢更动一字”。

  于志钧先生说话立论鲜明,但绝非大言欺人之辈。他是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退休的信息管理学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幼喜武,9岁学暴打暴上搓脚、翻子等外家功夫,在火成岩的山上练习,每个月踢碎一双鞋,很快能在地面一搓一个坑,把同学打得鬼哭狼嚎。随后他习练10年形意拳,考入清华大学后又拜太极拳大师吴图南为师,至今已有六十年的武功修为。

  于志钧自言他的“桓侯八枪”学于原林业部政治部主任胡复生先生,而胡复生学自河南新郑林锦店村曹毓松——苌乃周的第四代传人。

  这“桓侯八枪”被识者视为绝艺,瑰宝,但其实只是苌乃周枪法套路中的一种。据荥阳市苌家拳研究会秘书长陈万卿先生介绍,苌乃周的枪术是虎牢关张八所传,相传张八在关帝庙得张飞梦中传授,因此得名桓侯枪(张飞封桓侯)。苌乃周得此术后,不断发展完善,创造出《四枪》、《八枪》、《六零奇枪》、《飞云八势》、《马上枪》、《十七枪》、《二十一名枪》、《二十八枪》、《锁枪》、《三十六枪》、《张夫子蛇矛》等单练、对练套路,另有《单剑对枪》、《双剑对枪》等枪剑对练套路。

  这还只是枪法,苌乃周所创拳法、棒法、剑法、刀法等也是丰富而神妙。而这些,并不是苌乃周最为重要的成就,他的武学之核心是“中气论”,此理论融合易理、医理、拳理,“练气之术”,纵横开阖之妙,均发前人之未发。

  苌乃周“从师四十余年”,即使年近六十,威名震动天下之时,仍在向别人学习,这种坚毅和虚心,使他终于海纳百川,创造了自己博大精深、特色独具的武学体系——“苌家拳”。

  【转宜多师卓然成家】

  苌乃周“成童(约十五六岁)嗜武”,但习武生涯并不顺利,他学到了一些汜水一带流传的武术套路,但由于没得名师指点,拳理未明,深感“劳而罔功”,如同在黑暗中摸索。

  大约那时候高手都讲究“藏而不露”,如苌乃周后来感叹:“嗟乎!人知之未必果高,而高者不求人知,且唯恐人知。”因此,寻访名师并非易事。对武学的热爱和执著,促使苌乃周四方求师,排疑解难。十年后,已经二十五六岁的苌乃周遇到了洛阳人阎圣道,得其“指点一二,颇觉进益”。

  阎圣道其人其事,几乎湮灭于史籍,其身份有多种说法,民国时期的陈泮岭认为他是少林派。陈泮岭曾任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河南国术馆馆长,他对苌家拳推崇备至,评其为“大中至正之学”,为“国术之圭臬”,认为苌家拳集少林、武当、峨眉之大成,而起少林渊源,即为从阎圣道所学的罗汉拳。此外,学者徐震认为阎圣道是形意拳高手,也有人认为他是武当派高手。

  但在苌乃周本人的记述中,没有说明从阎圣道那里学到的是什么拳法、套路,大约应该是在拳理上得到高明之士的指点,使他有豁然开朗、登堂入室之感,因此终生难忘。

  武学之路漫漫,又过了十年,苌乃周学到“字拳四十法”,这是一套实用的拳法,但从何人学来,苌乃周没有记述,如今已不得而知。

  苌乃周的剑术学自“古随(大约是今湖北随州)”王新象。王新象“诸艺兼通,尤精于剑,珍重藏抱二十有余年矣,弗肯轻露”,苌乃周上门求教,诚意打动王新象,两人情趣相投,枪剑交换,并共创“以剑对枪”、“以枪对剑”的套路,“合之编为六十五势”。

  苌乃周学得“猿猴棒法”之事,最有传奇色彩。陈泮岭《苌家拳之源流考》中说,峨眉派的梁道人武艺高明,一时称为神手。当时汜水县有人到四川“旅游”,梁道人对他说:“洛臣(苌乃周字洛臣),吾友也,吾有拳数势,可传汝,汝归传之。”说来奇怪,那人本不会拳术,跟着梁道人却一学就会,过目不忘。从四川回来后,那人“归以傲洛臣”,向他演练,苌乃周“默识之”,而那个人从此不再练这个套路。

  这个“捎拳”的说法,有点玄虚。其实苌乃周《二十四势猿猴棒谱序》中,对此事记述得很详细,大约陈泮岭没能看到这个资料,采用了民间传说。

  按照苌乃周的记述,“猿猴棒”不是“捎”来的,而是“送”来的。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初九,苌乃周在家中与武友禹鸿起饮酒赏菊,家童突然过来禀报,说门外有义士求见。苌乃周听说,忙出来相见,问来客要到何处去,那人答道:“天下访道。”苌乃周见来人言语不凡,忙请进屋内,“以酒敬之”,询问姓名,来客自言姓梁名道,四川人。那人果然不凡,“谈文,无所不通;论武,精于枪锤(锤即拳)”。当日天色已晚,苌乃周殷勤留客住下。

  第二天一早,他们在院子里演练拳术,那人“果为奇手”。随后,梁道取过棒来,演练了一套“猿猴棒法”。不会的看热闹,会的看门道,苌乃周看着客人演练,越看越惊,越看越高兴,“其中三尖照到,老少随和,刚柔相济,阴阳相生,忽大忽小,忽长忽短,内气外形,贯通合一,婉转妙用,皆合法律。”

  苌乃周看得心中大悦,深有所感,知道其中隐藏着上乘的武学原理,不禁喟然叹曰:“此有道之棒也,愿学之!”于是梁道倾心相授,并将棒谱赠送给他。

  过了十几天,梁道要告辞而去,苌乃周再三苦留不住,无奈只得赠路费为他送行。

  有高人上门“送艺”,不能不说是一段奇遇。大约苌乃周到处求艺,好学之名传扬开来,而其品德声望得到广泛的认可,才会有这样的好事送上门来。

  苌乃周“成童嗜武”,在兴趣的支撑下,多年苦苦摸索,潜心钻研,真攻实练,而又虚怀若谷,“从师四十余年”,周游四方,遍交高手,“闻见即广,学乃大成”。

  但苌乃周的过人之处更在于,他并不墨守成规,以学得前人所创上乘功夫为满足。在武学上他表现出超出一般人的天纵之才,往往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在前人的武学中发现问题,以自己的武学理念修改、完善,并多有创造。而他家学渊源,文化素养深厚,文笔流畅生动,因此能将自己平生的经验和研究诉诸文字,留下极为丰富的武学书籍。

  苌乃周对武学有着纯粹的兴趣,他习武毫无功利之心,醉心于研究武学之道,加上有着过人的天分,因此多所创造。

  他学得“字拳四十法”后,觉得不够完满,自己又创三十法,积为七十法。后来又觉得过于繁多,不便记忆,又精炼为二十四式。分别命名,指示窍门,使人易于学习。

  《二十四大势拳》(俗名《二十四战拳》、《二十四大战拳》)是他童年时就听说的名拳,看别人练习,觉得十分完美,“趋慕者久之”。后来他完整地学到这套拳法,倍加欣赏。但习练熟了,细心体会,发现这套拳“气微不贯,身微不顺,理颇欠明,窍颇欠的(意为窍门描述不准确),转茫乎靡所适从”。于是,他别出心裁,别开生面,其时正当盛夏,挥汗如雨,“弗顾也”。但草创未几,拳谱不慎遗失,令他非常遗憾。后来偶然灵感再现,“不数日而解数俱备”,创出新的《二十四大势拳》,“其力大,其功全,其诀真,其法活,既能大,又能小,既能小,又能大,大小不拘,浑然一气”。

  在完善传统套路的基础上,他融会贯通,斟酌损益,创出上中下《二十四式拳》。其中《中二十四式拳》又称“青龙出海拳”,俗称“中盘锤”,后来成为苌家拳重要的拳术套路,是修炼苌家拳的初学阶梯。此拳熔外形、内气于一炉,蕴技击、套路为一体,可谓体用兼修,攻防一体。演练此拳,要求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静如处子,动若惊龙,忽大忽小,忽高忽低。该拳阴阳相生,刚柔相济,其柔如春风摆柳,其刚则如电闪雷鸣。

  《上二十四式拳》俗称“上盘锤”、“天盘锤”,要求高而不显其高,拳势多起纵飞舞。《下二十四式拳》俗称“下盘锤”、“地盘锤”,多地盘滚伏,要求低而不显其低。上中下《二十四式拳》,中为正,上下为奇,正奇相配,妙用无穷。

  此外,苌乃周所改造或创造的拳术套路还有《猿猴拳》、《之字拳》、《大罗汉拳》、《黑虎拳》、《白虎拳》,等等。

  汜水县一带的武功,本以枪技最为有名,“汜邑枪法驰名,外来方技多不敢与之比试”。苌乃周幼年即倾慕张八之“神枪二十一式”,“冀习一二,即可满志”。但虽身在汜水,学此技艺也非易事,他曾到处寻访,难觅其踪迹。20多岁后,他终于学得《二十一名枪》,却很失望,因为他发现这套枪法问题多多,名不副实,满腔的热望变为失落。后来,他静心揣摩,加以改进,“易宽为窄,易斜为正,易远为近”,整套枪法变得生动实用起来。

  此后经年,他进一步仔细阅读枪法的解说,发现缺略了不少东西,致使枪法的脉络不够贯通,他便苦苦寻求完善之法。后来,苌乃周被河南巡抚徐绩聘为巡抚部院武术教师,与同僚、南阳人王守一结为好友。王守一也是文武兼备的武学奇才,苌乃周遂与之共同排疑解难,深研身法、步法、手法、指法,无不全备,共同创编出《三十六枪》(又称《桓侯枪》、《三十六名枪》)。于志钧先生所习练之《桓侯八枪》,即是这套枪法的简编套路。

  苌乃周所创造的这些武功套路,“一洗江湖花样,而惟求坚实锐勇,步步有法,势势得力”,讲究的是一招制敌、一招杀敌。更难得的是,苌乃周的武学理论完善,“集易理、拳理、医理之大成;体系完备,熔内气、外形、技法于一炉。”至晚年,他的武学已成蔚为大观。

  “其于武术,盖天纵也。如庖丁治牛,师旷治音,扁鹊治病……李杜之于诗,韩欧之于文。”清嘉庆进士、户部右侍郎毛树棠在其《苌洛臣先生传》中如此感叹。现在武术史家葛廷贵则认为:“苌乃周为我国武术史上旷古罕见之通才。”

  苌乃周的武功,也因这些创造性的武学发现,达到极高的境界,“天下驰名,枪、锏、锤、棒、春秋刀俱精妙入神”。因名声远扬,很多人找上门来要与他较量,但苌乃周很少与人动手,他的武功,讲究的是一招杀敌,真的动起手来,即便不杀人,也会得罪人。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他一般都想办法显示功力,令来人知难而退。“山东、直隶世产英杰,其来访也,皆折服膜拜而去。”

  由于“生当乾隆年间,其时中原承平,英雄无用武之地”,苌乃周虽“素蓄大志”,却并没有留下辉煌功业,“竟以岁贡士终于陇亩”。但他的武学实战性强,不仅适合单练,也适合军队训练,因此也受到当政者的重视,河南两任巡抚徐绩、荣柱都聘他为巡抚部院武术教师,对他“甚礼敬之”,荣柱曾亲笔赠匾“名齐俊及”。苌乃周去世时,徐绩已调走多年,闻讯仍吊赠以诗:“南游楚蜀西游秦,不见成皋苌洛臣。回首梁垣都是梦,满门桃李竟如神。拳师武穆根源正,枪接桓侯衣钵真。盖世英雄今缈矣,升堂入室有三人。”

  “升堂入室有三人”说的是苌乃周的三位著名徒弟,苌乃周不但在武学上多有创造,他还是位高明的老师,带出众多技击水平出神入化的弟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升级  0.01%

UID
62836
热情
80136
人气
74141
主题
905
帖子
121370
精华
62
积分
138889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2-7

最强王者 永恒钻石 尊贵铂金 荣誉勋章 新时政 活动贡献勋章 猪猪勋章 精华勋章 灌水勋章 探索勋章 时事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板凳
发表于 2009-8-19 20:22:29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如果不知根底儿,很难看出苌毅军、苌红军兄弟五人是身负武功的人。他们话语不多,举止斯文,给人的感觉是朴实而谦和。但当舞弄起棍棒、比划起拳脚来,他们却像换了个人儿似的,眼中精光满蓄,动作迅捷威猛。
  苌家兄弟从没和人真正交过手,如今已经没有了“武林”,他家又从来没人出去惹事,村子里吵架、打架,他们都不往跟儿去。所以他们虽然平生学的是“打人”绝技,却从没有打过人。
  老大苌毅军54岁,习武已近五十年,也只是因两次偶然的机会,知道自己的功力怎么样。一次是邻居家的嫂子跟他闹着玩,惹得他烦了,在嫂子手腕上攥了一下,结果人家手脖子紫了一个星期,直找他母亲告状;还有一次是他新婚不久,无意间反手在媳妇后背打了一下,媳妇一下子躺倒在床上,直翻白眼。
  他们练的不是高飘好看的花架子,而是招法实用、内劲深含、可一招制敌的功夫。他们常年真功实练,却不靠此谋生,也从不在人前炫耀,讲究的是“宁在静处用功,不在人前卖弄”,用苌家兄弟的话说,就是“学就学了,不鬼(方言,炫耀、哗众取宠之意)”。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无数的人都在靠炒作走红,坚守“藏而不露”的苌氏兄弟就显得颇为特立独行。他们是荥阳市王村镇后新庄农民,平时在郑州市上街区某企业打工,为子女上学读书打拼,过着极为寻常的生活。虽然如今习武的人已经很少,他们也还各自带着些徒弟,按照祖辈流传下来的规矩,带徒弟是不收学费的,有的时候,还要管徒弟吃住。
  苌毅军兄弟是苌乃周三儿子苌其渊的后代,他们所学的武功和所守的规矩,都源于“老三爷”苌乃周。
  由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苌乃周极重武德,为本门定下了严格的收徒授艺规矩,提出不可轻传,不可妄传,制定“三不传”原则,即非其人不传,非其时不传,非其地不传。“但求详察其祖父无失德,本身无败品,然后以此授受”。收了徒弟之后,还要以“三箴”、“七试”、“十戒”来约束、考察、考验,然后才可“倾囊相授”、“尽泄其密”。传授过程中,也很重视武德培养,他专门撰写了《初学条目》,告诫后学“学拳宜在静处用功,不可向人前卖弄精神,夸张技艺,方能鞭策着里;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方免灾殃”。
  苌家拳曾名震天下,与少林、太极并称河南三大拳派。但近几十年来,少林、太极如日中天,苌家拳却寂寂无名。很多人对此深感困惑,多方寻求原因,有人归因于苌家拳的这些“清规戒律”,认为固守这些东西,虽然保持了苌家拳功夫和武术文化的原汁原味,但这种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却也导致苌家拳的发扬光大陷入困局。
  苌乃周当初为何制定这些规矩?或许只有还原到当时的文化环境中,我们才能明白个中原因。
  勇锐无比苌家拳
  某地一大户人家世代习练苌家拳,到第三代时,其传人染上大烟瘾,败光家业,也荒废了武艺。一次,有大军从其地面路过,其人潜伏在灌木丛中,试图偷盗物资。待大军过半,他钻出树丛,拉了一匹马就走,却不防有人骑马舞枪追过来。他放下马匹,提枪来战,却被那人一招将枪打落。正当他惊诧莫名时,那人也失声惊呼:“咋还是同门?!你走吧,前面你别去了,后面也别去,你的功夫还不中呢!”
  采写这组稿件期间,我听到很多苌家拳的故事,这是唯一一个苌家拳传人恃艺为非的例子。
  苌家拳“决非江湖有花样而无实力者比”,并且摒除了很多门派“开阖过大,内外不一,仰俯不固,防御不周”等易犯之病,习练有成,即勇锐难当。“比如棒法,一般使棒的遇上苌家拳高手,两招自己就把棒扔了。不扔指头敲断。”荥阳苌家拳研究会副会长陈万里说。
  陈万里曾见识过一些前辈高手。1975年,他高中毕业后迷恋上武术,醉心于苌家拳,听说哪有高手,就会赶去请教。多年寻访,他遇到了张儒林、李西法老拳师,他们可能是那逝去时代的最后的实战高手。“水平真高!”“咋高?拳理很通,你有啥不懂的地方,他们举个例,一照手你就明白了,让你心服口服!”
  张儒林曾打过擂,实战经验很丰富。陈万里去拜访时,他已73岁,当他决定传授面前这个小伙子后,拿来一块鹅卵石说:“孩儿,你能把这石头打烂不?”陈万里为难地笑:“这咋打烂?”“打个试试。”陈万里只得接过鹅卵石,搁在窗台的棱上,一手按牢,另一只手死命打去,打了几次,手开始疼,后来麻,鹅卵石完好无损。
  张儒林说:“孩儿,不是那样弄的。老师73了,给你打打看。”拿过鹅卵石,平放在窗台上,运了运劲,左拳快如闪电地打下去,鹅卵石顿时碎掉,“小石块乱飞!”
  教陈万里枪法时,张儒林已80多岁。两人去了枪头对练,“我刚要动,人家啪就扎住你了。说扎哪儿就扎哪儿,上次扎哪儿下次还扎哪儿。说扎流血就流血,说不扎流血就不会流血”。
  旁边一个老头在看,是张儒林的义兄,已90岁的人了。看了一会儿,忍不住说:“孩儿,不是那样弄的,把杆儿给我。”
  两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对上了,“到现在,我练武已经30多年了,也见过不少场面,可再也没有见过恁‘武道’的!”两个老头威猛无比,脚步快极,打得激烈,“不是打得啪啪响,不是那回事,两个人的枪杆粘住了一样,谁也摘不开谁,谁也扎不住谁。”转了几圈,张儒林的义兄把劲儿撤了,说:“算了吧。”把杆儿还给了陈万里。
  李西法是郑州北郊人,同村有个学武的颇有名气,带了不少徒弟。一次,在徒弟们的鼓捣下,那人带着众徒弟来到李家,说:“西法,你也天天练,咱试试?”李西法摇摇头:“我多少年不练了,啥都不会了。”“我来都来了,一定要跟你学学。”
  “那中。”李西法站起来,“是这,我年轻时腿上下过点工夫,你招呼好我的腿。”“这还用说?练武的谁还不知道这?”
  两人走起了八卦,没一圈,学生们都没看清楚,李西法快如闪电般地把那人踢倒在地,再也无法站起,学生们只好找来架子车,把老师拉了回去。
  回去后,那人的腿肿得跟罐子一样,骨头被打劈了。后来,那人掂了点心来,要拜李西法为师。李西法说:“我不会任啥儿。”实在推不过,才教了套拳路。
  苌毅军的爷爷苌合掌(又名苌高),也是实战高手,他比拳时,一镇脚,外面大路上都听到“咚咚”的响声。他平时有点“呼歇”(即哮喘),但练起拳来,精神百倍,一点也不“呼歇”了。苌毅军幼年时,曾与爷爷同睡,一天晚上,迷迷糊糊地觉得爷爷起来了,还没呓挣过来,爷爷左手掐了个黄鼠狼进来了,右手只一掌,就将那黄鼠狼的头打碎了。
  荥阳一带是苌家拳的“根据地”,流传的前辈高人故事甚多,即使剥离其传奇色彩,也可看出这种拳法之卓然不凡、勇锐难当。
  收徒严格并非保守
  苌家拳使出来太勇锐,这一点苌乃周应该最清楚。他对自己创编的武学极为自信,在《枪论》中说,“得吾艺者,一可当百,百可当千。夫乃知天地间非常之艺,出之有其时,授之有其人,非可以智取利诱,妄意贪图所能得也”。
  苌乃周并不把这些武学成果看成私己之物,在他看来,这些积淀千年而成的武学绝艺,是“天泄其密,乃所以报有德,达有功,辅助天地之不及者”,是用来戡乱保邦,助天地维持人间正道之物。
  正因如此,苌乃周要求后学者谨慎择徒,以免误传狂妄贪狠之徒,使其凭借苌家拳做出恃强凌弱、横行不法之事。他反复告诫:“同志者珍之秘之,勿轻泄露,致获罪戾。”
  于是,苌乃周制定了严格的择徒原则。首先要有苌家拳传人或亲友引荐,引荐人应对其知根知底,否则,应派人前往其家乡走访调查,确定其家世清白,人品无污,才能收为门徒。即使收为门徒,也不要一下子倾囊而授,须反复审视,“恐怀诈反目,反悔无及”。苌乃周为此制定了《三箴》、《十戒》、《七试》,作为审查徒弟的标准和方法。
  《七试》引自诸葛亮《知人性》一文,其文曰:
  “武侯先师曰:夫知人之性,最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如果发现徒弟人品有问题,传授即告中止。如果经过反复考察认为是可授之器,则会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尽泄其密”。
  苌乃周强调说,在选择徒弟时,应完全以人品为标准,而决不能以亲疏为标准,更不能以金钱为标准。“不得以私亲而无隐讳,不得以交疏而尽弃置”,“此艺……千金所不易也。”所以,苌乃周所传大多是异姓,而不是只传家人,把所创武功当成独家不传之秘。
  后学传人,数百年坚守苌乃周所定择徒规则,不该教的,虽有千
  金也不教;该教的,分文不收,并且还常管吃管住。
  陈万里曾拜苌毅军之父苌山林为师。苌山林是近几十年苌家拳重要传人,他整理家传拳谱,择人而授,为苌家拳的延续做出重大贡献。从他身上,陈万里切身感受到了苌家拳传统中温馨的一面。
  那时陈万里在县城上班,常常下班后骑车赶往20里外的后新庄学拳。一到苌家,苌山林的妻子就会问他:“孩儿,吃了没?”如果没吃饭,就会为他准备饭,还常打几个鸡蛋。“那时多困难!他家子女又多,苌老师在村小学任教,每个月就几块钱……”
  对能坚持下来的徒弟,苌山林都赤诚相待,为他们抄《中气论》、画拳谱。
  师父辛辛苦苦,分文不收。陈万里等都过意不去,过年的时候,他总忘不了师父家,都会买些礼物送去,“我给父母弄啥,也给他们弄啥”。
  苌家门内外代有英才
  尽管收徒从严,但对所选徒弟倾囊相授,毫不保留,苌乃周带出众多的高手,苌家拳迅速传播,“当时薪火,几遍海内”。此后,苌家拳也代有高手,成为名震天下的大门派。
  一般的武术高手,自己的功夫能练得出神入化,却不能总结、表述,所以往往人死艺绝。而苌乃周出身书香望族,他的长兄、进士苌仕周对《易经》深有研究,所著《易经讲义》列入《四库全书》。苌乃周自幼深受长兄影响,自己也是秀才,深通易理,文化素养深厚。习武之后,他十分注重将经验和心得总结表述出来,著述丰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因身为秀才,饱读诗书,又极重武德,人们称他为儒拳师,称苌家拳为儒家拳。
  苌乃周的武学兼技法、外形、内气等内涵,体系完备,加上他善于教授徒弟,“笨人有笨人的教法,灵动人有灵动人的教法”,因此带出来的徒弟“人精一艺,皆臻神妙”。
  荥阳市苌家拳研究会秘书长陈万卿多年研究苌家拳传承情况,他所著《苌家拳》一书较为详细地收录了历代传人的情况。相传苌乃周有24位名徒,陈万卿找到了其中19个人的资料。其中最有名的是柴如桂、高六更、李法文、赵金川、陶老九等,尤其柴如桂之拳、高六更之枪,“当时俱号无敌”。这些徒弟各自形成传承体系,代有高手。清道光年间汜水人、武状元牛凤山曾随高六更一系的高鹤楼习枪术(两人系亲家,没有形成师徒关系),据陈万卿先生考证比照,牛凤山的《牛氏战枪谱》就出自苌氏枪法。而前文所述出版《桓侯八枪》的于志钧先生所师承的胡复生,就是李法文一系,算起来,于志钧可说是苌家拳第七代传人。
  苌氏家族也出现了诸多高手,苌连登、苌德普、苌克俭、苌克俊等,“皆圣手宗师”。苌荣先、苌继先、苌恺、苌鼎联、苌鼎珠等,或因军功,或考中武举、武进士而出任军职。
  在各系传承中,苌氏家族的传承最为稳定,他们所定居的后新庄被视为苌家拳“老根儿”,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带出了众多的外姓传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苌红军在演练苌家拳。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升级  0.01%

UID
62836
热情
80136
人气
74141
主题
905
帖子
121370
精华
62
积分
138889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2-7

最强王者 永恒钻石 尊贵铂金 荣誉勋章 新时政 活动贡献勋章 猪猪勋章 精华勋章 灌水勋章 探索勋章 时事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地板
发表于 2009-8-19 20:22:49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0812A4501.jpg



  □首席记者姚伟文图
  “拜师学艺”是传统中国社会学习技艺最常见的途径,在传统武术界,这也是技艺传承的基本方式。
  武术学家周伟良教授认为,这种传承方式有着种种陈腐流弊,但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未必都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师徒传承是在相对狭窄、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但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传承双方也正因此建立起一种模拟血缘关系,稳定而亲近。如此一来,传承者尽心尽力,反复言传身教,务必使徒弟“学到自己身上”;而在师傅的管教下,徒弟刻苦训练,不断领会,真正理解、掌握本门技艺。因此,这种方式保证了“教学质量”,使宝贵的经验和技能得以代代延续。
  师徒传承也形成一种宝贵的文化凝聚力。一代代的传承者在一种巨大的文化感召下,恪守传统,甘守贫困寂寞,不为荣辱贵贱所动,把习武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为本门技艺穷毕生之精力,形成传统文化感动人心的内涵。
  周伟良教授认为,师徒传承的文化模式,“既蕴藏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智慧精华,也附粘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同时还更多隐匿着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转换机制才能焕发出时代功能的文化传统”。
  曾经辉煌的苌家拳,如今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严格的择徒和传授规则,如今受到广泛的质疑,被认为是阻碍其发扬光大的保守力量。其实这些规则本身没有什么好指责的,在苌乃周的时代,它们有着很高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关键在于寻找到适当的“文化转换机制”,焕发苌家拳的“时代功能”,使其巨大价值在现代社会得到延续,让这条流淌了数百年的武术文化之河,穿越时空阻隔,在现代的原野上广纳水源,重现浩荡苍茫之势。
  社会变迁武风大减
  “喝过新庄水,都会伸伸腿。”在荥阳市王村镇后新庄一带,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会点苌家拳,这一带是苌家拳的“拳窝”。苌家拳曾传播极广,“当时薪火,几遍海内”,而其重点区域在荥阳、巩义、新密、郑州、开封一带,核心区域则是苌乃周后代所居住的后新庄周边。这几个村庄习练苌家拳的人最为密集。
  苌乃周的八世孙苌毅军先生说,在1977年、1978年以前,后新庄“一个村都会”。这一带把练拳称为“比拳”,谁要不会“比拳”,连媳妇都鄙视他:“你看你,比拳都不会,傻不傻?”那时不论忙闲,都有人练拳,就是割麦的时候,只要是在练拳,家人拿着镰刀就走,“不叫他了”。
  苌毅军家有间空房,成了大家练拳的场所。到了练拳的时候,这间房子里三层外三层的人,谁先占了场谁练,一般占了场就不想下去,非得有人吆喝:“下去下去!”那感觉,跟现在KTV的“麦霸”差不多。那时候,后新庄的人很自豪,到镇上赶集,只要说是后新庄的,那些混混儿都不敢欺负。
  1983年,村里还办了两期学习班,学的人很多,不少女的也跟着学。但再往后,外出打工挣钱的多了,练拳的越来越少。苌毅军兄弟也要为生计奔波,放在练拳上的时间明显比过去少多了。但他们仍常年坚持着,只要不是太忙太累,每天都要练一练。放暑假的时候,兄弟们则把各家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分别抽出时间教他们。
  兄弟几个也都还带着徒弟,定期不定期地过来习拳。就是现在,后新庄一带对学拳也很支持,“说出去耍,去吃喝打牌,那不中。说来练拳,家里都可支持”。
  老大苌毅军说,他比较保守,择徒还是按照“老三爷”苌乃周的条条框框来,一般想学的都教,但只教套路,“用法、心法不会教”。不过,他认为,“只要有心,有天数,也能领会到”。
  荥阳市苌家拳研究会副会长陈万里的心态更为开放,他每天早上在荥阳一广场练拳,天天有人跟他学,如今想练拳的人少了,“谁想学就教吧”。不过,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很多人坚持不下来。
  接受采访时,陈万里感慨地说,想培养出一个好苗子,很难。首先这个人要爱好,甚至痴迷;他还要有点文化,能读点苌乃周的武学原著;要有悟性;最重要的是能坚持,肯下工夫,能吃苦;再有就是家里各方面条件都允许。各种条件都具备,跟的老师又明拳理,善于把拳理讲清楚,能示范,这样循序渐进,几年就能学出来。
  陈万里说,过去老拳师是不轻易教的。现在有人学,他就愿意教,但也要看学生天资怎么样,拿动拿不动,能练身上不能,还要看家里支持不支持。他对苌家拳的前景深怀忧虑:“学成太艰难,失传却很快,中间一代人不学,就可能失传。”
  最让陈万里惋惜的是,他带了多年的一个徒弟。那徒弟曾达到很高的水平,获得过荥阳市武术冠军,他练内气的时候,肚子咚咚响,拳打出去、腿踢出去,也呼呼带风,被人们看做苌家拳第九代传人中的希望之星。但如今这个徒弟也不咋练了,他对练拳失去了信心,看不到前途:“天天恁辛苦,有啥用?!”
  独特价值如何延续?
  如今知道苌家拳的人少了,练的人更少,但在深刻了解的人看来,这门传统武术有着极其独特的价值。
  苌家拳研究会秘书长陈万卿是名师苌山林的入室弟子,他多年收集相关资料,写出《苌家拳》,是目前介绍苌家拳最为完备的书籍。他认为,苌家拳在技击实用性上有着巨大的价值。
  苌家拳“一洗江湖花样,唯求坚实锐勇,步步有法,势势得力”,每招每式都有技击含义,每个动作都有用。苌乃周把人体各部分技能都研究透了,套路编排得连贯而巧妙,第一招打下边,第二招肯定打上边。因为对方防第一招时,头就向前伸出来了,上边必出现空当。高手能在实战中把一套拳法连贯地打出来。
  实战中苌家拳讲究抢占先机。苌乃周的徒弟唐青莲有一则逸事:他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幼子哭闹着要捉麻雀,怎么哄都哄不住。这时正好一麻雀来觅食,唐青莲“扑身捉之”,拿给那孩子看,他手一松,麻雀飞起来,他再“伸手捉之,如是者三,友子破涕笑”。
  陈万卿解释说,唐青莲能三捉三放麻雀,是因为他练到了苌家拳一种很高的境界。苌乃周《打法总论》说,“彼不动兮我不动,彼欲动兮我先动”。
  苌家拳讲究攻防一体,不转身换式。所谓转身换式,就是对方打来一拳,自己一手挡,另一手还击。这样的话,“遇到高手,打着你了你都不知道咋回事”。苌家拳要求前手拦前手打,“直来无横力”,前手挡开后即用前手打击对手,在这个时候,后手跟进连击,不给对手喘息之机。这种打法对步法的要求很高,所以苌家拳的步法很多。
  使用枪棒时,道理相同。双方一搭上杆,苌家拳就顺着杆去敲对方的手,“两招下来,就让你把杆扔了,不然指头敲断”。这也叫“老少相随”,所谓“老”,是指一势之结束,“少”则是一势之初生,“老少相随”就是前后两势合一,不露衔接痕迹。苌乃周《老少相随歌》云:“少随老兮老随少,老少相随自然妙。同心合意一齐出,哪怕他人多机巧。”“一齐出”三字,玄机无限。
  苌家拳注重贴身近打,“盖拳之摧人,必近其身,方能跌出”。而贴身近打,最重要的是利用对手的手腕、肘和膀根。
  作为内家拳,苌家拳十分注重内力的训练和使用,讲究“以内打外,以内摧外”。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得有内气,内功修养很重要。苌乃周《中气论》有许多讲“护气”、“养气”、“练气”的内容。
  陈万卿说,按他的理解,运用内功,通俗点讲,就是在一瞬间调动全身能量,集中释放于一点。“发势之机,好似弩离弓弦”落在对方身上,“恰似云里打电”,“浑身如打电形象”。苌乃周多次描述运用内气的情形:“如梦里着惊,如悟道忽省,如皮肤无意燃火星,如寒栗打战兢,如云深就里打电踪。想情景,疾快猛。”
  苌家拳的内力,平时是看不出来的,甚至平时讲究精华内敛,看着很不起眼。“懈又懈来松又松,吾气未动似病翁。忽然一声春雷动,千军万马把阵冲。”苌乃周晚年,就曾因看似病翁被人轻视嘲笑:“老头儿,你功夫到底咋样啊?”苌乃周答道:“不中啊。”边说边上台阶,走一步台阶断一个,再走一步再断一个,共踩断五级台阶。此时,有老者出来劝,“留一级罢”。苌乃周迈了过去,留下最后一级。这六级台阶,如今仍存,在荥阳油坊村秦家大院,石台阶厚两三寸。
  对自己所创武学的价值,苌乃周本人最看重的不是技击性,而是其他重要方面。他曾写道:“得吾道者,大可以反本还原,超脱飞升;次之可强身健骨,祛病延年;御辱制敌,特其粗迹耳。”
  苌家拳的这些独特价值,尤其是养生价值,如何整理发掘,能否在现代社会大放异彩?苌家拳的传人很有信心,但如何寻找到有效的“文化转换机制”,还是件令人困惑的事情。
  苌家拳招式复杂,拳理精奥,比一般拳种难学难练,因此有人建议改编出一套简单易学的套路,以便普及。但陈万里、陈万卿都认为这并非易事。苌家拳体系庞大,不好组合,那些套路的设计都含有技击深意,十分完美。如果你理解了其拳理,懂了其中的攻防含义,让你改你都不改。如果不理解,瞎改,那就不是苌家拳了。
  如今,北边的太极、南边的少林都成功走向现代社会,地理位置处其中间的苌家拳如何重现活力?陈万卿认为,不太可能像太极、少林那样发展,肯定要有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但路在何方,目前还没人能看清。
  幸运的是,陈万里、陈万卿两位先生以三十多年的努力,基本收集到了苌乃周所创编的书籍,为苌家拳的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数十年理清苌氏著作
  陈万里1957年出生,1975年高中毕业后,他对苌家拳萌生了极大兴趣,可能当时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年轻时萌生的兴趣,使他与苌家拳结缘数十年。
  陈万里的高祖父曾是苌家拳高手,他从小听长辈讲述苌家拳的故事,充满向往。所以一旦产生学
  拳的念头,就一发不可收。开始他跟随油坊村秦景尧老先生学习,那老人非常好,知无不言,想学的全教,其心胸也极开阔,教了一段时间,说道:“万里,你志向大,我也没啥教你了,走吧,去老根儿吧。”于是他带着陈万里去了后新庄,将其介绍给苌乃周七世孙苌新法(即苌山林,字新法),正式拜师学艺。
  那些年,陈万里沉浸在苌家拳的奥妙之中,如醉如痴,不能自拔。“听说哪村有人练,定要去拜访,看看,学学,然后就询问存的有资料没有。一般都能借给他看,但有的看得十分金贵,去很多次才能说动人家。”借到了别人珍藏的资料,他就仔细抄下来,有的带有配图,没办法抄,只好大本大本复印。当时整个荥阳就档案局有一台复印机,有时复印一次要六七十元,而当时他的月工资才三四十元。
  就这样忙乎了二十多年,陈万里收集了大量苌家拳的资料,仅《中二十四势拳谱》(又名《青龙出海拳》),他就收集到十三个版本。
  随后,陈万里等人用了六七年时间整理、考证、校订,基本将苌乃周当年所创编的武学资料汇集到一起。
  陈万里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这套武学资料印刷出版,将苌乃周平生智慧之结晶永远留存下来。也曾有某出版社对此十分感兴趣,其主管领导曾亲自来荥阳察看,但他看到书稿后十分吃惊:“这么多!”那是120万字的稿件,还有上千幅古人配画的练功图。
  如今,这些整理好的资料封存在陈万里家里,令他无可奈何。
  以前曾经两次有人大规模收集整理苌家拳资料。1931年,荆文甫先生受河南国术馆馆长陈泮岭之托,收集整理苌氏遗书,成《苌氏全集》,没来得及复印,开封沦陷,荆文甫存于其开封寓所的拳械图谱不知所踪。1940年前后,苌乃周六世孙苌文蔚将家传图谱汇集整理,不久日军逼近汜水,苌文蔚恐有所失,将其寄存于一友人家中。两年后,苌文蔚和他的朋友先后去世,图谱遂“作广陵散”。陈万里说,收集资料是苦差事,以后再去搜集,可能难以如愿。希望他的这一次努力,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
  过去苌氏有关资料的传播相当珍贵,外人难得一见,即使偶见,也难窥其全貌。已经出版的,都只是苌乃周武学“冰山之一角”。
  近年来,苌家拳受到较多的重视,获选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荥阳市有关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出版了陈万卿的《苌家拳》一书,并在全市六万中小学生中普及苌家拳。而全套的苌家拳武学资料出版印刷,还有待识者,有待时日。 (全文完)
  图为苌山林教思碑。苌山林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苌家拳名家。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升级  22.86%

UID
202192
热情
11
人气
0
主题
0
帖子
78
精华
0
积分
46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09-10-5
5#分享本帖地址
发表于 2009-10-6 19:44:01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花了半小时,终于读完了,写得很不错,很厉害呀, 如果目的只是防身,现在人已经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去练习, 人的四肢只能做有限的动作,功夫再厉害也离不开四肢的基本动作,会一万招不如把一招练精, 不过佩服前一代武术前辈的精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 联系论坛客服| 广告服务| 招贤纳士| 新西兰天维网

GMT+12, 2024-4-30 00:32 , Processed in 0.01860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Copyright 2001- Sky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