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找回密码
登录  注册
搜索
热搜: 移民 留学
查看: 3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拳的几点认识(一)(二)(三)/韩竟禹 [复制链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升级  0.01%

UID
62836
热情
80136
人气
74141
主题
905
帖子
121370
精华
62
积分
138889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6-2-7

最强王者 永恒钻石 尊贵铂金 荣誉勋章 新时政 活动贡献勋章 猪猪勋章 精华勋章 灌水勋章 探索勋章 时事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0:30: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微信分享
来源:搏击 作者:韩竟禹

一位远方的意拳爱好者来珠海探望我。‘说我前一段时间写的一些关于意拳的文章,很多人看完以后感觉还是不太明白其中表达的意思,问我能否再为他做一次讲解。应他的请求,我把自己对拳学的一些看法又向他讲解了一遍。事后感到其中谈到的内容对广大武术爱好者是有普遍参考价值的。所以把当时的谈话纪录进行了适当的整理,形成以下的内容。现在把它介绍给大家。文中的小标题是在整理时,为了方便阅读后加的。文中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1.武术同拳学的区别
  
  自从有了意拳以后,王芗斋先生提出要发展拳学,过去一直是讲武术,那么这个武术和拳学有什么区别呢?在西方有本名字叫《金枝》的书,这本书是讲对巫术的处理的。其中表达一个意思,就是一个内容当它称之为“术”的时候,是对这个范畴里的东西的经验和体会的表达。术就是对过去经验的积累。我这招好用,我过去这样用过,我有这个经验。为什么好用,不知道。不过你再用也确实好用,不是说招式就不好用。要讲科学的话,要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然后再教你怎么样去做。通过解答这个是什么、为什么然后才有利我们去把握它,进一步形成普遍的运用。所以要通过对其内在机理的阐发,形成了原则原理的知识体系,然后才能称它是一门科学。拳学就是要对武术内在机理进行阐发,在其原则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
  
  2.意拳是从武术走向拳学的一个中间过程
  
  王芗斋先生提出拳学这个概念以后就开始引导武术向拳学方向发展了,他起到一个开创性的作用。接下来讲芗斋先生提出的这个意拳处于一个什么发展阶段呢?是武术向拳学发展的一个中间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广义地来说的话,比如说“意拳”这两个字的命名形式,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拳种,比方说太极拳、少林拳等等。它们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个“拳”字,拳是它的核心概念,前面的字起到一个定语作用,定语是限制范围的,就是说我的这个拳是拳里面的一个特殊部分。那么核心的意思呢还是讲“拳”,那么这个拳现在还没达到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学术体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必须对武术所有的现象通通有一个解释,而且内部有一个协调性,到现在为止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在逐渐地往前推进,但是完整的体系还没形成。完整的体系形成以后就没有所谓的“意拳”了,以后直接就是“拳学”,我们学拳就可以了,不用再说这个拳那个拳了。刚才讲了拳前面已经有个定语了,上次开玩笑说“意拳不是拳”,这是一个论点。为什么这么说呢?论据就是“白马非马”。因为这个“马”是个全称概念,指的是全部的马。而“白马”只是全部马里面的一个部分,这两个概念的大小是不相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拳不是拳。因为它不是完整的拳。如果什么时候拳学发展成熟了,所有的拳统统包含在里头了,那个时候直接就说拳就行了。我们可以说,从形意拳发展到意拳是武术走向拳学的一个进步。虽然意拳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学科。但我们现在就要以科学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3.一个学科成立的要素是什么?
  
  武术要走向拳学,我们就要讲作为一个学科,他的成立,他的内容都需要哪些要素呢?一般凡是学科的话第一要有一个研究的对象,对象是什么?要给他一个明确的定义。第二是他的原理,刚才我说过武术和拳学的区别,凡是学说都是对它内在原理的认识体系。术就是对过去经验的积累。不是说招式就不好用。要讲科学的话,要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然后再教你怎么样去做。通过解答这个是什么为什么然后才有利我们去把握它。一是通过定义,明确对象范围,然后是通过怎么样的认识手段来认识它的原理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这些是一个学科之所以能建立的必备因素,这是对普遍学科的要求。
  
  4.拳、拳学、练拳的定义
  
  那么拿到对拳来说的话,不管什么拳,都要从这个角度来认识。首先拳的本身是什么东西呢?第二才是拳学。既然从武术到拳学,拳是什么东西呢?学拳是学什么?练拳是练什么?必须要有个明确的说明。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拳学引导到一个正确的道路上去。那么第一个讲的是“拳是什么”,我们讲拳是在技击过程中人的应答能力和应答规律。或者说是反应能力和反应规律。前些时候有个朋友给我提了个意见:“你说的这个应答能力和应答规律是对的,但是不够严密,因为人的这个应答能力和应答规律它是普遍的,打乒乓球不是应答能力不是应答规律吗?也是的。”我说你提这个是很好的,我们要在前面要加上定语,加个限制,就是说人的自然反应能力用于技击这个范畴的就称之为拳。这样的话就比较完整了,这样拳的定义也就有了。第二个拳在那里呢?拳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讲人的运动能力和应答能力是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的能力,不是说张三有李四就没有,它是普遍的每个人都有的相同的能力。就是说我看这个是红花,你看了也是红花,我喝的这个是甜酒,你喝了也是甜酒,你可以走到对面商场去,我也是可以的。这种能力和规律它是人类共有的。它怎么体现呢?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同环境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那么这个拳学是什么呢?拳学就是对这种运动能力和运动规律的认识。那么进一步讲学拳是什么呢?学拳就是认识理解人的这个能力和规律。了解了拳的知识内容,就是学会了拳学。你学会了拳学,你身上的这个拳得到了锻炼没有呢?没有得到锻炼。只是懂拳了,你身上功夫是没有的。就是说您身上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开发。那么功夫从哪里来呢?是懂拳了以后,通过对它的理解来把握、来控制自己的训练方法,指导你的训练内容,你要投入进去,通过你的行为去练,通过练了以后,您的实际应答能力有了提高,身上的功夫就有了,练拳指的就是这个过程。
  
  5.拳学的前理解问题
  
  刚才我讲的是拳和拳学的区别,我们说这个拳是每个人身上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规律。那么说它应该是普遍的,是同样的东西。但是对同一个东西可以产生出不同的理解,这个怎么讲呢?过去讲“有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是说,同样演的一出戏,每个观众看出来是不一样的。最后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这样是见仁见智的不同。虽然东西是一样的,但每个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拳是一样的,可是对拳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这样认识,有的人那样认识。就好像是一个树林,艺术家看到是这么美丽,长得郁郁葱葱的。一个伐木工人来一看,这么多好木头。不一样的。还有个老乡说它是好多柴禾。还有个笑话,说的是瑞士有个人去山上滑雪,刚好那里有一个老乡,他天天就住在那个雪山上,一看到那个滑雪的人,就说那个来滑雪的人是吃饱饭来找死的。就是说,同样的一个事情,由于看法的不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这种情况在对拳的认识中也是同样存在的。这里头有各种各样的拳,由于大家认识方法不同,导致不同的认识结果。这里讲的是一种客观现象。做为科学来说,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认知体系。就好象统一度量衡是商品交换的必要前提一样。如果没有统一的度量衡怎么来做生意呢?所以对认识方法的认识是沟通和理解的前提条件。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我们对人的普遍认识规律的认识研究,发现在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中,人的认知水平基本能分为四个层次,我们称之为“四重超越”。第一层就是形式逻辑,讲“这个东西是什么,那个东西是什么”,一个就是一个。第二层就是辩证法,“既是这个,也是那个”。第三层讲的是本体论。是讲对现象背后的物自身如何认识的。最后一层是超越的本体。是物自身在之中的存有状态。前面两层形式逻辑和辩证法都是在认识论的范畴来认识事物的。认识论的特点是什么呢?第一个是主客相对,第二个是两分法,第三个是通过概念来表达事物。主客相对就是主体对客体的相对认识。是我们人来认识面前的这个东西是什么,那个东西是什么。我们人就是认识的主体,面前的东西就是认识的客体,主客相对于是产生了认识。两分法就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区分认识不同的事物。就是说这个东西同那个东西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个差别来认识事物。用一个界线来把两类事物区分开,这个东西好那个东西不好,这个高了那个低了,通通都是这样,这就是形式逻辑的认识方法。那么到后来发现这种绝对的区分是不行的,于是就讲这两种对立的认识要融合统一,于是就有了辩证法。总之形式逻辑和辩证法都是在对认识客体进行认识,并通过概念对客体作出判断,所以它们都是在认识论范畴里认识事物。到后来人们认识到通过概念定义的只是事物的外在现象,而现象只是物自身在一个方面的外在表现,现象和物自身还是有区别的,为了进一步了解物自身,于是就进入了本体论。本体论是讨论物自身是什么的。就是讨论事物的本体是什么的。等到最后认识到真正的事物本体,那是不能通过讨论来描述的。它是一个存有的事物。现在我们两个坐在这里讨论拳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存有的事。这个存有指的是发生了讨论拳这件事情。这件事就是这件事。我们既不可能把这件事的方方面面完全通过概念表达出来,事情过后也无可替代。但您我都知道这件事正在我们之间发生。这就是超越的本体。我们对它的认知已经超越了认识论的范畴。总的来说,人们基本就是通过这四种认知方法来了解世界的。这四种认知方法从人的认知发生过程来讲就是“四重超越”。由于不同的看问题角度,会导致认识结果的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人们的一般认知方法的了解,来对他人的认识方法作出前提性的了解。通过理解他们的认识方法后,再翻过头来就更容易理解他们所得出的认识结论了。并不是说他们从某一个角度得出来都不是真理。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也认为自己都是对的。为什么会造成认识的差别呢?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像这个杯子一样的,从上面看上去,中间是圆的,从横的角度看它是个方的,是不一样的。从这边看它是个方形,从那边看有个耳朵。东西就是一个。那么我们就要先理解他看问题的特殊角度,然后才能理解他得出的结论。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自己就不会局限于哪一个片面的认识了。因此说,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对拳学的前理解问题,然后才能顺利地进行对拳的具体问题进行认知。
  
  6.意拳命名的意义
  
  接下来讲的是,当时芗斋先生为什么要创出这个“意”拳呢?这就是因为芗斋先生发现人的一切行为通通是在意识笼罩下进行的。那就是说,你看我,就是脑子动了想看我的念头,有了看我的意识活动了。我要喝茶,就是脑子动了,发出要喝茶的动作。我去读书、我说话、我理解、我记忆、一切行为活动都有一个意识动机的,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意识活动控制下完成的。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人作为一个生物,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发展以后,有了大脑皮层,有了意识,有了高级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人的这种成熟的意识活动是出于人类在自然中的进化结果。意识活动是人类的生物特性。当时芗斋先生认识到这个,提出要通过意识活动来把握拳的本质,所以把它命名为“意拳”,就是这个意思。
  
  7.“意识分析法”是认识人类行为的钥匙
  
  那么我们怎么去认识这个拳呢?怎样对一个活动进行了解呢?这就要通过看意识在这个活动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通过了解意识活动的差别,来认识了这个活动。这就是意识分析方法。现在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实验叫“接笔实验”。接笔实验怎么做呢?很简单,我拿一支笔,你呢,手握成一个圆圈。我把笔从您的手上面丢下去,你尽量把笔接住。(在说的同时,韩老师同客人做了一次实验。)你看你没有接住,一般来说谁也接不住。为什么会接不住呢?通过对意识活动的分析,可以知道到:当你眼睛看到我的笔掉下来这个光的信息后,然后通过视神经报告大脑,大脑通过对这个信息的整合分析,然后发出一个接笔的命令,再通过神经把这个命令发给手的肌肉,手再做出握的动作。就在你进行关于握笔的一系列的神经意识活动的时候,这个笔已经穿过了您的手心落了下来,所以造成了握不住的结果。你看,你握不住,但我可以握住。(韩老师自己丢笔,自己接住。)为什么你接不住,我能接得住呢?我们也同样要通过对它的意识活动的分析来认识它。这是因为我的大脑在左手放笔的时候,同时已经知道要让右手什么时候去接。这样两个手就作到了恰当的配合。这样就可以达到接住笔的目的。我的大脑不是通过眼睛看到笔落下后才发出接笔的命令的,而是大脑事先就知道笔什么时候会落下来,因为这两个动作命令都是由我的大脑控制下发出的。还有一种情况呢,我告诉你,我数一二三,当数到三时,我把笔放下来,这样你就能接住了。(韩老师同客人做了实验)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接到了?是因为我已经告诉你,在数到三时把笔放下来。你的大脑就掌握这个提前量,当我说一的时候,你已经做好了数到三的准备了,这个时候不需要通过视觉的参与,大脑已经对笔落下的时间有了控制了。所以您就能成功。这三种不同的接笔结果为什么不同呢?我们要通过对意识活动的分析来认识它们。我们做这个接笔实验,是为了让你理解意识分析法,并希望您能把它广泛地应用到对具体武术内容的分析认识中去。
    8 “意识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
  接下来讲这个意识分析法具体可以应用到那里去呢?芗斋先生过去的文章里讲“交勇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必不中用”,我以前在文章举过的例子,足球踢十二码点球。球不管进不进,守门员都是没有责任的。因为他不可能知道球是从左边来还是右边来,因为十二码太近了,当这个球飞过来的时候,等你看到这个球再反应时,球已经进去了。他必须在球还没踢过来的时候就开始向一边扑。这样就只能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所以扑中或扑不中,他都是没有什么责任的。话说回来,当我们两个人在进行搏击的时候,对方出拳,当你看到他的拳来了,再想这招我怎么破?实际上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称之为“交勇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必不中用”。这一招出来以后你再想什么办法来对付他是不可能的。是没有效用的。那么再进一步讲的话,既然交勇者不可思悟,你靠脑子去想办法怎么对付人家那就是不可以的了。那么上场以后怎么样对付他呢?芗斋先生讲:要“不知然而然,莫知击而至”,要拥有这种能力。就是说脑子不用想了。我们通过这个意识分析法来看看他怎么会不知然而然,莫知击而至的呢?现在我们知道了,他完全是通过下意识的自动反应来完成的,就好像我们眼睛的瞬目反应一样的,等到一个东西来他就闭上了。至于这个小虫有多大,我怎么样躲避,快点慢点,那是从来不想的。是自然本能反应。再往前说,芗斋先生创立这个意拳的时候提出要废除招式套路。我们同样可以用这个意识分析法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废除招式套路?招式套路有什么不好呢?用这个意识分析法分析一下就知道了。因为在这个招式套路里,每一招都必定有一个前提。比方说这一拳来了,我们用一个什么办法来对付,那一脚来了,我怎么样对付。不能你来了一脚,我用对付一拳的方法,这样是不行的。上面来了拳,我用对付脚的方法也是不行的。所以必须首先肯定对方来了什么东西,然后我才知道用哪一招来对付它。这样招式才好用。但是对方不可能事先就告诉您,他将用什么方法来进攻您。所以当你看到他一招来了之后,你再想用什么办法去对付时,已经不可能了。刚才讲过的,由于交勇者不可思悟,所以讲招式是不行的。是从这个地方分析出来的。再讲套路是由招式串连起来的。一招两招三招不管是二十四式或者是四十八式,一百多式或五十多式。五十多式就是五十多招,三十多式就是三十多个招,每一招通过前后相连,形成一个套路。套路就是便于记住招式的方法。那么我们讲为什么要废除这个套路呢?因为你在做套路的时候不管你是多少式,第一第二第三排成一个序列,当你在进行这个套路练习的时候,意识是怎么活动的呢?你怎么知道第一招完了就是第二招,第二招完了是第三招,到最后收式了?你是在记忆里面进行的,你肯定记住一二三四五六这些招式的顺序,这样才能组成套路。长的套路,短的套路,它们都是在记忆里面进行的。我们说在记忆里面形成的这种练习,这种运动,他和客观环境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外面的对手打你一拳,人家不会预先告诉你的,你也无法按照这个套路来进行,当你在记忆里面进行回忆的时候,你对外界的变化没有反应,你在想着下一招是什么。那么通过这种锻炼和外界的变化是不相应的。因此当外头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时候,你也不能进行相应的应答。所以芗斋先生讲套路是不行的。那么实际上从用的方面来说的话,叫做千招会不如一招熟。他在实际应用里是有作用的,招式套路本来就是先民在劳动在技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经验?好使嘛。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它非常好使。所以它有他它价值。芗斋先生讲的废除招式套路。从意识分析法来看,固定的招式它不是尽善尽美的。您必须要作到能够随意进行应答,做到有感皆应,这样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皆”是个范围副词,是全部都能应答的意思,不管你从哪里来。我都能对付。有感皆应就是这个意思。这不是比掌握有限的几个招式更好吗?
  9 对技击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讲讲技击,武术也讲究养生的,但是主要还是以技击为主的。技击是主体与环境间进行的比较激烈的应答活动。人有很多应答活动。外界刮风我把衣服扣扣牢,外面下雨我赶快撑伞,外面下冰雹我赶快跑回家。都是应答活动。我们说应答是人的一种普遍的活动形式。我们说技击这个应答活动是发生两个人之间的。我们把它的应答过程拿出来研究。那么技击是怎么样进行的呢?是两个人在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展开的。不是说你站在那里像个木头,等我来打。或者是我站在那里,等你来打。这样是不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有着同样的需求,就是最好地保护自己,最大力量地攻击敌人。如何攻击敌人保护自己,在这里头就有个策略的问题。一个技击家采取的策略和一个艺术家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为什么呢7因为艺术家是以自己一方作为主导的,我脑子里想把它画成一个美女。或者刻成一条鱼,或者做成一个天鹅。我都有个主观构思,第一步先做什么,第二步再做什么,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它是采取先设计完了之后,不断加工完成的这种工作策略。技击不同,技击是双方共同推动的。就是说你能采取的方法对方通通可以采用,您不能采取的方法,他也可能采用。而且不用事先同您商量和事先通知您的。您说是不是啊。那么就是说你现在要用哪一招他是不知道的,反过来他要用哪一招你也是不知道的。所以预先就准备一招不行,等对方来了一招再想办法也不行。它们都是不成立的。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所能采取的根本策略是什么呢?只能是使自己的身体变得更有力量,反应更块,速度更高,间架更合理,如此而已。每个人都要求自己在这方面做的更好一点。使整个过程向有利与自己的方向发展。每个人都必须采取这种策略。也只能是这样了。那么由于有了这种需求,自然而然就需要提高打击的力量。最后发现局部的发力不能产生强大的作用力,要整体的才行。过去说。“打人全靠后足蹬”,从后脚到腿部腰部整个身体向前,向一个方向作用、发力,才能产生最大值。如果光是手一伸,不行,不能产生最大的值。所以第一个要整。整体用力,不是局部用力。第二个呢,就是因为敌人从哪里来你不知道。你必须要有全方位的应答能力。上面来的可以应付,底下来的也可以。这个全方位的应答能力它怎么表达呢?我们称它为“浑圆力”。有个学生不明白,他说这个“整”和“浑圆力”是一回事。为什么说它是对可能性的把握能力呢?我们讲这个力它是一个矢量。在牛顿力学里已经定义了矢量是有方向的,有大小的,有起点有终点的,这样才称为矢量。作用到对方的力全部都是矢量。整体形成的最大矢量这称之为整。你不可能同时全方位东南西北往外用力,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浑圆力是什么呢?是对全方位的用力可能性的把握。那么等你用的时候它就是一个矢量。只能是一个方向。在单位时间里只能是一个矢量。这样就要求我们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才能把握全方位的可能性。反过来说,就是把限制灵活性的固定的东西全部去掉,形成一种自由应答能力,在任何时间空间里都能够自由应答,这就是对浑圆力的表达。
  10 练拳的基本原理
  我们知道所有反应都是在下意识里完成的,所以对运动形式的把握也都是在下意识里完成的。整体用力就是在下意识形成这个用力习惯,全方位的应答就是在下意识里形成一个自由应答的习惯。第三个他讲要形成一个良好的问架,那么良好的间架怎么样形成的?怎样才获得这个最好的间架呢?间架也是通过对下意识刻画形成的。在这三个问题解决以后,就形成了对运动的一个质的肯定。当你在运动过程中这个质都达到了,然后再加上运动量才能得到最大的效用。这个最大效用是从哪里出来的呢?我们讲是把潜在的能力变成了现实的能力。就是开发潜在能力。什么叫开发潜在的能力?一个运动员没接受训练时能举一百多斤,那么经过训练以后能举三百多斤,我们说他能举三百多斤的能力在没有训练之前已经是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哲学的角度看:“没有可能出现的东西你经过努力也不会成为现实”,反过来说你所有经过努力成为现实的东西,在没有努力之前它已经存在这种可能性了。比如跳高,可以跳到两米三米,经过训练可以跳到三米四米。但是没有人想通过练跳高就可以跳到月亮上去的。没有这样的傻瓜。就连跳到十二层楼上去,也是没有人这样想过的。大家都有这种理性。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可能性的范围内实现的。练拳就是将人体可能的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刚才讲整体、自由的应答能力,怎样达到呢?过去在认识“整”以后,因为过去所用的认识方法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相对的认识,从局部来达到整的要求。现在我们讲这样是不行的。练拳最后的作用点是在潜意识。不单是意拳,一切的练功都是在刻画潜意识。包括书法也好、钢琴也好,跳水也好,一切训练都是在进行潜意识刻画。它是普遍的。那么对潜意识的刻画是通过什么来进行的呢?对潜意识的刻画是通过行为来进行的。我们说你的一切行为都有刻画的到潜意识里的可能性,就是说,行为做多了就变成了习惯,习惯就变成了自然。全部都要刻画到潜意识里去。所以局部的训练会导致到最后的整合困难。因为当你在进行局部训练的时候,已经在潜意识里刻画局部的动力定型了,形成了一个局部的运动动力定型了。潜意识被刻画上去的东西是没办法删除的,到最后要整合的时候就会发生障碍。所以我们要求的是一开始就是整体的,就是协调的。经过研究,从本体论去认识,发现人本身就是整体的,本身就是协调的。人有自然之本能,他里头本身是整体的,本身是协调的。我们只需要把这种整体的自然之本能开发出来。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是认识论和本体论在训练原理上的不同。第二,在认识论里,把自己的肢体作为一个客体来对待。我这个腿踢了多少下。在本体论,把自己作为一个行为主体。来和外界进行应答。把自己作为一个客体和作为一个主体,他的主观动机和意识也是不一样的。我这个手要打多少拳,他是把手作为一个客体来对待的。我看到外头有东西来,于是打了它一拳,这就是主体应答。由于这两个动作的意识行为不同,导致了对下意识动力定型的刻画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训练必须从一开始就要在先天整体的基础上来进行。
  11 对本能的认识
  刚才我们从本体论来讲,自然之本能已经是整体的,只要你看到这自然之本能把他开发出来就行了。从几个角度来讲,第一个从人的进化来讲,人的进化他是在和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人的主体和环境的客体是有相应性的。过去康德讲过:“经验的条件就是经验对象的条件”。这句话听起来不太容易理解,做个比喻吧,就像一只北极熊,冬天钴在一个雪洞里头。一个小孩看了说:“这个熊好可怜,在雪洞里头那么冻”。实际上这个熊可怜不可怜?我们说不可怜。这个熊适应了这个环境。从根本上说,它就是这个环境的产物。它有它厚厚的毛,它有它的脂肪,它冬天躲在这个雪窝里面呼呼大睡,春天一出来,他很舒服啊!一条小鱼在深海里面,它要经受海水多少压强,它长的扁扁的,海水没有把它压扁,没有把它压死,它在里头很舒服。这个鱼呢,它就是环境的产物,它和环境是一体的。从哲学上来讲就是“经验的条件就是经验对象的条件”。那么我们进一步引申到人身上,人对客观环境的各种应答能力和外界发生的事情它也是一体的,是互相协调的,存在内在的同一性。也就是说,人的本能来自人类的进化过程,同环境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本能是人应答环境变化最好的形式。你不能人为地做得比这个本能更好。没有可能的。这是一个认识。我们有了这种对本能的认识以后,接下来只需要引导学员看到这种自然之本能,看到这种先天的应答能力、存有的应答能力,我们的教学工作就完成了。这就是为什么要“一切皆从本能中引出 ”的原因。再进一步讲,刚才我们讲这个人的主体意识,最后人怎么会动的呢?这就要讲到主体的能动性。这个能动性从哪里来的呢?从形上的来讲,这个能动性就是物质世界的能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通通是运动的。它们都是能动的。在人的身上表现出来就是主观能动性。是人内在的能动性推动人体运动的。所以人的这种自然本能的反应居有高度的灵敏性,要高于大脑思维设计出来的。所以最后得出结论是要发挥自然之本能。我们的训练一切都要在自然中引出,不是人为再给设计一套。因为你设计得再好,也没有自然之本能好。从存有论来讲它是最完美的。你不可能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所以只要引导学生看到它就行了。

另外讲讲对人的整体性认识。过去讲记忆是一种功能,思考也是一种功能,看到一种信息是神经的一种传递功能。那么现在认识到意识活动的一体性。当你看的时候,这个分析也开始了,记忆也开始了,思维也开始了,同时都在进行。一体性是不可分割的。到了黑格尔认为有机体是不可还原的。不能由局部加在一起等于整体,整体是大于局部的总和的。因此对人的整体运动行为不可通过分析来把握。也就是说,更突出了人的先天整体性。芗斋先生那时就已经意识到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差别了,只是他没有这样说。他是说:“一说具体即成片面”。为什么呢?当你“一说”已经是通过概念来定义,一通过概念来定义,由于概念是由相对性和两分法决定的,还必须把它凝固起来才行,不能放在运动里头认识,一下定义就是静止不能动了。还是从单一角度的表达。这就与我们要了解把握的整体运动内容不相符合了。他发现了这个这个现象,提出“一说具体即成片面”。不说具体怎么做呢?他没有说。我们现在第二教程用本体论来指导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来认知全面的东西,就是拳的本身,就是人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规律本身。如果光讲的话还只是一个道理,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切身的体验,我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几个实验,也是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指出来,告诉学生,第一接笔试验,我把一个笔拿给你,你会接住。(韩老师递给客人一支笔,客人上前一步接住了。)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你的脑子没有想我是手使劲、还是腿使劲、还是大拇指使劲。左手接还是右手接,哪个地方发力你都没想过。这个动作的协调性是哪里来的呢?它就是自然之本能。就是整体的。再举个例子让你感受到,(韩老师让客人站个立正姿势,然后推了他一把,客人的身体向后倾斜,很自然地后退一步站住了。)你站在这里我一推,你的一只脚向后一踩,于是就站住了。你怎么知道你要踩到那个地方呢?你没有想过,怎么就知道踩在这里合适呢?这就是自然之本能,是自动调节的一个过程,这是不用脑子想的。不用脑子想的就是自然之本能。比如说这个呼吸不用脑子想的,是自然之本能,你晚上睡着了照样呼吸,心脏照样在跳,血照样在流,自然之本能。来了一个苍蝇眼睛就闭上了,你没有想的,这个本能就是不用经过脑子考虑作出一个判断,就可以下达一个命令作出反应。通过刚才做这个实验,就是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有这种本能,有这种协调能力,有这种整体能力,这是内在的协调。还有一个实验,我跟学生说你回家以后,要推门嘛,你把门一推,就进去了。你有没有想过我怎么推啊?你早上出门有没有想过我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呀?没有的。它都协调完成了,不练拳它也是协调的。什么原因呢?自然之本能!不需要人为的,人为搞出来的叫人为造作。我们一切的训练都要从本能这个地方开始引导,我们的教学宗旨就是:运用人自然之本能、发挥人自由之灵性、开发人潜在之能力。把可能的能力变为现实的能力。这就是整个教学训练的宗旨。这个教学宗旨现在讲是意拳的教学宗旨,实际上对人的自我认知把握是一个普遍的东西,实际它就是大体育的宗旨。所有的体育活动最后都是发挥自然之本能,自由之灵性,开发潜在之能力。
12.意拳教学中两个教程的区别:
  这个讲完以后,很多朋友会说:“你说要达到这个协调性、那个力,过去我们也是这么说的”。是不是这样的呢,确实是这样的。因为武术最后要达到的这个目的通通都是一致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技击过程中,大家的需求都是一样的,大家的客观条件也都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大家的认识方法不同,产生的认识结果才不一样。我在过去的文章里讲过的,就像以前是钻木取火,后来有了火石、火柴,到后来又有了打火机,现在是电子打火,一拧就着了。是这样,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要取火。他们的差别在哪?就是对这个事物的认识的程度不一样,这种认识发生的时间顺序不一样。由于认识方法的不同,采取达到目的的手段不同,差别在这里。我讲了第二教程,第二教程是什么意思呢?是相对第一教程来说。过去是第一教程,现在是第二教程。第一教程就是在认识论的思想方法指导下来认识拳,来指导练拳的。第二教程是在本体论思想的指导下来练拳的。他们的差别在这里。这个本体论本身是包含了认识论的思想方法,就好像辩证法包含了形式逻辑一样,是比形式逻辑更高级的认识方法。本体论也是比认识论更高级的认识方法。第一教程和第二教程根本的区别就是一个是认识论一个是本体论,第二由于本体论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来进行行为活动的,第一教程是以客体的拳来作为认识对象的。在整个第二教程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把拳作为一个主体来对待的。从教学手段的差别来看,第一教程是通过概念来指向本体的。概念是通过对本体的现象进行定义的。它表达的是本体的一个现象。它怎么把拳介绍给您呢?是通过概念介绍的,转了一个弯。作为第二教程是直接让你进去,直接看到拳的本体,这就是教学手段方面的差别。
  13.对一动的认识
  说到具体教学安排上,过去芗斋先生说:“为什么有此一动?”。这一动是指抽象的一动,是千千万万动归纳起来以后的“一动”,是对运动的抽象认识。这一动经过我们研究以后第一讲的是意识,是由意识推动的。第二讲一动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它是从松开始的,首先是有松,这边是松那边是紧,运动是从松到紧的一个过程,中间是松紧转换,最后是形松意紧。我们这个教学安排是根据一动在时间中的发生顺序,选择它典型的节点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一动的初期是什么样子啊,是松的状态,然后到那头是紧的状态,中间的转换过程是松紧转换,把整个教学分成四步来走。这四个步骤完成了什么呢?让学生认识到一动是怎么发生的,自己身体状态是怎么变化的。把握一动以后,由此推广到千千万万个一动,这里讲的是四步训练这样安排的必然性,为什么必须要这样安排呢?就因为一动在时间顺序里发生就是这个样子的。你不能先紧后松,不可能的。只能先松后紧。你理解了它的松和紧才能理解它的松紧转换,能松紧转换后它才能准备松紧转换。是由它的客观性必然性决定,不是今天我高兴这样就这样的,这是不可以的。那么翻过来说我们讲这个拳学,只有你认识到客观性、必然性和唯一性,你才算认识到真理,只能是这样的。
  14. 第二教程觉知教学四过程
  接下来讲如何让学生把握这个普遍的一动呢?刚才讲过,过去都是用认识论的思想方法来认识拳的,所以老师要把自己对拳的认识告诉学生,他要通过概念来进行表达。由于概念是对运动现象的相对认识,而且它还是一个静止的规定,所以您表达出来的东西同实际的东西总是有差别的。就是说它总是有片面性的。您想,老师教的东西就有片面性,到了学生那里还能没有片面性吗?所以造成在理解上的障碍。过去说学意拳难,难在哪里呢?我看就难在这个沟通渠道上。过去芗斋先生说过:“一说具体即成片面。”反过来说,不说具体的话,怎么进行教学呢?所以说这是一个难点。怎么才能克服这个难点呢?还是先要把我们的认识方法做一个重新认识。要认识到认识论思想方法的认识机理,它是怎么进行认识工作的。搞清楚了这个,您就能看到它的有效性和它的限制。还有就是概念表达出来的东西同真实的东西之间的差别。在哲学上说,就是现象与物自身的差别。因为概念是通过现象产生出来的。一个东西可以表现出很多现象,而一个概念是通过一种现象得出来的,所以概念表达有片面性。我们有没有全面认知事物的可能呢?从我们认识拳这个范围来说,我们是可以作得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讲到我们人是一个特殊的认识对象。他有着主体和客体两个身份。从客体身份来说,人也是一个认识的对象。但从主体来说,我们自己就是一个人。是一个全部的、完整的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自意识的途径来把握自己。可以通过内省的方法产生对自己整体状态的感知。过去说学拳在于体认,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去进行体认呢?我们是通过内省的方法去进行体认的。您在教学中光说要体认、要体认,还是不行的。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去体认,体认什么东西。所以还是要有一个具体的方法,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让学生了解把握这个东西。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了一套方法,总结成四个教学过程:示觉有相得觉则止运觉无住自觉圆明。对这四个教学过程过去我有过介绍的。总的说就是教师通过指引学生从事一个具体运动行为,使学生的身体进入一种运动状态,学生通过内省觉知把握了这种运动状态。再把已经觉知把握了的运动状态迁移到一切时空中去,从而获得无限自由的应答运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圆满的认知和把握了自已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规律,完成了对拳的认知。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说是对拳的认知,而不说对拳的认识呢?这就是因为在对拳的理解和把握中,有对客体拳的认识,也有对主体拳的体认。这两种成分融合为一种对拳的总的了解把握。所以称它为认知。
  15.“示觉教学法”的演示
  刚才讲到了认识同体认的区别。现在还要再讲一讲体认是如何进行的。刚才讲过的,体认是主体对自己的觉知,它是怎么进行的呢?由于我们在这里讲的是体认,不是认识。所以我在这里不能通过概念来向您表达。不用概念来表达怎么能让学生知道呢?这就需要通过投入理解来进行。投入理解就是要您自己亲自进入这个现实的生活内容里,在自己的行为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出它的味道。就好象要让您知道苹果是什么味道,就直接给您一个苹果吃。在吃的过程中,您就知道了苹果的味道。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首先要确立自己的主体身份。是您自己去体验,老师只是给您指一条路。自己体验自己,您首先要有自意识能力。什么是自意识能力呢?比如我问您:“您现在清醒不清醒?”您回答说;“我是清醒的。” 我再问您:“您是怎么知道自己是清醒的呢?”您现在就想一想,您是看到了呢?还是听到了呢?还是通过触觉摸到了呢?都不是。您是通过自意识作出的判断。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意识状态是清醒的。所以自意识就是意识对自己的意识。自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的高级阶段。通过自意识途径,您可以觉知到自己的意识状态,也可以觉知到自己的身体运动状态,还可以觉知到自己的思想活动,还可以觉知到自己的情绪活动状态。所以说体认是通过自意识方式在内省中完成的。有很多人把反思与内省分不清楚。反思是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一种思考,是在记忆里进行的,所谓记忆里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概念。人类思考是通过对记忆里的概念进行加工的。而内省是对自己当下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状态的一种觉知。是对自己的直接觉知。人通过概念来间接地了解事物,而内省是对事物的直接了解。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点,对学意拳练意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刚才说过的体认是要投入理解的。同样对要体认的内容也是要投入理解的。一般我们都通过进行“松”的教学示范,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第二教程的教学方法,进而理解第二教程,看到第二教程的优点。现在我们就一起进行这个实验。(韩老师请客人站立,然后自己弯下腰做了摆动双臂的动作。要求客人也做同样的动作。并要求客人只要用身体的重心启动一下就可以了。要让双臂象钟摆一样自己摆动,摆动的频率是由它本身的质量决定的。自己不要加以控制。这样双臂就处于“松”的运动状态中了。)做这个动作是一个主体行为,在从事这个行为的同时,您就可以体会到自己的双臂所处的运动状态了。这个运动状态就是“松“。通过这个过程您就知道了什么是“松”了。注意!我在这里不是通过概念来告诉您什么是“松”的。是您自己从自己身上体认到它的。当然您自己体认到的东西比我通过概念表达的要真切的多。现在您通过亲身体会就知道第二教程的教学方法是怎么一回事了。通过对松的体认,您了解把握了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状态,我们通过分析认识到运动可以分为四个典型状态。“松”、“紧”、“松紧转换”和“形松意紧”。这四个典型的运动状态。我们也是通过刚才说的那个方法,让您自己去觉知到它们的。通过对这四个典型运动状态的了解,您就把握了普遍的运动规律了。也就是过去芗斋先生说的那个“一动”。在了解把握“一动” 的基础上,您就可以进而了解把握千千万万动,一切时空中的运动了。获得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16.授人以渔的教学方针
  一说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就免不了要说说“授人以渔”的教学方针。因为意拳反对招式套路,这是因为要取得无限应答能力的原因。因为如果您教给学生固定的应对方法,会造成学生固定的运动动力定型,而固定的运动动力定型不能适应外界无限的变化。所以意拳才不讲招式。不讲招式怎么教学生呢?要教学生提高普遍的应答能力。怎样才能取得普遍的能力呢?这就需要通过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获得自己学习的能力,这样他才能去达到提高自己普遍的应答运动能力的目的。过去说,“教一个,会一个”这样的学生老师不教,最起码老师教一个,你要会个三五个。在这里其实是要求学生要作到,老师教你一个,你要全部都会了。这样才可以说是把握了无限的应答能力了。通过什么手段来达到这个教学目的呢。就是通过对“一动”的了解把握,来了解把握一切运动的本质。在把握了运动的本质以后,您就可以自行推导到一切时空中的具体应用中去了。
  17.强调“投入理解”
  说了这么多了,最后还要强调一下“投入理解”。刚才在讲到对“松”的具体教学过程时已经提到过“投入理解”了。现在再提起它的意思是,我给您说再多的内容还是在通过概念表达我对拳的认识。前面说过的,通过概念表达是属于第一教程的教学途径。所以光听我怎么说还是不行的。所以不要把我讲的内容只当作一个概念来理解,要当作一个行为的指示牌,就是说您要把我说过的内容亲自去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您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味道,才能理解我要向您传递的教学内容。这样才是第二教程的路子。还有就是要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去对照。看看我刚才给您讲的内容是不是真的是这么回事呀?为什么还要到生活中去对照呢?这是因为我们在这里讲的是对普遍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普遍的运动就发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呀。您如果能从实际生活中看到运动的客观规律,并且能使这些规律在自己的生活中得到自然运用。您就算是真正学会意拳了。(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 联系论坛客服| 广告服务| 招贤纳士| 新西兰天维网

GMT+12, 2024-4-29 21:15 , Processed in 0.0152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Copyright 2001- Sky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