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oeshang 于 2020-4-19 14:59 编辑
第六篇 在国外呆了几年,还是哑巴英语的症结在哪里呢(5)
上篇说到英语说不出,说不好的最深层次原因,根本的原因是自信的缺乏。
下面就穷尽我黔驴之技来为自己说几户。自己挖的坑,用勺子也得填平!!!
修改和增补( 3/5/2018)
这里是第二稿的修改部分了,现在时间是2018年5月3号。
这个部分要增加的是一个读者朋友Fiona的个人经历,关于如何建立自信。
个人认为,Fiona的经历比我更加新西兰,融入当地文化也更加深入,分析出发的角度更加实际。 所以,她的分析更加实际,途径也更加有效。
特此,把Fiona的分享放在我的文稿之前,分享给大家。
为保持原汁原味,以下红色字体为 Fiona 原文。
另外我对你提到有关自信的说法,有点不成熟的想法,纯属个人经验,冒险来切磋下。
像我这样的一般人,在国内正常的上学毕业,吸收新知识最快的时间大部分都用来学习文化课,体育音乐甚至身体力行的劳动却被看作是不务正业,甚至有一些观念,畸形到只着重数理化。这样教育的好处是,在一些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人面前,可以把他们看作很难懂很高深的数理化知识当做常识一样随意的讲出来,赢得赞叹无数。但是我们身在异乡为异客,就像漂到一个孤岛上,大家都会打渔,我说我打猎特别棒,怎么制作工具,怎么蹲守猎物,然后打到了只兔子,岛上靠打渔为生的人们很惊叹。但是岛上猎物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生存需求,我还是不得不去学打渔,岛上居民也只敬重打渔高手。好像我以前十几年学的狩猎技巧全无用武之地,不得不去学习新的技能。
感觉到了国外,在某种程度上也好像是废掉了一身武功,从头再来。虽然之前你写到的民族历史和自豪感提供了一定的自信基础,但是从大我很难直接转化为小我。我是属于这个伟大的民族,但是我自己既不是这个民族的顶尖人才,又尚未为这个民族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如何能顶着千年传承的文化的光环呢?
说到小我,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做了什么被人肯定,肯定多了就变成自信。窃以为这里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就是被肯定多了后,感到自己的独一性,于是自信。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不能被轻易取代后,自信心通常会极度增长。
我们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扼杀独一性。用同一杆标尺去量不同的人,使被教育者被迫放弃自己的特性而转为去向所谓标准靠拢。由于衡量标准的单一化,造成了学习成绩不好的认为自己可有可无,成绩好的又时刻担心一不小心就被取代。而扼杀自我独一性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肯定多了会转化为自信,否定多了自然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自卑心理。
于是我们背靠五千年文化传承,身处东方经济崛起新纪元,面对较为陌生的西方世界,要如何培养我们每个人的独一性,建立我们的自信呢?如果不能继续发扬STEM的优势,个人认为还是捡起上学时期丢失的特点,找回被砍掉的枝枝叶叶。那些本来是与生俱来的,寻回的过程也会比追寻一个新的特色要容易。简而言之,就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动手能力。
在国内很多朋友都丧失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动手能力。每天忙忙碌碌,有问题就请人来做,聚会不是吃饭唱歌,就是抱怨工作不顺心,世道不好生意难做。初到国外发现和外国人的聚会重点不是吃的多么豪华,而变成拿着酒杯到处聊天,变成各种有创意的装扮,变成展示自己的小舞台。往往一次聚会下来,成为全场焦点的并不是那些吹破天的成功人士,反而是今天装扮最有新意,吉他弹得最棒,甚至烤肉烤的最香的那个人。 但是我一开始什么都不会。不敢做那些出格的装扮,没有熟练掌握一门拿得出手的乐器,甚至烤肉熟没熟都不敢肯定。这样的状态下怎么可能自信呢。于是我开始学了一门方便携带,看起来也很酷的乐器,真真为的就是可以随时随地表现自己。然而当我第一次跟朋友们一起弹唱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再也不是那个在角落里可有可无的中国姑娘了,我已经融入这个集体并且成为不可取代的一个了!之后很多朋友来跟我讨论音乐,突然发现很多话可以聊。许多音乐词汇我也听不懂,却丝毫不害怕问出来。即使在没有可以展示的场合,我也丝毫不怯场。因为我感觉即使英文没有那么流利,但我还有其他特长。哪怕是微弱的一点点特长,也足以让我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自此开启了各种不务正业。滑雪冲浪摄影露营,越玩越多。因此学到的一些比较偏的词汇,也让我在跟母语是英语的人交流过程中更为顺利和自信。现在我虽然打渔打的还不太熟练,但是我已经是我社交圈的打渔界里打猎最棒的,打猎界里打渔最多的了!独一无二!心理积极健康了之后,整个人学习工作效率提高不少!
所以结合个人经历,我觉得除了工作以外,经过努力获得一些技能或者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增加自信,并且有更多的话题与人交流,无论以什么语言皆是。毕竟要么收获成功,要么收获经验,天底下哪儿有白费的努力?
————————————— 对于Fiona的分享,个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从大处说,能提到大我,小我,一个人理解事物思想的高度和视野的宽阔无须多言。
从小处说,分析中国教育和新西兰本土生活,鞭辟入里且有的放矢,也表现出其对两边文化深刻的切身体会和感悟,
—————————————————
以下是之前第一稿原文,尚未修改
先从反面例证一下
先从反面看一下,大多时候,我们英语说的不流利。
但,敢肯定,你肯定有过某时刻,运用的的特别流畅,恰到好处,自己学过的都能用得上。
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心情较好,或者对方让你感觉很舒服的情境下。
如果这么说,大家认可的话,下面就说说,如何建立自信,或者自信源自哪里呢?
自信源自于哪里
其他非英语国家的老外比咱国人相对更加自信些,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这个看法?
至少在英语的使用上,他们更加大胆,从容,会不会都敢大声说,大胆用。
也就出现了以上描述的现象:词汇不比我们多,口音不比我们好,就是用的比我们熟练。
自信和无畏让他们大声说话,不怕犯错,不怕口音。
他们的自信来自哪里呢?
一个可能是小时候的教育,接受鼓励比较多,打击少。
相对咱中国的孩子获得的肯定少,打击多,造成好多优秀的孩子不够自信。
另外,个人猜测更大的原因,而且特别适用我们的是:自我文化认同感带来的自信。
就以我个人的心路历程来阐述下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以及带给我的改变吧。
个人心路历程1/2 - 那段阴影的岁月
刚来新西兰的时候,或者之前,总觉得老外高我一头,加上英语说不流利(后来证明,这是恶性循环),害怕和老外说话,害怕必须要用英语。
列举几项生活中的事情吧:
1)去countdown 买东西,结账能走自助通道,绝对不走人工通道;
2)不得不说英语,提前半天设计对话场景:我该先说什么,问这个我该怎么答,问那个我该用哪个词;
3)不得不问的事情,比如移民局,或者银行,本能打电话问询的事情,宁可开车去跑一趟,或者发邮件,因为电话里听不懂,说不出;
4)看到陌生来电,能不接就不接,对方挂了,搜搜对方的号码是哪里打来的,猜测下对话,再回电过去(尽力回电,能用email绝对不打电话)。
5) 和一群朋友聊天,听不懂就陪笑,陪笑。。。。。。。
总结来说,英语,就是一块悬在那里的巨大心理阴影。
在这个阴影下,活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没有任何自信。
为了突破这个难受的状态,一直刻苦努力的学习英语。
每天都听,开车听新闻,下班精听视频,听到每个单词都听得出,听到第一句,能说出第二句;
每天都说,找到奥马巴的演讲稿,所有的单词查清楚,弄明白,然后全文背下来,再模仿着演讲。
把自己的演讲录下来,反复听,发现发音和语气的不同,修正,再录,再修正;
读全英文书籍,不会的单词,用英语释义注释,写得密密麻麻,一本书读完,我写的注释比书的字还多(夸张);
参加当地人的meet up,硬逼着自己和当地人聊天;
还去参加半年的 Toastmasters ,当众上台演讲,或者随机被分配一个话题发表观点,参与讨论。。。。
等等等等。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英语能力。
但是,我还是会胆怯,还是会怕说英语。
而且,有一点怎么努力都没有突破,就是说英语的生硬感。
就是死活达不到说中文般的不急不慢,从从容容。
我入职开始,经理就给我说:Joe, you behave like a robot。
后来,我的behaviour 随意些了,说话还是像机器人。
对话过程全无问题,就是说的时候,一板一眼,语法,发音,时态,句型都经过大脑精确编辑,处理。
分析确认无误,才通过扬声器说出来。
像极了一个机器人。
个人心路历程2/2 - 走出阴影,拨云见日
个人心态的转折发生在去年。
去了一趟西安,参观兵马俑和陕西历史博物馆。
中国五千年精粹完全把我震撼,绝对是人类历史上璀璨的瑰宝,是无法超越和复制的精彩(正儿八经发自内心的慨叹,不忽悠,不洗脑)。
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可见的,不可见的,都让我叹为观止。
世界观放佛电脑桌面一下,被刷一下子,刷新了一遍。
国宝太多太多,就挑选几个小物件和诗句来 show off 下我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
青铜剑
这是一把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剑,2000多年了无蚀无锈,光洁如新。
剑表面有含铬氧化物保护层,表明曾采用铬盐氧化处理技术。
现代铬化处理技术是美国在1937年、德国在1954年分别获得发明专利权的,防锈只能保持60年左右。
但是,这一技术,2200年前的秦代人已经掌握,而且,能保持不绣千年之久。
兵马俑出土在1974年,在美德申请专利后没太久。。。。
不知道刚刚申请了专利的美、德两国专家看到这个新闻后心里有多少万匹马奔腾而过。。。。
还有这个小物件 - 汲水器
半坡人最常用的汲水器。
小口、鼓腹、双耳、尖底。
将绳子系于双耳之上,当尖底接触水面时瓶身便会自然倒下,水注满后则又自动立起,汲水非常方便。
这种自动汲水的奇妙现象,恰是近代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定倾中心法则的最早运用。
据说,我们当代人都无法复制出如此简单但神奇的器物。
从这些最不起眼的小物件到可见的大物件,比如兵马俑,莫高窟,再到其背后不可见的诗词歌赋文化,恐怕穷尽我这一生也学不完,写不完。
在此,仅仅列举之首,供大家欣赏吧。
中国的古诗词绝妙之处在于,几十个字写出几十万字写不出的场景画面。
小到儿女情长的《题都城南庄》,(西安大雁塔有石碑)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大到气势磅礴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到拍案叫绝叫绝之余,同时也只能望洋兴叹。
古人已经对把文字的运用到了极致,后人对其只能高山仰止和膜拜。
就连要饭的朱元璋,都能写出咱现代的各类砖家,叫兽写不出的打油诗 ,也贴在这里,给大家鉴赏下。
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看完老朱的诗句,总感觉霸气外漏,煞气飕飕,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平荡天下,舍我其谁的感觉。
赶紧喝杯热水,压压惊。
鉴于咱研究如何学好英语,而且有人专门做中国文化的普及工作,我就不多唠叨了。
当我意识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时候,有股自信感从内心深处生长开来,扎根在那里。
让我不再看低自己,看高别人。
自之后,英语运用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表现在是灵活运用,而不再机械地搬运记住的单词和例句。
听不懂也不着急,就再问一下呗,本来就是第二语言,听不懂,词不会,不丢人。
我们常说,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只有双方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才能实现交流。
一高一低,一上一下,那不能成为交流。
所以,当我们再和老外聊天的时候,不要妄自菲薄。
当然,也不要看不起人家,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
你说你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说我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不同,世界才是精彩。
我们,也没有必要要和他们一样,喝啤酒,晒沙滩,泡夜店。
我们就是我们,可以打乒乓,下象棋,喝温水,是世界独一无二文化的一部分。
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精彩。
讲了我们的文化,下篇来讲讲新西兰和新西兰人吧。
礼尚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