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24805
- 热情
- 13907
- 人气
- 14386
- 主题
- 143
- 帖子
- 13536
- 精华
- 3
- 积分
- 21002
- 分享
- 0
- 记录
- 1
- 相册
- 1
- 好友
- 5
- 日志
- 1
- 在线时间
- 100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5-22
- 阅读权限
- 30
- 最后登录
- 2022-8-8
    
升级   5.01% - UID
- 324805
- 热情
- 13907
- 人气
- 14386
- 主题
- 143
- 帖子
- 13536
- 精华
- 3
- 积分
- 21002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12-5-22
|
您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 正文
“人墙”父母的危害
2012-06-13 11:55 小编: 梁萧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抽屉 QQ空间 网易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萝卜网# 欢迎关注萝卜网官方微博账号,最新最潮最搞笑的资讯,每日更新,可以和小编在线交流哦亲~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tamd233 腾讯微博: http://t.qq.com/tamd233
萝卜网人人主页,欢迎关注: http://page.renren.com/600987474
高考期间,南京某高中附近有父母自发组成人墙,挡住附近车辆,包括自行车和助动车,以免产生噪音,影响孩子听力考试。骑车人觉得这些家长太过分,这些家长觉得骑车人素质差。这些家长本意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用心可以理解,做法实不可取。南京已在高考期间实行交通管制,这么做实在无必要。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看,如此精雕细琢地去管孩子成长路上的一枝一叶,未免让人对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
为人父母,当甩手掌柜,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固然可耻,但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墙一般,将孩子包围起来,让其少经风雨,事事包办,会耽误青少年变作成人的过程。两害相逢择其轻,关注不足(underparenting)的危害,尚不及窒息的过度关注(overparenting)。有时候,关注不足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争气的能形成自己的独立精神。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高中毕业生道茵·罗金斯(Dawn Loggins), 成长中父母经常丢工作,继父常去贩毒,生存都难,更不要说顾得上她的学习。一家人由于经济困顿,交不起电费的时候被停电,她就点蜡烛学习。后来父母双方甚至直接离开,这位被父母抛弃的女生,最终考上了哈佛大学。
2009年,《时代周刊》 曾经专门发表做过一期专题,讲述这种盘旋于孩子生活之上、过度关注的“直升机父母”。2010年7月19日, 《纽约时报》网站上也有丽莎·贝尔金(Lisa Belkin)也写了一篇文章,论述育儿真正的意义所在:“我认为,养儿育女的目的,是引导小孩走向独立。换言之,设法让小孩不再需要你。”(I think the point of parenting is to guide children toward independence. The goal, starkly put, is for them to stop needing you.)
整个教育都应这样,设法培养我们独立生活或是自学的能力。如果我们让儿女或学生产生依赖性,那是害了他们。动物界能做到,老鹰不惜让小老鹰摔几回,也要让它们学会飞翔。家长不肯放手,扶上马送了一程又一程的做法,对孩子本身不利。日本有个贬义词,叫 “教育ママ”,意思是“教育妈妈”,这种妈妈无情地送孩子学这学那,而不顾小孩情感需要和心灵成长。这种“教育妈妈”培养出来的小孩,容易厌学,据传成年后自杀率更高(参见维基百科的介绍)。
这种无孔不入的家长,在高科技年代更有可能形成窒息的环境。随着手机、短信、社交网络的使用,家长监督、控制孩子的办法更多了。2012年5月11日,《高等教育纪实评论》 专门刊载了斯坦福大学教授特瑞·卡塞尔(Terry Castle)写的一篇封面文章:“摆脱父母的捆绑”(The Case for Breaking Away). (目录标题“父母阻碍了你的成长”,Parents stunt your growth)
作为一个英文教授,卡塞尔教授发现自己的很多学生,一天无数次和父母发短信通电话,凡事汇报,凡事商量。有些父母开始忘乎所以,已经分不清家庭和学校环境,也忘了自己的职责所在,追到她这里来要求她更改孩子的成绩。 卡塞尔教授对此十分反感,她从英国文学角度,分析了英国文学上很多“孤儿”的故事,和过度插手的父亲对子女成长的禁锢,继而提出:
“依我浅见,父母你爱归爱,但得哄过去,绕过去:他们在很多重要问题上,错得离谱。即便他们百分百正确,你还得同样去过你“成年”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在象征意义上去自我孤儿化。”
"Parents, in my opinion, have to be finessed, thought around, even as we love them: They are so colossally wrong about so many important things. And even when they are 100 percent right, the imperative remains the same: To live an “adult” life, a meaningful life, it is necessary, I would argue, to engage in a kind of symbolic self-orphan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