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uai2425 于 2011-4-23 08:13 编辑
希望所有中国武术的训练馆内所有训练口令尽量用汉语!
希望所有中国武术的训练馆内所有训练口令尽量用汉语! 希望所有中国武术的训练馆内所有训练口令尽量用汉语!
拿跆拳道为例:
全世界练跆拳道的都用韩语,全世界练武术的只有中国人用汉语,我要挺直中国武人的脊梁,这比多打赢几个洋人要郑重的多了!
师傅教徒弟,先学会洋人的语言? 世上哪有我给你宝贝还要你能一听就明白的道理?
为什么在国外教学的同胞不能让洋人先学会我们中国的训练口令,而且必须在训练课使用?
难道跆拳道比武术比截拳道更有面子?
我记得看过一个武术纪录片,在英国少林寺学校里的师傅就要求学生学会武术动作专用术语的汉语发音,出家人都知道对功夫发源地要有应有的尊重!
记得李小龙的《猛龙过江》中,老外叽里呱啦半天,我们不还是听到了耳熟能详的“功夫”的汉语发音吗?
功夫本身是没有道德属性的,有无道德的只是习武的人自身而已。
当然,正常的教学沟通还是要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或可以接受的方式,入乡随俗,尊重是相互的。但是训练中的基本口令也就那么几个,大家提倡用汉语就无可厚非了,而且一定要用!
武术训练中的口令并不比跆拳道复杂,“敬礼、礼毕、预备、开始、停、解散……”之类。
具体的细节沟通还是要尊重学生的肤色。这样做只是为了表明对武术发源地的尊重,表明武术本身的只能意会的东西。
武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走向世界的一个前提是要大家都记得:武术起源于中国。
中国的武术教练用汉语训练时能找到本属于他的自豪。
韩国国旗在中国开的道馆中都有悬挂,国外的中国武术馆是不是也把中国国旗放到同等高度的位置上,供学员顶礼膜拜,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关系到功夫走向世界后的尊严问题。我们练武人没必要把简单的训练上升到复杂的政治高度,但基本的爱国是何时何地何人都需要的!唯有自强才是自尊,唯有国富才有民强!
提议的自由我们都有。关键是执行规则的人会看是谁制定的规则。传授中国武术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小阵地,“我的地盘听我的”,你的地盘你要压的住,才会有人听你的。
我没说中国功夫处处要强势,但是中国武术与跆拳道、空手道等相比,决不能“丢面子”。
接下来再谈谈有关传统武术扬弃的问题。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对待继承传统武术的态度:“年轻人容易近视,老年人更多的是眼花。”跆拳道有扬有弃,才有今天的整齐划一。相反武术给人的印象不一,流派众多又风格迥异。传统武术印象中都太过正经,动不动就九大桩、八大掌、十大形,句句都是八股文。招招都是写唐诗,再不然就像“易经”似的搞的云山雾水,大家都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一般!很多有标榜“拳禅一如”。岂知禅最具清新、活泼的本性!每种拳都可以有不同的练功方法,是“人练拳”、还是“拳练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韩流”PK“中国风”,已初见分晓,随着“跆拳道”、“合气道”,甚至瑜伽的大规模成功人驻,很容易就会使人联想到八国联军进中国的史事。这些或多或少地又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究竟“洋拳”变得嚣张了,还是“中国功夫”变得脆弱了。我们暂时不得而知!就像星巴克撤出故宫一样。到底是民族主义的胜利?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呼唤的文化包容的改写?武术开发自身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其动机本无可厚非。更无冲突之说。 大家可以使兴趣停留在传统武术上,坚持特色是好事,但固守就会落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要求传统武术走出狭窄的圈子,世界武术也会向国内涌因此,来,融合是必然的,文化的对抗历来都是以融合而告终的。我们可以把这种“混合式”的武术称为“DIY功夫”。可以坚持但不可以固守。传统武术由“我”练到“我们”练才是当务之急!武术发展应走“曲线救国”的路线,加入现代时尚元素,有包装自然有市场,自有体现它价值的平台。有人反问,这样就失去了传统武术的风格,就不是传统武术了。脱下汉服,剪掉辫子,套上西装,就不是汉人了吗?
学术不是藏獒,血统的纯净可以增加藏獒的价值,但是为了保证血统纯正使其近亲繁殖,一代不如一代,未免也有濒临灭绝的可能。而学术,包括武术,却不然,往往杂交的是最有生命力的,交融的学问是最具先进性的!可以说,自竞技武术之后,中华武术再也没有对世界武术做出多少原创性的贡献了,除了那些了不起的不可替代的太极拳。
截拳道: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新西兰截拳道协会QQ群:1450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