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5688
- 热情
- 1059
- 人气
- 1581
- 主题
- 102
- 帖子
- 11177
- 精华
- 2
- 积分
- 6994
- 分享
- 0
- 记录
- 0
- 相册
- 0
- 好友
- 3
- 日志
- 0
- 在线时间
- 306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2-25
- 阅读权限
- 30
- 最后登录
- 2024-12-22
   
升级   39.88% - UID
- 35688
- 热情
- 1059
- 人气
- 1581
- 主题
- 102
- 帖子
- 11177
- 精华
- 2
- 积分
- 6994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3-2-25
|
近期, johnyjia站出来愿意参与北帕学生会的职务说为华人学生,
发了不少贴来这儿拉票.
本来一个人站出来愿意表达心声是好事,
也出现了其支持者和反对者.
话说两边, 虽然临时表现,"喊喊口号"不是值得推崇,
但有人愿意站出来总是值得欣慰,
至少我会支持, 我也会直接给MUSA OFFICE投给你我的一票.
To johnyjia: 看了你发的东西, 不说考证性, 那些问题确实是存在,
但如果你能写点你的看法或者计划我觉得可能比喊口号来得更具说服力.
同时我们在ALBANY的华人学生会也会尽力配合.
PS: 说说本人关于学费的看法:
作为现任的华人学生会主席, 我已经给副校长和ASA写信关于考证学费的升降问题.
在他们委员会最后的会议结束之前学费的升否还悬, 对于抗议本人绝对持同意但对实行的方法却有自己的看法.
要其不升不是我们抗抗意就有用的, 反而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国际留学生和本地学生在某些方面上有本质不同, 用的方法自然也不经相同.
从学校方面考虑, 留学生和移民政策不是他们说得算, 就连从不打招生广告的奥大去年也大力宣传招生.
原因来自近年留学生人数下降, 而纠起本质原因有国际环境也有起一些新西兰本国的因素,
其中不乏一些媒体和"个人"在宣传上的误导和夸大其词. 在如今的社会,媒体舆论才是身为海外的学子应该向外界,国内,国际表达心声最好的方法.
好的名声和宣传才能使"产品"有其价值性.我们能做的是尽量作出健康正面的活动和新闻来让本地,国内媒体知道.
留学生人数增加了,自然学费下来了. 而另一方面, 只有学校知道了我们拥有可以让其足以对外炫耀的"外衣"时候也才会对我们重视.
利益也都是相对的.
对此我只希望本校的学生能争取做到这几点, 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做得到, 那我们的声音才不是空的:
1. 身为MASSEY的人, 以其为荣. 每次出去和奥大, AUT, 和其他学校的同学做活动或者研讨会, 我从不觉得因为是MASSEY的自卑, 别人嘲笑说我们是"没戏"大学, 我回答"那完了,我从没戏大学出来,我没戏了,那你不更没了!" 切记, 在你向别人述说母校如何垃圾的时候, 别人不会给你同情心, 是对你的嘲笑和对你学校的藐视, 因为一个优秀的学子是不会看低自己的母校, 好比一个孩子不会说自己的母亲不好. 你看扁的只有是你自己. 只有你自豪的对别人说"我是MASSEY的!" 别人也才会羡慕的说"哇, MASSEY的!"
2. 对学术的尊敬和崇拜. 似乎现在一些学科出现大量学生逃课的现象. 自问自己也在大三时候逃过几堂课, 实敢羞愧, 当然也和老师的教学质量有一定关系. 不过这儿说一个故事一同分享, 来自台湾学者吴咏慧的《哈佛琐记》,可惜我还没有机会全书阅读,有的请借我. (如下部分选自网络)
作者在书中记述了听一些大师课程的情景和体会,如生性羞涩的罗尔斯教授上课时略有口吃,但“平淡低沉的语调里蕴藏了丰富精深的内容”;被誉为解析“鬼才”的普特南教授“为人有点恃才傲物”,“但他颇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支持学生运动,甚受学生爱戴”;在“但是先生”史华慈教授的研究室,“我仿佛置身于医院的候诊室,而史华慈教授极像名医,各科知识上的疑难杂症,一经诊断,药到病除。”,但他“在症状不明之前,不随便开药方。”;“可以把‘电脑’与‘宗教’齐驱的“第一大炮”贝尔教授,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的”;年届八十的斯金纳教授的演讲让作者感到“淡淡的哀愁”的;寇博教授“貌不出众,语调平淡,但授课内容既新颖又富挑战性”;…… 能聆听到这么多大师的教诲,是何等的幸运。而在这些大师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无疑是罗尔斯教授授课时的情景。作者在书中写道:“罗尔斯讲到紧要处,适巧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照在他身上,顿时万丈光芒,衬托出一幅圣者图像,十分眩眼。”这种诗意的课堂情景是多么地令人神往。“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罗尔斯教授讲完最后一堂课,谦称课堂所谈全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能做独立思考,自己下判断。语毕,走下讲台。全部学生立即鼓掌,向他致谢。
罗尔斯教授本来就有点内向害羞,频频挥手,快步走出讲堂。可是在他走出后许久,掌声依然不衰,冬天拍手是件苦差事,我的双手又红又痛,问了旁边的美国同学到底还要拍多久,同学回答说:‘让罗尔斯教授在遥远的地方还可以听到为止。’” 也许,在我们的校园里,也有着许多可敬可爱的老师,但却还未曾出现过哈佛这种“遥远的掌声”。的确,这不仅需要由衷鼓掌的学生,更需要配得上这种掌声的老师!
与哈佛精神相映的是其校园的人文景观。无论是查理士河沿岸的风光、校园里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永远的主人”哈佛的铜像,还是哈佛广场边的“绿屋”咖啡店和“史提夫冰淇淋店”,或者“永远播放着古典音乐的‘哈佛书店’”……都完美地与哈佛精神融为一体。也许,在我们的校园中,也许不乏比这更美丽的景致,但却无法像哈佛校园的景观一样作为重要部分深深融入其传统和精神。
当然,作者记述的是对母校的回忆,字里行间难免带有偏爱之情。作者也坦诚自己的回忆是主观的,因此难免片面,正如他在书的后记中所写:“的确,世界上还有不少大学的历史比哈佛更悠久,还有不少大学的校园比哈佛更美丽,还有不少大学的精神比哈佛更贵族;但对我而言,只有哈佛才是心灵的故乡。”的确,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无法避免主观和片面,但对我们来说,如果有一天,大学校园成了我们永久的心灵故乡,那么,无论是对我们的大学,还是我们自己本身,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余杰先生在《遥远的掌声》里重提这个经典场景时曾经颇有些心酸地感叹:什么时候,北大以及其它中国大学才会出现那“遥远的掌声”呢?确实,现在的北大已经没有“遥远的掌声”了,即使在学期末,学生们似乎也很吝啬他们的掌声(应当承认,这有中国人不喜通过掌声向老师表达感谢的原因)。为师如此,夫复何求?
3. 多一些热情. 也许身在AKL的我们面对的诱惑太多了, 对很多事情都比较冷漠, 做活动叫的多做的少, 做了觉得理所当然, 成了觉得运气不错, 错了觉得活该如此. 也许有人看到这儿会说我在帮华人学生会说话或者什么, 是, 我是在帮其说话, 我是老大, 下面的人和兄弟朋友们做了半死, 大家的一句"无所谓"或者玩笑, 他们会几天睡不着. 因为他们做事情不是靠工资, 是靠良心和热情, 没有了支持还能是什么. 我不像让外校的人看内斗, 我会让他们(学生会的)停止争论, 安静的自己去摆正心态. 那那些"冷言冷语"的你们摆正了吗?
4. 刚才想好了被版主HM说话打断了, 回头补充上去....
好了半夜要备课不睡了, 也许说的话让有些人不舒服, 以上的话真的不争对任何人, 只是突然有感而发. 如果有得罪到谁的, 请多多包涵.
也许有人质疑我有什么资格说这些, 评论我们的学生. 在MASSEY呆了5年了快(工程本科四年, 博士一年), 做过两个学生会三年, 从宣传委员开始做起来到现在的主席, 旧的朋友走的走, 新的朋友来的来, 也成了一种习惯. 交到了很多很不错的朋友, 和现在学生会的一批兄弟姐妹, 由衷的开心, 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平时很少和人交谈, 不过很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学校每一个朋友对我的支持和关心. 其他话不说了, 相互自勉吧.
Massey the best!
[ 本帖最后由 纳米龙 于 2007-9-14 03:18 编辑 ] |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