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在新西兰,儿子Lucas八岁了。说起来有点惭愧,他中文几乎是零基础——会说的就那几句日常用语,比如“谢谢”“不要”“好吃”,但一旦到认字写字,他就完全摸不着头脑。平时家里基本都用英文交流,只有我偶尔会夹带两句中文,他还会调皮地跟我说:“妈妈,你刚才是在讲外星语吗?”
上周末就因为中文发生了一件让我哭笑不得的事。
那天我们一家去 Sylvia Park逛街,Lucas手里捧着一杯冰可可,东张西望,兴奋得很。突然,他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抓住我的手,压低声音说:“妈妈,那是David叔叔!”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一个穿深色外套的中年华人男士正站在电梯口,背着个黑色双肩包,边等边跟身旁的人说话。我仔细一看,完全不是我们认识的David叔叔,五官完全不一样,只是个身形差不多、穿着风格也类似的陌生人。于是我笑着对Lucas说:“不是哦,那不是David叔叔,是别人。”
谁知道Lucas皱着眉头,很认真地反驳我:“可是他长得很像,而且,他在说你平时跟我说的那种话。”
我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他的意思是——那位陌生人正在说中文。
这一刻我才意识到,对Lucas来说,“会说中文的人”这个标签太稀有了。在他的世界里,会说中文的只有我们家在新西兰的几个朋友,以及偶尔从国内视频连线的亲戚。所以,只要他在公共场合听到有人说中文,就很自然地认为“可能是我们认识的人”。这让我有点哭笑不得,也有点心酸。毕竟在我小时候,中文是最自然的日常语言,走在街上随便就能听到。但对他来说,中文几乎变成了一种“私密暗号”,只存在于家庭小范围里。
那天回家,我半开玩笑地问他:“那如果下次又遇到陌生人说中文,你还会觉得是David叔叔吗?”他眨眨眼说:“那就多听几句看看,是不是我听得懂的中文。”我趁机又问:“要不要学更多的中文单词,这样就能更快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了?”原本我以为他会摇头,没想到他点了点头,还补了一句:“像上次那个老师那样教我。”
我们之前给他买了一个小课包,上完之后他对于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我觉得还是得继续续课,因为他真的很喜欢上中文课,并且很乐于跟他的老师交流。
这件事让我开始思考——如果只是靠我偶尔在家里跟他说两句中文,或者一年一次回国探亲,他对中文的感受永远是片面的、零碎的。而如果我能帮他把中文放进生活,让他在更多场景里“遇见”中文,也许他的认知就会慢慢打开。
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家做饭的时候,把食材的中文名写在小卡片上贴在厨房,他自己看到就能学,或者当周末去唐人街,不只是吃东西,还让他试着用中文点单,同时也可以给他挑一些中英双语的绘本,先用英文读一遍,再用中文跟他复述主要内容,让他感受两种语言的不同,甚至可以在车上玩“听音辨字”的小游戏,比如我说“苹果”的中文,他要在手机的输入法里找出来。
其实我不急着让他马上能写出很多字,更重要的是让他觉得中文是活的、好玩的,是跟现实生活有联系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只存在于小部分人的专属物品。
所以同时我也在想,是不是可以组织一个“小小中文角”,约上几位有华人背景的朋友带着孩子定期见面,一起玩桌游、做手工、看动画片,但全程尽量用中文交流。这样孩子之间也能互相带动。
不过我还有点困惑——当孩子习惯用一种语言去认识世界,再用另一种语言进入这个世界时,他可能会觉得陌生甚至有点抗拒。像Lucas现在一旦遇到写字的环节就容易皱眉头,说“太难了”。你们有没有什么方法,让这种过渡更轻松一些?
真的很想听听大家的经验和故事,尤其是那些已经让孩子慢慢打开中文世界的家长们。也许你们的一个小点子,就能让我下次在商场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和Lucas有一场完全不一样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