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85217
- 热情
- 78997
- 人气
- 89865
- 主题
- 5265
- 帖子
- 82031
- 精华
- 10
- 积分
- 128144
- 分享
- 1
- 记录
- 1
- 相册
- 1
- 好友
- 5170
- 日志
- 242
- 在线时间
- 448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5-14
- 阅读权限
- 30
- 最后登录
- 2022-12-7
    
升级   0.01% - UID
- 285217
- 热情
- 78997
- 人气
- 89865
- 主题
- 5265
- 帖子
- 82031
- 精华
- 10
- 积分
- 128144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11-5-14
|
三.杀死重臣
张人生的第三件大事:处决了杨宇霆和常荫槐。
为什么这么做,其实说到底,就是这两人功高盖主,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
历史上,年幼的君主亲征以后,如果有重臣把握权杖,一般都要将其剪除。
张学良自然也不例外,他也懂得这个道理。
杨宇霆本人是奉系的绝对重臣,其能力非常出色。他是郭松龄死后,奉军能力最强的高级将领。杨主持建立了奉系的海军,改革东北土地制度,新办奉天兵工厂,还有建立有战略意义的公路运输线。张作霖几乎就是依靠杨宇霆在有奉系今天的局面。当时张作霖对杨宇霆非常看重,言听计从,几乎把他当做老师一样看待。
那么在杨宇霆眼中,张作霖尚且依靠他,把他当做老师。时年才29岁的张学良不过是一个小孩子,根本没有能力也不懂事,不听他的听谁的呢。
常荫槐是杨宇霆的死党,曾经做过黑龙江省主席,他的想法几乎和杨一样。
所以杨宇霆这群人做事往往独断专行,不管张学良如何去想。
就像当年康熙身边的鳌拜一样,以为自己是忠心为主,实际最终送了自己的性命。
而此时奉系自郭松龄死后,只有杨宇霆能力超群,可以稳住大局。在此内忧外患情况下杀死重臣,是犯了兵家大忌的,就像当年崇祯杀死袁崇焕一样,是不理智的。
其实就之后看来,两人也没有背叛张学良的举动,一切都是张学良自己的怀疑和日本人的离间计。
杀死杨宇霆之前,张学良曾经非常犹豫,一方面他深知杨宇霆是奉系的核心人物,几乎建立奉系的一切,如果杀了他,奉系就再也没有能够控制大局的人。另一方面,他年轻气盛,不愿意受杨宇霆的摆布。
张作霖死后,杨常二人的举动也让张学良无法忍受。他们经常飞扬跋扈,对张学良动辄训骂,俨然以父亲自居。每当张学良向杨宇霆询问情况或发表主张时,杨都以斥责的口吻说:"你不懂,别瞎掺和。一次某官员求见张学良不得,只好找到杨。杨大怒道:学良子承父业,如此下去,抽死得了。 (张学良在抽大烟)遂带那位官员到帅府问卫兵:少帅何在?卫兵答:尚未起床。杨怒气冲冲地来到张卧室外,使劲踹门并大声嚷道:我是杨宇霆,快起来,有公事。
张急披衣而出,杨指着骂道:老帅在世可不这样,你若这样,东北的事能干好吗?张学良忍无可忍,破例回敬了一句:我干不了你干!杨居然接口回答:你别说这种话,我能在你身边出出主意就行了。
常荫槐对张学良也非常藐视。在一次高级会议上因张稍指责了他两句,他竟当场指着张的鼻子辱骂道:鳖犊子,你懂个屁!
还常对左右讲:所有的车辆都归我管,小六子(张学良小名)算个J*,他管不了我!
大事小事都由他们自作主张,很多事情都是先办后再找张签字认可。
两人对他算是非常不敬,手下众多官员将领也把杨宇霆当做真正的上司。
1929年1月5日,杨宇霆借其父祝寿之机,在其私邸参议府内大摆寿宴。东北各地的官员及元老重臣也都备了重礼前往祝寿,以博杨之欢心。
张学良也不能例外。他备了重礼,即金条30根,崭新没开封的银元二万块,亲往祝寿。当他步入大客厅时,参加祝寿的东北高级官员正在赌钱,张的侍卫副官谭海高声喊道:副总司令到!少数人略欠欠身子,多数人只是坐在原处目视了一下,接着旁若无人似的高声嚷叫继续赌钱。而杨宇霆步入客厅时,那些文官武将则全体肃然起立,鸦雀无声。杨示意众人落座时,来宾才敢坐下。
对张学良亲往祝寿,杨宇霆竟以普通的礼节待之,连手也没握,只是说了句:先找个地方歇会儿,吃过饭再走。短短两句话后便转身招呼别人去了,对张的态度竟与普通宾客无异。张呆了不到一刻钟,便率队回到了帅府。半宿没有讲一句话,显得异常烦躁。
---------------------------张学良最大的问题是性格问题,他的主要性格并不适合做一个军阀,所以他才会有一连串的错误判断。
在多方犹豫之后,张学良还是将两人处死。
杀死两人,体现了张学良再次的转变。他终于成为一个类似政治家的人物,但是也是相似而已。
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是要像刘邦一样,尽量发挥部下的能力,尤其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而不是因为一些怀疑和不满就自毁长城。即使要杀,也可以等到刘邦杀韩信那种时候,等大局稳定了以后再杀。
加上张学良决策时候的犹豫(据说他扔银元决定杀还是不杀,见过连续扔了三个杀。后来他怀疑银元有问题,又换了一个扔了三次,结果还是杀,所以决定杀。这种东西无法证实,但张学良的犹豫非常可见的)。
四.中东铁路事件
当年,还有另外一个事件也非常重要,就是中东铁路事件。 这也是张学良人生的第四次大事件。
中东铁路是指长春以北,经过哈尔滨到俄国的铁路。当时是沙俄帝国通过满清的腐败无能获得的特权产物。根据不平等条约,苏联获得了中东铁路附近几十里的行政管理权和司法权,成为一个比上海租界大数百倍的大租界。
苏联在列宁时期曾经宣布放弃在中国的所有特权,但是后来的斯大林政府根本不予承认。
中东铁路是苏联入侵中国的标志,它借此控制了东北面积广大的地区,也成为张学良的心腹之患。
7月张学良下令收复中东铁路,驱逐中东铁路的苏联国籍职员,双方随即开战。
可以说,这是张学良历史上少有的几个爱国举动之一,但是也是张学良另一个重大转变的开始。
当时苏联虽然建国时间不长,但国力尤其是军力相当强大。当年北伐期间击败奉军的黄埔军,就是以苏联模式和部分苏联装备建设起来的部队。当时的奉军连这样一支远远不如苏联军队的准苏式武装也对付不了,又怎么可能是苏联的对手。
结果,苏联编组了远东红旗特别集团军,总兵力4万多人,后增加到8万人装备大量飞机,坦克,重炮,还有强大的舰队。而奉军前线只有6万部队,完全都是步兵,实际前线仅有三个旅,约2万人。由于铁路被苏联控制破坏,集结和增援速度都极慢,东北军主力还没有赶到,战争已经结束。
双方激战两个月,东北军作战还是很英勇顽强的,无奈确实不是苏军的对手。满洲里,海拉尔,扎赉诺尔等地先后被苏军攻陷,东北军最终伤亡了2000多人,被俘7000多人,其中东北军第17旅,旅长韩光弟、团长林选青阵亡,团长张季英重伤后自杀。东北军第15旅副旅长魏长林阵亡,旅长梁忠甲被俘。苏联自称伤亡800多人,实际伤亡总数也有1000多人
张学良被迫同意苏联的要求,签订伯力协定,恢复了中东铁路之前的状态。苏联从中国撤军时候,却非法占领了原属中国的黑瞎子岛。双方由此展开了70年之久的军事和外交的纷争。
事件发生时候,共产国际命令中共表态支持,中共随即发表声明,声讨东北军,并且号召中国人团结起来,武装保卫苏联。
此举在当时来说非常的不理智,让中国大部分老百姓对中共有了另外的看法,认为他是苏联共产党扶持起来的一个分支。
对苏联的随意触犯,体现了张学良作为政治家的极端不成熟。
张学良为什么要打?用他的话说,就是为了自己主政以后,要打一个外国列强给大家看看,振奋一下东北军的士气,宣扬东北和自己的威风。
他像入侵科威特之前的萨达姆一样错误判断形势,认为苏联不敢作战,就算作战也无法短期内从欧洲调动大量兵力穿越西伯利亚到达东北地区。这段时间足够东北军加紧部署的。这种幼稚可笑的想法,导致中东铁路事件的必然失败,也导致东北军以三个旅2万人对抗苏联红军五个师4万人之众的可笑现象。
张学良通过中东铁路事件,得出了苏军战斗力远远强于东北军的结论。由此推断出东北军远不是日军对手的结论(日俄战争中,日军曾大败俄军。而且根据当时普遍观点,认为日军战斗力强过同样数量的苏联军队)。
中东铁路事变中,张学良曾经向国民政府要求援助,但是国民政府此时面对冯玉祥四十万大军的全面进攻(8月的剿冯战争),实在自顾不暇,只是给与张学良200万银元的拨款,并没有派兵支持。而中东路事件里面,东北财产损失就有5000万元之多,这点钱起不到什么作用。
这又让张学良得出,一旦东北出事,只有靠东北军自己的结论。
这两个结论都为以后的九一八事变打下了伏笔。
------------------------蒋介石和张学良的私交很好,张学良自己也说他们情同父子。但是私交是私交,政治是政治,根本不是一回事。
五.中原大战
次年,发生张学良人生第五件大事,也就是中原大战。就像我们之前说的那样,张学良判断当时局势,认为反蒋联盟貌合神离,实力还不如北洋军阀,根本不是中央军的对手。自己如果参战,很可能重蹈北伐的覆辙,再次被中央军击败。
而且当时张学良深感东北的日俄两大列强势力的威胁,他也需要一个强大的国民政府作为后台。至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在张学良眼中不是老粗,就是玩嘴皮的政治,或者跳梁小丑,就算他们获胜,也还是会继续内斗,不可能建立统一政府。这个是不符合他的利益的。
张一直保持中立地位,直到反蒋联盟败局已定,他才接受了蒋介石2500万银元的开拔费和陆海空军副司令的头衔才全线出兵,攻占了河北省和察哈尔省,并且将两省收归自己的地盘。他还得到了北平,天津和青岛三个富裕城市。张学良控制了东北四省,和华北的河北,察哈尔,山西和绥远(阎锡山受到重创,表面上开始臣服张学良)四省,总共有八个省之多,比国民政府控制的省份还要多。用张学良的话来说,整个北方基本就是我的了,比大帅张作霖时期奉系的地盘还要大。
由此,张学良成为中华民国的二号人物,到达他政治生涯的顶峰,当时他刚刚30岁。
这个举动,也是蒋介石感激他的第二个原因。他认为张学良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没有在他们最困难的时机帮助敌人,支持他实际统一中国的行为。
当时张学良东北军有40万之众,中央军也不过40万之众,还要在南线北线同时作战。东北军可以出关使用的部队至少有20万人。这20万人如果站在反蒋联盟一边,那么中央军的战斗就会非常辛苦,旷日持久,甚至无法彻底将反蒋联盟打垮。
这次张学良似乎利用的局势,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其实这也是一个政治短视的做法。
张学良扩大地盘的同时,自身军队并无如何扩大。他又要保证华北地区有一定军事力量,就只能抽调驻扎东北的军队。
而此时日军对东北已经垂涎已久,制造了多起小规模的挑衅事件,尽一切可能扩大在东北的特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张学良最可怕的敌人,仍然是日本人。日本人在东北,河北和朝鲜有大约4万人的精锐部队驻扎,对东北虎视眈眈。
这种情况下,张学良自保东北尚且有问题,如何又有精力进入关内,惹祸上身呢。
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受重伤的时候喉部破裂,在死前他特别交代副官告诉张学良:让小六子赶快率兵回东北,准备和日本干。
可见,张作霖明白对付日本就无力分兵作战,必须集中主力在东北对付日本人。
1930年9月,张学良支援蒋介石参加中原大战,以其9个精锐旅共10万人编成两军,由于学忠、王树常统领入关。中原大战结束后,入关的9个旅及配属(骑兵3个旅及炮兵、工兵等)分驻在平津一带。
1931年7月,也就是918之前2个月,石友三率领所部6万多人,在石家庄反张,并开始军事行动。
其实石友三是被日本人暗中收买,就是为了调动张学良在东北的主力入关。结果张学良中计,为讨伐石友三的反张战争,又将东北的步兵3个旅,炮兵2个团共8万人调进关内。再加上驻山海关的何柱国旅,这时东北军步兵精锐和大部炮兵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总数约20万人。
留驻东北军只有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和省防旅,装备都较关内部队差的多。
918事变前夕,在东北的正规军仅有16.5万人,非正规军4万人。
而在东北的驻扎的军队,由于要对付苏联和日本两个列强,所以兵力配置分散。其中在黑龙江用来对付苏联的有2个步兵旅,2个骑兵旅,1个炮兵团。在吉林省同时对付苏联和日本的有7个步兵旅和1个骑兵旅。
在辽宁省专门对付日本的,只有3个步兵旅,骑兵旅一部。几乎全部分散开了,诸如辽宁省兵力大约6万人.
进入关内导致东北军兵力分散,其造成的悲惨结果,很快就出现了。
六.九一八事件
918事变爆发前,日军在东北的正规军已达1.5万余人(第2师团为缩编部队,全师团约1万人;6个独立守备大队,每大队4个步兵中队,每中队160人,共约4000余人;还有旅顺要塞部队和重炮兵大队等),另外有预备役军人和警察等辅助部队约1万余人。日军在东北的总兵力约2.7万人。
日军以沈阳为中心,部署于南满铁路沿线。由于日军控制铁路线,以便于机动兵力,一个团可以抵得上东北军三个团使用。
东北军没有控制铁路,光靠步兵用腿行军,不但进攻时候兵力集结不了,甚至连撤退也跑不过日军。
另外驻朝鲜的日军第19、第20师团2万多人也作出了向中朝边境集结的计划,准备从图们江和鸭绿江两个方面越境以支援关东军,并派出先遣部队进行架桥和测量等战备行动。
换句话说,日军可以使用兵力有近5万人之多,虽然总数仍然不及驻扎在东北军的数量,但现代作战也不是人数多就可以打赢的,要看装备,训练,补给和海陆空的配合,这些方面日军都占绝对优势。
况且这些日军基本都驻扎在东北的长春,沈阳,旅顺,大连,辽阳等重镇和战略要地,一旦开战就可以从四面进攻,轻松攻陷全部军事战略要地。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918柳条湖事变爆发,日军全线进攻东北军。此时的张学良做出了他人生最大一个错误的判断。在他晚年回忆录中,张学良承认自己犯了严重错误,他认为这又是日军的小股挑衅行为,为了获得更多的特权,所以下令东北军不要抵抗,不要和日军发生冲突。
结果仅仅一天时间,沈阳,长春先后失陷,同日还占领营口、田庄台、盖平、复县、大石桥、海城、辽阳、鞍山、铁岭、开原、昌图、四平街、公主岭、安东、凤凰城、本溪、抚顺、沟帮子等数十个大小城市。20日占领熊岳城;21日占领吉林;22日占领通辽、郑家屯、牛庄。
1931年9月18日至25日一周内,关东军就占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座城市,并完全或部分控制了12条铁路线,在这一周中,日军基本没有遭遇有力的抵抗。
-------------------九一八期间,日军装甲汽车占领沈阳。由于张学良的不战而逃,奉系共损失了18亿元的财产。其中东北军的空军和海军的几乎全部装备,在东北贮存的近20万把步机枪,300多门火炮,还有张氏父子苦心经营十几年的奉天兵工厂全部被日军缴获。张学良自己的财产也损失重大,仅仅在张的几处住所里面,日军就抢走了8万个金条,共256万两,价值2.6亿美元。东北军由此一蹶不振!
此时东北军在军事战略上已经陷入绝对劣势。就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波兰战役,德军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通过闪电战占领波兰大部分军事要地,波兰军队虽然还有60多万部队,战斗又持续了22天,但是在6天时间内就已经被分割包围,无力获胜了。用冯.伏尔曼上校对希特勒说:"剩下来的只不过是打一只兔子,从军事角度看,战争已经结束。"
如果说初期是判断失误,那么在三四天这么长的时间内,也足够张学良反应过来了,可以搞清楚日军入侵的规模。
但是张学良反应显然过慢,在一周以后他反应过来,此时辽宁和吉林两省已经基本失陷了,东北三省丢失的大局已定。
此时张学良在关内还有20万的部队,加上败退到锦州的数万东北军,在黑龙江的数万部队,总兵力也还有30万。
而日军此刻总兵力不过4万多人,而且分散在东北三个省,兵力是严重不足的。实际上,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进攻开始,到了哈尔滨失陷,日军全部占领东三省也是次年3月5日的事情。日本没有遭遇顽强抵抗的情况下,也用了差不多5个多月才占领东北150万平方公里的富饶土地。
如果张学良集中所有部队,前往锦州一线和日本人血拼,至少可以再拖延2,3个月时间。
而此时国联已经开始介入东北事件,日军被迫停止了部分攻势,如果日军遭遇类似台儿庄或者长沙会战这样的失败,将来如何还很难说。
在但此时的张学良已经失去作战的勇气。
他认为东北三省丢失已经成为既成事实,通过中东铁路的经验,张学良认为同日军作战肯定会失败。先丢了地盘,如果再去拼命丢了本钱(军队),自己不就成为光杆司令了。
军阀向来拥兵自重,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如果没有地盘还可以打出来,如果没了枪杆子,就是有地盘也会被很快抢走。根据军阀传统的:有了枪杆子,到哪里都有人欢迎的老思路,张学良做出了继续不抵抗,放弃东北的错误决策。
他把从关外逃出来的部队收拢在锦州一线。
12月日军准备进攻锦州的时候,蒋介石已经被迫下野,新上任的孙科政府一再电令张学良在锦州抵抗日军。
张学良根据中东铁路事变的另外一个经验认为,中央对他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自己如果听信中央的命令去和日本拼,中央顶多还是只会给一些经费而已,起不到任何实质的作用。
他率领全部军队从锦州撤退,从而彻底放弃了东三省。
918事变是张学良不适合做政治人物最好的体现。一个政治人物在平时一般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在关键时候方能显现出自己的能力。
诸如毛泽东面对张国焘要分裂红军时候,做出果断决定,脱离四方面军北上,从而保住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诸如杨虎城在中原大战末期利用局势控制陕西全省的事情,在这之前,他不过冯玉祥部下一个师长而已。
诸如云南龙云通过军事外交手段成功阻挡红军和中央军在长征期间对云南控制的能力。
总之,在如此重大事变的情况下,张学良显示出自己的稚嫩和没有政治远见。
老萨实事求是的说,在九一八发生的情况下,老实说确实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主要应该以避免事件发生为主。
如果在918之前在东北日军占据的两省集中20到30万兵力,以10倍兵力威慑日军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事件发生以后,在日军进攻初期就给与日军坚决抵抗。在城市中和日军巷战,在集中兵力打几个歼灭战,不说能够取得胜利,至少也能大大缓解日军进攻的势头。
以日军918当晚进攻北大营为例,当时驻守的东北军第7旅有1.2万兵力,日军仅有500多人,如果东北军当时敢打,日军根本无法获胜。
之后1年的128事变,粤系十九路军和中央军第五军5万大军和日军7万主力鏖战了二个月之久,以伤亡1万多人的代价消灭日军5000多人。
如果说128是城市战,有些特殊。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各杂牌军10万大军和日军两个精锐师团3万多人激战,最终歼灭日军1万6000多人。其中除了汤恩伯部以外,其他的各军的装备远远不如东北军。
换句话说,只要想打,敢打,勇于去打,总归还是有希望的。
像张学良这样不战而逃,什么希望都会没有的。
--------------------张学良这个人作为军阀是很特殊的,他懂英语,会开飞机,喜欢网球,高尔夫球,和老军阀格格不入。但是他很不成熟,在欧洲戒毒期间,张曾经短时间访问意大利。他目睹意大利表面的强大以后,居然回国鼓吹法西斯主义强国,这让蒋介石都大吃一惊。
918是张学良最大的转折点,由此也看出了他本人的众多性格特征。政治家一般分为两种,善谋不善断,或者善断不善谋。前者就如袁绍一样,可能成就一方霸业,但是长久下去难免失败。后者就必须获得一堆谋士的帮助,才有可能获得大的成功。杨虎城就是后者。
很少存在善谋又善断的角色,翻开古今历史,寥寥数人而已。也许诸葛亮可以算得上,其他人就难说了。
张学良此人是既不善断,也不善谋。他的性格暴躁冲动,固执轻信,多疑自大,这些都是政客最忌讳的品质,而这些性格伴随了张学良一生。
换句话说,张学良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如果不是父亲张作霖给其留下如此厚重的遗产,他可能早就被其他军阀吃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