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巴依老爷 于 2015-10-6 18:14 编辑
一直以来经常收到一些站内,或者骂我,或者想认识我,或者倾诉,或者仅仅是好奇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怪物。。。之所以我从不加网络上的朋友,因为我对自己的定义只一个网络上的符号仅此而已。我的言论、我的思想、我的文字如果能给您带来一些灵感、想法或者现实中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我想那就是我这个符号存在的价值了。
也许是我常对一些问题大放厥词、口无遮拦;也许是我的观点、看法或认识确实点中了某些问题的要害;也许是我的文字可以引起一些人对某些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原因是我没有现实中的朋友去影响我在论坛中对问题的看法(因为一旦你这个ID对应着一个有血有肉现实中工作学习的人,你不得不考虑你所说的观点对你现实中朋友的影响),另一方面性格使然,我之所以离开大陆只是因为我喜欢说话,而且喜欢说真话,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即使很多话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而我从事的HR工作又不得不 把自己伪装在一个密闭的套子里每天说着伪善的话,做着虚伪的事,向上阿谀奉承、平级装腔作势、向下威逼利诱。所以 作为一个逃离者来说我肯定是失败的。但是都到资本主义社会了,言论总该自由了吧?何况我又只是个符号而已?说对了说错了,怎么样?你咬我啊?呵呵~
水平有限,我开贴写的字儿文字都比较多,在如今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好像实在没什么人有耐心去用心阅读,但还是那句话,我的字儿只给有需要的人和看的懂的人。不需要的,看不懂的,您连喷我都没必要,直接关贴嘴里喊声:这~SB。。。就完了。反正老爷我不在乎~当然愿意喷我的我也很乐意接受,怎么说呢?毕竟一个人的眼界受自己经历和知识面的局限性,不可能穷其所有,您的谩骂和挤兑实在是我提高认识的苦口良药啊~
最近几个论坛的朋友都在站内问到了我留下?OR回去?这个问题确实很难讲,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且现实新西兰的情况也是一直在变化的。曾经的新西兰,曾经的奥克兰如今还是10年前那个样子吗?还是5年前那个样子吗?有句话说: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那么每个人的脚大小不同,就很难说怎么才是合适。现在的问题是,鞋的大小也是在变化的,那么就更难说是否合适了。当然我们中国人也有种说法: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呵呵,这种倾向属于不需要最合适的,只要最好的。但是这个“好”你如何去定义?环境最好?国家最强大?经济最发达?最容易找工作?又或者别人都说好就是好呢?比如大多有钱人都奔北美,但有人就说美国天天枪击案去那里找死啊?还有人说中国太糟糕了,我们快点逃到外国移民吧。但还是有大把的人拿到绿卡后重返中国去淘金啊。所以在大家做选择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情况,其次要动态的看新西兰的情况,才能做出至少不令自己后悔的选择。
现在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么几类不同人群的情况:
第一类人是过来读高中大学的。
现在一个阶段已经不同于第一波2000年左右过来读高中大学的,那个阶段新西兰的汇率还是3,这里曾经是廉价留学的天堂。首先现在普遍留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已经远比那个时代强了太多,特别是过来读高中的家庭,至少2,3年高中再加3年大学都是国际留学生的学费,这真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的。其次现在的读书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更直接的投资,投资绿卡投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投资一个大陆黑金时代终结的资产转移路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高中读大学的小孩儿一落地就代表家族去咨询创业、投资生意,去现金扫房,去咨询农场、酒庄。
但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官二代富二代还是稀缺资源,还是有很多家庭经济情况一般,但很勤奋的学生。
对于所谓的二代我没什么资格去说,人家才是成功者人生的赢家,肯定不需要我这种失败者去指导。因为对于它们来说去哪个国家都是可以轻松获得绿卡的,新西兰的吸引力也就是永久回头签制度,这样这个家族可以把新西兰作为备胎以防大陆经济、政治有剧烈变化时可以退到新西兰来保证自己的资产不会化为乌有,甚至生命受到危及。
但对于真正来学习的学生,希望靠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甚至自己家族命运的学生,我倒是真心的建议你们用心读书,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因为新西兰不是你们的终点站而只是你们的起点。一个人能走多高取决于这个人的眼界和专业能力,你更努力的读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这只能让你的专业能力很强,但无法提高你的眼界。而眼界的提高是靠你所处的环境的。为什么牛津、哈佛的毕业生很抢手?在大陆北京上海大学毕业的学生也很抢手,而内地其他中小城市的毕业生就稍差。学校的排名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毕业生所处的相对较大的城市就意味着更加完善的社会经济结构,更加有效的市场资源配置,更加强烈商业化的氛围,这一切会使得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快速融入公司的工作中去。在我的最近的接触中也越来越多读预科很好的学生去申请澳洲的学校,在这里大学读完继续攻读一年HONOR去申请北美学校的学生。这才是你们真正去努力读书的路径,到更大的城市去,到更优秀的学校去,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学习工作,你们眼界就会更高,将来你提升的空间就是由这些所决定的。真正读书的学生请不要紧盯着新西兰这一纸绿卡,这里的绿卡我已经一再强调新西兰是老、弱、病、残、孕的天堂,这里属于我们这些没有斗志,不再想积极向上的人退休养老的地方,而绝不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年轻人的理想之地。哪怕毕业后你回到中国,以中国现在的市场经济结构,你们努力几年所获得经验和经历,有一天你回到这里,一样可以很轻松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你就会走的更远。
第二类人是过来读硕士的
中国的学生大多都有一个硕士情节,因为曾经遥不可及的硕士学位如今却近在咫尺。一直以来父辈的教导,大学生多好啊,各个都是干部身份,毕业就包分配还能坐办公室。硕士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光环啊,虽然现在这道光环已经被各种MBA,在职教育拉低了无数个等级的下线,但是对于中国的家庭来说,子女能有一个海外硕士的学位,是花多少钱他们都愿意去做的一件事。
硕士在新西兰很尴尬,以前也有一个朋友在一篇很不错的文章里提到了就业的OVER QUALIFIED的问题。新西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它不需要太多科研技术人员,不需要太多的高学历的商业模型建立人才。它需要的更多是技工,果农,还有服务员。这个国家虽然提供所谓的世界级的高等教育,但也仅仅是作为赚钱为目的的。它只想要你的学费,而不会考虑你以后会不会找到对口的工作以及能不能获得绿卡享受它的福利。
我接触到了很多国内过来具备硕士申请资格的同学甚至都放弃了硕士的申请转投GD课程。首先GD只要一年,其次GD只有LEVLE7,更贴近实践,最后GD可以转专业把过去的文科学历洗天赋转成理工科专业或者技工专业。这样会更加快速的找工作办理绿卡。对于2年的硕士毕业后相对更难找的工作以及遥不可及的绿卡,一年的GD如今越来越受到追捧。
但是对那些真心想读书的学生硕士并非不可取。因为如果不以绿卡为目的的读书可以使你的学习变得更纯粹,当一个人更纯粹的时候,其实相对的更容易达到别人达不到的终点。如果可以,尽量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因为只有喜欢你才能学的更投入,学的更投入才会比其他人更优秀,更优秀你毕业后的机会就一定比别人更多。而且不要认为自己是英语非母语就无法和那些白人印度人竞争,因为优秀的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生锁定的就业目标一定不会是华人小公司,你们通常会在政府部门或者大型跨国企业就职。而这些地方都是非常注重文化多样性的组织,他们并不会因为你的英文不如白人流利而拒绝你。反过来如果一个职位有3个你的KIWI同学去面试,而只有你一个华人,那么在专业能力你不会比他们差一大截的情况下,一定是你胜出(当然除非这个部门另外5个同事都已经是华人了)。这在HR管理中叫做文化互补优势,在一个不同种群的组合中更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和提高产出。当然这些东西在华人中小企业是没有的,因为它们也不懂什么叫做企业文化。
第三类人是过来技术移民的
最近有一批30岁左右,甚至40岁左右在国内具备了多年纯技术工作经验的人在冲击新西兰的移民市场。IT只是一个较小的范围,这些人中有过去做管理的,有过去做电气或机械研发的,甚至也有国内大学老师。
这些人往往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也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有不少人甚至可以完成在海外直接申请到无工作OFFER的绿卡这样的高难度动作。但是更多的人也是先办旅游签证过来,或者用学生签证过度一下,一边考察这边的情况,一边找工作。当然这类人相对的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语言和家庭。通常来说如果国内不是英语工作环境到30,40再把英语捡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同时这个年龄在国内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离开中国是失去了很多东西或者说破釜沉舟过来的。有几个例子都是卖了北京上海房子,把老婆或者老公留在国内租房子等这边一个奋斗拿到绿卡的消息。
其实这类人应该更加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你选择在新西兰不在中国,你的损失哪个更加小。也不要用孩子来做挡箭牌,什么一切为了孩子。但在我接触的过程中,一切为了自己那个虚伪的面子和不想再在国内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工作的的反倒更加多。不过1就是1,2就是2,大陆有大陆的问题,即使你就说你不想在大陆待着就想移民拿绿卡让你在同学朋友面前扬眉吐气也没什么嘛,干嘛要用孩子的教育来掩盖自己那些目的呢?
这一类人群关键是在语言上有所突破,因为专业技术应该已经不是问题了,能不能留下来的问题只是语言上能不能获得这里公司认可的问题。人有长处就一定会有短处,你不能要求一个人有10年加的丰富经验,还要去和在这里读高中读大学的小孩子去比英语能力。所以小孩子更重要是经验的门槛无法逾越,而对于办技术移民过来的人群英语就是你们不得不逾越的门槛了。多在英语上下功夫,只要坚持留下来,拿绿卡都不会是什么问题的。
第四类人是过来创业,投资移民的
很多人都谈到了创业移民对新西兰本土经济的摧毁作用,因为的确有一批人在用国内的资金来补这边生意的窟窿以实现自己获得绿卡的目的。这个经济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本土居民的就业问题(因为不得不雇佣一定的本地居民达到移民局的要求),但是同行业的新西兰本土公司如何去和这样的创业移民公司去竞争呢?这样的搅局者一定会把价格拉倒正常做生意无法生存的地步,所以虽然吸纳了一定比例的就业人数,但是反过来那些被这种公司价格挤跨的企业又造成了新的失业人数,这也是现在失业率下不来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这种创业移民模式会形成一种泡沫式的击鼓传花模式,为了绿卡在新西兰办创业移民投资了50万纽币(当然也都是贴的自己国内赚来的钱),那么在绿卡到手就一定要把成本赚回来,找下家接手这个项目,去鼓吹创业移民。这也是为什么一个阶段天维是个生意就敢写“适合创业移民”,其实很多都是这样的生意,本身一点钱都不赚,而且很可能还要往里贴钱。本地居民这里生活的久心里都明镜儿,才不会去搭理这种广告,也就骗一骗那些刚过来人傻钱多的土豪罢了。
而且更为危险的是在创业移民集中的过渡期——也就是生意换手时期最容易对经济造成严重的打击。记得大概在2011年左右国内媒体有一篇文正当时特别火,是一个在国内一线城市的白领辞职跑到新西兰卖菜开超市获得绿卡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引领了一大批创业移民来到新西兰的各种人群,按项目的周期2~3年计算。从那个故事产生影响开始到现在已经是这第一批创业移民拿到绿卡开始大量换手的时间了。当一个经济体中100个生意在3年内都靠国内的资金来支撑和维持,并且这3年内挤垮了另外300家同类公司(因为这边的公司只能靠本土少的可怜的市场根本干不过外来的搅局者)。在这3年内整个经济市场不会有大问题,因为他们在用持续的钱来补窟窿,但在2,3年生意终结或交替的时期,如果没有大量的后续人接这一棒就一定会严重的打击这个经济市场。3年后这100家公司成功拿到了绿卡,第一选择找人高价接手,第二选择就是关生意撤回国内继续捞钱。无论它怎么选,它都是胜利者,因为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而失败者只有在这里诚实经营的生意者和最终的消费者。因为被它们挤垮的那300家同类公司的消失,已经使得市场失去了竞争,没有竞争服务价格就会继续走高。我们每一个本地居民都要为他们获得的绿卡去埋单。
第五类人是过来配偶移民的
这也是我最不爱看到的,如果说创业投资移民还是在新西兰投了一些钱推动了一定的经济的话,这种配偶移民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拖垮新西兰经济的政策。不得说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好,结婚不结婚问题不大,只要同居一年就可以获得绿卡,竟然连语言要求都没有。这种事情真的是嫖客遇到妓女,只要有钱一切都不是问题啦。所以商婚的、骗PR的、小三拆散人家家庭的。。。各种狗血剧情不断上演。但一个好的方面就是这一个群体每年移民所占的比例不会太大,所以不会对经济构成太大威胁。不过还是要关注着一个种群对我们的社会风气的恶劣打击,小孩子如果在这种赤裸裸的交换环境中成长,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扭曲。如果您有子女,在新西兰还是不要教他们在大陆那一套东西,让他们快乐自由的长大,而不是从小就变得虚伪和事故,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逃离大陆来新西兰的意义所在。
第六类人是黑在这里等机会的
一直听说有一只福建黑潜伏队伍活跃在建筑工地和华人餐馆中(真不是我黑这个地方啊,我听到这个传闻不是一次两次了)。但一直没有认识过任何一个黑在这里的人,也许的确是圈子碰不到吧。但总体来说我对这些人的评价要高过第五类和第四类的,因为这些人通常工作条件极其恶略,薪水又很有可能在平均水平以下,而且因为身份的问题,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往往又只能忍气吞声。通常这类人在国内家庭环境不一定会很好,但是为了能更多赚点钱给家里寄回去所以选择黑下来,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甚至是值得尊敬的(当然这要在他们工作合法的前提下,我对那些卖白粉的和拉皮条的甚至黑社会可真的谈不上尊敬啊)。
其次我们来看看动态的新西兰经济社会环境
这个我来的不久也不敢乱说,但就基哥这个人这几年的表现和这一届政府我是及其不看好的。基哥我个人的认识就是一个跳梁小丑,看他在国会中和其他政党议员的辩论。他给人的感觉是思维相当敏捷和反应极其迅速的,另外从他女儿各种裸照彩绘出境也可以判断一样的结论,通常女儿是随爸爸基因更多。基哥这个人从小并不是在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本身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后天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注定无法更改它深藏在骨子里的需要别人认可,需要别人承认,需要别人更多关注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它考虑的就不会是对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福祉,而仅仅是它个人的精彩程度而已。不难理解很多他的政策都是短视的和对经济没有长远益处的,仅仅是获得了当时情况下一定的掌声,但是埋下了中长期的危机需要所有人一起去面对。
很多人关心房价,我是肯定不懂房地产市场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当一个时代当一个特定的时期,所有的人如果不买房就不得不承受更大的资产损失时(因为当经济下跌时仍然是房子更具有较小的资产损失),那么势必造成所有的人竞相去买房减少自己的资产损失。这个的确是市场趋利避害理性的做法。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模式是否可以持续?当我们看到有钱人把房子当白菜买,5套,10套的连排UNIT砸下去买;当我们看到上班族节衣缩食的一套自住,2,3套贷款投资的购买;当我们看到没有首付的向国内家里要,这边贷款的购买;当我们看到首付向家里要,贷款要家里换的购买。。。这么持续下去,新来的移民还能不能消化这些投资住房?新移民能不能消化投资房,别的不用看,就看租金上涨率。租金上涨率减去现在的通货膨胀(各种服务品价格的上涨)就是新移民涌入的预期。我不是经济学家,我不会算,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算,看看新移民的天量涌入到底是不是个骗局?
分析一个东西不要从它的本身去分析,一定要从它的相关衍生产品去分析。很多年前有个故事,股市最赚钱的是股市门口看自行车的大妈,每当股市门口自行车越来越多的时候大妈就高位抛出,因为市场很热的时候人们通常会花费比产品价值更高的价格来接手,当大妈发现存自行车的越来越少,大妈就低位抄底,当市场很差大多数人会把产品以低于它价值的价格出手。我们来看微信圈里最火的的一些转载,什么净移民流入创新高。。。什么加拿大技术移民窗口关闭。。。什么澳洲第XXX类技术移民申请全部废止。。。什么中国解除5万美金的限制。。。等等,你不要去看这个新闻本身,要想是谁,以什么样的目的去放出这些新闻,这些新闻会引导我们做出如何的选择。当一个项目或者模式真正赚钱的时候,没有人会发布任何相关新闻,因为这个时候任何理智的人都希望把消息控制在最小范围,闷头的去捞自己的大钱。反过来,当一个项目或者模式逐渐衰弱的时候,就一定会围绕这个项目产生出一个又一个相关新闻来吸引大家的眼球,目的只有一个:让你接最后一棒。而且我们华人文化的冲击已经非常明显的影响到了本地KIWI的生活,本来这届政府希望靠房地产的拉动来撬动整个经济,但它们明显非常低能的高估了华人的消费能力。一个白人家庭如果住100万的房子,这个家庭的综合消费能力(日常开销,用车,旅游,生活品质等)都会是一个相当高的层级。但是政府终于发现了,华人的家庭即使有5套100万的房子,它们的综合消费能力竟然接近或者低于新西兰福利领取者的消费等级。这也不奇怪,我们华人最大的消费就是子女的教育投资,而这对新西兰的影响只有学区房更贵了。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KIWI家庭不得不学习华人削减家庭开支甚至延迟要小孩来应对越来越高的房价。这就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房价越高,所有的居民消费越保守,越保守的消费会带来所有的生产能力继续下降(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没人买),生产能力越下降,产品价格越高,从而进入一个另一个消极的经济模式。
另一方面看看所谓的政府和银行都在怎么说。腰斩8年帝?呵呵,8年抗日战争都胜利了,还要再抗击一次小日本吗?从政府和银行大集团的利益出发,它们是一定会阻止房价下跌的。现在只是看多空力量的角逐谁更强而已。不过无论谁赢谁输,这一定是一次新西兰很好玩的娱乐节目。反正现在从各个高层传来的所谓房价将会下跌的消息,我怎么看怎么像是它们在给房价打气的消息。嘿嘿
另外新西兰政府也在学习中国的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经济的做法,AUT大楼的扩建,奥大大楼的扩建,各个区域新的MALL,商场的大手笔投资。都是政府希望通过基础建设拉动经济。楼在建设,MALL的建成都会吸引一部分就业,但是这段时期的吸引就业无法完成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转。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投资,而是消费。当所有的家庭削减消费的时候,你投资多大的项目,生意是有了,但所有的家庭还是不花钱,你怎么能玩转的下去呢?
其实当所有人被房地产蒙蔽了双眼的同时,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新西兰的整体经济状况。从中长期来看新西兰经济一定会经历一次痛苦的挣扎,薪资涨幅的提升已经跑不过通货膨胀带来的抵消作用。对于穷人的冲击尤为明显,中产阶层也会感到存钱更加辛苦,只有富裕阶层不会有明显感觉。同时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势回归,全世界都将受到波及,从资金到项目更多的会回流美国,另本来就不振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中国经济的大腿能不能抱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来看,如果你想跟着中国火箭式的上升,就请一定要接受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参考澳大利亚),好事不会都让你占尽,坏事全都扣在别人头上。因为全世界都想自己把香的辣的吃光了,然后把屎盆子让别人去接。所以留在新西兰的朋友们准备系好裤腰带准备过冬吧,未来5年不是讨论你资产如何增值保值的问题,而是你如何让你的资产下跌更慢更少,你就赢了。
其实我真的无法给出你究竟是留下?OR回去?但我能做的就是引领你去分析和发现自己真正的内心的需要,去做出判断,从而决定自己的命运。因为任何事情,谁也无法替代你自己。自己去选择,并且去承担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别人能给你的只是意见和建议以供你参考罢了。人生的意义并不是成功和金钱,人生最有趣的是经历不同的事情认识不同的人,开阔自己的眼界和纠正对事物看法,并最终获得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