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少宇
2月6日至8日,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俄罗斯索契开幕。 眼看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西方国家呼吁抵制的声音日渐高涨。虽然各国表示不会命令代表团缺席冬奥会,但去年1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法国总统奥朗德、德国总统高克、英国首相卡梅伦、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雷丁等以各种理由宣布不去索契,摆出一副冷淡的“抵制”态度。难怪德国《世界报》称索契的普京是“寂寞的”。 一片抵制浪潮中,中国外交部在1月20日宣布,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亲赴开幕式现场,这也将是习近平今年的首次出访活动。巧合的是,陷入外交危机的安倍也在近日推翻先前的表态,声称“有意”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 普京本月17日在接受全球知名媒体的采访中表示,“奥运会不是政治家们的较量而是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不应带有政治色彩,而应是各国进行沟通的媒介”。不过历史地看,以奥林匹克精神为宗旨的奥运会始终难以避免成为各国外交政治角力的舞台。冷战时期,美国曾带头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作为回敬,苏联也曾抵制洛杉矶奥运会。 即便在冷战早已结束的今天,在欧美国家眼中,是否参加奥运会依然是个“政治问题”。苏联解体,拥抱西方制度的俄罗斯却依然逃脱不了被西方敌视的命运。中国的2008年奥运会也遭到西方种种诋毁抵制,对此感同身受。
在西方一片抵制声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赴索契参加冬奥会开幕式(资料图) 中俄作为友好邻国,又都是体育大国,领导人出席对方主办的奥运盛会本来再正常不过。但拜欧美领导人集体“后退”所赐,中俄领导人之间又“近”了一步。难怪接受水均益采访后,普京主动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诚然,一国领导人出席别国奥运会开幕式并非外交准则,西方领导人去和不去是他们的自由,但他们打出的“政治牌”反而使自己陷于外交守势,在国际政治上得不偿失。 正是基于良好的出发点,非西方国家的官方人物并没有“抵制”2012年伦敦奥运会。人们没有忘记,英国在新世纪初威风得很,连续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与美国等盟友入侵阿富汗、伊拉克,轰炸利比亚。而美国当年带头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理由,恰是苏联入侵阿富汗,历史就是这么吊诡。 西方国家一边热衷于中东热战,一边延续冷战思维,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政治主流的今天,显得越来越“小家子气”。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时,也曾遭到西方国家或明或暗的“抵制”。西方部分媒体、政客如何歪曲中国现实、美化袭击残疾人抢火炬的分裂分子,中国读者想必记忆犹新。 此番对索契冬奥会的抵制,至少可以追溯到去年年中。当时斯诺登避难莫斯科,美国一些媒体和国会议员,不反思自身监听全球的问题,反而鼓吹抵制冬奥会。随后,美俄在叙利亚问题上的明争暗斗白热化,西方又将大量抵制的“噪声”传遍全球。 西方媒体、政客将国际大事上吃的“亏”,放到冬奥会来发泄,令人感觉其格局之小。 更“小”的还在后面。8月,俄罗斯通过一部保护青少年免受同性恋宣传的法律。青少年的性心理未必成熟,况且俄罗斯自从苏联解体后,至今人口数量才结束负增长,通过此法确有道理。但欧美媒体、政客、NGO等都将其包装为“反同性恋”的歧视性法律(遗憾的是国内媒体往往也以“反同性恋法”概括之),又以冬奥会作要挟。 奥巴马“使性子”不去索契,还略施小计,在仅有几个人的出席开/闭幕式美国代表团中各塞进一名女同性恋运动员。 《华盛顿邮报》与ABC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民调显示,大部分美国民众认为,斯诺登事件不能充当抵制索契冬奥会的理由,支持这一意见的美国人占82%,反对者仅为14%。政客和媒体一方面要照顾部分民众反俄的立场,一方面也要照顾民众对观看体育比赛的渴望,于是就上演了前述一出出“小格局”的闹剧。 一些西方国家政客为何总爱玩“国际过家家”般的游戏呢?反过来问,奥巴马不玩这些“花活”,又能做什么?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同样的政客和媒体还在鼓吹“重返”亚洲,推行北约东扩,将反导系统部署到中俄的家门口。但在这样小家子气的政客领导下,恐怕这些硬手段只是“纸老虎”罢了。明眼人都知道,美国及其盟国手握世界顶尖的反导系统,主要目标就是中俄,可西方政客们只敢声称是用来应对伊朗、朝鲜的,忸怩之态不仅骗不了中俄,反而暴露出内心深层的恐惧。 至于安倍,看上去倒是展现了一些脱离西方的姿态。在美国通过涉慰安妇决议后,这位曾经的小伙伴似乎有点不受待见,他此次单独行动或许同顶风参拜靖国神社一样,也是借机跳出美国行为框架,寻求自我路线的尝试。 不过,安倍首鼠两端的脾性倒与西方政客瞻前顾后的态度相当一致。19号,他在参加NHK的政论节目时,只是称“有意”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希望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推动北方四岛(南千叶群岛)问题的相关磋商。此前,安倍曾明确表示不出席冬奥会开幕式。 鉴于外交部已声明中国领导人不会在任何场合与安倍对话,寂寞的安倍是不是还想借此再和中国领导人“偶遇”就不得而知了。 同全世界人民一样,我们期望在奥运会上看到公正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期望在今天这个充满冲突和争议的世界中,奥林匹克和平精神能够继续下去。 中国网友喜欢将习近平主席称为“习大大”,中国的外交原则也确实体现了大国稳健风范,且与奥运的和平精神颇有相通之处。笔者希望一些西方政客莫在奥运会问题上表现出“奥小小”的逼仄气来。当然,他们还会在国际舞台上长期活跃,其种种表现,读者就不妨当作娱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