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媽媽們討論關於發燒的問題,總是捏一把冷汗,很多舊觀念還是必須掃盲一下的,千萬別因為我們沒update的腦袋耽誤了寶寶的健康
本篇摘至Dr.E小兒急診室日誌
簡介
Dr. E 簡介:
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現任: 醫學中心小兒急診室主治醫師
專長:
小兒科專科
小兒急診專科
小兒感染專科
從 ER (急診室) 門口附近的檢傷櫃檯,一個媽媽抱著大約一歲多的小朋友慌張地衝進兒科診療區,大喊:
[ 醫生 !!! 我家小朋友體溫四十度啦 ! 腦袋要燒壞了!!!!!!!!!!!!!!!!!!]
這樣的場景在兒科急診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媽媽的角色可以換成爸爸、阿公、阿嬤,小朋友的角色年齡可以換成任何大人可以抱的動歲數,體溫的度數可以換成 39 度 C 以上的任何溫度,不變的就是 [腦袋燒壞] 這句話,唯一的差別是用國語還是台語大喊。
跟至少上千位家屬談話後,大概可以把大部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對於自己小孩發燒的反應依體溫做以下的分類:
- 體溫 37~38 度: 小朋友發燒啦 ! 趕快帶去診所看醫師..........
- 體溫 38~39 度: 趕快吃退燒藥,早上那間診所看了沒有用,聽說 XX 診所醫生很厲害,趕快帶去看.........
- 體溫 39~40 度: 糟糕 ! 小朋友腦袋要燒壞啦 !!!!!!! 前面那兩間診所都不好,醫師兩光,趕快帶去急診....
- 體溫 40 度以上: 燒壞啦 !燒壞啦! 早叫妳帶去急診室打針都不聽 !!! 現在腦袋要變白痴啦 !!!!!!
似乎不管再怎麼宣導 [發燒不會燒壞腦袋] 這個觀念都沒有用,因為家庭中總會有一個人跳出來大聲反駁:
[不要相信那些醫生的話啦 !!! 你們記得我們老家隔壁 XXX 的小孩,當年就是因為發高燒,現在才會變得笨笨的......]
上面那句話幾乎在每個家庭中都曾出現過,包括我自己的家庭,只要這句尚方寶劍一出,下一個場景大概就換成小兒科急診室了。曾經我看過頭一天發燒的小孩,體溫雖然高達 40 度但活力很好,也看過診所,媽媽也真的了解相信發燒不會燒壞腦袋這個觀念,但還是把小朋友帶來急診室要求打點滴,我問她真的要讓小朋友挨那一針嗎 ?? 她無奈的說:
[醫生拜託你幫他打點滴抽血好嗎? 今天不這樣做,我回去沒辦法跟婆婆交代................]
最後,我還是幫那個小朋友打上點滴並抽血檢查,一個多小時後,小朋友活潑亂跳,媽媽了卻一樁心事安心地離開急診。
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 [兒童發燒處置建議 第二版 發燒對人體的影響] 指出,除非兒童有心臟病、慢性肺病、糖尿病、慢性貧血、先天性代謝異常,適度發燒可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顯示退燒藥可能因為壓抑免疫反應,反而減緩呼吸道病毒被清除的速度、增加動物敗血症的死亡率,所以適度的發燒對生物有益。除非是腦炎、腦膜炎等直接影響腦部的疾病,41 度以下的發燒並不會對病人腦部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傷害。部分6個月至6歲的小孩可能因為發燒而導致熱痙攣 (febrile convulsion)。
簡言之就是除非有熱痙攣體質、先天性疾病、心肺功能疾病、腦炎、腦膜炎,發燒不但不會傷害腦部,還有增強免疫功能、增加身體對抗細菌病毒的效果。就如同現在地球的極端氣候,許多動植物無法生存,若把我們的身體想成是一個星球,發燒就是大幅將星球的氣溫提高,讓原本在裡面繁殖生長愉快的細菌病毒無法生存。
寫到這裡, 我相信即使了解正確觀念,當看到自己最愛的孩子燒到 39 度以上,當父母的沒有一個能夠做到不擔心不害怕,但若是小孩活力很好、吃的也沒差很多,請先冷靜一下,試問自己一句話:
[如果沒有看到體溫計的溫度,會覺得自己的孩子生重病嗎?]
我對自己的小孩可以說是非常 [殘忍],燒到 40 C 還是不給退燒藥,只要她活力、食慾都跟正常沒有差很多,唯一會考慮用藥時候的只有睡前,因為發燒會讓小孩睡不好覺,生病時有充足睡眠是很重要的。
最後,發燒不是病,它只是一個身體的警訊,不是說燒到 40 度就是重病,只燒到 38 度就是輕病,它告訴我們的只有小朋友生病了,要注意。活力、食慾永遠是觀察小孩最重要的指標,即使不發燒,只要活力食慾變很差,一定一定要非常小心。試想下面兩個情況:
- 小朋友體溫 40 度,會玩、肯喝水吃東西,是輕病還是重病?
- 小朋友體溫 37.8 度,整天躺在床上不想動,吃不下東西、水喝不到幾口,是輕病還是重病?
PS: 以上的建議指的都是三個月以上的兒童。若是三個月以下的嬰兒發燒,要用極小心的方式看待,只要確定體溫超過 38 C 以上,一定要馬上給小兒科醫師看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