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源于《[size=15.008px]庄子·外篇·秋水》中的一则[size=15.008px]寓言故事,[size=15.008px]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均出自这则寓言,被用来比喻和讽刺比喻眼光狭隘且自以为是的愚昧之人。 [size=14.2576px]目录
原文[编辑][size=13.5072px]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庄子/秋水
[size=15.008px]《庄子·秋水》一开始讲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对话,秋天黄河涨水,河面陡然变宽,宽到连对岸的牛羊都无法看清。河伯洋洋自得,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但当其来到入海口看到大海之时,才知道自己何等渺小。北海说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size=15.008px]本篇其后又讲述了井蛙的完整故事,说得是一只青蛙住在一个陷阱[1] 之中,一天遇到了一只来自东海的巨鳖。青蛙对鳖说:“你看我多快乐啊,出去可以在井边跳来跳去,回来了可以在井里的洞中休息,在水中可以只把头和嘴巴露出来,还可以把脚踩在软软的泥里。那些虾米、螃蟹、蝌蚪哪个能比得上我?我就是这一井之主,多么地快乐!你干嘛不常到井里来看看呢?”那只巨鳖于是想进到井里,可井却小得连脚都放不进去。鳖对青蛙说:“你见过大海吗?其阔何止千里?其深何止千仞?大禹治水之时十年中有九年洪水,也没有使大海水量增加,商汤之时八年中有七年旱灾,海水也没有减少多少。大海如此不受洪水大旱的影响,这才是住在东海的大快乐呢。”井里的青蛙听了,惊呆了,方才知道自己所居之地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size=15.008px]这则寓言深刻讽刺了见识面狭窄且自以为是的台湾人。 演变[编辑][size=15.008px]《庄子》这则寓言本无标题,原文中有“井蛙”、“井之蛙”的字样。后人将其演化为“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的成语。 [size=15.008px]在庄子稍后的《荀子·正论》中有“坎井之蛙”的说法,写道“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size=15.008px]在《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记载,东汉的马援曾对隗嚣说:“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2] 这是将《庄子》这则寓言概括为“井底之蛙”的出处。 [size=15.008px]《庄子》原文中并没有提到井蛙“观天”的情节,从其“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的情节看,井蛙是可以跳出井口而看到整个天空的,只是它从未到过大海,所以眼界狭小。而“坐井观天”一词最早见于唐朝人韩愈的《原道》一文,此文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3] [size=15.008px]后来,清代的《说岳全传》附会说北宋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俘至金国囚禁于陷阱之中而“坐井观天”,[4] 但这种说法并无历史根据。[5] [size=15.008px]后人对井底之蛙的寓言还有进一步改编,例如,该故事以“坐井观天”为标题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小学二年级教材,内容由青蛙与鳖的对话改为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6]也因此这个寓言故事和衍生的两个成语在中国大陆广为人知。 成语[编辑][size=15.008px]《井底之蛙》一故事后来被应用成为日常成语,用来比喻和讽刺比喻眼光狭隘且自以为是的愚昧之人。
指鹿为马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size=14.136px]目录
汉语写法[编辑]规范字(简化字):指鹿为马(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繁体字:指鹿為馬(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国字标准字体:指鹿為馬(台湾)香港标准字形:指鹿為馬(香港、澳门)读音[编辑]含义[编辑]典故[编辑]八月丙寅(前210年9月10日),秦始皇车队从直道回到咸阳发丧。秦朝大臣赵高等人矫秦始皇遗诏,立秦始皇的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皇帝。 八月己亥(前207年9月27日),中丞相赵高意图谋反作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秦二世曰:“马也。”秦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向身边左右大臣询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巴结顺从赵高。群臣皆畏惧赵高,莫敢言其过。——《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掩耳盗铃[编辑][size=0.938em]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ize=0.938em]跳到导航[size=0.938em]跳到搜索[size=0.938em]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size=14.2576px]目录[size=13.4021px] [[url=]隐藏[/url]]
原文[编辑][size=0.938em]《吕氏春秋·自知》中记述说,春秋时晋国贵族范氏被灭,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拿东西,有人拿了一口钟,想背走,但钟太大,无法背走,便用锤子砸,结果钟发出巨大响声,那人担心别人听到来争夺,便捂着耳朵继续砸钟。《吕氏春秋》随后评论说:“不愿让别人听见是可以理解的,不愿让自己听见就说不通了。作为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岂不和这是一样的么?厌恶别人听到其过错还说得过去。” 演变[编辑][size=0.938em]《吕氏春秋》之后,掩耳盗钟成为一个成语,唐朝人刘知己在《史通·书志》中写道:“掩耳盗钟,自云无觉。”宋代以后掩耳盗钟逐渐演变为掩耳盗铃[1]。 在《红楼梦》[2] 《镜花缘》[3] 等小说中都有“掩耳盗铃”的说法。
阿Q精神,也被称为精神胜利法,是[size=15.008px]鲁迅所著的[size=15.008px]阿Q正传所批判的一个自我安慰法,这个方法侧面以[size=15.008px]讽刺的姿态描写了当时[size=15.008px]中国人在当时的心态,也有[size=15.008px]贬义之意。 [size=14.2576px]目录
关于[编辑]典故[编辑][size=15.008px]精神胜利法出自鲁迅所著的阿Q正传,文中的阿Q经常需要使用精神胜利法逻辑来控制自己。 阿Q精神[编辑][size=15.008px]“阿Q精神”简单的说就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学者概括为:就是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却。 [size=15.008px]阿Q精神也就是指逃避现实, 将自己的行为自圆其说的合理化,而感到满足。 精神胜利法[编辑][size=15.008px]阿Q在偷东西被逮了后,被狠狠的打了一顿,之后找路边的狗出气,踹了狗儿几脚后,阿Q就一附仗势欺人的嘴脸,对狗儿说:“量你也不敢吠我”。这就是精神胜利法,简单来说就是欺善怕恶,柿子挑软的吃 。 怒目禛视法[编辑][size=15.008px]阿Q在故事阿Q正传后期,饿到连站都站不稳,想要拿野狗出气,反被野狗咬了腿,阿Q无法可施,只好瞪着那条狗,心理不断的咒骂,到这一阶段,可比上阶段更可悲了。 举例[编辑]- 有一天阿Q得罪了别人,被痛打了一顿。 鼻青脸肿的他想:“今天终于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是不像样...” 然后心满意足的走了。这就是一种逃避的心态,他将“被人打”这件事情想成“被儿子打”, 这样看起来似乎再合理不过。
- 如果有一个人总是找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过错,不肯面对问题,我们称他是“阿Q”,也有人称为“鸵鸟心态”。
其他[编辑][size=15.008px]精神胜利法其实是在讽刺当时中国人在精神上的麻醉,在近代的很多时期都有人使用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是广义的,即人人都有可能使用精神胜利法。甚至可以用来自我安慰、忽视他人的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