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nzdream 于 2016-8-25 11:26 编辑
在埋头做事填日期的时候才恍然发觉已经在新西兰生活了14年了。好像上次十年纪念日的时候就有个想法, 想对过去的生活做个小结。 大约那时候也下笔写了点什么, 但是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今年倒是有点特别, 不仅是我在新西兰作为上班族奋斗了10年, 也正好在今年踏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所以就想拾起已经生疏的文青身份, 胡乱写点什么以作纪念。
1:关于留学 作为02年那波留学生潮中的一个小小水花, 我的留学生涯基本上是按部就班, 语言,预科,大学。 那时候的中国留学生也真多啊,现在都还记得第一次来到新西兰的飞机上满满的都是小留学生们。
大家基本上就是高中毕业左右的年龄和学历。那时候的入境卡也没有那么贴心的有中文版,机场也没有到处都是中文。一群小屁孩们背着书包拎着行李一脸茫然的随着人流漂着,最后漂到一起掏出文曲星一起参考着填入境卡。
然后就是上语言学校, 基本上我遇到或者听说的狗屁倒灶的事都是发生在语言这个阶段。 很多在国内就已经是无法无天的顽主们到了这里没人管,更是愈发的逍遥。什么三角恋,财务纠纷,飙车撞车什么的这些都是入门,大神基本上就砍个人啊,分个尸啥的。
还记得那时候凤凰电视台还出来一个纪录片,专门讲新西兰的留学生的“五彩缤纷”的生活。
然后就是预科,大学。大部人选了商科或是computer science。 其实选CS还是不多,因为隐约记得那个时候CS是短缺,不少人直接去学了一个lvl 5 就能移民。
2: 关于商科
那时候大学里的商科也是,乌压压的全是中国人,特别是大一的一些基础大课,一个大教室里2-3百人,其中80-90% 全是中国人。
为什么都选商科? 别人我不大清楚,我个人是因为其他科目读不起,或者读了也不知道干什么。商科里面好歹还有一个会计可以升级进化到那时候的大神级人物 – 注册会计师。人文科,就算是英语能过关,对于学完以后怎么找工作大家比较迷茫。 工程科,医科,学不起啊。 多读一年不说,学费比其他科贵,还有一些直接就只收美金。 那时候的美金可不是现在的1:6, 而是1:8 。 有钱人也有,但是还是架不住这些科一年就招几十个学生,国际学生更是只有个位数的额度。
当然,如今每年注册会计师不要钱式的往外批发, 会计这个职业的含金量越来越低。 现在家里的亲戚朋友有小孩要过来往这个火坑里跳,我基本上都会建议可以得话学个理科。
几十年前的老话:“ 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现在还是没有过时。
3:关于打工 那时候只有上大学可以一周打工20个小时。 大家的选择也不多,都是僧多粥少。据我所知那时候麦记,KFC等基本上都是靠介绍进去。最多机会的还是中餐馆。
免费试工算是常态。打税就不要想了,一般都是现金。大概记得大学时代一般也就8块钱一个小时,能给到10块钱已经是高端上档次的了。要是干得是厨房,更能混上一顿晚饭/夜宵。
这些其实都算得上靠谱。剥削人的我也经历过。第一天免费试工直接扔一球铁丝让我把几百年没清黑乎乎油腻腻的6米灶台洗干净的我也遇到过。没办法啊,想挣钱补贴家用,也只能干了。
我打工算是比较狠的, 基本上大学3年我的生活费以及一小部分的学费都是打工自己挣得。 当然比我狠得人多了去。那时候认识一哥们,一到假期就去果园打工。挣得非常的不错。假期结束回来后基本上就是一道黑闪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