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排名急升的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近日舉辦「學術研討會」,以「Hello Kitty與國際關係」為主題,誠為業界一大「盛事」。大部份讀者可能認為,Hello Kitty畢竟只是虛擬角色,理應跟國際關係難有關連。然而,這是不重要的。研討會所指的「國際關係」,並不限於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角力,而是由文化、社會、經濟、語言等角度出發,以Hello Kitty作為「全球在地化」的例子探討。無論你多麼討厭Hello Kitty,都不能否認他/她/牠/它在全球無處不在,實在不無研究價值,而筆者對會議究竟發表了哪些研究文章,也格外好奇。打聽下,內容倒真的十分有趣。
例如早前Hello Kitty的公司Sanrio「澄清」,Hello Kitty並不是貓、而是人類,出現「身份認同危機」,擊碎了不少無知少女、中女的幻想。雷丁大學學者Zoi Vardanika就發表了《Hello Kitty might not be a cat but she is not a girl neither: Hello Kitty as a metaphor for the subjects of agency in IR》一文,指從國際關係角度,Hello Kitty代表着一種全球經濟模式、流行文化趨勢,是個典型的「國際關係行為體」(IR agent),因此Hello Kitty是貓或人類,其實並不重要。而國際關係傳統個體一般指國家,但近年延伸到眾多非國家個體身上,改變了國際格局的結構,因此Hello Kitty不局限在任何身份、任何國家,也是與時並進之舉。華威大學的Shahnaz Akhter則從性別研究的角度,發表了《From Hello Kitty to the niqab, a critique of Gendered Orientalism》一文。這位學者認為,Hello Kitty那模糊化的造型,與穆斯林婦女面紗(niqab)的功能一樣,都是在抽空女性的主體和身份認同,實際上是女性社會地位邊緣化的幫兇。
「粉紅全球化」
事實上,早有不少學者對Hello Kitty全面研究,出版了不少學術文章和書籍,也許我們應該放下偏見,回顧一下學術市場上的研究成果。夏威夷大學人類學教授矢野(Christine Yano)是把「Hello Kitty學」發揚光大的重要人物,他是美藉日裔學者,畢業於史丹福大學、密西根大學和夏威夷大學,主修電影和音樂,博士論文探討日本流行音樂如何建構人對性別和國家等的看法。2013年,矢野出版《Pink Globalization: Hello Kitty’s Trek across the Pacific》一書,以符號學角度,探討Hello Kitty作為一種全球化文化帶來的影響,認為日本的出口文化當中,Hello Kitty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為它代表日本的「可愛文化」(kawaii culture),而這個文化輸出過程堪稱「粉紅全球化」(pink globalization)。
俄亥俄州大學出身的美國學者Kathy Merlock Jackson,也是研究「Hello Kitty學的另一代表人物,主要探討Hello Kitty在美國的在地化經驗。她在合寫著作《The Japanification of Children’s Popular Culture: From Godzilla to Miyazaki》提到,Hello Kitty 刻意淡化國別色彩,此刻已是美國其中一個最流行的卡通人物,背後原因相當有趣。她指出Hello Kitty於1980年代開始,正式打入美國市場,而當時美國人正興起以貓為竉物,也一併關注Hello Kitty的出現。假如那時候,Sanrio說Hello Kitty不是貓,無疑是自絕財路,於是是人是貓,就被模糊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