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找回密码
登录  注册
搜索
热搜: 移民 留学
查看: 36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中国”考 [复制链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升级  13.47%

UID
115997
热情
23343
人气
25545
主题
1721
帖子
34288
精华
51
积分
42693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22

精华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家有学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08:06: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微信分享
dr.bear
学历、职业与姓氏合称。真名,熊剑,海外多年,因拼音xiong西方人发不出音或发音不准,经常闹误会,为交流方便而起。小熊可爱,大熊可怕,是可爱与力量的化身。文化上多作为古老部族的图腾标志。另外,bear在美式英语中还有“忍耐、忍者”的含意。在此,谢谢关注!欢迎转载!
————————————————————————————————————————

导读:古罗马的西塞罗有言:“人若不知出生以前发生之事,则将永如幼童。”说明了历史的重要。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的记忆,知识的积累、进步,必须以记忆为基础。历史,确是我们心智成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维生素。遗忘、丧失、涂抹历史,则将如托克维尔所说,“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对于一个不了解自己为何或何时成为中国人的“中国人”是何等的可悲、可怜与可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

但是,“中国”、“中华”、“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却只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些,你真的了解吗?

近代以前,中国人是并没有现代意义的“国家”、民族意识。你知道自己从何时起,才是“中国人”的吗?

那么,“中国”、“中华”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中华民族”这个说法,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中国”历史上沿用“中土”、“华夏”、“炎黄子孙”的说法,乃至国际上称呼我们“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及民族称谓。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只反映了当时儒家传统狭隘的“国家”(天下)、种族(汉族)意识。

继甲午战争惨败之后,救亡的热潮遍及全国朝野。在“保国、保种”的危急呼声中,严复《天演论》道出全世界各民族面临生存竞争的“族群理念论”。梁启超沿着严复提出的“保种”、“合群”的思路,开始以现代民族理论来思考问题。

1899年,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时期所写《东籍月旦》一文中,首次采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

到1902年梁启超思考成熟,终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说法。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他阐述:“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1903年他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

最后梁启超下了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从形式到内容,完成了“中华民族”这一科学的现代观念的定义。

这时,章太炎也不再反对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点了。不过,他认为“排满”应该以汉人为主力、由汉人领导政权,以同化其他少数民族。但他比1903年主张的民族复仇主义已有很大转变。接着,杨度在1907年发表《金铁主义说》一文,把“中国”解释为地域观念,把“中华”阐释为文化统一,把“中华民族”归之为文化族名。共同生活在中国地域的各民族经过大融合,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

因为在当初,孙中山、章太炎、邹容等革命派将“反满”、“反清革命”作为“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旗帜,而梁启超指出并批评了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隐含着大汉族主义的偏颇。

此后,在1905年到1907年《新民丛报》与《民报》的论战过程中,孙中山等革命派也逐步认识到过分强调“反满、排满”的负面影响,不久孙中山多次宣称 “反满并非反对整个满族”,而是反对满族贵族的专制统治。一些革命党人也纷纷撰文批评大汉族主义,界定了“革命排满”并非要打倒所有满族,“实满族中爱新觉罗之一姓”。

最终,一向倡导“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孙中山也接受了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观点,在1912年宣布中华民国成立时,提出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号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中华民国最初的国旗,就是横排五条颜色并列,象征中华民族的“五族共和”。

孙中山1912年元旦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郑重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

从此,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下,生活于中国大地上的56个民族公认自己属于统一的中华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经过辛亥革命后近百年的积淀,“中国”、“中华”、“中华民族”的观念,方才深入人心,成为十三亿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

“中国”、“中华”、“中华民族”的现代观念的完成,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如今看来,这是梁启超等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其历史与现实意义不可估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升级  13.47%

UID
115997
热情
23343
人气
25545
主题
1721
帖子
34288
精华
51
积分
42693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22

精华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家有学童

沙发
发表于 2009-11-25 08:08:02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中国一词的由来及其演变  

中国一词自古有之,最早指居于“天下”(世界)中心的中原地带,近代以来,“中国”一词成为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政治概念。一般而言,“中国”:
   
从历史的角度,是从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开始,经历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一系列朝代和政权的连贯历史的整体。

从地理的角度,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从政治(行政)的角度,目前存在两个政体: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

“中国”一词的用法多种多样,持不同语言,政治观点或意识形态的人可能对中国的地理范围和历史上各政权的正统性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升级  13.47%

UID
115997
热情
23343
人气
25545
主题
1721
帖子
34288
精华
51
积分
42693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22

精华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家有学童

板凳
发表于 2009-11-25 08:09:29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中国”一词的演变   

“中国”一词自古有之,最早指居于“天下”(古人对世界的称谓)中心的中原地带,在近代以来,特别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一词始成为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法律和政治概念。   

“国”

古代汉语中的“国”不等同于现代的“国家”。“国”最初的意思是天子、诸侯所居住的筑城的地方(及周边近郊),更远统治的地方称“野”,“国”对天子可指京畿(jī),如:“国人暴动”。当然诸侯方面也可以使用“国”。如:(卫)懿公好养鹤,鹤有禄位,狄人入侵,“国人不出战”,招致灭国。因此,就是要加 “中”来修饰“国”才能明确地表示“京畿”的含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政权的直接统治范围不断扩大,至春秋“国野”已逐渐不分,原先称“野”的地方也能称“国”了,“国”指代的范围就这样逐渐扩大。随着兼并更加剧烈,进而秦统一各国,“国”的概念开始趋向于“地方”、“地带”,如“北国”、“南国”、“水乡泽国”、“雪国”。   

“国”也被用来抽象地指代某一地理区域的政权和人民,如:“治世不一道,便国(有利于国)不必法古。”(《商君书》),这种用法接近于今天所说的“国家” 一词。“中国” “中”的意思即为“内部”、“中央”,古代中国人和其它很多民族一样,相信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汉朝以及汉朝以前,可考证的“中国”一词的用法有如下几种:     

指京师,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区,如《三国志》:“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又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又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由上可见,“中国”一词在古代,首先是一地域概念。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升级  13.47%

UID
115997
热情
23343
人气
25545
主题
1721
帖子
34288
精华
51
积分
42693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22

精华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家有学童

地板
发表于 2009-11-25 08:10:18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春秋时期的“中国”(等于“中土”,“中原”)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它地区不算“中国”。由于“中国”(中原)地区的王朝建立之时间最早,经济与技术的水准远较“四夷”为高,华夏文化也一直居于“四夷”之上,是所谓礼义之邦。所以随着华夏文明的扩展,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不断侵入,“中国”一词逐渐拥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义。

汉朝以后,少数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以中国自居。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如:《晋书》苻坚对其弟苻融言“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中国”一词的政治意义在辽宋和金宋对峙时期更显突出: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曾自称中国,且一度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这里的中国一词,是和王朝的正统性紧密相连的。   

由于“中国”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关系甚小,古代中国人也没有近代西方式的民族概念。历史上夏商周三代无不出自“蛮夷戎狄”,华夏族便是夷夏不断融和的产物。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临终时要子孙“善事中国”,此“中国”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后唐。五代有三代(后唐、后晋、后汉)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新旧《五代史》都把他们视为正统,而把南方汉人政权放在次要地位,只称梁、唐、晋、汉、周为中国,却不称南方立国的各汉族政权为中国,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言“十国非中国之有也”。南宋时,女真控制中原地区,陈亮在上孝宗书中说,不能“置中国于度外”要经营荆襄“争衡于中国”(其中的“中国”,前者指中原地区,后者指占据中原的金国),因此中国不仅是汉族的中国,而是各族人民的中国。韩愈有言:“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 满清的雍正皇帝在其著名的《大义觉迷录》中宣称:“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至清朝后期,“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一直只是作为一种泛指的词汇来使用,不曾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清廷与西方国家交流时,虽然往往傲慢地使用“中国”这个名称来称呼自己,但在官方文书上还是把“大清国”作为国号。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这一称谓首次具有了法律上的意义,是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中国”一词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以来,在国际上的主流认知中,“中国”逐渐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尽管中华民国政府继续存在并有效管辖台湾岛、澎湖和福建的金门、连江等地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升级  13.47%

UID
115997
热情
23343
人气
25545
主题
1721
帖子
34288
精华
51
积分
42693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07-4-22

精华勋章 元老勋章 红人馆 哈卡一族 10周年纪念 家有学童

5#分享本帖地址
发表于 2009-11-25 08:12:19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中国的其它称呼

中华、华夏、神州、赤县、华、诸华、夏、诸夏、中夏、方夏、函夏、禹城、禹迹、禹甸、九州、九牧、九区、九域、八州、九囿、九土、九野、海内等。

外语中的“中国”

相当多的西方语言称中国为China(英语)、Chine(法语)、Sina或其变体。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常见的说法是“秦”、“契丹”、“丝”、“赤那”、“茶”和“昌南”。茶和昌南的说法已经被否定。  

有历史学家考证后认为China(英语)、Chine(法语)、Sina等词汇来自“秦”的音译。这里的秦不仅指秦朝,而且也指西周和东周时期的秦国。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秦人通过当时的玉石之路来与西方人进行贸易往来。   

俄语称中国为Китай,这是源于“契丹”一名,由于辽朝和西辽自9世纪至13世纪长期是中亚的霸主,所以在此期间兴起的斯拉夫语族和突厥语族诸民族均以契丹为辽朝及其以南的宋朝等中原政权的代名词。现在仍有十几个国家将中国称为“契丹”:斯拉夫语国家(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称中国为 Khistankia;突厥语国家(中亚各国)称中国为Kaitay, Kathay, Hatay, Katay;西亚国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称中国为Katay, Khatay。另有看法认为China等名称是来源于“契丹”这个名字,因为宋朝时的欧洲与中国的贸易都是通过中国北方的契丹民族而转手,欧洲人因此而把 “契丹”和契丹人所经营的货物的来源地相混同。但China一词的出现远早于宋朝。拉丁语词汇Cathay则来自奥斯曼土耳其的Kathay一词。   

据说,中国在古印度语梵文是cina和chinas,在希腊语是Sinai和Serica,在古拉丁语是Sinae。但古印度人和希腊罗马人的 “cina”等词究竟何指,目前没有定论。古印度典籍最早提到“cina”是公元前10世纪(有的学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15世纪)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有学者认为“cina”是指西周的秦国,(1655,Martini.Martin),但也有学者认为指古蒙古部落戎狄,sino为赤那之地的音译(意思是狼)。“cina”更可能为古印度人对东方国家的称呼而不是特指中国。

古代中国在中亚另有一别名“桃花石” Tabgach,据研究,可能出自长期统治中国的鲜卑拓拔部的名字。     

还有观点认为英文中的“China”是来自瓷器china,而瓷器一名又是得自“昌南”,即中国古代瓷器的主要产地之一。但事实是,China首先指代的是一个东方国家,用china来指代瓷器则是晚近的用法。  

“China”一词在今日西方人的日常使用中通常泛指中国地区,不一定特指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或澳门,对某些人来说可能还不包括西藏。国际厂商和品牌一般使用在列表前标示“国家和地区”等方法来弹性解决这个问题。

在日语中,原来很少称中国为“中国”而直呼各朝代名。从10世纪开始,日本本州西部山阳、山阴地区也叫做“中国地方”,当时日本分为“近国”、“中国”和 “远国”。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借用佛教经典中的称呼“支那(Sina)”来指称中国。这种称呼逐渐带有贬义。二战结束后,日本外务省自颁布通知书禁止使用 “支那”一词称呼中国,而“支那海”等在现在的日本已经演变称日文名词,改用片假名拼写。不过因为同样使用汉字,日本人认为“中国”或“中华”这些称呼是在刻意赞美,因为历史上的日本也称“中国”。  

这一点,缘于自古有些文化优秀的民族,每视其本国为世界之中心,故都自称“中国”,对他国则称“边国”。在印度,中国原本是指位于恒河中游的地带,古称为拘罗国土,此地即是婆罗门文明之中心地,婆罗门教于此地区建立其坚固之基础,又称为婆罗门国、雅利安邦。及至佛陀时代,中国则大抵指以摩揭陀、憍萨罗为中心的区域,佛陀即以此一地区为行化重心,当时此地在政治、文化等任何方面皆成为印度新兴势力之中心,为了有别于婆罗门教之“旧中国”,故也称其为“新中国”。另据贤愚经卷七记载,“中国”又指罗悦祇、舍卫、王舍城等地,其数众多,不能具说。故在佛教与佛典中的“中国”,指的是有正信佛法弘化的国家与区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升级  78%

UID
99668
热情
94
人气
267
主题
1
帖子
1399
精华
0
积分
890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06-12-4
6#分享本帖地址
发表于 2009-11-28 17:11:09 |只看该作者 微信分享
多谢楼主,长知识了
你病,或者不病倒,老板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休,或者不休假,工作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拼,或者不拼命,工资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辞,或者不辞职,地球还是会转,不歇不停;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 联系论坛客服| 广告服务| 招贤纳士| 新西兰天维网

GMT+12, 2025-8-14 10:58 , Processed in 0.01659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Copyright 2001- Sky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