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妈妈变成了mom,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称呼的改变确实也会让我突然想到孩子幼年时期叫我”妈妈“的样子,当然也不仅限于称呼的改变。比如那天发生的小插曲,让我心里酸了一下,我们周末去了一家亚洲超市买东西,Lucas 突然指着货架上一袋麻花,好奇地问:“Mom, what’s this?” 我顺口答:“这是麻花呀,你小时候超喜欢的。”他愣了愣:“麻……什么?” 我才意识到,他居然已经不认识这个词了。那一瞬间,我有点慌张:明明他以前会说,会喊,会认的,怎么就丢了呢?
回到家后,我翻出手机相册,找出以前他在国内过春节的照片。Lucas 戴着毛球帽,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手里举着糖葫芦,还对我说过一句:“妈妈,我要再吃一根!” 我拿照片给他看,他却皱着眉头问:“那是什么?A candy stick?”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所以只能一边苦笑,一边心里忍不住泛酸。我很明白在孩子成长的轨迹里,总会有取舍的道理,可中文对于我们来说,不只是语言那么简单,那是他跟外婆通话时能说的一句“外婆好”;是春节能看懂红灯笼上写的“福”;是餐桌上指着饺子能脱口而出的“好吃”。语言赋予人的能量永远不是仅局限于交流,我更觉得语言是刻印在一个人心里的精神痕迹,是一种精神力量。
所以我开始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小机会,让中文重新出现在生活里。比如晚饭时规定要说一个中文词;或者睡前我给他讲故事时,把《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换回中文原版;又比如,我会和他约定一个小暗号——如果他说“麻花”,我就立刻答应给他奖励一块巧克力,多说中文词汇,就可以收获到更多他想要的奖励。说实话,小孩子其实很有意思,只要找到一点小火花,他就能慢慢燃起来。在这段时间的铺垫下,Lucas 甚至会自己写一点简单的中文字(我们当时来新西兰的时候他也只会写一点中文字),虽然歪歪扭扭,但写完还会得意地跑来让我看。
有时候,他还会主动提起:“Mom,你给我找点中文的故事书吧。”
这句话听得我心里暖暖的。
昨天睡前,他突然凑过来对我说:“妈妈,晚安。”
这一次,他没有说“Good night”。
我愣了一下,然后忍不住笑了。那一刻,我才知道,或许中文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只是需要一点点温柔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