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都内卷成这样了吗?
她失望表示,当初曾逃离国内教育的“卷”而来澳洲,始料未及的是,澳洲的华人区已经逐渐和国内一样,“拼娃、拼妈,又拼家”。身处悉尼最大华人区“风暴中心”的她,焦灼而困惑,即不想盲目加入“鸡娃大军”,又担心孩子会在大环境中落后。
....................................................................
“班里八九成孩子都考,你不考行吗?” 录取率低至15%的情况下,Julie儿子所在的悉尼Epping一所公立学校的报考率,还是让全家焦虑了。 全年级将近300名学生,几乎全员报考,这让曾经想“放养”的她觉得自己莫名成了”另类“。看到群里妈妈们热切讨论备考时,Julie开始内疚。“周围大家都在拼命学,我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有没有意义。” 最终,为了“融入”,也为了“不自责”,她下决心加入备考大军。 夫妻二人为儿子精心挑选了补习班,单科补习费用每学期700澳币,Julie报了3科的全年课程。每周接送、陪伴习题、课后纠错,整整一年的时间从未间断。兴趣班暂时都搁置了,全家雷打不动的周末徒步也被补习替代。 .................................................................. 我们都是普通人,需要拼尽全力。很多华人不屑于‘卷’,但真正能做到‘躺平’的又有几个 她告知,当时选择移民澳洲的唯一原因,是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放松的童年,但这个理想正在周遭的压力下几近瓦解。“看到其他孩子和家长,我很焦虑,焦虑到失眠,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
周一舞蹈、周二网球、周三数学、周四戏剧、周五画画、周六小提琴,这是Eastwood华人妈妈Amy为6岁女儿安排的兴趣班课表。 “初衷是让她多尝试,从未逼过孩子,只有多试才能知道兴趣在哪。”作为单亲妈妈,全职工作之余,她把所有时间用来陪伴孩子。 女儿每学期的课外兴趣班学费将近2000澳元,这对Amy来讲不是个小数目。然而,相比物质付出,心力的投入更让她感到疲惫。每天一睁眼,陀螺似的生活就开始了,直到晚上孩子入睡,才敢片刻停歇。她把工作与孩子比喻成天平的两端,“必须拼尽全力,才能维持大概的平衡。” ........................................... 抵澳前,夫妻二人早早就将悉尼排名前十的小学名单烂熟于心。深思熟虑后,他们为孩子选择了Carlingford的一所公校,“这里华人多,氛围好,哪怕爸爸上班远些。” 一心扑在孩子教育上的她,向身边认识的妈妈们取经,乐器学什么、游泳哪里好、国内什么进度、哪所精英中学好…… 她为孩子制定了专属的学习计划,并全程陪伴。
https://www.sohu.com/a/568471664_121117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