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在波斯伊斯兰化之后,拜火教是怎样发展的?
即使今天,在穆斯林占了人口98%的伊朗本土上,仍有极少数的拜火教徒恪守祖先的宗教,在伊斯兰世界维系古老的波斯文明。
目录
当代伊朗拜火教仪式
拜火教,即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中国古籍记载为祆教(祆xian,音“掀”)、火祆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比犹太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至少早了1000年)。拜火教的创立者琐罗亚斯德是古波斯的一位伟大先知,据说生于公元前11世纪(学术界对确切时间并无定论),他得到光明世界的主宰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 ,Ahura是“神”,Mazda是“伟大”)的神启,在古代雅利安人多神教的基础上建立琐罗亚斯德。其基本教义是善恶二元神论,奉《阿维斯塔》(即《波斯古经》)为经典。拜火教徒必须恪守的三善原则——善思、善言和善行,只有恪守三善原则,才能战胜邪恶和黑暗。 拜火教徒相信,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七大善物,分别是:天空、大地、水、植物、动物、人和火。至今,7这个数字在伊朗人里面仍然具有吉祥的意义。火对拜火教徒来说是神圣的,代表光明和生命,也正因为如此,琐罗亚斯德教被称为拜火教,尽管这并不是很严谨的说法。据出土文物证明,拜火教至少在公元前1100年就已在两河流域(伊拉克)和今伊朗地区流行,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前330年)时期,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并在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臻于全盛,并传播到中亚广大地区甚至中国。但公元7世纪,阿拉伯铁骑征服波斯并实行伊斯兰化政策,大多数波斯人接受了伊斯兰教,拜火教从此日渐式微。
20世纪60年代的伊朗拜火教徒
但即使今天,在穆斯林占了人口98%的伊朗本土上,仍有极少数的拜火教徒恪守祖先的宗教,在伊斯兰世界维系古老的波斯文明。因为他们不和外界通婚,保留了古波斯语(现代波斯语已使用阿拉伯字母,有40%词汇来自阿拉伯文),因而成为比其他伊朗人“更纯正的波斯人”。
波斯伊斯兰化后的拜火教
公元7世纪中叶后,波斯人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下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改信伊斯兰教,成为和阿拉伯人平等的穆斯林;一是保持原有的宗教,但必须课以重税并低人一等。因此,绝大多数拜火教徒不得不接受了新的宗教。但一批不想交重税又不愿意改宗的拜火教徒则选择离开家乡,远涉重洋移民到印度西海岸,发展为印度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帕尔西人(Parsis,即波斯人)。
阿拉伯人摧垮了伊朗的拜火教、摧毁了中亚和南亚的佛教、摧毁了古埃及文明(科普特)……阿拉伯人可谓历史上最成功的殖民征服者之一,在其大部分征服地中,包括今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黎巴嫩、埃及、苏丹北部、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原居住民族都基本上被成功清除,这些地方如今全成了阿拉伯之地。不过可笑的是,如今的伊朗人却成了被强加于其的那个宗教的忠实卫道士。——阿拉伯人比蒙古人厉害,或者说穆罕默德比成吉思汗厉害?——有人这样说: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后,除了将阿拉伯语定为波斯的官方语言之外,还从宗教方面同化波斯人,他们对琐罗亚斯德教徒提供三种选择:死、改宗、交人丁税和土地税,其中土地税至少高出1倍以上。一部分不堪忍受宗教迫害和屈辱的人丁税、土地税的波斯人逃离本土,这才有了以后的帕尔西人。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者——那些来自蛮荒之地的、文明等级极低的、游牧的贝都因人,之所以能够灭亡中古时期世界最高等级文明之一的波斯萨珊王朝,完全是因为统治者内部原因,萨珊一朝,穷兵黩武,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耗尽了国力,加之统治者骄糜奢侈,弄得国内民怨载道、危机四伏,这是根本原因。琐罗亚斯德教也已经由一种简朴的宗教发展到内部等级森严、特权严重、职位世袭的地步,引起广大教徒和人民的不满,这也是很多人转宗成为穆斯林的重要原因。
当今伊朗的拜火教
当代伊朗拜火教仪式
当代伊朗拜火教仪式
当代伊朗拜火教教士在教堂前
就在伊朗成为伊斯兰国家后,人们包括伊朗人都几乎淡忘了拜火教在其本土的存在。但真实的历史情况是:拜火教并没有在波斯本土湮没,尽管人数很少,但虔诚的教徒们在故土顽强地生存下来。目前,伊朗拜火教徒主要分布在伊朗中部亚兹德和首都德黑兰。
当今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拜火教徒人数里面,帕尔西人占了2/3。(关于全球拜火教徒的人数,目前并无一个准确的数字:一说为15万人,其中3万左右在伊朗;而伊朗拜火教徒却对我表示,目前伊朗有不到10万拜火教徒。按照这个比例,全球的拜火教徒很可能达30万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