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后的10年,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是特殊的10年,是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是梦魇般的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在压抑和不安中,艺术创作为人们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在那10年中,以爵士乐为首的新兴艺术形式悄然统治了潮流,因此30年代也被人称为“爵士时代”(the Jazz Age)。30年代期间的艺术创作以其包含的典雅和高贵,并兼具怀疑和焦虑的矛盾,而备受怀旧主义者的欣赏。30年代的精神是对权力、高速、享乐主义和现代化的推崇,是以酒精和音乐来麻痹日趋空虚的精神世界的无奈。
霍克斯湾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总经理,道格拉斯.简金斯(Douglas L. Jenkins)狂热地喜爱有着“装饰艺术博物馆”之称的内皮尔,他认为正是这种艺术对城市的统治,使得它可以超越人口和区域的渺小,在世界地图上重重地刻画出自己的存在感。简金斯在介绍内皮尔这座城市时这样说:“内皮尔给人的感受永远是独一无二的。她有着与众不同的城市灵魂。我们的特殊的文化让我们无比自豪,有时甚至会被外人理解成为一种自傲。”
装饰艺术风格设计出的建筑物只是这座城市的表象,在线条和几何图案的构图中,真正赋予这座以文艺为本的城市生命的,是城里的人们。他们生活在这里,并不以商业化为目的去出卖祖先的遗产,或刻意,做作地拙劣地大搞怀旧模仿秀。他们只是如所有新西兰人一样,悠闲地生活,将更多的休闲时间贡献给图书馆、音乐厅、剧院和电影院。他们自然地接纳了城市的怀旧风格,将日常的着装打扮向30年代的影像中所体现的那般靠拢。服饰店,家具店和生活用品店里,摩登风格的老牌绅士和淑女必备的商品,就像大商场里贩售的高科技产品一样随处可见。在地标性建筑物共济会旅店(Masonic Hotel )前,如果偶遇一对撑着阳伞的老夫妇,带着一身爵士时代的气息款步而来,千万别误以为这是电影取景的现场,这很可能只是一对享受午后漫步的当地的老夫老妻而已。
最后提醒来内皮尔旅行的朋友们,别忘了去拜会新西兰的“小美人鱼雕像”,也就是内皮尔的象征,礁石上的帕尼娅雕像(Pania of the Reef)。这座高1.5米的铜制雕像,讲述了一个与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惊人相似的故事,是毛利神话中海洋精灵帕尼娅的凄美的爱情故事。美丽的帕尼娅生于大洋,白昼与水族畅游,夜间便游进内河憩息,她所停留的水域,河水会变得甘甜无比。毛利王子卡拉托基为甜蜜的河水所吸引,每晚必至。帕尼娅爱上了俊美的卡拉托基,用歌声呼唤他。两人陷入热恋,并私定终生,然而水族的精灵在日出之时必须返回大海。卡拉托基无法忍受每个白昼的相思之苦,听从巫师的建议,试图喂帕尼娅吃下熟食——水族精灵吃下熟食便永远无法回归大海。恋人狂热的占有欲让帕尼娅万分惊恐,她慌忙逃脱,纵身跃进大洋,再也没有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