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avidshi 于 2012-8-22 17:39 编辑
今天从车上刚下车就看到了新闻,我们伟大的“闪电”博尔特以9秒63这一人类历史第二好的成绩再次夺得奥运金牌,令人叹为观止呀!赞叹之余,不免有个疑问,人类是否有个极限而 我们永远无法突破?就象数学中的“极限值”,你可以无限靠近而永远无法达到。
这个疑问缠饶着我,我忍不住上网查了一下百米的历史。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百米飞人大战上,美国选手杰西·欧文斯创下了10秒03的百米世界纪录。在那时,医学界的权威们断言,人类的肌肉纤维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少于百米10秒。但时隔32年,在墨西哥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以9秒95的成绩,将科学家们的预言打得粉碎。他获胜后说了那句著名的话:“上帝啊!那扇门原来虚掩着!”在那扇门被打开后,9.80秒一度被认为是另一扇牢不可破的大门,但掌握了开门技巧的人类还是 将他无情的打开,接着又打开了9.60秒的大门成就了现在的世界记录9.58秒博尔特造。
现在科学家们纷纷修改他们的预言或理论,最新的理论认为新的极限是9.44秒或有些干脆就说9秒使它更能持续长一点。其中德国蒂尔贝格大学运动极限研究专家约翰·安马尔,就是其中著名的修改理论的倡导者之一,他推算出人类的百米极限在9秒2左右。他表示“男子百米世界纪录虽然很有可能被打破,但这个极限速度的提升空间只有0.5秒。近40年来人类的百米短跑纪录仅提高了0.2秒。”在那扇大门不断被打开的同时,我们不禁有个疑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记录的不断提升?人类是否有那个极限而它又在哪?
人种论是最早提出来的,因为人们看到的是短跑赛场上几乎清一色的黑人选手。当科学 家深入研究时发现 “快速肌肉纤维”里一种叫Actinen A的特殊成分,而这来源于速度的助推剂——ACTN3(α辅肌动蛋白3)基因。牙买加理工大学教授莫里森在研究了牙买加的“神跑手”后认为“人的肌原纤维分为Ⅰ型和Ⅱ型两大类,组成了慢肌和快肌。快肌纤维主要由无氧代谢提供短期能量,是造就短跑运动员惊人速度的关键成分。但仅有快肌,博尔特还不足以打破世界纪录。百米短跑过程需要调动全身上下所有的能量,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都必须发挥到极致。” 一时间,“基因论”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拥有这些基因的人不少,历史上也应该有,但为何他们做不到而博尔特做到了?科学家的眼光随之 转向了现在与过去的最大区别,那就是高科技。
据说北京奥运会前,彪马(PUMA)公司特意为博尔特打造了顶级赛跑钉鞋——Theseus Ⅱ,鞋面上运用了网状材质,以确保透气性能,材质的坚硬度加强了冲刺阶段的效率,并为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特别打造了“黄金版”。博尔特表示:“这是我穿过的最好的短跑鞋,它很轻,拥有我所需要的支撑力,同时拥有一个柔韧的鞋面。”现在的高科技凭借细致入微的动力学分析及仿生学原理,找到最合理的姿势、动作,打造出最轻、阻力最小的装备,在现代奥运会允许的框架内,给了人类突破极限的大资本。这高科技的设备成了记录屡屡被打破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从奥运史上的第一人18块金牌22块奖牌的获得者“飞鱼”菲尔铺斯借助“鲨鱼皮”的威力在北京奥运上创造了单届奥运勇夺8金七破世界记录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也应证了这一点。
高科技设备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随着“兴奋剂”的不断爆光,那我们的疑问是高科技的药物是否在其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兴奋剂就是一种药物能提高运动成绩的,但对人体的健康有伤害的副作用。这就好像警察捉小偷的游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国际奥委会的反兴奋剂从最初的几种到二十几种,再到现在的八十多种,那是否有这80多种以外的兴奋剂呢?是否有对人体无害且能提高运动成绩的药物呢?以现在人类的聪明脑袋,答案是不言而喻。在新药不断被开发而还没被奥委会列入“违禁品”的这个时间段中,世界记录就这样被不断的打破。可悲呀,奥运的精神就这样的被亵渎了。
现在的奥运已越来越脱离他原先的宗旨,与其说比拼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公平竞争,不如说是比拼的是他们背后的“科研团队”的“更强,更有效,更无耻”。现在的奥运在兴奋剂的冲击下已苟延残喘,反兴奋剂只是他最后一块遮羞布,何时走向坟墓看来只是时间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