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ogerwangnz 于 2013-11-15 09:26 编辑
(这篇小文涉及到IB中文课程学习、大学预科(年龄相当于国内高中)、读书方法等问题,愿与大家分享。暂时放到“中文学习”栏目,如有不妥,请告知。谢谢!)
接到一个学生(男生)家长的来信,说孩子在阅读作品(加缪的《局外人》)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消极情绪,这位母亲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她谈到了阅读什么样的作品更有意义的问题,并且提到了鲁迅作品的批判性和正义性。接下来她要做的事让人感动,她要自己读一遍我给学生开列的作品,看看理解上是否发生了什么问题。她本身也是工作非常繁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诚哉斯言! 这位母亲的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所以我把我的回复转帖在这里,欢迎有兴趣的同仁、学生、家长一起来关注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的回复:
您上次跟我说要和我聊聊孩子的思想,我当时就模糊地想到了可能发生了什么问题,只不过还不确定,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想跟您说明几点:
1. 书要读进去,也要读出来。读进去是为了深入思考;读出来是为了把握自己,为我所用。 2.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此前一般接受的都是传统(正统)的教育。这种教育当然是好的、积极的、必要的,我现在给自己的女儿(7岁)讲的正是传统的儒家启蒙读物。 3. 但是,我在自己的一篇小文里引用过钱钟书先生的一段话,他戏谑地说反对给孩子读寓言,大意是寓言里的善恶对立大都是分明的,远不如我们这个世界来的真实、复杂。孩子会以为好人坏蛋一目了然,好人必然战胜坏蛋。等他们真正进入了社会,岂不要吃亏栽跟头? 4. 我理解家长们(我自己也是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舒适、顺利的环境。而在进入大学之前的成长环境,也是相对单纯的。 5. 但他们要学会去面对一个真实、复杂的社会,成长的环境如果相对单纯,那自然要通过学习来逐渐积累、储备对社会的认识。阅读弥补经验的不足,经验又可弥补阅读之抽象,二者互为补充。 6. 文学是人学,文学反映社会,文学思考人与社会。社会上的事千奇百怪,社会上的人千姿百态。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许多我们不曾经验过的对人和社会的理解。我给学生选择的作品,除了作品本身的高质量、经典性之外,就是为了让学生开阔视野、启迪心智;在阅读中面对真实与磨难,在思考中逐渐走向成熟——心智的成熟。 7. 这个年龄段是一个思维充满活力、动荡,也容易迷茫的阶段,有消极的情绪难免。我们都有消极的时候,不一定只在年轻的时候。消极肯定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产生了消极情绪时,面对、反思、坚持(美好的初衷),才会一点点长大。 8. 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消极情绪。早一点发生,早一点发现,早一点应对,早一点成熟与独立。学会在逆境中不迷失自己、坚持美好的初衷,这是成长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9.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应该抓住各种机会帮助孩子面对思想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品是为我所用的,主动权在我们(读者)手里。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 再说,这不一定是问题,而是一种“成长的代价”、“成长的烦恼”,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一个年轻人的迷茫本身,可能就包含着一种自我反省和探索意识。当然,这需要积极的引导。 11. 《局外人》作为一部表达存在主义思想的经典作品,表达了一种绝望,以及在绝望面前的坚持与抗争。这部作品诞生在二战期间,不难理解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巨大创伤。作家绝非为宣泄一己之私创作了这部作品,没有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之情,没有广博、深沉的大爱之心,他是不会充满激情地创作这样的作品的。《局外人》以内容的荒诞促使人们严肃地反思自身与社会。即使它表达出来的绝望感,也是充满智慧、发人深省的,仿佛在浑噩的生活中兜头一盆凉水,读来清醒、畅快。 12. 如果说《局外人》表现了一定程度的绝望感,那么《罪与罚》则表现了在绝望之中的犯罪与救赎。深刻的独白、严肃的思辨、激烈的交锋,使支撑着“人善意地存在”的信念与价值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接受了彻底的拷问。信仰、关怀、道德、理解、同情与爱情,使本质善良的主人公逐渐重塑生活的信念。这是一部不以“复活”为名的表现“复活”的作品。我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来读,是有原因的。作品的选择与组合,我从不随意。 13. 一个合格的文学课老师,应该引领学生阅读有分量的作品,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而不是应付差事和考试。什么才算“有分量”的作品,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我也不觉得自己就是合格的老师,但我觉得这是个正确的教学方向,我会一直努力。 14. 一部有分量的经典,我觉得要用一辈子去阅读和感受,理解和发现是没有止境的。我也不觉得我读懂了一部经典,但我确实有感受,觉得它有价值,有助于人的成长,所以愿意把我的经验介绍给学生。一些作品,如果学生不利用这次机会阅读,以后恐怕也很少有机会阅读了。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我读不了这样的作品”,而实际上是有法可循的。有了这样的阅读经历,将来再选择、阅读作品,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我希望我的学生深沉、镇静,独立思考,心胸开阔。 15. 鲁迅的作品是我的钟爱之一。我觉得鲁迅最优秀、最感动人的作品,是他情感流露最真实的作品:回忆天真、美好的时光,袒露自己的怀疑和迷茫,在彷徨中坚韧地求索。 16. 在正式给孩子讲课之前,曾给他进行过试讲,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悟性的孩子,所以同意辅导他,并给他确定了相应的学习内容。上了一段时间的课,从他上课的反应和作业来看,他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及时总结经验,我对他充满信心和期待。前面一些内容,特别是关于读书方法的,我跟他上课的时候说过,看来有些内容强调得还不够,我会在接下来的授课中继续强调。
看了您的来信,仓促写成。望您宽容并提出批评,非常感谢!
另,我的一个学生(女生)跟您的孩子阅读同样的作品,她在找到我辅导之前已确定了读《局外人》和《罪与罚》,家长也很支持。给她推荐这两部作品的是她的英文老师,开始曾用英文给她讲,后来她找到了我。我觉得我和那个英文老师之间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这个女孩很活泼,自称“汉子”。形象上,她可真不是个“汉子”。
又,一个来自浙江的学生告诉我,在他们学习的世界文学作品中,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我读过这部作品的两个中译本。对选择这部作品的老师,我充满敬意,因为我深知道,对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阅读这样的作品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所要克服的困难。有这样的同仁和学生,我都会感到鼓舞与鞭策。希望我们都能从优秀的作品中获得滋养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