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農出身於維珍尼亞一個普通工人民主黨家庭,曾在海軍服役,當時是卡特政府的中東政策進退失據之時,班農對軍旅生涯失去信心,逐漸對建制反感。退役後,班農投身華爾街,在高盛工作,雖然成了精英圈子的一員,但立場並未改變。離開高盛後,他與幾個前同事開設了自己的投行,專注媒體收購合併,在這些商業合作中,開始與媒體人士接觸,最終走入傳媒業。
班農的極右思想正式成型,是在9/11事件之後,他以製片人身份,接連推出一系列右翼文宣作品,如以列根總統生平為題材、宣揚保守主義的紀錄片《In the Face of Evil》。但班農對共和黨的布殊政府同樣不滿,認為喬治布殊的反恐政策「糟糕透頂」,只對新冒起的茶黨運動「加持」。然後,他又陸續推出以茶黨精神領袖佩林為題材的傳記片《The Undefeated》、抨擊「佔領華爾街」運動與左翼政治的《Occupy Unmasked》等。這些大作,單刀直入傳遞三大政治理念:一,建制精英無能,不能回應人民訴求;二,左翼是讓美國社會生態不斷惡化的元兇;三,要拯救美國社會,唯有擁抱極右思潮。這道簡單公式,此刻在世界各地,都令人感覺似曾相識。
小詞典:另類右派(alt-right)
近年美國政治光譜出現的新派別,反對傳統保守右翼政治,但自身並無系統性的意識形態,主要觀點是基於回應,例如主張反移民、反 LGBT 平權、反多元文化、反政治正確等。他們主要活躍於網絡論壇、社交媒體,大選中極力支持特朗普;主流媒體與政黨,多批評另類右派的實質,是白人種族主義和仇恨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