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的房屋可负担性自2000年代初以来总体一直下降。历经4代政府,都没解决这个问题。
海伦工党年代1999-2008,初期经济腾飞,后期减缓,没有很重视房屋可负担行,也没有实施相关的大型政策,所以任内房价飙升。这里声明,我家都是她的支持者,当年也数次投了她的票。
John Key 国家党政府年代 2008-2017。历经2009-2011年的金融风暴,那几年的房价稳中有跌。 之后大力发展经济起效, 通胀被压低,GDP提振,可房价也上去了。那几年以大约平均每年10-15%的幅度上升。副总理Bill English决心要控制房价,主要的方法是大量盖房。但是,虽然房子盖了不少,房价的升幅却没有控制好。因此尽管2017年大选国家党获得最多的45%选票,却输掉了选举。这也显示了选民希望试试别的方法。
阿登工党年代2017-2023. 政府宣称极重视房屋可负担性问题。阿登用了她的嫡系亲信,她的选举经理 Phil Twyford的方案,Kiwibuild。不过这个旗舰政策,逻辑上有问题,也不符合经济规律,注定失败。2018年我就提过观点:
· -- 实施Kiwibuild前,房屋建造出售的过程是,开发商->地产中介->购买者 · -- 实施Kiwibuild后,房屋建造出售的过程是,开发商->政府-> 地产中介->购买者
这就相当于多了一个中介,增加了房屋成本,房价只能增,不能降。结果Kiwibuild号称要盖10万个房子,但结果第一任内,只建了约600,第一任内也只有约2000。这一旗舰政策,在工党内部,已经普遍认同是彻底失败,需要忘记。
旗舰政策失败,加上政府花钱大手大脚导致通胀高企,房价2018-2021年暴涨,远甚于前几届政府,有的地区甚至在2021年出现了30-40%的涨幅。而2022年后,市场自我纠正+央行升息控制通胀,结果出现房价暴跌,经济受严重打击。阿登随之辞职。
房价先爆涨,然后暴跌,这种起落,是最坏的结果。2022-2023,通胀高企,而经济下滑,新西兰甚至出现滞涨的苗头。
Luxon 国家党政府年代 2023至今。Luxon似乎是想沿用他导师John Key的方法,让房价升一点,业主感觉富裕,然后愿意增加消费,提振GDP, 经济上去后,更方便开发商盖房 。我也观察到有这样的效果,例如我的前欧裔同事家的房子在2010年代不断增值,他和太太那几年也没再节衣缩食,或存钱,孩子教育投入也是大增。而2010s国家党那几年,建筑业也是最繁华的,一直延续到2020年代初,盖的房子也是历届最多。不过,此方法颇有争议,受限于联合政府的优先党,党内也有不同的声音,例如房屋部长Chris Bishop就不待见这种靠着业主增加消费,和建筑业繁荣的方法。所以,联合政府也面临分歧和挑战。Luxon也成为了二十多年来最不受欢迎的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