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标题:
在新西兰,有没有什么办法惩治“键盘侠”
[打印本页]
作者:
zhqbilly
时间:
昨天 10:41
标题:
在新西兰,有没有什么办法惩治“键盘侠”
据RNZ记者Nik Dirga报道,解释性报道:人人都希望保护自己的隐私,但这并非易事。
如今,互联网为每个人赋予了公开发声的可能性,而任何人也都有可能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突如其来的关注。
没有什么简单方式能够解决在网上突然爆火而引发的名誉权问题,但有些方式可以提供帮助。
以下是一些关于公开羞辱以及隐私权利方面人们可以做的事情。
今年早些时候,在酷玩乐队演唱会上被"亲吻镜头"捕捉到的一对男女在舆情发酵后经历了长时间的"网友公开处刑"。
[attach]3193366[/attach]
公共场合有什么拍摄规定?
人们通常会认为,其他人在公共场合拍摄时需要先向自己征求拍摄许可,但实际并没有这样的规定。
据警方介绍,除个别情况以外,在公共场合没有取得其他人许可就拍摄他人照片通常是合法的。
不过你不能在他人认为应该有个人隐私的场所拍照,比如公共更衣室或卫生间。
警方表示,如果某人"处于一个通常可以合理期待隐私的场所,并且发布该照片对一个客观且理性的人来说是极具冒犯性的,那么你就不应该拍摄他人。"
新西兰网络安全组织Netsafe副首席执行官Andrea Leask介绍,公园、海滩这样的地方属于公共场所。
"根据新西兰法律,人们在公共场所通常可以自由拍摄照片或录视频,比如街道、公园、沙滩、购物中心和演唱会等,并且可以无需许可发布这些内容。因为在这类场所通常不具有合理的隐私期待。"
"(不过)即使在公共场所,在未经他人知情并许可的情况下,故意拍摄其私密部位也是违法的。"她说,"比如偷拍裙底--即拍摄其他人的裙子或连衣裙下面。"
此外,影像内容的拍摄动机也可能是一个考虑因素。
"如果某个机构发布一张照片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或尴尬,那么这很可能违反隐私法。"隐私专员办公室的一位发言人表示。
在新西兰,我们的隐私权是怎样的?
2020版本新西兰【隐私法】(Privacy Act)列出了13项隐私原则,包括了组织或商业机构如何采集、存储以及分享个人信息。
[attach]3193368[/attach]
这包括你的照片被用于广告,或者你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被公开。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社交媒体领域对隐私的定义也并非一成不变。
今年7月,发生在酷玩乐队演唱会上 "亲吻镜头"环节的桃色热点强化了这样一个观点:如今,当每个人口袋里都有一部手机时,隐私变得极为脆弱。
那次事件中,一家IT公司的高管在酷玩乐队演唱会上与一名员工发生了亲密互动,之后,二人双双离职。在现场,乐队主唱Chris Martin(克里斯·马丁)当时还调侃说:"他们要么有婚外情,要么只是非常害羞。"
基督城的隐私法律师Kathryn Dalziel表示,酷玩乐队演唱会这次事件显示了在公共场所拍摄的风险。
"如果他们(当事人)并不是婚外情关系,那么(酷玩)可能面临诽谤风险。"Dalziel说,"如果他们不希望被拍到,摄像机应该立刻从他们身上移开。"
隐私专员办公室表示,若果人们觉得自己在网上遭到了针对,可以采取几种应对方式。
"人们可以要求社交媒体平台移除相关内容。他们还应该考虑寻求法律建议,看有什么能解决的方式。视具体情况不同,这可能涉及诽谤、骚扰、民事诉讼或其他法律行动。"
此外,你还可以向隐私专员递交投诉。如果专员认定存在违规行为,他们可以尝试调解,或展开正式调查。
专员没有罚款权利或强迫相关方接受调查结论,但他们会尽力帮助各方达成解决方案。
不过,【隐私法】通常并不适用于个体维权--除非相关信息"极其具有冒犯性"。
那么如何算"非常冒犯"呢?
隐私专员办公室表示,评判某件事是否"极具冒犯性"的标准是:"一个正常的、理性的人是否认为这件事违反了当事人合理的隐私期待。"
"一个社交媒体帖子如果鼓励他人骚扰或伤害某人,或该帖所针对的是弱势群体,就可能被认为极具冒犯性。发布的内容性质也可能引发其他法律问题或刑事责任。"
"比如,传播一段私密视频可能涉及【刑法】(Crimes Act)第216J条规定的其他罪行,也可能涉及【有害数字通信法】(Harmful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ct)或【电影、视频与出版物分级法】(Films, Videos and Publications Classification Act)。"
如果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诽谤我怎么办?
如果你遭受骚扰,Netsafe 提供了多种工具帮助公众应对。
"Netsafe相当有用。"Dalziel说,"他们对这类情况有一套相当成熟的流程。"
我真的不喜欢别人对我进行"八卦" 。我可以起诉诽谤吗?
诽谤相关法律旨在保护人们免受虚假公开声明的伤害,但这并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式,因为举证责任在原告身上。
"经常有在网上遭到诽谤的普通人和我咨询这方面内容。" 奥克兰律所Smith and Partners 的高级合伙人Nathan Tetzlaff说。
"在初步了解情况时,我通常会发现确实存在诽谤性言论,但法律程序的成本、压力和耗时常常让人望而却步。"
对诽谤的抗辩包括:该言论属实、属于真实看法,或是得到原告许可。
Tetzlaff指出,提起诽谤诉讼--尤其是对于知名人士或公众人物--可能会带来比原始诽谤内容更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过他也指出,新西兰近年来确实有普通人成功提起诽谤诉讼的案例,例如体育协会社交媒体账号上指控他人挪用资金,或商业纠纷引发的抹黑行为。
"我认为,诽谤诉讼更适合政治人物、高净值人群和名人。"Dalziel尔说,"在新西兰,涉及政客和媒体人的诽谤案件有胜诉的情况。"
对于1992年的【诽谤法】(Defamation Act)进行改革的呼声一直存在。Tetzlaff表示,改革内容可能包括:设立一个损害门槛,原告需证明其声誉或经济利益达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扩大补救方式,如法院强制道歉。
"我认为设立更高的门槛会具有重大意义。"他说,"尽管普通人很少由于诽谤上法庭,但只要一次言语不慎,一个人就可能构成诽谤,并可能面临法律威胁,甚至在原告方有能力和意愿的情况下被告上法庭。"
"这也可能成为有经济实力的人用来恐吓和压制批评者的工具,这并不符合司法公正的原则。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互联网上的"挂人"帖子合法吗?
几乎每一天,人们都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样的帖子:比如某人被指控偷窃、路怒或其他不文明行为。在 Facebook 上很容易就能找到"Name and Shame"(实名曝光)页面。但这些帖子合法吗?
根据【有害数字通信法】,故意发布会造成严重情绪困扰的网络内容或信息可能是违法的。
警方表示,他们不鼓励此类行为。
"警方建议,与其将对方的照片或信息发布到网上,不如报警让警方调查。"一位警方发言人表示,
"虽然在网上发布这些细节并不违法,但这么做的人有可能面临例如诽谤诉讼等其他法律后果。"
Netsafe的Leask表示,这些页面或许是合法的,但在上面发帖子可能会违法。
"这类页面较为复杂,因为可能涉及的法规种类繁多。一般来说,如果所分享的信息来自公共记录,比如大多数定罪记录,那么分享是合法的。"
"但也存在诸如骚扰、诽谤或姓名保护令等限制因素。另一个影响因素是【清白记录法案】(Clean Slate Act),该法案对某些过往定罪记录的披露设有法律保护。"
Tetzlaff表示,像这类脸书页面可能很轻易越界。
"'Name and Shame' 页面确实可能引发诽谤问题,除非发布内容属于真实陈述或诚实评论。发布在此类页面上的指控并没有任何法律豁免或特权。"
RNZ 看到的一则帖子中提到一名疑似诈骗者,发布者还称知道对方的住址,"如果有人想去丢几个鸡蛋的话"。
"我认为,如果有人对你的住址进行'开盒',这种行为可能已经接近刑事问题的边缘了。"Dalziel说,"这可能构成骚扰。"
Dalziel还表示,这类帖子经常违反 Reddit 和 Facebook 等平台的使用条款。
Netsafe还给出了为遭遇"人肉开盒"的人提供建议和补救方法。
如果我的老板听说了我的事怎么办?
网上的很多争执可能影响到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工作。
雇佣关系管理局注意到,"如果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行为性质恶劣或反复违规,则可能会是纪律处分甚至开除的理由。"
该局建议雇主制定明确的社交媒体政策,说明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例如批评公司、泄露商业机密或从事"与公司价值观不符"的活动。
Dalziel表示,当人们成为网络丑闻的受害者时,"出于对你雇主公平的角度,你最好尽快与你的老板沟通。"
再回到酷玩乐队的这起风波上:虽然两名当事人都丢掉了工作,但Dalziel表示,如果雇主想以此类理由解雇员工其实是很困难的。
"除非雇主是一个政治组织,否则我认为任何雇主都不应以员工之间存在个人关系为由称其影响到业务,这太离谱了,"她说,"我们的文化道德观就是:这是别人的私事,与你无关。"
Dalziel还提到新西兰在2015年时的另一起典型案例:一名已婚的办公室白领与另一位初级员工在办公室窗边发生性行为,结果被对面酒吧顾客拍到,视频迅速传遍社交媒体。
"二人的画面在一个周末期间就传遍全网,到了第二周,公司将他们传唤调查,最终二人均离职。"
"当时也出现了相同的问题,法律界普遍认为:这发生在公共场合,因此他们没有合理隐私期待,法律上几乎无救济渠道。"
我能把网上关于我的内容删掉吗?
很难,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这要取决于具体情况。
市面上有一些公司提供"网络删帖"服务--尽管考虑到网络的复杂性,效果无法百分百保证--也有一些"声誉管理"公司提供类似服务。
"确实有些公司专门负责尽可能清除网上的信息,"Dalziel说,"他们可以减少相关内容的搜索结果,这样某个事件在你名字被搜索时不会每次都出现。短期内还会有影响,但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少。"
在数字时代,这会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吗?
"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在网上发帖可能会对真实世界产生后果。"隐私专员办公室表示,"发某个人的照片可能会影响到那个人。"
Dalziel鼓励人们在参与网络跟风凑热闹之前三思后行。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基于互联网的道德体系中,我认为人们有责任回归良好的价值观。"
"问问你自己,为什么你想跟风;为什么你想加入;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她说,"你就敢保证自己是一个道德完人,以至于你敢毫无顾忌地抨击他人?你为什么要那么做?"
欢迎光临 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http://bbs.skykiwi.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