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标题: 本轮疫情2005例病例中,1500名感染者未接种疫苗 [打印本页]

作者: judo    时间: 2021-10-26 10:00:09     标题: 本轮疫情2005例病例中,1500名感染者未接种疫苗

据1 NEWS报道,在本轮Delta疫情中,迄今超过1500名未接种疫苗的人感染了新冠病毒,而完全接种了疫苗的感染者有91人。

疫苗接种情况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一上午9点,在2005例病例中,76.8%的患者没有接种疫苗。

完全接种疫苗的感染者(至少14天前接种了两剂疫苗)占病例的4.5%(91例),其中有3人住院。

37例患者完全接种了疫苗,但在不到两周前接种了第二剂,其中一人住院。

有 145 例病例只接种了一剂疫苗,接种时间不到 14 天,其中 17 人入院。

还有191人也只接种了一剂,但接种时间至少已经两周,其中13人住院。

卫生官员透露,他们不再花时间试图找出“神秘病例”(即无关联病例)是如何感染的,而是将重点转向隔离神秘病例的接触者。

卫生总干事Ashley Bloomfield说,随着无关联病例数量的持续增长,现在重要的事情不是试图追踪这些病例和当前疫情的联系。

流行病学家Michael Baker表示,这是一个切实的担忧,如果没有更深入的追踪病毒,疫情可能会失控


作者: royearth    时间: 2021-10-26 10:07:58

马上会有 anti vaxxers 要跳出来说 看! 打了疫苗也要住院。

作者: judo    时间: 2021-10-26 10:10:51

上面是18号的新闻。

现在新闻是已经超过100多人有病毒在家自行隔离,然后接触者基本没人管,政府只要求去检查。

我觉得MIQ里头几天没确认病毒的几千人可以放了,然后空出房间给社区确认病毒的人。

太可笑了,海外99%没病毒的要隔离,国内有病毒的没地方隔离。
作者: bintoo    时间: 2021-10-26 10:11:01

royearth 发表于 2021-10-26 10:07
马上会有 anti vaxxers 要跳出来说 看! 打了疫苗也要住院。

还有就是,我朋友打了疫苗然后中风住院,现在还昏迷不醒, 所以疫苗比病毒危害更大。
作者: MCB    时间: 2021-10-26 10:11:06

从数据上看疫苗还是有用的吧
作者: 包不同    时间: 2021-10-26 10:12:21

到现在才2005个确诊吗?
作者: 图帝@-@    时间: 2021-10-26 10:14:45


確診者在家隔離違反規定到處跑,累人累物。





http://news.skykiwi.com/na/sh/2021-10-25/438668.shtml

作者: judo    时间: 2021-10-26 10:16:19

royearth 发表于 2021-10-26 10:07
马上会有 anti vaxxers 要跳出来说 看! 打了疫苗也要住院。

心放宽点就好了。

对疫苗效果有意见并不等于anti vaxxers。

就像对政府作为有意见并不等于反政府。
作者: royearth    时间: 2021-10-26 10:25:25

judo 发表于 2021-10-26 10:16
心放宽点就好了。

对疫苗效果有意见并不等于anti vaxxers。

对疫苗有意见很正常。 大家想法不一样嘛
但是那些天天跳出来喊天灭xx 毒疫苗xx 的就没意思了

作者: 包不同    时间: 2021-10-26 10:27:43

judo 发表于 2021-10-26 10:16
心放宽点就好了。

对疫苗效果有意见并不等于anti vaxxers。

在小部分国家对政府有意见等于反政府政变, 庆幸在新西兰还不是, 但从有些人的言论应该也多少有点这个意思了
作者: anzbank    时间: 2021-10-26 10:53:04

等大部分人都打了疫苗之后住院死亡的也就大都是打过疫苗的,这个没毛病
作者: 太极宗师001    时间: 2021-10-26 11:18:23

等novavax吧。
作者: international    时间: 2021-10-26 11:30:20

可能会失控
作者: asusual    时间: 2021-10-26 11:44:05

judo 发表于 2021-10-26 10:10
上面是18号的新闻。

现在新闻是已经超过100多人有病毒在家自行隔离,然后接触者基本没人管,政府只要求去 ...

政府这个做法确实不符合情理逻辑,但符合操作性逻辑。
强迫海外回来人隔离,是因为这些人负担得起费用并且愿意负担,社区确诊者隔离必须由政府负担。随着数目的增大,政府负担吃力了,而且可预见最后会负担不了,所以就这样了。
对于政府来说,海外回来的人数(选票)少,国内的(潜在)人数多,取舍就很明确了。
作者: 肉肉妈    时间: 2021-10-26 11:51:15

这个数字什么也说明不了,看看英国的数字吧。
作者: 吃草的狮子    时间: 2021-10-26 12:05:34

图帝@-@ 发表于 2021-10-26 10:14
確診者在家隔離違反規定到處跑,累人累物。

这才几个确诊在到处跑?

今天中学开学,两周后会有多少带病的学生在外面乱跑?
作者: 图帝@-@    时间: 2021-10-26 12:43:02

本帖最后由 图帝@-@ 于 2021-10-26 12:44 编辑
吃草的狮子 发表于 2021-10-26 12:05
这才几个确诊在到处跑?

今天中学开学,两周后会有多少带病的学生在外面乱跑? ...

是知情與不知情的關係,可為與不可為的問題,這種行為是絶對不可為,違反了隔離規定,累及幫她的人及當值警員。

這個與中小學上課性質完全不一樣。

作者: 吃草的狮子    时间: 2021-10-26 12:47:22

图帝@-@ 发表于 2021-10-26 12:43
是知情與不知情的關係,可為與不可為的問題,這種行為是絶對不可為,違反了隔離規定,累及幫她的人及當值 ...

话是这么说,没有惩罚机制的话,明知确诊故意乱跑的人会随着病例的暴涨而越来越多。




作者: 海边风    时间: 2021-10-26 12:49:28

MCB 发表于 2021-10-26 10:11
从数据上看疫苗还是有用的吧

基本算是对付新冠的一大杀器,可悲的是 连华人圈也还是有高智商人群在一直反对,一直BB。
作者: 留学研究生    时间: 2021-10-26 13:10:13

bintoo 发表于 2021-10-26 10:11
还有就是,我朋友打了疫苗然后中风住院,现在还昏迷不醒, 所以疫苗比病毒危害更大。 ...

你这个中风的朋友是在奥克兰吗?医生怎么说的?这些是需要上报的,我也知道一个被打脑梗了
作者: 留学研究生    时间: 2021-10-26 13:12:51

海边风 发表于 2021-10-26 12:49
基本算是对付新冠的一大杀器,可悲的是 连华人圈也还是有高智商人群在一直反对,一直BB。 ...

因为你不知道在新西兰打疫苗后死的人比新冠死的人还多,当然这些都可以是耦合事件
作者: franklehuang    时间: 2021-10-26 16:20:25

留学研究生 发表于 2021-10-26 13:12
因为你不知道在新西兰打疫苗后死的人比新冠死的人还多,当然这些都可以是耦合事件 ...

医疗主管部门会认定与疫苗无直接关联,由于其他副作用或诱发基础病而住院的也不会被统计。所以只能统计相比与过往同期,住院及死亡的人数是否大幅上升,有心人统计过,英国与澳洲都是大幅上升。
作者: jangmingkad    时间: 2021-10-26 19:38:34

楼主想说明什么呢?你去看看英国跟新加坡的数据?英国每天十万,新加坡三千多,大部分都是打了疫苗的?说明什么呢?
作者: Bearonrun    时间: 2021-10-26 19:53:14

新西兰71.7%的人至少打了一剂,28.3%人口没打,58.6% 打完两剂。 

按楼主引用的数据, 2005,里面有76.8% 没打, 23.2% 至少打了一剂。

没打感染率是至少打一针的 71.7/28.3 x ( 76.8/23.2) = 8.4  倍

同理,可以得出没打感染率,是打了两剂的 71.8/28.3 x 76.8%/ ((37+91)/2005) = 30.5 倍
作者: JXFJXF1001    时间: 2021-10-26 20:10:49

留学研究生 发表于 2021-10-26 13:10
你这个中风的朋友是在奥克兰吗?医生怎么说的?这些是需要上报的,我也知道一个被打脑梗了 ...

哈哈哈,先狂笑三声,再请你体会下他的语言中的反讽意味。如不理解,请再参考下他之前的发言。如还不理解,就当我在那里不知所云。
作者: yakitori    时间: 2021-10-26 20:50:46

脑残+自私,一点没错,  笑死个人。
作者: boyis    时间: 2021-10-27 18:10:22

我觉得,不打疫苗被传染的人,本身自己的思想上就不一样,他们不打疫苗,不怕病毒或是不理睬这个病毒,他们自然应该是经常无装备外出,所以他们被传染的机率应该是最大的。

而打疫苗的人本身就怕死,就很小心,所以被传染的机率是低的。

这个和打不打疫苗来判断传染率,是不对的。




欢迎光临 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http://bbs.skykiwi.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