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這種生產佈局,Miguel Korzeniewicz的論文「Commodity Chains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Nike and the Global Athletic Footwear Industry」(1994年)乃為經典。論文以早年Nike球鞋的經營為例子,指出Nike在1970年代崛起之初,不像當時很多大鞋商,不在本國投資廠房和僱用工人,而只從亞洲進口球鞋。Nike花巨額資源在設計與推銷策略之上,再遷就特定的設計,靈活在亞洲不同地區尋找短期合約代工。1970年代末Nike找南韓、台灣的廠家生產,1980年代初台、韓工資上漲,便轉移到南中國與東南亞。但到了1980年代末,其他球鞋商也走外包制低工資生產路線後,廉價球鞋市場過度擠擁,Nike即發明了「Air Max」的噱頭,砸巨款聘用體育巨星推銷。但原本的華南和東南亞工廠技術水平不夠,Nike遂轉移回成本較高但技術水平也較高的南韓找代工。這個研究體現出美國公司在代工制下,對任何一個生產地都沒有長期留下的打算,去了任何一個地方都隨时撤出,弹出弹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