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也稱作廣東話、廣州話、廣府話或白話,是中國八大方言之一。它除了是一般香港人、澳門華人,及絕大部份廣東人的母語,也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南部, 東南亞的華人聚居地,以及海外華僑區。根據網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的資料,目前全世界粵語使用人口 ,大約為6千7百萬至1億3千萬。 「維基百科」還指出,在漢語語族裏,除普通話外,粵語是唯一比較成功發展為全功能語言的語種。雖然使用人口比以普通話為代表的官話漢語少,但粵語的使用地區非常廣,在海外華人社區中 ,獲廣泛應用。目前粵語已成為澳洲的第二大語言、美國及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
此外,粵語更支持着以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粵語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可以說粵語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 而普通話,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把通行於北方地區的北方方言,經整理而成的一種「話」,用以推行全國 ,方便溝通。因此「普通話」其實本身也是一種方言,不過經過整理及用來推行作普遍溝通語言而已。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普通話才是中國的「傳統」或「正確」語言 ,重視普通話的同時,也不要輕視粵語的價值。 事實上,由於歷史關係,粵語比普通話保留了更多的中古音,故以粵語讀唐宋詩詞,依然鏗鏘可誦,平仄無誤。若要學習中國的古代文化, 會說粵語,就有如知曉了一道捷徑。
這個「歷史關係」到底是甚麼?簡單來說,就是: 一、中國最盛世的時代:漢、唐,文化和經濟中心都是在長安、洛陽等較近南方的都城。 當時的中原雅音方言,與粵語等南方方言,不斷交滲,互相影響。 二、因宋朝積弱,漢人南徙,文化、經濟重心南移, 中原雅音亦隨之而南遷。以致南方的方言 中,大量保留了中古音系和詞彙。 三、元朝起,久居北方的皇室、權族都是外族人,他們帶着自己鄉土的腔調,對漢語掌握得不好。到明、清代,儘管亦 有不少讀書人,但他們的口音已長久受到影響,積習難返了。這使中原和北方的方言,消失了許多上古、中古漢語的特點,即使唸唐詩宋詩,已有許多不合音律的地方了。 當然,在漢唐以前,如秦朝的時候,粵語亦不斷收吸中原方言的影響。粵語既是好好的保存、承繼了中古漢語,對上古漢語的保留也比普通話和一些別的方言優勝。好像現時已發現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首詩──《吳越春秋》所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用粵語唸還是押韻。但用普通唸,已經不押韻了! 在香港,近來有些商界巨富,不斷越俎代庖,鼓吹「用普通話學習中文」,還影響到一些中學的敎學政策。有些中學連敎授古典詩詞,也改用普通話。我們不知道這些巨富的中文根柢如何,但若真的要用普通話唸《聲聲慢》、《滿江紅》,不但聽覺效覺遜於用粵語誦讀(因為詞人刻意用入聲押韻,以表達忐忑或激烈的感覺,但普通話的入聲已完全消失了),亦不合詩詞的格律。 捨棄效果較佳的粵語不用,信從別人的胡亂吹捧,捨近就遠,只會有誤後學。 除了發音,粵方言的不少字詞和語法,都是來自古漢語的。 有些詞彙和語法結構,更可上溯至在《詩經》、《尚書》等古經典作品,或大量的唐詩宋詞中。粵語是中華文化裏珍貴的活化石。它既傳承了中古漢語的精髓,也隨時代而不斷變化、與時並進,展現出它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