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标题: *附照*自驾英国录(终结篇),暨邀伴自驾:保(玫瑰节),罗,马其顿等国,已有具体日程 [打印本页]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0-25 22:56:04     标题: *附照*自驾英国录(终结篇),暨邀伴自驾:保(玫瑰节),罗,马其顿等国,已有具体日程

本帖最后由 shi.ding86 于 2016-12-23 23:15 编辑

保,罗,马其顿,科索沃(首都),阿尔巴尼亚,希腊(北部)

时间期5-6月/2017年;兴趣者请微信:minshen56


五月14-15-16     Day 1-3  Bucharest (罗马尼亚,租车)   4.40h  290km

五月17                 Day 4       Sighisoara(罗马尼亚)   2.40h  185km

五月18                 Day 5       Orastie (罗马尼亚)   2.30h   220km

五月19                 Day 6        Râmnicu Vâlcea(罗马尼亚)  3.20h  231km   Horezu   47km  0.50km

五月20                 Day 7        Ruse (保加利亚)       3.45h    310km

五月21-22-23     Day8-10        Sofia  (保加利亚       1.50h  130km      

五月24                 Day 11          Rilskimanastir (保加利亚   3.30h  240km

五月25                 Day 12          Skopje (马其顿    1.40h  90km

五月26                 Day 13         Prishtina (科索沃)   3.30h  260km

五月27-28           Day 14-15     Tirana(阿尔巴尼亚)  0.35h  36km

五月29                 Day 16           Durres (阿尔巴尼亚)  3.00h  175km

五月30                 Day 17          Ohrid (马其顿)  3.50h   209km

五月31                    Day 18          Pella (希腊)  3.30h  315km

六月1                    Day 19           Salonica (希腊)  1.30h   90km

六月2                    Day 20            Komotini(希腊)     3.00h  319km

六月3-4                 Day 21-22      Kazanluk (保加利亚)    4.10h  325km

六月5                     Day 23           Silistra (保加利亚)     2,20h    130km

六月6                     Day 24           Bucharest (罗马尼亚,还车)







作者: bin.bin    时间: 2016-10-26 09:36:39

{:8_481:}{:8_481:}{:8_481:}羡慕{:8_405:}真想去呀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0-27 10:05:42

34,早,伦敦。
是第一次跨越大西洋,却只需六个小时就能从北美洲降落到欧洲,掐指算来这太平洋的宽度几乎是大西洋的一倍,怪不得世界最早期帝国西班牙和英国靠了船坚炮利首先殖民了南北美洲。
我们平时的称呼是大英帝国或日不落帝国,这都显示出英国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首都伦敦理所当然成了世界的注目地,各方朝贡使伦敦成了欧洲最大城市,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城市。第一天走在这陌生城市的街头上,似无特别的生疏感,可能是在上海看多了外滩的建筑,也可能自己近四十年是居住在英国人建造的楼房里,但更可能是从少年扩大阅读书籍开始所接触的就是众多英国文学家,在这些诸多世界级名著的潜意默化下,让我对英国对伦敦有了最早期也是最固有的认识。
英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伦敦是一个在世界中非常称职的国际都市。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0-28 10:12:19

35,伦敦城在世界近代史中扮演了许多重要的角色,其中尤数二战期在丘吉尔首相领导下抗击德国大轰炸时所起到一个核心堡垒的作用。
在英国,提及第一首相丘吉尔或描述二战史时,必定会频繁出现一个“战时内阁”的名词,那就是埋在一栋建筑屋下的战时英国最高指挥所,当时英国内阁最高部长们在丘吉尔带领下进入这里(最后一张照片),直至战争的结束。丘吉尔本人在这地下室里多次与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话,力促美国加入二战,日本的珍珠港事件终于让丘吉尔如愿。在这里丘吉尔也曾三次通过BBC发表告全国人民书,与大家共度时艰,终于迎来了二战最后的胜利。
在这“战时内阁”的指挥所里,重复了原始的布置,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几百个人在此生活工作的状态。在内部展览中另辟了一室介绍了丘吉尔的生平,使我们这些兴趣者能结合其在二战期的作为,一次性完整地了解了这位世界最顽强的政治人物之一。这让我想起他的一句身前名言: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 (永远,永远,永不放弃)!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0-29 15:07:35

36,成长在文革期的人,对因言获罪的社会现象印象深刻,故对伦敦有个能自由演说的海德公园有种好奇的向往,是个能“胡说八道”的地方?
一清早就招了辆伦敦典型的出租车,那位长相能成我长辈的司机一听是去海德公园,开口就是Sorry,今天有城市自行车赛,得兜圈子,已坐上了车的我们也只能硬着头皮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了。
曾经是皇家的私人园,现早已成了市民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望着偌大的公园,各处散落着悠闲晃荡在湖边林间的游人,我等有此心无时间,偶见一自行车出租处,被早晨司机一言启发,可以在海德公园里自驾了,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的年代,和平的岁月,人们哪还看得上慷慨的表情,听得进激情的演说和人心的蛊惑,享受生活的乐趣是百姓们的第一需求,公园里当然也不会出现我自以为是的场景了。
出得公园,一场自行车赛正酣者,我们当然成了呐喊的加油者,没有早上额外的车资,何成现在的观赛者,人生处处都会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可能,心宽些吧。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0-30 21:43:21

37,是小时在阅读法国大仲马的《三剑客》的小说中,知道了英国有个白金汉宫,是男主角达泰安为忠诚国家和情人而需经常出入的地方,是英国的最高贵府。现在此宫已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依然担当着皇宫职责而又对公众开放参观的宫殿,我们作为来自东方的游客,自然有兴趣予观看最能代表西方又有数百年历史的英室皇家各类“内幕”,据说每天都人潮汹涌,为此已有一整套接待外来者的程序,也有多种语言的耳麦服务着来自八方的来客。正门前那豪华的换岗仪式既成了显示皇家的气概,也成了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华丽表演。
因早在11世纪成功转形了君主立宪的国家,不流血的结果也就是能顺利保留了英室皇位的延续,让世人多了个饱眼福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英国人的政治智慧。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0-31 22:27:18

38,威斯敏斯特教堂贵之在英国是无它可比的,独立无二的地位造成了历代多数英帝王在此加冕的传统,也是各皇室成员婚礼的举办地。在英受尊敬的程度和典型的歌德式建筑与法国巴黎的圣母教堂有极高的可比性。
西方文化中对于教堂有着无可替代的神圣意义,是心中最敬仰的地方,也是最美好的归宿,与天堂没有咫尺距离。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安息了许多英国的前男女统治者,无论身前他(她)们间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或互为敌手,甚至是互为刺杀者,最后都藏在了一起。数百年来,也没有谁的后代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带到这里,这与东方文化有着天壤的差别,中国的帝王是因不放心而藏在了地底下,时常因朝代的更迭而被掘坟、毁棺、焚尸。百姓对有过贡献于国家的也仅限于当代的,以前的只能在文字上找遗迹了,延绵的历史也成了互相仇恨、丑化的段段史。
在这教堂里还有一特色,是埋了许多在英国历史上受百姓爱戴的民间人士。进得教堂如同拜祭了英国史,参观者虽没献花,但已为此捐了20英镑。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1 17:31:30

39,因为知道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圣典《资本论》是在参考大英图书博物馆的资料后写成的,那时就想象该馆的臧书量是非常大的。今天在现场才知道该博物馆是世界第一家国家级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前段时间应藏品量太大而将图书这部分迁了出去,目前只存列了从全世界“收”集来的历史文物,包括瓷器在内的中国文物品也占了不少地方。这把提琴式的吉它是中世纪的优雅乐器,也没想到那个在黑底上镶有白色希腊神话人物的罐器是玻璃。有趣是在这里的7、8中居然见到了闻名世界的希腊最著名帕台侬神庙东西三角墙的失踪物,以前在希腊卫城见到的是神庙的外壳和后制的石膏模型,在法国罗浮宫也只见了部分真品,今天是见到了最多的残遗物,细看介绍真是鬼斧神工的作品。由此惊叹能代表世界最早文明期的许多文物都被分散地流入了西方的各大博物馆,很难会有一次性完整的呈现在世人眼前,如同我跑了三处才兜拢起来,据说还有第四部分在哥本哈根呢。
最后一张是原图书的成列室,也是盛传马克思在这里为写资本论而在地上磨出了晃脚的印子,查无实据,应该是哪个崇拜者杜撰的吧。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2 13:22:32

40,伦敦有个纪念马克思的图书馆,不大的馆内我们能与这些依然信奉共产主义的工作者面对面交流,他(们)也极有耐心介绍了馆内的藏品,最后三张相片是列宁在这里工作了一年的房间、写字桌,椅子和墙上的铭牌。想来有趣,阐述资本主义社会必定灭亡的最大理论家,和第一也是最大执行者居然都生活在最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知这冥冥中有何想象或解释。
这也让我联想到在法国参观巴黎公社墓时,偶遇一法国女共产党员,我俩曾一起高歌《马赛曲》。在欧洲已不可否认共产主义的式微,但还是存在着坚定的信奉者,通过交谈得知,今天的他们更关注着中国,而我们又以为如何呢?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3 15:48:19

41,文革也是一个禁书期,对处于成长期的我们,总是被书少、渠道不畅而饥渴折磨着,各类内外书籍就成了被贪婪、被不折手段想要获得的对象。在林林总总的欧洲大文豪中,查尔斯 狄更斯所描写维多利亚时期作品中男孩子作主角的故事,更能让处在成长期的我们有同类的小小共鸣感,他的作品也成了我们追逐的对象。如他的小说《大卫 科波菲尔》《双城记》《老古玩店》《孤心血睙》《雾都孤儿》等都成了爱不释手的读物。大家在交流书名目录时,也谈些各自认识,或希望自己也有个可类比的小角色。记得那时我兄弟因长得清秀,又戴一顶我母亲用黑昵缝制的短舌帽,酷似被拍成电影《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 崔斯特。这一雅号至今都是家人万里聚会时的谈资笑料。
今天如愿以偿,来到了狄更斯居住近四十年的四层楼的老房子,上下观摩着,想象着其成长条件和过程对他以后作书的影响,多少也知道他何以成为世界上最能写现实而又幽默的小说家。他赋予故事的真实和言语的生动有趣是源自自我的社会环境。参观中也知道了与他住一起的小姨子就是《老古玩店》中小女孩的模型,狄更斯自称这女孩是他一生中所不能释怀的,也早已成了他诸多小说中最漂亮善良的女性化身。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4 15:33:12

42,每次回国总想看一次电影,坐在略显空荡荡的影院里,既是想跟上国内最新放映的电影,也是重温早已习惯的电影瘾。最新看的一期是《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电影是以世界盛售一时的《查令十字街84》书为引子,描述了二个相距万里的男女以文字成就了一段爱情。带有童话色彩的爱情总是能吸引人们,我们也愿意把这份对情爱的信任进行到底,致死方休。正是怀着这份永不凋谢的情怀,就是知道这二手书店已不复存在,书中的主角也早已远离我们,但还是腾出时间请出租车带到了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这里已成了麦当劳的快餐店,经询问也不得知是何时改换的店面,只留得墙上铜制铭文一徽,也算是给了书迷、影迷的一个交代。
虽然纸质的书和信随着时间已逐步退出了人们常用的交流工具范畴,但这千百年流传的形式早已成就了多少人的佳话、良事,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无法比拟的贡献。现在的“书信”交流是如此便捷,有担心速度带来的频率会打破人们已养成翘首期待的美好享受和等待的意念朦胧美,为此也就希望有新形势下的查令十字街84号故事再现。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5 10:11:30

43,中国人一直以能建桥为傲,在这世界上也独创了许多建桥技能,印象中曾有过四张一集的邮票,横长条形的,专述中国的四大名桥。建在伦敦泰晤士河可开启的铁桥已有120年,可能在世界上是首开记录,早已蜚声海外,今天得以一睹芳容。夜幕的大桥在成串的彩灯下更显几分妩媚、娇柔,可惜没有看到发挥特长的大启大合。据介绍,现在泰晤士河上已很少需要这一功能了。虽如此,因其特有的功能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大概也不会随时间消退吧。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6 18:30:16

44,一丝遗憾坐在查令十字街84号是喝着可乐而不是啜着咖啡,面对这幅密密麻麻的地图,想着这匆匆数天的伦敦行终要结束,幻想着不知何时再来填补那些已标注而未成行的地方了。
驾车离开伦敦的第一目的地就是温莎城堡,不出任何要参观此类的事先预想,是一座建立在小山坡上厚实而自成体系城堡。这个曾是皇家的驻地如今又是那个年代遗留物的展示馆,所列的家具、玩偶、绘画、刀剑无不是代表着当时代的最高制作水平,在帝皇们享受这些时,可能不会想到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会随着不同的时代背景而上下沉浮的,也确定不了留给身后世人们的观感和评价。
历史是客观地留在那些文字和展览馆里,或还是在人们代代相传的口碑里?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7 21:32:14

45,温莎镇是个水流潺潺,托腮思静的好去处。曾培养出众多英国精英的伊顿公校就坐落在一水相隔的镇边,街上时能看到几位身着燕尾服的在校生,如此的校服让人闻到了贵族的气息,据说不是单凭钱的多少就能入得该校,还需被罩进一张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网里才有此幸运,但旁观的羡慕者又不得不承认众多的毕业生是有贡献于社会的栋梁之材。贵族式的教育和我们平民化教育是平行的二条道吗,结论似乎是否定的,但又有大概率的差距,平等和公平将永远是你我等追求的完美目标,只是目标。
最后一张是着红衣的邮差在典型的红邮筒里取件,大概是已存有数百年没变的历史形象,相信在校的燕尾服也将会如此地延续下去的。。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8 16:35:38

46,国家无论大小,总希望在自己的国土上有别于他人而,作为本国特有的名片。 Stonehenge(巨石阵)就是英国的名片,它既是英国的骄傲,也是世界史前文明中一巨大的未解秘密。
驾车远远经过时惊鸿一瞥,瞬时就有被震撼到,非常有气势。在旷野中十多条巨大的沙岩石垂直围成圆圈,顶部再用石条连接起来。在现场观摩和介绍中得知,这是公元前四千多年的作品,在当时的条件下前后化了近一千年才得以做成现在所呈现的状态,可见其中的艰辛和努力。称之为史前文明就是有人类始至文字前的一段时期,巨石阵就是在这段时间期建成的,有点悲哀的是科学家至今都没有对其目的有明确的解释。
巨石阵作为能体现人类史前文明不多的遗留物,现场维护和讲解都做得非常好,据称至少还有一半以上的石条还未挖掘出来,以待今后的科技。人类对自我进化史的认识,大概总是处在被挖掘的正在进行式中。

作者: 小猪小狗    时间: 2016-11-8 22:46:03

你们现在有几个人了呢?可有女士?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9 22:45:37

小猪小狗 发表于 2016-11-8 22:46
你们现在有几个人了呢?可有女士?

谢谢关注。
目前有意愿的是一对夫妇和一位女士,希望另有一位女士加入,或一对。具体情况请微信minshen56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9 22:46:42

47,这是一个让人多想的城市,英国一名城Bath,该名词有翻成中文浴缸的“嫌疑”,果然城内的土耳其浴是享誉(英)国内外的名胜之处。但我觉得更符合其名的是在城内看到市中心有围成一整圆的建筑,当非常工整划一的浅黄色三层楼高的房子出现在你周围时,不但觉得很壮美,还会联想到这个浴缸好大啊!Bath之名取有独到之处。有见过古罗马的圆形斗兽场,但此处是现代建筑,其完整性和可用性还是让人很有当下的乐趣感。

48,英国籍的小说与法国较大区别的特点是文笔较隐晦(可能是翻译),写实度较广且深,给人思索和回味感。在所读译制成中文的英国书籍中,再有重叠阅读简易英文版的只有了了二本,《傲慢与偏见》是其一,故印象深刻。在做旅行英国的行程时,该书的作家简 奥斯汀所居住的Bath城也是一个向往的地方。在导航仪中输入城的第一地址就是奥斯汀的住处,现在作为了她的博物馆。在馆内除了文字和非常少量的图片介绍外并无实物,几架电视却不停播放数次拍摄的同名电影,馆内更多是介绍小说所述及那个年代的社会和人们的风貌,在让人有点遗憾时却更多知晓了小说时期的大背景。
小镇街上时有飘过几位着那个时代服饰的女士(8、9),展馆门前拉门男士也是手提文明杖(2)。Bath城的社会风气让我感到这是一个讲究个人形象,注重服饰优雅的地方。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10 18:02:15

49,大凡学过英语的都知道“牛津”二字,因为有关学英语时用的权威工具书大都出自牛津大学,我是因父亲给我买了牛津字典后才知天下有个牛津大学。这世界上因大学的设立而有了为其服务的城市不少,但牛津是屈指可数的最顶尖之一,一个大学居然有38个学院,在繁多学科上各把一关。有趣的是院门口没有中国式的挂牌,大概是属低调的表现,只有临时需要才拉了布条(第2、3、4、5),我也因此知道了这些建筑是那些学院。
牛津大学的名气可能更是源于曾培养出26个首相和近40位诺奖的获得者,似乎有感其牛气冲天,雄霸一方。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11 17:38:05

50,牛津大学城里的最高建筑圣 玛丽教堂是一个登高望远的地方,能一览牛津城全貌。一大清早就赶去入此圣门,无需抢烧头香只要静默观之,可能是来得最早,可以细细看到许多独特之处。在这有近千年历史,比牛津大学还久远的教堂里,还可以看到管风琴是放置在教堂的中间(3),这还从未见过,可惜当时没有听到其演奏的轰鸣声。敲钟的机械计时器是全手工打制(8),为上钟楼而设计的螺旋楼梯是英国的首创(4),在上钟楼途中偶遇几位莘莘学子,聊上二句就笑着合影,好有朝气,一点都没有被学业压得苦不堪言的样子(6)。这教堂还扮演过非常主要的角色,牛津大学的第一所图书馆是借位设置在教堂的二楼(7),能想象当时在城里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学,为了培养国家栋梁,圣母教堂也没有置身事外。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12 23:54:39

51,大学是把前前代生活中累得的知识传授给下下代的地方,口水和油墨是两大要素,在考察一所大学时,图书馆是最重要的地方之一。牛津大学的综合图书馆有三处,其中最主要也是历史最长的是博德利(Bodleian)图书馆,号称是在整个欧洲地区具备现代模式且存于今日的最古老图书馆,看它的大事年纪(7)中,最初开放日能追溯到1330年。在欧美国家的最著名大学均是私立的,但往往又是最有钱的,在传统的历史上就是靠社会捐钱来维持大学的生存,据说因某一事件,英王裁定市民们每年需“赔偿”牛津大学费用。在最后二张照片中,一是捐书建馆的功臣,另一是在大馆内的天花板上刻有455个名字的缩写,均是大学的捐赠者,从中可见民众对大学的看重,而学校也对捐赠者的尊重,如鱼水关系。
在介绍此图书馆时,也不忘顺带一句,这里曾是《哈利 波特》的取景之处。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15 11:17:55

52,英国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对戏剧这一表现形式的掌握从编剧、出演、场务到组团都是登峰造极,以致身后无人能再赶超。英国中部的埃文河畔斯特拉斯福是他的出生地,那居住的房子如今成了博物馆。在参观中得知其殷实的父亲让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因家道中落便使他早早踏入社会,生活给了他丰富的阅历和扎实的社会观感。因生活所迫他离开家乡二十余年去了伦敦,全心身投入他一辈子挚爱的有关戏剧的各类活动。直至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后,在家乡购置了一片产业。
在出生屋旁的小花园里上演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片段,在下的罗密欧与斜对面窗户中的朱丽叶正进行着那段精彩的对话(7)。屋中一小床(5)听讲解是莎翁父亲特地放置在楼下以让房客无意间能看到,因为那时家中有床是一件较奢侈的物品,在莎翁本身的遗嘱里也将床作为遗留物给了大他九岁,跟了他一辈子的太太。
照片的最后二张是他回乡后只居住三年期间所买的房产,可惜如今都不复存在了,留下一片花园任人凭吊。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16 17:59:03

53,莎翁的出生小镇不大,街上行走的多是慕名而来的游客,莎翁博物馆同时也安排了几处与莎翁身前有关的物业做展出。图三的门楣上著有这儿曾是莎翁的读书处,街中处立有一小丑,欧式马戏团特有的小丑形象让人能想到在莎剧中常出现的小丑语言,精炼辛辣且针砭时弊,在令观众为之会心一笑时,又衔接了前后的剧情,使之起伏张弛有度。
在参观故居中的最后一张是位中国老人的画像,仔细辨认居然是明代的戏剧作家汤显祖,在这莎翁的展馆见到他有点让人费思量,再一步想来他与莎翁是同一时代的人,也是一位多产的剧作家,擅长悲喜爱情,同样对当时社会产生过影响力,尤其是他的《牡丹亭》,死而复生,爱情再续。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18 08:25:23

54,中学时代看书已较杂了,一天母亲买回了一本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文版书,自以为凭着意志是能看完它的,结果只坚持了十几页就缴枪投降了,此书枯燥得索然无味,纯生物科学的论述,最后给我的一个结论是做科学家太不容易了。
今天为了在什鲁斯伯里“小”镇中寻找达尔文的故居,居然在开车的条件下寻找了半个小时,前后询问了不下十个当地人,也“非常”不容易,终于能诚恐诚惶地敲上了此门,在过了开放时间后巧遇一位清净女工才让我们得以入内,她临时替代了讲解员,她说你们万里迢迢来此一次也不容易,真是让我们感动。
这栋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老房子是达尔文家与他人分居的,他就出生在二楼正门左上二窗户里,屋内的摆设除了墙上几幅照片和文字外,似无当年的痕迹了,能透过此扇玻璃看到窗户外的园景,能想象他小时一定也是这样望着窗外看四季的变化,想着我(人)是从哪里来的吧。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19 22:41:56

55,达尔文故乡的小镇有一图书馆,建于16世纪时是一所学校,当时的英王有明文规定,上学者免费。达尔文因此有了上爱丁堡大学医学专业的条件,但他拂了父亲意而更有兴趣于自然和地质学科。独立后的他随船出洋环球世界五年,根据他沿途采撷和回岸后的潜心研究,终于有了自然进化论或称物竞天择。
1983年,这座学校改成了镇图书馆,在大门前的庭院里竖立了达尔文的雕像,现在只要一入门就可以瞻仰这一学科的创始人,以资鼓励后来的读书者,天酬勤者,与物竞天择同理。
56,达尔文故乡是在弯弯曲曲的塞文河畔,幽静而漂亮,随手拍摄都会有很好的取景。这儿有许多是都铎王朝留下的建筑,非常有特色。
尽管是达尔文的故乡,尽管有许多商铺和公共设施都取名达尔文,但就是没有在达尔文的出生地建有博物馆,为此每年当地人都会游行,要求政府出资买下达尔文出生的房子,也就是我曾辛苦地东问西询才到达的地方,希望镇政府有所作为,让后来者能更幸运些。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20 17:23:50

本帖最后由 shi.ding86 于 2016-11-20 17:29 编辑

57,提起英国第二大港口城市利物浦时,总是与60年代末风靡于世的披头士乐队连在一起,披头士已是利物浦最亮的金字招牌了。
站在那些泛黄的照片前,看着四个披着头发、焕发着朝气的年轻人,想象他们因兴趣而组队,艰难地破土而出,途中不断遇到贵人,最后以音乐从英国横扫到欧洲再到美洲,在世界的音乐史上画出了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个年代,我们是在大搞文革时期,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很少,等知道有这四个披着头发而翻译成披头士的乐队时,他们已经各自分飞了,中国的合久必分之说还真是对人性的最透彻的总结。我站在列侬那白色的房间里,静静听着那首他个人最著名的《Imagine》,中文翻译成《想象》,富有哲理的歌词随音乐在缓缓流出:这世界并无天堂....。[attach]1521847[/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21 16:15:32

58,第一张照片上是从我住房窗户看出去的利物浦海港景,白天走在沿岸的大道上,能看见“古老”的且与上海浦江边有点相似的利物浦建筑,代表着最典型老欧洲的英国是有许多那个时代的经典可看可述可值得骄傲,记得2012年伦敦奥运开幕式所展示的就是英国对世界文化最杰出的贡献,列列所数,尽是过去式。晚上走在利物浦的酒吧街,灯红酒绿,年轻人都在饮酒作乐,好像白天的工作并不能消蚀他()们那旺盛的精力,隔着玻璃能看到扭腰摆臀,也能听见披头士各摇滚类型的乐曲从每一个窗户里涌动出来,好像这里的世界还停留在原来的年代,也让人们永远记住那四个名字:列侬、保罗、乔治和林格。
[attach]1522738[/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22 22:20:58

59,离开利物浦的下一站是Haworth(霍沃思),在一路驾车进入约克郡时,心中有种走在朝圣的路上,眼前那广袤的起伏山坡;石块垒堆的地块界线;成片的沼泽泥泞地;杂乱泛黄半人高的草篙;残破的柴门,其景象是如此的“熟悉”,可说是在梦里都有神游过。
在英国的文坛上有最耀眼之称的勃朗特三姐妹就生活在霍沃思镇上,而让她们三姐妹能誉满天下是大姐夏洛蒂的作品《简 爱》,二姐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和小妹的《荒野庄园的房客》,这三姐妹的书居然能同时被出版商看上,先后出版时轰动了整个英国,因此有说她三各自的才华都能雄霸英国文坛一方,让英国乃至全世界都惊叹这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庭。

60,勃朗特三姐妹及一兄弟是随父亲任责霍沃思镇教堂而迁至于此,镇上的房屋非常有本地的特色,均是就地取材的褐色石块砌成,栋栋相连,就是最新造的房子也是这一风格。
相片(1)是勃朗特一家居住的房子,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2)是她们父亲任教的教堂,离住家只有几十米远。
(3)是镇上的学校,校门铭牌上写着三姐妹都在此任过教师。
小镇因勃朗特三姐妹居住过而吸引了全世界各地来的崇拜者和游客,熙熙攘攘。我一个亚洲人开车在小石块铺就的路上,在小心翼翼地左闪右避的同时,也引来了众多的西洋目光,让我感到在该镇上成了稀有物种。[attach]1524043[/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23 18:20:48

61,在勃朗特的住所里共有九间房,母亲去世的早,姐妹们的生活和早期教育都是由父亲担当。房的空间和摆设都按原样,参观时能较准确地了解当时的生活和三姐妹的各自爱好。
爱,艾米丽和安妮都曾入学过寄宿学校,但对此都非常有异议,三姐妹也都任职过私人的家庭教师,这些不怎么愉快的经历,在她们以后的成名作里都有描述或评论。


62,大姐夏洛蒂是三姐妹中唯一结婚过的,在夏洛蒂的房间里可以看到摆放了许多她个人的用品,结婚的礼服、帽子、面罩及手套、遮阳伞、眼镜等。最后一图是她写作的桌子,此前二张是她的绘画和亲笔书信。
三个姐妹从小就能集诗成册办杂志,都擅长文字的书写,但都不长寿,大姐活了39岁,二姐30,小妹只有29,正是最美丽的年华,也是能创作的最佳年龄,令人非常感叹,否则这世界上又会多出一批精湛的小说。
这是唯一的兄弟为三个姐妹留下的唯一在世画像
[attach]1524566[/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24 22:19:53

63,在霍沃思镇的旅游询问处买了一份简易的步行路径路,第二天一早,特地买了双山地鞋,一路蹦跳在是路又非路的草丛中,还时常脚粘羊屎,同时也想象着幼小的三姐妹就是如此嬉笑一路,前呼后唤地踢着小石踩着野花,玩耍在这无人的旷野中。最后二张相片是一处顶着一石桥的山涧小溪,右则有块大石,据介绍是三姐妹经常在此读书讨论写作的地方。荒野之处有潺潺流水声相伴,偶而也会窜出个野兔或惊起一只斑鸠,给平凡单调的生活带来了些许的乐趣,姐妹三的童年生活既是清贫的,又是富有的,并以后的写作中,将她们在精神上的富有传递给了我们。
[attach]1525306[/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25 23:36:24

64,今天的爬山涉水有另一目标,就是去看二姐所写《呼啸山庄》的原型,一栋坐落在山坡上的石屋,顺着路径图欲走一条近路,结果却陷入了一路时高时底,手攀脚滑,需数次趟水的无人路,原预计近一个小时的路程走了二个多小时。但远远能看见那一颗伴着石屋的大树时,还是让我们兴奋异常。
行走的一路,也是在回想着书中所描写的情景,想象着那寒冷的冬季,贴着山坡肆虐咆哮的山风,屋内闪着火苗将人影映在斑驳的石墙上,在一个漆黑之夜回家的石屋男主人捡来了一个不知来历的黑孩子,故事就此铺开。如今的石屋已残旧不堪,当时还是一笔遗产让其儿子独得一方。那黑孩子终于长大,但生活不幸的经历造成了他的报复心理,作者艾米丽的手笔在此处就充分体现出她那狂野的激情。我想没有这样实际生活的环境,没有压抑心情的生活条件,大概也很难在以后写作中有如此内心的爆发,我们也就欣赏不到因有此而得的名著了。
[attach]1526081[/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27 07:22:18

65,在旅途中对购物总是心怀恐惧,怕行李太重不方便,但这次还真难得一气买了三本书。以前只可看过《简 爱》的英文版,希望还再看看二姐和小妹的英文版。
在参观时看到一组绘画照片,对那个年代的寄宿生活有直接明了的理解,画风有萌哒哒的稚嫩感,能想象以小孩的眼光来看待自已所处的生活。其中有吃饭时的表情;老师上课的动作;男女生居然是这样的校服;她们那个时代也玩打陀罗,有趣。
[attach]1526612[/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28 08:26:59

66,是一首歌曲让我们这些远离英国的人知道了有个斯卡布罗城市,在我的手机中一直存有天籁之誉的莎拉 布莱德曼演唱的《斯卡布罗集市》。在历史上曾因北欧人沿北海南下,与该城做最大的海上贸易,并以此辐射到英国的腹地,那时英王就以立法形式确认了在斯卡布罗市的集市。
后由保罗 西蒙借用了一首英国的老民歌旋律为好莱坞《毕业生》电影配曲而有了这歌,优美的旋律让《斯卡布罗集市》不胫而走。今天就是听着这首歌曲驾车进军斯卡布罗市。
在该城市的最东面有一块延伸入海的半岛,上有一座由罗马人12世纪建立的古城堡,虽已残旧不开,但它的存在也证明了斯卡布罗市在海贸中地位是何等重要。经询问,今天的大贸易集市已不复存在了,但那段历史因此歌而长留在人们的口口传唱中。
[attach]1527288[/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29 23:45:14

68,在斯卡布罗市还去拜访了圣 玛丽教堂,是想临墓奠纪勃朗特三姐妹中最小的,也是在世最短的那位安妮。三姐妹在世之短暂,犹如流星在天空一划而过,如此耀眼却又瞬时陨落。大姐夏洛蒂婚后因妊娠并发症去世,遗憾人间;二姐艾米丽是在哥哥的葬礼当天因悲伤受寒而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小妹安妮体弱,经人建议去海边城市斯卡布罗疗养,想不到在抵达该市的当天就去世了,因而也就埋在了圣 玛丽教堂。
由于赶到教堂时已过了四点,教堂早已闭门,正在担心何处寻得安妮墓地时,一位带着二个小孩的妈妈正经过此处,她挥手一指,那旧碑配新碑的就是。在碑文上注明安妮 勃朗特是小说家也是诗人,享年28岁,在唏嘘太年轻时又惊叹何能有如此的作品。多少给予的安慰是她似乎并不寂寞,碑前放有鲜花。这应该是她遗留人间的魅力所带给她的。
[attach]1528938[/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1-30 22:21:15

69,中国郑和的七下西洋带去了海貿和皇恩浩荡,哥伦布的环球航行发现了新大陆,而库克船长是带着米字旗,为英王开垦了海外最多的殖民地。因库克船长出生在约克郡,而在英国东北部沿海同郡的小城镇惠特比(whitby)是库克船长与太太,及船员们的经常聚集活动的地点,故将此屋改成了库克船长的博物馆。从这张图(5)中可以查看的库克前后三次环走世界,路线的南北向都进入过极圈。在整个南北美洲、奥新、西非和太平洋诸岛都留有了库克的传说,有因殖民而获得的赞美,也有对入侵者的憎恨,是千古流芳还是遗臭万年,自有当地人来评说了。
在展览馆里可以看到库克的手迹,字体非常工整,39岁就能带百来号人的三桅大船行走数万海里,他是一位有极强意志和组织能力的人。因库克的航行带给了西方世界许多外部的信息,其背后也是一部带血的历史,库克最后就是死在与夏威夷群岛的土族人战斗中,人的命运真是会在冥冥之中浮现出因果吗?
[attach]1529735[/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1 22:17:43

70,每个人无论在书本上或电影里大概都知道了吸血者的故事,也能很具体地想到其狰狞的面貌、血红的眼睛和长着獠牙的大口。不管这世界上是否真有吸血的鬼或人,而这一形象已深入人心。在惠特比就有一栋号称是吸血鬼的住家,我们慕名而去,远远望着这残破的建筑,似乎真会相信曾居住过青面獠牙的吸血鬼。确实,这里曾被导演选中作为电影的拍摄场地,阴森森的感觉让人瘆得慌,如配上音响效果,在无人的傍晚真是不敢随意靠近。
自十五世纪的文学因血淋淋的欧洲战场而塑造出了这一吸血鬼形象,多少展示了人的丰富想象性和潜意识中享受自我恐惧的快感。
[attach]1530407[/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2 22:23:20

71,在旅途中,每到一地总会探寻上榜的本地餐厅,求得一尝异国风味,也算是犒劳下自己。但对这次英伦之行的美食却并不抱有期待,深知这不是一个讲究饮食文化的国度,除了在世界上略有名气的英式早餐外,实在没有什么再可以恭维了。在惠特比镇有家被推荐的海鲜餐厅,说其炸鱼和配套的土豆条是英国的最佳。因生活在英联邦多年,对这一英国最普通最大众的食品并无特好印象,既然是自驾且只需拐二个弯就到,那就随意下吧,虽不能说是勉为其难。
付费下单后排了十分钟队,一份热气腾腾的炸鱼土豆条就到手了。金黄色外皮的酥脆和内在饱汁鲜甜的鱼肉,让人尝得蹙眉闭目连连叫好,此时虽烫了嘴也不愿意撒口了,看来英国本土还是有得食啊。
[attach]1531068[/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4 22:38:07

72,长城在国人心目中已是中国的代名词,其蜿蜒万里卧岗临壑如巨龙,二端是高耸的嘉峪关和山海关,吸引了无数外国人来访,自是傲然天下。如果今天告诉你,在英国也有一长城,在历史上所起的防御功能与中国的一样,你是否会惊讶得立刻想一睹其风采?这就是我当初在安排行程时的心情。
英格兰最北面的临海大城市纽卡斯尔(Newcastle)就是英式长城的一端,城市的译意就是新城堡,而这城堡可能就是逐步演变成今天大都市的前身。在照片中的城堡门就如同我们的山海关,其完全按原样修复,它的英文名是Arbeia,在旁的纪念馆里存列了许多被挖掘出来的展品,通过图片和文字,初步知道了这一英式长城建于公元122年,是以当时来视察的罗马最高执政官哈德良(Hadrian)命名的,整个长城东西横卧,总长约八十多英里的长度把英国完全切断成了南北二部,以此来抵御北方之敌。
[attach]1532085[/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5 22:23:53

73,一个英国长城的龙头(纽卡斯尔城)看了还不过瘾,沿着长城的走向我们又朝西驱车三十英里来到了现今保存最好的长城要塞Housesteads Roman Fort,满目的断壁残垣,但依稀还能想象当时的全貌。
当时建造这长城用的材料因地段不同而有石垒的、土堆的,居然还有用草垛造的长城。后来由于罗马的疆土再朝北推,又有了一条略短点的长城Antonine。过后因罗马帝国逐渐衰落而撤离了英国这个行省,长城也就不再被使用了,这与我们的长城在数个朝代都有翻修和加固不同,可见中国的疆土一直是受到外族的威胁。
第一照片是罗马最盛期控制的疆域图,围绕着地中海的橘色都是罗马人的天下。
[attach]1532726[/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6 22:34:39

74,离开了英国的哈德良长城,朝着苏格兰方向疾驶,一路都有留意会出现什么样的边界标志来说明苏格兰与英格兰二个似是而的国家。终于看见了一块蓝底白叉的苏格兰标志和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怎么会没有英格兰标记,驶近时才看到一巨石,朝北刻有苏格兰字样,朝南是英格兰。
历史上的苏格兰和英格兰二国一直是处在若即若离的状态,双方王位者的血统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外人要知晓其中奥妙可不那么容易。在1707年,苏格兰的王子詹姆士六世继承了杀母之仇的英格兰女王王位,成了英格兰的新国王,史称英国詹姆士一世。这来回颠倒的王位继承在东方文化中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王位继承的后果还真不好说是英格兰统一了苏格兰,还是苏格兰被统一了。总之大家都在一个互相间搬不离的岛上,远亲不如近邻,还是和平缔约来得安稳些。
[attach]1533442[/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7 22:40:58

    75,爱丁堡既是苏格兰的首都,也是由英格兰通往苏格兰北部的要冲,在还是二个国家时,爱丁堡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苏格兰王室居住的城堡高高盘踞在一高峰上,周围都是厚厚的城墙,好多樽火炮都搁置在城墙上,虎视眈眈对着可能来犯的英格兰人。这座建有一千年历史的城堡原只是一小礼拜堂,随着战争的需要而逐步演变成今天雄踞一方的坚固城堡,且也是苏格兰人心中骄傲的地方,在多次被毁在英军的炮火后,又再次重建。我们入内参观可以听到许多有关苏格兰王朝的故事,既有儿女情长也有宫廷大臣间的尔虞我诈,同时也深刻了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的爱恨情仇,这是任何一个到访苏格兰者必定要去的地方,是致敬苏格兰的历史。
[attach]1534233[/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8 22:57:49

76,这个十字宫殿(Palace of holyroodhouse)曾居住过一位最传奇的苏格兰女王,观其一生可对欧洲王室的多变有管中窥豹的效果。玛丽因出生地、移居法国、四嫁他人和终成女王,一生的名号不少,但最能被记住的还是玛丽女王这称号。
这座非常有特色的宫殿是女王的父亲詹姆士五世所建,外观豪华,内前庭方正,三层高的楼房其每个层表面饰有古罗马的立柱形式,底层是多立克,中层是爱奥尼,最高层是科林斯式,多变的建筑风格似有暗示其女儿多桀的命运。出生在苏格兰的玛丽自小随母亲回到法国定居,其美丽和聪慧是举世公认,后嫁于法国王子,短时间内公公和丈夫去世,回苏格兰继承王位后因权谋再嫁三任死于非命的丈夫,权术玩多了及坚信天主教而被赶出了苏格兰,躲到表姐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处,却因英女王担心其血缘比她(伊丽莎白一世)更适合继承英格兰王位而被软禁了十九年,但还是以欲夺英王位而遭英女王处死,而玛丽的儿子最终还是继承了英女王的王位,统一了英格兰和苏格兰。
[attach]1534890[/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9 23:15:18

77,秀一下苏格兰的国菜,也是推荐一下这家餐厅的制作和它的店名。
行前知道有一道苏格兰的本地菜肴Haggis (哈革斯),是用羊内脏剁杂碎了与燕麦、洋葱、羊油、盐和各种辛香料搅拌并放入羊胃(或香肠衣)里缝制,然后入高汤烧三个小时,去外层后与土豆泥和芜菁甘蓝泥一起上桌,我再点了一份发祥于苏格兰的威士忌。
真有点难以相信其并不复杂的烹饪,会成如此入味的佳肴,再配有加冰块的威士忌,绝配!
[attach]1535406[/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10 21:55:59

78,这家提供地道的苏格兰国菜"哈革斯"的店名是Greyfriars Bobby ,前一个单词是灰衣士,后一词勃比是一条狗的名字,没猜错,这是一家以狗的名字做自己招聘的餐厅。而就在其餐厅的门前,可以看到一尊狗的铜像,是纪念一条叫勃比的狗,着灰衣的主人在勃比二岁时去世,而勃比此后就守侯在主人任职的教堂前站立了十四年,风雨无阻,期间不断有好心人欲再次领养它,但都不能成功。此事感动了全城的人,大家都为勃比能有如此重情重义的心怀而感到要为它做些什么。在勃比致死在岗位上后,人们在其主人的教堂前为他竖碑立传,在碑文中这样写到:是它的忠诚和奉献给我们人类上了一课。
这教堂也称是灰衣士教堂
这故事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一部由美国人拍摄,发生在日本的一条狗的故事,影片名是八公的故事,非常感人。由此可见人与狗的关系可能是人与动物类中最有感情,甚至超过了某些人与人的关系。
[attach]1535992[/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11 22:23:11

79,爱丁堡大学在英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一所著名的大学,达尔文也是曾就读过此大学。有数据统计在爱丁堡就读大学生和硕士生的城市人口比例是全欧洲最高的。在街上,在景点,在餐厅,在商场我们经常会碰到年轻的男女亚洲学子,有些还是在兼打工,时薪七磅。全世界第一个被成功克隆的多利(dolly) 羊就是在苏格兰,是用细胞核技术将哺乳动物的成熟体细胞培育出一个新个体,当时不但轰动了生物医疗界,我们百姓也跟着津津乐道,人类的器管有再造的可能,人的长命百岁也有望了。照片是爱丁堡的新学院,最后一图是16世纪在苏格兰历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的著名宗教改革家约翰 若克斯,由于他的宣导,让许多苏格兰的有志学子们在世界各地学成后回国开课,让更年轻的苏格兰学子有机会在自己的国土上学习全世界的先进科技。
[attach]1536503[/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12 22:44:03

80,曾看过BBC的一部纪录片,较系统地了解了大不列颠国在18世纪后何以能成为世界最强国,有许多内在因素,而在对外部分是掠夺了海外殖民地的财富,使一个偏安地球一角的岛国能在短时间里崛起,其具体的执行力就是靠英国的皇家海军,当时全国百姓的生活和国家战略物资有80%是由海外运至英国的,海路就是英国的生命线。在图一中能看到在16世纪的英国岛各港口全面对外联络,已成了一海贸大国。在爱丁堡的卡尔顿高地建有一纪念塔,以纪念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海军英雄纳尔逊,他是个骁勇善战的人,在战斗中能亲自跳入敌船以刀剑肉搏,故他是一位独眼独臂的海军上将。在一次最著名的海战中以少胜多,打赢了庞大的法国和西班牙海上联军,就此奠定了英国是海上的强国地位,而他本人死在了这一战场的最后一刻,在得知对方升起白旗时,他割下了头发并戒指请人带给自己的妻子。图6中的文字是感谢皇家海军固守住了(国家的)生命线。
最后三图是在纪念塔上俯瞰爱丁堡全城,和平和富足是来自于强大。
[attach]1537212[/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13 22:33:50

81,《哈利 波特》这本书和以此改编的电影早已成了全世界青少年最迷恋的读物和能安分在影院里的最佳影片。
就在这家以大象为名的咖啡店里,十多年前的一位穷女作家为躲清静,以一杯咖啡泡一日来为自己的小孩写童话故事,不曾料到以后这故事会成为全世界小孩的故事。不但如此,还把我们成年人也扯进了她的故事情节里,成了电影的热心观众。女作家JK 罗琳的一举成名,她所带给大大小小不分年龄段的我们,是都过了一把奇异的幻想性享受,为人们的平淡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也为自己在世界文坛中坐有一位子,当然为此的创收也让人们难以想象。
在参观过爱丁堡,看过爱丁堡的城市建筑和风貌后,相信了《哈利 波特》的故事应该产生在这里,也只能发生在这城中某个建筑群里。
这咖啡店在做生意时也在为非洲大象募捐,店里有许多象的作品,最后一图是一小纸袋,请顾客参与其中,用餐者我也不忘加入一份力量。
[attach]1537785[/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14 21:52:03

82,在爱丁堡的国际机场尽见些双螺旋桨的小飞机,原以为要飞去英国的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属国内航班楼,哪知隔壁去挪威奥斯陆的国际航班飞机也是如此,看来爱丁堡的国际性还有待加强。
在七十年代听过一首流行轻音乐,曲名是《贝尔法斯特》,当时花了点时间才知是地名,以后逐步了解北爱尔兰的状况,也知道了要政府难看的搞武装暴动的新芬党,总之,这是一块不怎么太平的土地。随着信息更多的获得,更知道了这乱是因占全岛人口95%的天主教爱尔兰人与由英国移民的新教徒之间所产生。粗看是宗教矛盾,实质是英国欲用移民来扩展自己的版图,最终搞得爱尔兰岛鸡飞狗跳,前途未卜。
这联想到英国撤离印度时搞了个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同时在中印边境搞了个麦克马洪线,也是让当地人永远有领土之争,让英国可以充当调解人以渔利。97年回归香港后还要有个听证会,明的是关心香港的民主,实际效果是香港至今不宁。
这老牌帝国主义的手段也够阴的。
[attach]1538381[/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15 22:02:49

83,下午四点多,飞机降落在了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机场,急匆匆租了辆车就往百把公里外的巨人路赶,争取明早能见到这一取名就让人好奇的世界著名景点。
第二天清晨终于看到了计有36千根排列整齐的六角形玄武岩石柱,这是世界上同类型中最为壮观的,因火山喷发所造成玄武岩石被海水凝固后的奇景。有想象是巨人追赶而踏出来的脚印,故称巨人路,这让我想起小时看过爱尔兰作家写的《格列佛游记》,其中描写过大人国和小人国的故事,此处的巨人路大概是源于此小说吧。书中的另一动物是犽猢,也就是我们现在大名鼎鼎的雅虎(Yahoo)出处,只是在译音时选了个好看的词雅虎而已。电讯高科技的新名称喜欢用幻想的动物或人物还有一例,诺基亚首先使用的蓝牙技术也是用北欧传说中的生有蓝色牙齿的人物作名称。
新科技首创者们的脑中大概是有魔幻性的,或共鸣于非常类的人和物,好像都有点
[attach]1539090[/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16 21:20:15

84,车子不疾不徐平行着海岸线,美丽的风景时时吸引我们弯进小渔港或曾经的小码头,忽见一位母亲带着小女孩在钓鱼?走近一看是在垂网钓蟹,刚与母女聊了两句,就瞧见水中一小蟹正朝着白色的网兜上爬,兜中之物让它紧追不舍,结果自己成了被追之物,进了小女孩的塑料桶,这一次还逮了两个,高兴得她连忙展示给我看,我也不失时机为她拍摄了因得意而眯起了眼睛的一照。
过后她拿到了停车场给父亲看,又拿回到了垂网处,放生了!
[attach]1539514[/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17 22:16:12

85,爱尔兰岛是在欧洲的最西面,濒临大西洋,地处温带空气又潮湿,在驾车的沿途,随时都可以看到深深浅浅、翠绿无边,这无论是在起伏的缓坡上,还是矗立在海中的砾石表面。
1是一条吊索悬挂在陆地和海岛间,一次最多只能通过八个人,越是通量有限,这悠悠晃晃的就越是让游客们高兴。这也是符合人们对稀少物(或事)有追求的好奇心和过后得手的满足感。
[attach]1540117[/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18 21:40:11

86,在游贝尔法斯特时,有一个必去的地方,那就是坦泰尼克纪念馆,因为贝尔法斯特是坦泰尼克船的诞生地。在20世纪初,全世界最好的造船工艺在英国,最大的造船厂在贝尔法斯特。这馆是在2012年为纪念沉船事件100周年而特别建立的,远远望去就被岸上这巨大的仿船状建筑物所震撼,入内参观时,更是惊叹展馆布置得如此有想象力,有关船的制造过程和工艺介绍又是如此详细,却还让人不枯燥。尤其在后半阶段对沉船事件的过程和解释中,知道了航海有关规则改成了今天的状况。人类大概就是在被不断的灾难中,完善自我的行事规则,坦泰尼克号在客观上就是对航海史新规则制定有最反向的推动力。
展馆中有介绍到造此船用了300多万颗铆钉,当时工艺是烧红后用人工敲打(6),以致整座城市24小时都听到打击声,在船下水那天犹如贝尔法斯特城市嫁女,全城2/3的人都来观看送行。
记得最早看有关坦泰尼克号沉没的电影是英国人拍的《冰海沉船》,故事描述是英式的严谨风格,后来看美国人的《坦泰尼克》电影,浪漫风趣。到了这里才知道沉船事件发生几个星后就有电影发行了,其后也请过幸存者饰主角。相关的电影和电视剧不下几十部,能想象此事在世人心中所造成的冲击和愈后的创伤。
[attach]1540680[/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19 22:20:54

87,移居新西兰后才得知,每年的317日是在新西兰的爱尔兰裔举办圣 帕特里克节的日子,主色调就是绿色。出于好奇的了解才知爱尔兰人在世界上,尤其在美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有十四任美国总统是具有爱尔兰血统,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尼克松、里根、老布什、克林顿,连现任的奥巴马总统也是,至于其他行业具有爱尔兰血统的杰出人才更是数不胜数。
在爱尔兰的历史上,五世纪的圣 帕特里克是位带领爱尔兰人走上信奉基督之路的人,现在的爱尔兰人大都是天主教的信徒。西方社会是以宗教为最高信仰,这位圣 帕特里克理所成为爱尔兰人心中的圣人。
照片中的圣 帕特里克教堂就是爱尔兰的国家教堂,是爱尔兰最神圣的地方。
[attach]1541295[/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20 23:24:58

88,爱尔兰人是从北欧的凯尔特人移居过来的后裔,而首都都伯林就是凯尔特语黑色池塘。是在1922年与英国进行了独立战争后才获得了国家的称号,在与出租车司机聊天谈起对英国和英国人的印象,这位上了岁数的司机非常不屑,虽然爱尔兰语和英语是官方语言,但在家里完全使用爱尔兰语。即时在今天,爱尔兰人也认为北爱尔兰是应该归于爱尔兰的,与英国没有关系。
照片显示的都伯林市熙熙攘攘,街景也蛮漂亮的,一直有看到爱尔兰的国旗和都伯林的市旗飘扬在大街小巷里,爱尔兰人是很有自豪感的民族。
[attach]1541886[/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21 22:16:53

89,板着手指,在爱尔兰这门远房亲戚中实在没有认识什么人,但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最早认得或与之有过关联的外国人倒是有数爱尔兰人,那就是《格列佛游记》的作家乔纳逊 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那时人小还在读幼儿园大班,弄堂口的街角弯处有家小人书摊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大字不识三五个,但对连环画书中的大人国和小人国津津有味,光怪陆离的情节,跌宕起伏的内容和幽默风趣的画面让我倾其钱囊也要看完这套连环画,有趣的故事至今想来也历历在目,此事终身难忘。
在知道都柏林的圣 帕特里克教堂葬有乔纳逊时,就有一定要去祭看下的想法,下列六张照片均是拍摄在教堂里。教堂里的讯看让我对乔纳逊有了更多一点了解,他居然是这家国家级教堂的神职主持,当然也是作家和诗人。图二是葬在教堂某处的标志,图三是他自己写的墓志铭,后三张是他《格列佛游记》三种不同的出版。
[attach]1542387[/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22 22:49:19

90,在爱尔兰旅游,可圈可点的话题很多,曾是南欧洲发展最快的四小龙,也有欧洲的硅谷之誉,但这些离我们外来的旅游者较远,而对爱尔兰的文化特色却是仰慕已久。昨晚去看了一场爱尔兰闻名于世的踢踏舞秀,在一间烛光摇曳的剧场,欢乐的旋律和欢快的舞步让我想起了《坦泰尼克》电影中那三等舱里百姓自娱自乐的场景。在后半场开始了强节奏的踢踏舞,快速的节奏伴和着那踢踏声,全程都沸腾了起来,让台下每一位游客都再次感受到爱尔兰人的热情洋溢、奔放豪爽的性格。
一个美好的夜晚,街上已是华灯初上了。
[attach]1542878[/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6-12-23 23:14:18

91,这个行囊鼓鼓的似再难塞任何东西了,这双鞋也被超负荷折磨得嗤牙咧嘴了,该是回家时候了吗?你看,这好像就是给我的答案了吧。

[attach]1543335[/attach]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7-2-22 14:17:45

题目中所提及的行程近了,有兴趣者吗?
请微信:minshen56
作者: FLYJ0227    时间: 2017-3-2 13:07:47


作者: shi.ding86    时间: 2017-3-10 23:08:30

应该是一次难得的行程。




欢迎光临 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http://bbs.skykiwi.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