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隊中的升遷的確遠較歐洲日本困難。
首先中國傳統重文輕武,宋後更多由文人總督統制兵馬,士兵要升為將帥更困難:第二,中國軍隊人多,一支軍隊往往有「萬」以上編制,大的戰役動輒數萬以至數十萬,不似歐洲、日本軍隊可能只有數千至一萬(例如:battle of Agincourt ,亨利五世軍隊大約8000-10000人;以同一年代明成祖征漠北蒙古,動員兵力是至少五十萬),在數十萬中脫穎而出自然更困難。
此外,中國象棋之迂迴變化空間也遠較國際象棋大,不似國際象棋的步兵方陣很難突破,例如在國際象棋中第一步如果不動兵(pawn)只可移動騎士(knight)。中國象棋在遊戲樹的複雜度(Game Tree Complexity) 達 10 的 150 次方 (Tsao et al., 1991)( based on a branching factor of 38 and an average game length of 95 ply)遠較國際象棋之 10 的 123 次方(Allis, 1994)(based on a branching factor of 35 and an average game length of 80 ply)為高。
在大約10世紀(Marilyn Yalom, Birth of the Chess Queen: A History, 2004),歐洲人把「大維齊爾Vizier وزير」轉為「王后」一方面與歐洲人相對上尊崇女性有關,另一方面顯示隨着歐洲王權集中,不再容許有威脅國王之大貴族出現。(英語中的chess詞源來自波斯的shāh)。
15世紀後期之西班牙,卡斯蒂尼亞女王伊莎貝拉(Isbella)與其夫西班牙阿拉岡國王費迪南,聯合擊潰南部知穆斯林王國格拉納達,完成了為時數百年之久的「再光復運動」(reconquista),亦完成西班牙之統一,在歐洲享負盛名。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亦聞名全歐,法國受「撒利安法典」所限,女性沒有財產繼承權,故並無法國國王為女性,但中世紀法國出現了一個聖女貞德(Joan of Arc)激勵人心,喚起法國民族主義,亦為法國最後在百年戰爭戰勝英國奠定基石。這兩個世紀可謂「第一個女性黃金時代」,雖女性比男性社會水平依然低下,但地位已大大提高。
國際象棋之「國王」King力量遠比中國象棋之將(帥)大,可見中世紀(尤其是早期)之國王角色是大領主,騎士之首。講究騎士精神之尚武,典型例子如獅心王理查(Lion Heart the Richard),親率部隊上聖地參加第三次十字軍。歐洲中世紀之貴族培養著重勇猛,多好狩獵(Hunting)和馬上比武(Tournament),國王多配上盔甲、戰馬上陣殺敵,國王起了身先士卒,激勵士氣的角色和中國的主帥作布陣、統籌、參謀等角色大不相同。因為中國軍隊人數眾多,一切陣法、移動均需依主帥命令。主帥一死,群龍無首,陣法大亂,容易潰敗。
最後國際象棋較多情況出現判和,如King雖沒被Check但亦無步可走,任何情況都無法將死對方(稱為Stalemate,中文譯為欠行),或三次重複同一局面(稱為Threefold repetition)(Fischer versus Petrosian, 1971) ,或重複五十回合無棋被吃,亦無兵移動過(稱為fifty-move rule)(Timman versus Lutz, 1995) ,或雙方協議議和(draw by agreement),反映出西歐講究平衡,不希望一方獨大,分出勝負,很多是權力鬥爭以雙方平手告終(尤其體現在英國),戰爭往往出現不分勝負的平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