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标题: 一枚玩器材党的坦白 [打印本页]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15 13:53:24     标题: 一枚玩器材党的坦白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2-23 10:54 编辑

一开始称自己为器材党,后来有天某高手晒收藏的器材照片,才发现自己其实连器材党都不算,只能算一枚“玩器材党”。以下回顾自己拥有过的“情人”。
入摄影门的第一位情人:Leica X2

自从2014年年初入了这台莱卡便携傻瓜机,从此掉进摄影的火坑,当然从一开始也不能称摄影,都是一些“到此一游”的烂片。Leica X2 只所以让我中毒,是那种特别漂亮的直出色彩(因为我一开始也不会什么修图),很直观的操控(光圈快门都可以直接在转盘上控制)而且外形小巧也很骚。。。好吧,我承认是因为外形骚才入了它。虽然后来慢慢地了解了摄影器材的好坏,这台机子慢慢地也不能满足我拍摄的“变态要求”,但我还是用了它整整1年多才出了。X2 几乎可以说是我入门的第一位老师,因为它的操控,我认识了快门,光圈,ISO这些基本知识,然后可以很容易地在以后拍摄中试验各种想法,而且机子轻巧几乎每天出门都会背着它拍上几张,如果当初入的是单反,那估计早就塞箱底了。因为它在某些性能上的不便,例如机子没有防抖,像素少,镜头是35定焦,高ISO不抬好,对焦超慢(第一位情人被我就这样暴抽的节奏),却让我实实在在地去钻研了一些摄影的方法,也敢于越拍越变态。。。

[attach]1315128[/attach]


[attach]1315133[/attach]

[attach]1315129[/attach]

[attach]1315130[/attach]

[attach]1315131[/attach]


第2位情人:Fujiflim X Pro1
因为过于频繁地折磨第一位“情人”,有一天电池盖就断了。送回德国娘家修了接近3个月(换块破塑料要那么久,早知道那样我就自己502粘了算了),3个月内手痒得不行,于是娶入第2位“情人”,比前任长得更骚,还能换镜头,所以一口气入了18,35,60三个镜头,美其名曰“风景,纪实,人像套装”。用了X Pro1后,我才发现什么是大光圈,什么是高ISO可用,X Pro1色彩完全不逊于莱卡色彩,而且高ISO让手持拍摄夜景完全可行(铁手是第一任练出来的)。心里一爽就把试验的片子丢上摄影高手聚集圣地的网站500px, 第2张渔船的片子居然拿到93分,估计那帮高富帅没见过雾霾和破船吧。然后自我感觉良好的我(脑子进水了),在一个月后就把整套机子镜头卖给了表妹。。。35和60头都还没拿出去拍过。。。

[attach]1315159[/attach]
[attach]1315160[/attach]


第3位情人:Sony A7
一个月后出了装备齐全的富士(连闪光灯手柄指柄啥都有,就那样便宜出给别人,其实我姓雷,名疯),X2还在原厂不回家,怎么办,某天在网上闲逛看到索尼大法,体积小像素高,就入了。。。配了个当时在DXo排名第三的锐到无法挡的索菜55mm,然后小弟就被高像素震惊了(太无知了),原来照片可以放那么大,还很锐利,可以数很多青春痘(直接被模特掌嘴 ),X Pro1一对比就直接被秒杀了。可是索尼的色彩实在是要多丑有多丑了,搞得我当时还去找高手哭述。于是,我被索尼逼着开始练习后期,然后各种诡异的色彩开始出现在我的烂片里面。。。

[attach]1315191[/attach]

[attach]1315192[/attach]

[attach]1315193[/attach]


拥有了索尼A7万能插的特性, 自然而然就入了手动老镜乱插的坑。因为是入门者,就从最便宜的m42卡口玩起,在ebay上面各种被坑蒙拐骗斗智斗勇,收了十几枚太苦玛,梅耶,玛米娅。镜头太多也不是好事,每天选镜头出门能深刻体会到电视剧里面皇帝选妃一样的痛苦(都那么烂咋选啊)。那段时间天天去等老婆下班,所以天天扫街练就了能快速手动对焦的功力 (其实是唬人的,手动还是比自动慢,除非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经过对老镜不停地磨合,终于悟出为什么只有索尼A7能让老镜头复活,一是峰值对焦让老镜在对焦上几乎无懈可击;二是索尼那平淡色调恰恰是中和性,能让老镜发挥各自的特点,太苦玛黄,玛米亚绿,梅耶经典的蓝调都爆发了;三是2400万像素刚刚好满足老镜的解析度,过高了就容易出现画质溃散;四是宽容度高加老镜偏灰的特性可以让画面非常细腻,所以我几乎没有在A7上用过现代的自动对焦镜。现在有了A7R mark2才开始用现代镜(为什么不用老镜,后面聊到A7R mark2再解释)。
[attach]1315433[/attach]

[attach]1315644[/attach]
[attach]1315643[/attach]

[attach]1315645[/attach]

这张日落是A7接了三洋14mm f2.8大灯泡,没有加滤镜,宽容度好直接拉暗部就可以了。在500px 拿了98.9分,差点就进首页。
经过把玩这些老境头(廉价头),然后我就开始思考器材对摄影的影响,是不是一定要用贵的器材才能拍出好片子,用50刀的老镜头不是一样也可以拿到奖吗?所以我慢慢能感觉到摄影高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后面的头比前面的头更重要”。

感觉这样写下去会变成裹脚布又臭又长,我就先简单说说每台机子的使用感受吧, 以后有空再慢慢分开详细地说。

Canon G16
新机到手拍了5张片子就出了,原因是不喜欢佳能涂抹式的画质。

Contax G1
入这个胶片机是因为它的蔡司7剑,剑剑都是独挡一面的利器,不过我只有28/2.8, 45/2, 90/2.8, 转接到A7非常好,因为这几个镜头,我开始停止烧那些vintage老镜头了,画质完全不是在一个级别,感觉可以拼莱卡镜了,就是没有手动对焦环很麻烦。

Sigma DP Merrill 2
口袋里面的中画幅,它让我对画质的理解又上了一层楼,完全碾压A7 的2400万像素,raw色彩还原真实,色调偏暖. 我觉得在低ISO下,它135相机排名可拍第三。当然,对焦和图像处理奇慢,高ISO不可用是致命伤,相机可不能只卖画质。

Sigma DP Quattro 2它虽然比上一代少了点像素,据说是为了高ISO可用把红色绿色的感光器减少了,但锐利度不逊于上一代,整体色调偏冷,对焦稍微快一些,图像处理也快了点,但用来抓拍还是不可能的。如果只论画质,我觉得它可以排第二名。请注意,DP都不是全画幅的。估计泥坑党要批死我了,但是,我说的是无处理的raw,DP的raw光色彩就可以碾压什么D800ED810A7R之类的。那第一名是谁?

RicohGR
森山大道带盐的经典街拍神机,我一直后悔卖了它。因为GR是真正意义的口袋机,可以塞进我的裤袋哦。画质却可以比肩一些中端的残幅单反,对焦很快,操控很简单,Snapshot功能完全是为街拍抓拍设计,总之一句话,你要是玩街拍不玩GR,那你就不是玩街拍。
[attach]1315765[/attach]
[attach]1315764[/attach]

[attach]1315766[/attach]


Leica M8
买它一开始完全是觉得便宜又可以体验下莱卡旁轴的感觉,然后就掉莱卡坑里了。CCD的色彩就是一管毒药,让我欲罢不能。

[attach]1315771[/attach]


X100s
富士的色彩是顶呱呱的,在调色上不逊莱卡(这里是指机内处理的色彩,不是象Sigma DP那样还原真实的色彩),x100s 的画质能和GR一拼,有OVF也很好用,唯一的问题就是对焦比GR慢点,体积大点。用起来没什么感觉也就出了。

Sony a6000
索尼的A6000当初只是为了拍娃买的,对焦和连拍真的是又快又准,10张连拍可以抓准7-8张,这个成功率不比某顶级单反差很多,价格却只有1/7Z左右。这个机子配sONY Zeiss 55mm f1.8, 拍运动人像最好了。因为索尼这一代的机子色彩都偏素,有一点涂抹感,所以拍人像白白嫩嫩模特都爱。后来出了也是觉得有点可惜,因为现在手头的A7r m2拍娃有点吃力。准备入新的a6300了。

Sony A7s
这也是短命机子中的一部,不到一周就出了。原因很简单,用了画质好的,可以数毛的,就没办法用回数头的了。像素太少了,高感强其实没啥用。

Leica M240
某天下班去progear逛,其实是想去卖机子,结果拿了台m240回家。我恨那个sales... 不知道是因为用了CCD,还是因为手里有A7R M2, 总觉得M240的画质一般般,和价钱完全不成正比。入它完全是因为全画幅,高感比CCD好,手头的莱卡镜可以发挥功力了。莱卡CMOS的文件数码味很强,CCD的感觉却很象柯达胶片,可能是因为柯达做的这块CCD吧。而且M240的测光喜欢欠爆,因为都会优先照顾亮部,不管用点测光还是全域测光都一样,所以一开始拍都以为自己操作错误以为拍废片了眼泪直撒。
[attach]1315790[/attach]

[attach]1315791[/attach]

[attach]1315792[/attach]


Sony A7r m2
说了那么多终于到了我心目中135相机的画质机皇,当我说这句话时,估计佳能5DRS粉,泥坑D810粉,莱卡SL粉要出来p我了。我能这样自信地说,自然是网络上各种评比都能找到了,其实SL(感觉SL的对焦是真的快), D750, 6D之类的我都摸过了(不是拥有)感觉一般,之前索尼经常被黑没好镜头,现在有GM镜出了,估计索黑得安静段时间了。在RAW文件,索尼A7系列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现在A7R M2的出来的文件比第一代更加3D POP,色彩饱满,细节更细腻,网上有人说有德味的感觉。我在做后期处理时明显感觉非常轻松。
[attach]1315803[/attach]

[attach]1315800[/attach]

[attach]1315802[/attach]

2年瞎玩了不少机子(其实奥巴OM10和富士XT1也都摸过但没有入就没有放进这个单子里),镜头也不少,就不一一都说了。经过这些折腾,觉得玩器材其实也是一种拍照的动力,因为每次拿到新机就有冲动去扫街试机,在尝试的过程中从一窍不通到研究机子的操作性,画质,文件属性,到镜头的搭配,也算是学习到一点东西。现在玩的东西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在专门玩器材的群里根本算不上啥。烧钱的路太长,且走且珍惜吧。看官们如果想讨论器材(除了单反)可以和小弟聊聊,互相学习。

补充下自己对各大牌子无反相机排名(单反玩得少不敢乱评,但说实话论除了对焦和镜头群现在无反和单反已经没什么太大差距了)。无反现在排第一名肯定是Sony A7r m2 (原本没有GM头时没法完全压过SL,有了GM头,我想不出什么无反能超越它了,请自己谷歌Sony G Master lense 看MTF图);第二是Leica SL (对焦快,可以支持M头,在索尼没出GM头时,最大优势就是它的几个巨大无比的变焦头而已,但价格完全是钱多人傻的定位,机身加镜头的价格可以入宾得的中画幅645Z了);第三我很期待是富士的XPRO2,虽然没用过,但用过XT1的感觉让我觉得这台机子不会差的,尤其是富士特有的感光器技术,去低通不会出现摩尔纹(我用A7Rm2就试过有);第四给莱卡Q和M240;第五富士的xt1xt10系列,索尼的a6000系列;第六松下奥巴的m43系列(感光元件小是硬伤,不是说它们不能用,都是很好的机子,但还是那句话,用了可以数毛的就很难用回数头的)。

作者: mimisa    时间: 2016-2-15 14:17:55

玩器材党的沙发
作者: masterq    时间: 2016-2-15 15:51:23

富士出過28鏡頭嗎?是18餅鏡吧?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15 15:53:03

masterq 发表于 2016-2-15 16:51
富士出過28鏡頭嗎?是18餅鏡吧?

哦对,是那个18饼镜,等效是23mm
作者: [u]nic706    时间: 2016-2-15 18:08:00

翻墻來支持~,,,,,,,,,,,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15 20:42:04

nic706 发表于 2016-2-15 19:08
翻墻來支持~,,,,,,,,,,,

谢谢Nic 老师
作者: yellowS15    时间: 2016-2-17 07:50:58

玩器材是好事,加油努力啊:)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17 09:15:43

yellowS15 发表于 2016-2-17 08:50
玩器材是好事,加油努力啊:)

得开始学习怎么拍照了
作者: eyepad2    时间: 2016-2-17 09:42:33

顶师哥,一直都不知道原来你是比想象中更强大的器材党啊~
作者: 向后看的鱼    时间: 2016-2-17 09:48:16

就看到漫天的$$$飞来飞去的。。。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17 09:51:00

向后看的鱼 发表于 2016-2-17 10:48
就看到漫天的$$$飞来飞去的。。。

我要向鱼老师学习啊,不能老烧机子不学拍照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17 09:52:41

eyepad2 发表于 2016-2-17 10:42
顶师哥,一直都不知道原来你是比想象中更强大的器材党啊~

我去,我们群里的收藏家完全秒杀我啊。。。
作者: 向后看的鱼    时间: 2016-2-17 12:30:33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2-17 10:51
我要向鱼老师学习啊,不能老烧机子不学拍照

鱼老师是不烧器材更不学拍照,只看评测!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17 12:46:01

向后看的鱼 发表于 2016-2-17 13:30
鱼老师是不烧器材更不学拍照,只看评测!


作者: yellowS15    时间: 2016-2-17 17:10:05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2-17 10:15
得开始学习怎么拍照了

你拍的照片不錯啊,去年auckland camera的攝影比赛你不也得前三名嗎?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17 21:34:05

yellowS15 发表于 2016-2-17 18:10
你拍的照片不錯啊,去年auckland camera的攝影比赛你不也得前三名嗎?

您过奖啦,去年我没参加,不过前3名都是好友。
作者: yellowS15    时间: 2016-2-17 23:43:34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2-17 22:34
您过奖啦,去年我没参加,不过前3名都是好友。

啊那我搞錯了不好意思,努力玩器材顺便練一下攝影吧:)
作者: UNICONCEPT    时间: 2016-2-18 09:23:48

很喜欢,尤其是sky tower那一张,器材其实是其次,主要是看拍摄者有没有一双好的眼睛去捕捉不同角度的美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18 09:54:31

yellowS15 发表于 2016-2-18 00:43
啊那我搞錯了不好意思,努力玩器材顺便練一下攝影吧:)

谢谢大神指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18 09:55:04

UNICONCEPT 发表于 2016-2-18 10:23
很喜欢,尤其是sky tower那一张,器材其实是其次,主要是看拍摄者有没有一双好的眼睛去捕捉不同角度的美 ...

谢谢支持。
作者: Sweetland    时间: 2016-2-18 16:27:15

照片都好好看好有意境啊!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18 19:59:38

Sweetland 发表于 2016-2-18 17:27
照片都好好看好有意境啊!

自己感觉都是瞎玩的多,没有系统地拍,所以很谢谢你的支持。
作者: yellowS15    时间: 2016-2-18 21:50:57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2-18 10:54
谢谢大神指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呵呵我才不是大神,我只是一個也喜歡亂拍但更愛亂買器材的人而以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18 22:26:24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2-19 10:56 编辑
yellowS15 发表于 2016-2-18 22:50
呵呵我才不是大神,我只是一個也喜歡亂拍但更愛亂買器材的人而以

您的评测我也看了很多阿哈哈,有机会必须向您学习阿。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19 10:25:32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2-19 11:33 编辑

发现我忘记解释为什么用了Sony A7r mark2后就不玩老镜头了。现在补充一下,因为老镜头的解析度不够,无法满足高像素的数码相机,我自己感觉2400万像素已经是大多数老镜头的极限,不过也有一些优质镜头能突破。老镜头的设计原理(胶片时代),银盐反应可以允许光线斜射到胶片上,但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需要光线直射,所以就会出现老镜的片子边角画质溃散的问题;同时像素太高,紫边问题也会很严重。所以现在那些老镜头都只能压箱底了。

不过我得提一个非常特别的例子,俄头八羽怪(Helios-44-2),居然可以喂饱4200万像素的A7r mark2.这个镜头是当年苏联从东德撤退时把东德蔡司厂整个搬回国后作出来的镜头之一,由于偷了蔡司的设计和原料,所以出来的效果可以与正统蔡司匹敌,不过就是品管极差,经常能看到不良品。我的运气不错淘到好的。镜头拍出来的对比度低,灰调丰富,色彩柔和,背景带有旋转的散景,拍人物和黑白特别细腻。我有另外一支梅耶的胜利之眼,它的散景与八羽怪的散景都是我最爱的。

[attach]1317588[/attach]
[attach]1317589[/attach]



作者: yellowS15    时间: 2016-2-19 22:04:57

本帖最后由 yellowS15 于 2016-2-19 23:06 编辑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2-18 23:26
您的评测我也看了很多阿哈哈,有机会必须向您学习阿。

不要说向我學習,我自己也一大堆東西沒學好,還不敢教人,不過有機會一起喝coffee一起談談相机攝影吧!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19 22:11:42

yellowS15 发表于 2016-2-19 23:04
不要说向我學習,我自己也一大堆東西沒學好,還不敢教人,不過有機會一起喝coffee一起談談相机攝影吧!
...

好呀,那真是我的荣幸。还可以趁机摸摸您的机器。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19 22:48:09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3-2 16:02 编辑

(以下帖子出现的相机图片均摘自网络,其它街拍或城市图片均为本人拍摄)

有朋友问为什么Leica X2性能一般还那么喜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这个机子的全手动设计吧,很适合街拍。机顶2个转盘,一个是快门,一个是光圈,练熟练了基本可以盲操作。这个应该是莱卡设计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非常直接快速手动操作,对街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时候都来不及去慢慢地改变设置,而现在的相机前后两个转轮控制虚拟参数虽然精确,但速度实在太慢,这种情况下物理转盘或者手动光圈环就快了,加上盲操作,也适合隐蔽性拍摄。

[attach]1318129[/attach]
下面是一些快速街拍例子,

迎面走来一家子,为了保证抓住人物动作,直接放大光圈提高快门速度。
[attach]1318130[/attach]


想拍出下雨天人们急冲冲奔跑的情景,直接把快门速度调低。

[attach]1318131[/attach]


为了在暗处保证画质不糊,快速地把快门设置为安全快门。

[attach]1318134[/attach]

为了拍出人流动的感觉,缩小光圈,强制性降低快门速度。

[attach]1318132[/attach]



这个直观物理操作的道理也是同样出现在莱卡M, 富士XT-1这些机子上,操控性是为什么我会比较喜欢这些机子的原因。

作者: Righteousness    时间: 2016-2-20 21:47: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20 22:39:54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3-10 16:04 编辑

上面说了那么多机子,大家可能会发现我玩的便捷机比较多。我的玩机理念之一就是体积要小,越小越爱(其实是我手小hold不住那些巨丑无比的单反)。当然光小不行,内涵(底)也要大,光学素质要让我可以数毛。所以,目前能够完全满足我这些变态要求的,只有理光的便携机GR了。既然上面说了 Leica X2, 那我也说说我最爱的街拍神器GR的一些秘笈吧。

[attach]1318645[/attach] [attach]1318644[/attach]

真正的口袋机,百年不变的“丑”造型,如果把数码GR第一,二,三,四,五代摆在一起,不熟悉的人估计都分辨不太出哪代是哪代。我使用的是四代,五代就是色调变了点,加了wifi, 所以我感觉其实五代完全可以叫4s...

[attach]1333211[/attach](图片摘自无忌论坛)

GR四代是1600万像素APS-C画幅,去低通加底大保证了画质,而且不要小看这支伸出来的小镜头等效28mm f2.8,光学素质可算是牛头,而且高ISO 6400可用。在这些光学基础支撑下,GR 小小机身里的Snapshot加上我隐藏的秘笈才能发挥功力。

Snapshot顾名思义就是快拍,为了抓住瞬间,不用对焦甚至不需要构图的盲拍,它有点象莱卡测距对焦的功能(具体名称怎么叫我忘记了),可以依靠镜头身上的标尺来控制对焦的范围,例如类似超焦距那样光圈f8 3米之外都是清楚的。但GR的Snapshot是电子测距,当你把光圈设定在f8-11, 就会显示对焦范围覆盖到3.5米到无限远。当你站在你要拍摄的对象面前,预估一下距离在3.5米外,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按下快门,直接节约了镜头对焦的时间。

你可能会说很多手动头可以这样设置,没什么出奇的地方,OK, GR最好的一个设计就是在机顶模式转盘加入了3个自定义设置,你可以设置2种不同的对焦范围,比如我是这样设置的,近拍模式光圈f4, 对焦范围是2-4米,在这个范围外能产生些浅景深;全局模式f11, 对焦范围3.5米至无限远,能保证全部都清晰。这样就可以依照你要如何拍摄的需求不断在两个模式间变化,比任何对焦估焦都快(什么D51DX2高速对焦都被干掉了,因为人家不用对焦)。当然,还有一个快门的问题,例如f11,你也要考虑的光线不足时快门的速度,太慢的话,容易糊。在使用自定义设置时,一定要理解设置的目的,所以我在第三个设置里会设定快门优先的追焦模式。这三个自定义模式就是我的秘笈了。如果你这样设置还会miss a moment of photography, then it's your problem, not the GR's.


GR的28焦段,有些人会认为有点广,但我觉得这是扫街最佳的焦段了,因为很多时候当你使用Snapshot盲拍时,你一般都会站在拍摄对象比较近的地方,使用近拍模式的Snapshot, 预计距离后盲拍,保证了对象完全在你的画面里(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用到了21mm去扫街,差点贴人家脸上拍了),而碰到大场景时,也能满足广角视觉的需求。

先上张黑白盲拍数毛片。(尺寸限制,要数毛就直接看我的Flickr https://www.flickr.com/photos/12 ... -72157653654969205/ )

[attach]1318672[/attach]

再来张高ISO 的夜景,raw文件非常好处理,暗部细节随便就能拉出来。

[attach]1318670[/attach]

28镜头从中心到边角都非常锐利。

[attach]1318669[/attach]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20 22:45:33

Righteousness 发表于 2016-2-20 22:47
从lz的照片里,我知道奥克兰一直都很美,只是我没有发现。
lz拍出奥克兰隐藏的美。。。。。 ...

谢谢支持。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22 22:03:01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2-23 10:48 编辑

说过了Ricoh GR, 不得不说它最大的对手X100s, 当年也算是随身机热门之一,但它的设计理念和GR相比完全不是一条道的。GR每个功能按键都是为街拍设计,例如单手操控,Snapshot,自定义转盘等非常经典的设计。而X100s, 就是一个外表协会设计理念。有人说是台小“莱卡”,但我觉得太抬举它了,X100s只是台伪旁轴而已。

[attach]1320400[/attach]
富士单靠这个骚外表就占了不少市场。不过性能上也不错,尤其是那块特别的感光元件,把三色排列打乱来消除摩尔纹真是非常厉害,你想想富士能用这块感光元件横跨整个系列,从xpro1, xe1, xe2, xt-1, xt-10, x100s, x100t, 肯定是有过硬的本事(过硬的牙膏挤了几年挤不出来)。但它的镜头没有GR那么好,最大光圈有点软,对焦速度也有点慢。唯一的优势就是OVF, 还有富士无敌的色彩和胶片模式。富士的Raw文件处理起来比Sony的raw还更舒服,快可以比CCD的片子了。

富士的操控也是非常直观的,类似莱卡的镜头光圈转环和机顶快门转盘都非常好用,加上OVF的确可以当作自动对焦的莱卡用。不过OVF由于是假旁轴所以对焦框不准确,对焦点也不太对。所以当你想用大光圈对焦时,就只能用猜了,或者切换为EVF。富士的手动对焦环感觉也不错,不过只能在EVF里面用。

如果你是外表协会,又不对小红标感冒,想背在身上出去沟仔沟女,那 X100s 或X100t 是最好的街拍随身机选择。(当年小弟外表不行背出去没啥效果只能忍痛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出了它)

[attach]1320155[/attach]
[attach]1320157[/attach]

小弟自己恨喜欢下面这样的风格(类胶片风格)
[attach]1320158[/attach]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23 10:25:45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2-23 16:53 编辑

之前犹豫要不要加入索尼RX100 III的简单评测,后来觉得这个机子也是比较热门的随身机,虽然我没有入它,但也有学到东西,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下。
RX100 三代刚出的时候就把我迷倒,体积比iPhone 6还小,2千万像素感光元件,闪光灯,等效24-70f1.8-2.8大光圈菜丝蓝标加持的牛镜,翻转屏,居然还有弹出式的EVF,这么小的机子几乎集齐相机所有应该有的功能,当时我立刻对索尼设计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对焦速度快,视频功能也杠杠的,简直就是我心目中的梦幻神机。我曾经在我的朋友圈里夸下海口,说它就是Ricoh GR的取代者,最强的口袋机。然后我在网上看了无数的评测做足功课,信心满满地出了GR,去相机店准备邂逅心中女神。。。事实证明,网恋是不靠谱的

关键一点就是底小,虽然像素高,但底小采集光线信息的能力缺陷就暴露无疑,高感到了ISO1600就感觉看不下去了。镜头虽然是24-70变焦头还有大光圈,但在广角端24 F1.8一缩焦段就自动变成F2.8, 所以这个所谓1.8大光圈其实就是个噱头。虽然广角端24表现很好,但一过50,画质就很糟糕。还有那个很骚气的EVF小得可怜,眼睛凑过去三分一眼球露在外面,一不小心就让EVF戳眼了,小弟的眼睛大小绝对正常不是牛眼。


所以,我开始想念我的GR了。。。同时也告诫想入相机的朋友,网红有风险,购买请先摸。

[attach]1320414[/attach]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25 09:14:27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2-25 21:51 编辑

从1913年莱卡第一台相机原型出现到现代,莱卡一直以光学不妥协,工艺不妥协来维持其百年的摄影精髓。作为莱卡的第一代数码相机,虽然有各种瑕疵,但M8的重要性不容否认。小弟手头机子进进出出,唯独无法卖掉M8, 下来我就来聊聊这台胶片风和数码结合的奇葩机子。

[attach]1321857[/attach]

Leica M8 只有1000万像素,很多朋友看到这个可能都会拿出手机来笑M8,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1000万像素,人家可以是APS-H大底, 不管像素多少,底大还是好,Sony A7s 全画幅也才1300万像素。而且关键是这块柯达专门为莱卡设计生产的CCD sensor前面没有任何什么去底通什么防红外线的玻璃,于是用它拍出来的片子非常锐利,细节丰富,色彩饱满,绝对比现在可以放大数毛的cmos sensor好,因为我不能用画质来比较,这里就引用我朋友那天说的一个词来形容,质感好。

[attach]1322541[/attach]

网络上有些评论说M8的白平衡非常不准,色调偏暖红,人物的皮肤都会变得红彤彤,其实这应该是柯达负片的特点,感光元件是柯达设计的,而且加上莱卡镜头偏暖的色彩,就会出现这样独特的类胶片效果。有些人可能不喜欢,但小弟可是被毒得死去活来。
后来M9的感光器色调便改成了偏冷的电影调子,很多莱卡粉都深陷其中,以至后来m240改回莱卡的传统暖调后,m9粉无法接受而一直保留着m9机子。说实话,m240的暖调还是无法和m8的相比,暗部那种象绘画一般充满各种色彩的感觉是cmos无法体现出来的。
[attach]1322539[/attach]

[attach]1322540[/attach]

[attach]1322543[/attach]


M8因为没有过滤红外线的玻璃所以某些时候就会出现黑色变成紫色的问题,于是莱卡都会送给M8购买者两块UV/IR Cut filter 直接装在镜头前面。不过小弟现在没有用滤镜拍也很少碰到变色的问题,人品比较好的缘故吧。m8的最高快门是1/8000秒,这是第一台机械快门能达到这样高速的数码机了,有了它大光圈就可以随便在大白天下乱扫了。不过据说容易坏,M8之后的机子都改成1/4000秒了。

[attach]1322542[/attach]

[attach]1322553[/attach]

M8还要一个必杀的秘笈,这个很少人知道,就是把M8变成小MM (LEICA M MONOCHROM). M8的普通拍摄模式下是输出 8 bit raw, 通过进入services mode, 可以选择输出14bit raw, 从而保留大量的画面细节,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发烧友不舍得卖掉M8的理由。这里是进入无敌模式(有点象魂斗罗)的步骤:

当你进入这个模式时,一旦关机或者进入睡眠模式,再启动时就恢复成普通模式了。

这里是专门解码14bit的链接:http://m8raw2dng.de/


如果朋友们想体验下莱卡旁轴的魅力,又不想花大把银子引起家庭不和,那M8是最好(最便宜)的选择。再配上福伦达的镜头,基本就能达到莱卡光学的七八成功力了。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2-29 08:28:18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2-29 13:44 编辑

[attach]1324747[/attach]

M240, 莱卡大M, 第一台莱卡CMOS感光器相机。这台机子2012年一出来也是褒贬不一,我手头也有一台,所以也来加入对它的评测大军。在2012年,135相机机皇应该是佳能的5D mark3吧,泥坑的D800虽然像素高但整体平衡性不如佳能。而莱卡在用m9, M9P和MM撑了3年后,终于出了M240, 在当年的相机配置来看,不会比佳能泥坑差太多,在性能方面也算是挤进顶级相机的行列。由于色调回归莱卡经典暖调,被热爱M9的莱卡粉各种吐槽,一些大神级的粉(摸过的机器比小弟吃的面包还多)也曾经对比M9 CCD和m240 CMOS后说M9的片子更加通透,M240比较闷,但单纯从分辨率,精细度,高ISO,宽容度等来说M240都是超越了M9, 色调通透感这些主观的感受其实就是仁者见仁。。小弟本人一开始也是非常喜欢M9, 却居然无缘入一台(入相机也是要看缘分的,就跟我一开始说是情人一样),结果从M8直接跳到m240,也开始恋上莱卡的暖调,而冷调我也差不多可以调出类似的样子,所以M9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
[attach]1324746[/attach]


莱卡一般是3年才出一台全新的M, 2012年的机子到了现在自然就感觉各种赶不上时代需求。莱卡以前被称为人文相机是因为它的小巧,但现在又肥又重已经脱离小巧的概念,而且手动对焦其实是无法比自动对焦快,真正去工作的都不会拿着莱卡去干活。所以当我用到现在的A7R mark2后,更觉得m240的定价过于夸张,无法理解莱卡的文化和营销策略。(因为我是干市场营销的,所以总是有些职业病,一边玩器材一边分析各个相机厂商是如何定位和推广他们的机子)后来和一个莱卡粉好友经过大大小小各种争论后,我大概能理解到使用莱卡是不能单纯地与其他相机设备比较参数和配置了。

[attach]1324940[/attach]

[attach]1324939[/attach]


莱卡在现在更象是一个玩物,这种情怀追求的是一种摄影纯净的心境,一种历史的沉淀;它代表的是135相机里的贵族,一个奢侈品牌,好比汽车中手工打造的老式经典汽车,时尚中的Prada Cartier之类的商品;从奢侈,历史沉淀和单纯的摄影这些特点再衍生出一种求精求简不受世俗所动的生活态度,这就是莱卡情怀的精髓。看看莱卡每个宣传影片就可以感受到这种情怀。说了这么多你如果还是不了解的话,我就再简单解释下。。。其实就是可以装B的情怀。


[attach]1324941[/attach]

[attach]1325034[/attach]


当莱卡走小众市场的策略时,手工制作成本非常高就注定了利润最大化是很难达到的目标,但自从莱卡和 松下合作出了不少贴牌机,还有推出了Leica Summarit镜头系列,Leica X,T ,Q和SL系列,这些都看做是莱卡为了生存,进入生产效益和利润最大化的道路,这和原本的莱卡情怀有点背道而驰。但作为热爱莱卡情怀的人们,为了那块可乐标还是会继续烧钱。就象我爱玩器材一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各种乱烧),也算是一种倔强的生活态度吧。

这里加2张A7R mark2的片子来和M240对比一下,同样的地点拍摄。大家看完有什么感觉呢?

[attach]1325032[/attach]

[attach]1325033[/attach]







作者: chang824    时间: 2016-3-1 19:28:51

a6300 要出了........NOOOOO ...我前陣子等不及就入nikon d5500 了~~~~唉ㄚ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1 21:04:34

chang824 发表于 2016-3-1 20:28
a6300 要出了........NOOOOO ...我前陣子等不及就入nikon d5500 了~~~~唉ㄚ

Nikon d5500 应该挺好的吧,对单反没有研究所以不好评价什么,我看最新的D500好像也恨厉害的样子,您要是追求速度这个机子的对焦系统和旗舰D5是一样的,应该恨不错。索尼a6300和a6000配置上其实差不多,多了个4D追焦和400多个对焦点,还有4K, 其他应该都差不多了。
作者: wp7    时间: 2016-3-1 23:24:40

这帖子好 看的我也想买一架GR
唉。。。还是存钱先买Nikon 70-200 :(
作者: chang824    时间: 2016-3-2 05:26:15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3-1 22:04
Nikon d5500 应该挺好的吧,对单反没有研究所以不好评价什么,我看最新的D500好像也恨厉害的样子,您要是 ...

是喔.....好吧.....如果沒有差很多那就好 XD...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2 08:05:09

wp7 发表于 2016-3-2 00:24
这帖子好 看的我也想买一架GR
唉。。。还是存钱先买Nikon 70-200 :(

GR买四代(1600万像素)的就够用了,五代只是多了Wifi。国内买会便宜很多。这边好像都没卖了。入70-200拍人像吗?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2 13:54:49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3-2 14:57 编辑
chang824 发表于 2016-3-2 06:26
是喔.....好吧.....如果沒有差很多那就好 XD...

刚看了a6300的样片,感觉画质和a6000也差不多,高感没有明显的提升。我有点后悔出了a6000. 还是那句话,对焦快的画质一般,画质好的对焦一般。两者都不错的价钱(Nikon D5, Canon 1DX mark2, Leica SL)贵到上天。。。

http://www.dpreview.com/samples/ ... -real-world-samples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2 14:59:28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3-2 17:30 编辑

在一开始我在简评相机时曾经用钱多人傻的定价来形容莱卡SL的性能。自从我去摸了几次真机后,感觉我得收回之前的评价了。现在我的看法是,SL是莱卡进入后数码时代非常重要的一步。至于什么是前数码时代,自然是指M8-M240了。

[attach]1326795[/attach]

[attach]1326796[/attach]
先聊聊莱卡的前数码时代,我所在的小毒群里面有位老前辈,器材之王,他有后宫佳丽三千,全部堆在家里发霉,跟我拿台小玩具到外面乱撒的风格相比真是太低调了。他说,当年刚出数码相机,莱卡的50lux 卖7,8百刀,感觉就跟地摊货一样。那时全世界都以为莱卡不会出数码机,要倒闭了,所以镜头价格跌到底。。。(当然不能排除通货膨胀的原因,莱卡的老东西原来可以 保值的呀)结果莱卡出了M8, 兼容老镜头,莱卡镜头一夜之间复活,价格翻几倍(现在的我捧着贵得要死的莱卡镜真是泪牛满面)。之后莱卡每升级一代M,不管机内的硬件怎么变, 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兼容老镜头,所以到现在的2400万像素的m240, 照样可以接上1960年的镜头用,照样可以调出它的profile来进行机内处理。


正是为了兼容这些老掉牙的镜头,莱卡真是用心良苦地限制自己器材的升级(说出这样无耻的话我可以去给莱卡带盐了)。使用旁轴相机的人,大部分也是老掉牙的(也有一部分买情怀的土豪,和一部分我这样的愣头青),从以前的胶片机用到现在,老花眼还用黄斑对焦已经不行了,我是近视眼其实我也不行,尤其到晚上基本就是盲人,只能用盲拍。所以当Sony出了A7后,那群老头子感动地托着假牙人手入一台便宜又新鲜的索尼,然后回家就把索尼标志贴黑 (我卖了不少索尼的东西,然后和那些买家聊天发现都是莱卡老用户然后出轨索尼)。

或许是莱卡注意到这些用户的“婚外情”,或许莱卡觉得M系列整来整去也整不出什么东西了,或许莱卡不想再当玩物(要当砖家)。于是在后数码时代,Leica T是第一块敲门砖(丢进水里连水花都没有),之后莱卡在2015年推出了一块大砖(水花四贱),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的SL, SL是super large的缩写(Seriously, I am joking)。和单反一样大的机身,巨大无比的镜头,无反的内在单反的体型,反正你如果是单反用户你应该就会很习惯。象我以小为标准的,看到它的第一眼,"Shit"就快脱口而出了,幸好店主阻止了我说“I know, it's big"。我这个人比较八卦所以就跟店主套信息,店主说很多来买SL,都会拿着台索尼的A7系列来tradein, 然后结合我在网上看的SL的片子所得的信息(10个有8个是转M头),我推断主要的SL玩家其实就是那批已经不适应黄斑对焦的老莱卡用户。这批人都是有钱的主,自然无所谓去比较索尼的画质好还是SL的画质好,能让他们清楚对焦,能兼容他们手里一大堆莱卡镜就好(索尼一直无法兼容莱卡镜是硬伤)。

SL的画质虽然无法和Sony A7R Mark2比数毛,但我还是引用好友的话,质感好。SL的色彩比m240更好,更接近电影色调,有点象M9+M240的感觉,而且高iso可用,细节细腻,色彩非常舒服,再配上那只巨大的自动对焦镜,对焦速度快得让人以为是单反旗舰机,而且EVF400万像素非常接近人眼,比索尼的EVF好太多了。最关键的一点是,它兼容所有M镜,T镜,S镜,没有说错,它连中画幅的镜头都可以用。SL把莱卡用镜头增加客户黏性的策略发挥到极致,它保证了如果M,T,S的用户用不了原本的机子了,只要一台SL就可以不需要换镜头系列,而且输出的画质丝毫不差。当然莱卡宣称它是一台专业相机,所以接上它的镜头就可以取代你手上的单反。SL变成是莱卡系列里的万能插,万金油,还能出去外面抢钱抢粮抢女人。而且它是松下设计,融入了日本生产线的高效模式,解决了过去m机生产线成本过高的问题。因此,现在的莱卡以M,SL,S为3条主线,辅以其他小型机贴牌机线,再不惧索尼和其他相机厂家的机海战术,从而开启它真正的后数码时代。



作者: wp7    时间: 2016-3-2 16:42:07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3-2 09:05
GR买四代(1600万像素)的就够用了,五代只是多了Wifi。国内买会便宜很多。这边好像都没卖了。入70-200拍 ...

是的,現在我只有一個50mm拍人像。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2 17:07:36

wp7 发表于 2016-3-2 17:42
是的,現在我只有一個50mm拍人像。

50扫街拍人都很好。70-200拍人像必备。我以前有一只,不过不会拍人就卖了。如果您是专注拍人像,入定焦85也是不错,散景效果比70-200更好。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3 15:20:28

今天才挖到的东西马上就来通知大家,莱卡第一台135数码相机不是M8, 是1996年的S1, 名字咋一看还以为是SL。这个奇怪的机子就跟个方向盘一样,然后让人惊讶的是它的像素居然是2640万像素,解析力达到5140 x 5140, 比现代的机子还牛!!!不过它需要长达三分钟的曝光时间,所以做成这样是让你拿得稳吧。。。

CCD Sensor with 26 mp
File size 76 Mb
5140 x 5140 pix = 44 cm x 44 cm @ 300 dpi
12 bit colourdepth
D-max 3.3
ISO 50

之前卖一万七欧元,只卖了150台,现在便宜了点。。。还是买不起   http://www.ebay.com/itm/Leica-S1 ... :g:l4gAAOSwuAVWwRZL


(图片摘自网络)
[attach]1327605[/attach]

[attach]1327601[/attach]

[attach]1327599[/attach]

[attach]1327603[/attach]

[attach]1327602[/attach]


作者: 开心就好2012    时间: 2016-3-5 13:04:52

写得相当不错!认认真真看完。赞一个!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5 21:39:46

开心就好2012 发表于 2016-3-5 14:04
写得相当不错!认认真真看完。赞一个!

哇,谢谢前辈的支持!
作者: 篮球高手    时间: 2016-3-8 15:58:58


作者: bestfan    时间: 2016-3-8 19:33: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8 20:42:54

bestfan 发表于 2016-3-8 20:33
我觉得认真拍人像必备的是尼康135/2 DC和200/2

每个人喜欢用的焦段不同,我有135定焦头,但觉得挺难控制,200就更难啦。所以还是喜欢85,不用离太远哈哈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8 20:43:19

篮球高手 发表于 2016-3-8 16:58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8 22:18:00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3-8 23:20 编辑

我在上面的帖子有提过索尼无法兼容莱卡镜是硬伤的观点,有很多朋友也有经常问起其原因。之前因为自己有莱卡镜和索尼镜可以测试,经过几轮对比发现莱卡镜在索尼机身上的表现居然没有索菜镜好,中心锐度表现一般,边角有画质溃散,还有紫边出现。一开始的测试结果让我差点把镜头吞下,但莱卡镜一旦接上莱卡机身,马上就露出王者之风,其实这些测试在索尼A7第一代和富士Xpro1刚出的时候就有很多莱卡粉拿着一堆镜头去做了,结果和我的差不多,反正是各种失望和吐槽。后来我翻了很多资料,才发现原来秘密是在sensor前面的那片保护玻璃(一片小玻璃坑了多少莱卡粉去买索尼啊。。。。索尼爽到歪)。

大家都知道当光线从镜头射入时,经过层层镜片矫正到达胶片表面,所以胶片时代的镜头设计依靠计算光到达胶片表面的结果来设计的。到了数码时代,问题就来了,在感光元件前面必须安装一片薄薄的玻璃(什么低通红外线隔离和去低通都是指这片玻璃)保护,而这片玻璃恰恰改变了原来光进入到感光元件的距离,这一点比发丝还细的距离从而导致了光损失和散射的问题。所以莱卡为了让m8能兼容老镜头,不惜血本地装上了0.5mm超薄的感光元件玻璃, 所以我在m8那篇介绍说m8虽然像素少,但画质丝毫不差,因为超薄的玻璃让光损和散射的问题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只可惜m8是残幅,不然它就是最兼容莱卡老镜的数码机了。后来莱卡在最初的m9也运用了这片超薄玻璃,结果问题又来了,玻璃太薄,面积增大的全画幅感光元件让玻璃变得异常脆弱,而且像素高发热问题也让玻璃很容易就受伤(据说有人拿m9去拍星空结果长爆后玻璃也一起爆了,真是no zuo no die)。后来这一部分m9在后来都出现了Sensor污点的问题,莱卡在柯达愿意埋单的情况下为所有出问题的m9都免费更换了感光元件。

而后来的m9系列再没有出现问题,我特意去搜了一下,发现莱卡sensor前面玻璃厚度已经默默地增加到0.7mm(另一种说法是0.8mm - I don't care that), 可能也更换了玻璃材料,然后一直沿用到现在的m240系列都没有问题了。所以现在的莱卡机子虽然没有象m8那样质感,但也勉强能接受,因为机内处理能够把一些小问题解决了。而索尼并没有什么老镜头的历史(虽然买了美能达,但毕竟是后爹,跟后妈蔡司勾搭后就抛弃了小美)为了节约成本,索尼sensor的玻璃厚度是1.5mm, 而索尼自己设计的索菜头都是有把这片玻璃的厚度计算进去,所以画质丝毫不受影响。而接上莱卡镜,那么厚的玻璃等于多了一层挡光的材料,所以光损失,边角画质溃散什么烂问题都出来了。一些不明是非的人立马跳出来说索菜镜头比莱卡镜还好之类的话。。。小弟当年也是其中之一。。。

如果不能脑补玻璃厚度,请看下图。下图左是佳能感光元件玻璃1mm, 图右是m43 感光元件玻璃4mm, 所以以后有人跟你说全画幅的镜头接在残幅画质会变好,那是哄你开心,这么厚的玻璃只能让世界更朦胧美而已。

[attach]1331966[/attach]
如果大家会看MTF图,请看下面的对比图,没有玻璃的话画质从中心到边缘都是一条直线,加了0.5mm的玻璃后边缘画质稍微下降了一些,而加了2mm的玻璃,画质大幅下降。

[attach]1331965[/attach]

这个图是莱卡Summicron 35 f2 ASPH在不同厚度sensor玻璃的表现,最后一张图是4mm的玻璃,那个画质还是别看为好,简直是污辱了莱卡的光学功力啊。而中间那个图是比较接近莱卡镜接索尼机子的画质,勉强可以看,但肯定不如第一张图好。

[attach]1331967[/attach]


网上有大神把索尼的sensor玻璃换成0.5mm厚的,然后接上莱卡镜,Contax Zeiss G镜,所有老镜头都复活了,尤其是G16神之眼,看样片就被那无变形的边缘毒到鬼迷心窍的。但同学们不要认为玻璃改薄了机子就成神机了,改完后你就无法再用索菜那些镜头了,因为索菜的镜头设计,是把1.5mm的玻璃计算在里面的。所以,整形是条不归路。这里是Sony A7 整形大夫的网站, http://kolarivision.com/product/ ... egacy-lens-upgrade/   你要真的去整了,求借小弟摸摸。

作者: wp7    时间: 2016-3-8 23:20:03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3-8 23:18
我在上面的帖子有提过索尼无法兼容莱卡镜是硬伤的观点,有很多朋友也有经常问起其原因。之前因为自己有莱卡 ...

其实不是看得很懂 不过这帖子值得顶上去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9 07:53:46

wp7 发表于 2016-3-9 00:20
其实不是看得很懂 不过这帖子值得顶上去

谢谢支持,可能我没有解释到位。因为索尼的A7系列是无反,具有短法兰距的优势可以接旁轴相机的镜头,所以A7刚出来的时候就很多人去买来接莱卡镜头,以为可以不用买莱卡机子(想省钱)。然后就发现很多广角镜接上后画质都很差(50mm以上的影响会小一点)。所以我上面的主题是解释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关键是在感光元件前面那片去红外线的保护玻璃,玻璃的厚度影响了进光量和进光的角度,厚度越薄影响越小,广角老镜头拍出来的片子画质更好。所以只能用莱卡镜插莱卡机身才能出最好效果。希望这样解释会简单一些。
作者: 篮球高手    时间: 2016-3-9 10:54:21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17 12:26:58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3-17 16:14 编辑

最近比较忙一直没有办法分享些好东西给大家,刚好看到索尼的GM神头已经开始预订了。估计很多朋友看我上面的帖子里面提及的GM镜头都不是太清楚。今天找时间来分享一下索尼的顶级牛头。
当年索尼刚出A7系列时,吹捧的是体积小的全画幅微单,所以设计几支打前阵的镜头(55/1.8, 35/2.8, 24-70/4, 16-35/4, 70-200/4)都是以体积小牺牲光学质量为设计目的,我拥有过4支,因为对它们的表现觉得一般所以出了3支后现在只留着55/1.8,因为它的锐利度暂时还是排在索尼镜头的第一位,性价比算是最好的一支所以卖了不值钱还不如留着。

后来索尼出了A7第二代后,小巧玲珑的画风就变了,第二代的机身就如同一个缩小版的单反,虽然还是算小,但已经比第一代大了不少,而且加入了五轴防抖后机身也重了不少。估计是被很多人批评说镜头质量一般,索尼索性推出了两大可以算是牛头的35/1.4 和微距90/2.8, 当然也配合机身抛弃了以小巧换光学质量的设计原则,因为我无法忍受这样巨型的东西所以也一直没入 (一直在玩各种转接头已经够累了)。

接着在索尼之年,索尼推出了秒杀一切的A7R mark2, 高像素高感高宽容度对索黑各种掌嘴,但是问题来了,之前所有的索菜头,在这台机皇身上都出现了紫边严重的问题,自家镜头喂不饱机皇(请脑补“臣妾做不到”的画面)。虽然蔡司给索尼出了Batis, Loxia都可以满足,还有可以转接其他佳能泥康牛头,但毕竟都不是自家后院的。机皇老出去乱搞乱插始终是一块容易被人揭开的伤疤。索尼为了光学不妥协,在体积上黑到底,推出了镜皇G Master三把巨剑。为什么说巨剑,因为真的太大了,请看下图,已经和单反一样长一样重了。。。

[attach]1338228[/attach]

[attach]1338226[/attach]

说到这里索尼粉会跳出来说,去看看莱卡那块砖SL, 一比索尼还是很小的,但镜头画质已经超越莱卡的SL镜了。的确,在我最开始的帖子有说过,如果没有索尼的GM镜,在我心目中排第一的无反相机应该就是莱卡SL了,而GM镜帮索尼扳回优势。

索尼自己称GM镜是完美光学的表现,完美的散景,完美的细节反差对比,完美的对焦速度,然后放出来的MTF图是让我嘴巴打开好几秒都收不回来。有网友戏称这是天花板级别的镜头,看那些线都基本贴在顶上了,当看线图就可以秒了佳能泥坑同系列的。

24-70/2/8
[attach]1338317[/attach]
85/1.4
[attach]1338319[/attach]
70-200/2.8
[attach]1338318[/attach]

能达到这样水平的光学质量,索尼在GM镜头里面运用了一项黑科技(XA - extreme ASPH)镜片, 极度精细的浮动镜片。换句人话说就是打磨到表面极度光滑的镜片,通过这片镜片光线经过纠正后可以几乎不发生散射地到达目的点。由此来得到完美的光学散景,同时也提升了光学细节。
[attach]1338315[/attach]

[attach]1338316[/attach]

说到这里,佳能粉要反击了,佳能在最新的35/1.4运用的BR 镜片技术通过在镜片中加入一片新材质的镜片矫正蓝光,也是能取得一样的结果。

[attach]1338341[/attach]

光学创新怎么能少了尼康这样的老牌光学大厂,尼康在同年推出的巴掌大小的Nikkor 300/4 PF长焦 ,里面就带有特别设计的PF镜片,通过不同角度的表面打磨把矫正不同光线的镜片合成薄薄的一片,不但提高了光学质量还能减小体积。
[attach]1338377[/attach]

索尼佳能尼康这些特殊镜片的发明都是在减少光线的散射,提高成像质量,佳能和尼康目前只是把新技术运用到一支镜头上,而索尼为了形成全画幅三足鼎立的局势一口气推出最常用的3个焦段,可以看出是志在必得(不好意思把宾得的全画幅K-1给忘了,不过目前的局势宾得也就只能打打酱油)。

索黑们估计也会说索尼花大力气搞出来的镜头也只能和佳能泥坑的光学打成平手,请看官们看看下面这个又给索尼加分的神器,适马E卡口转佳能口自动对焦环,可以无偿实现A7R m2相位对焦追焦眼部识别等等全部对焦功能,原本是给索尼玩家使用适马镜的,现在等于是可以完美转接佳能口的镜头。

[attach]1338379[/attach][attach]1338390[/attach]

佳能用户只能用佳能的新技术,泥坑用户只能用泥坑的技术,索尼用户,想用谁家就用谁家的。佳能35/1.4, 泥坑300/4, 加上自家的GM三镜,蔡司Batis和Loxia,所有最新牛头都揽进后宫,是不是有种皇帝后宫佳丽3千的感觉呢?对了,还有这个神器 --- 莱卡镜头转接自动对焦环,50/0.95也可以自动对焦

[attach]1338391[/attach]

SL哭晕在厕所。。。。。。







这样下去还能好好玩耍吗?富士表示跳过全画幅去搞中画幅,松下说我只搞小底全域摄影和视频。这两个有趣的东西以后再和大家聊聊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24 11:50:39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3-24 15:54 编辑

由于索尼独霸最好的高像素感光元件技术,其他135相机生产厂家纷纷表示不跟索尼拼像素了。有拼画质,拼光学,拼情怀,也有拼剑走偏锋的,或许偏锋在未来很可能成为主流也不一定,松下的全域对焦摄影就很有这个可能性。全域对焦这个名字其实是小弟自己起的,松下官方的说法post-focus 延后对焦。而最初Post-focus的创始先锋却不是松下相机,而是下面这一部Lytro Illum光场相机。

[attach]1343066[/attach]这部Lytro Illum相机的感光元件是1/1.2寸的光场技术的CMOS 带有40Megaray光场解析度,光场技术就是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吸取光从而能够记录全方位的影像细节,意味着它可以记录下画面上任何一个点的对焦和脱焦的细节。听起来很不明觉厉,简单来说就是可以拍完再决定那里要对焦那里要脱焦,要局部对焦还是全部对焦,摄影师可以把拍摄时的想法精简,只要拍下来回家再选择画面对焦就可以了。下面这个网址是光场相机的作品,大家看了自然明白我说的意思。

https://pictures.lytro.com/

这个非常牛B的技术目前还不是非常成熟,这样的相机自然是玩的成分更多一些,因为光场输出的细节太多导致感光元件的像素无法太多,太多了相机读取不了,所以这些照片只有大概5百万像素大小,无法满足印刷或者大屏幕浏览的要求,而改变对焦点也只能在Lytro的软件上才能实现,普通图片浏览是无法作到的,这样的技术可能更适合未来VR的使用,所以最近Lytro出了一台专业级别的全域VR型相机,看官们有兴趣可以自己去它的网站挖料,小弟是数毛党之一就也不多说这台机子了。

在目前的相机界里只数毛不看内在的陋习下,大家都是拼命提高自己的画质,而延后对焦这个技术恰好就是缺画质,于是松下很聪明地把自己的视频优势改造一下推出了画质量更好的延后对焦技术可以输出8百万像素的片子。。。就进步了3百万像素感觉有点汗。。。但也不得不佩服这个创意。如果拍微距的大神应该都知道什么是包围对焦吧,就是对一个小物体拍3张不同对焦位置(一般是前中后)然后合成起来变成超景深的片子。松下就是借鉴了这个想法,然后用它的4k视频技术对一个场景快速地拍下49个区域对焦30fps的片子。这个技术完全就是依赖现在的4K和足够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快到你可以手持的拍摄。

[attach]1343143[/attach]

[attach]1343142[/attach]
http://www.dpreview.com/articles/1244555011/panasonic-post-focus-after-capture-focus-selection-feature

其实这个技术也可以简单来说,就是高速录像,因为4K的画质好,可以把录像的每一针当成一张片子用。所以松下这个延后对焦的技术可以运用到任何可以拍4K的相机。如果以后数据传输可以更快,这个技术就可以用到全画幅的4K相机上。

试着想像一下,拿着这样的相机出去拍,选自己要的场景角度一直录着,然后回家再慢慢挑选自己要的“决定性的瞬间”, 这样的相机会不会改变未来拍摄的习惯。甚至未来可能都不需要外景摄影师这个职业,把相机装在无人机上,控制几台无人机把整个场景里里外外全部录下来,编辑就在家里挑片子就好了。

回到刚才在上面提到的Lytro 这台360全域摄影VR相机,只要画质够好,成本能降到民用级别,体积能作到现在的360相机大小,说不定能颠覆整个摄影理念,引用一句网友的话,“器材越来越智能,未来的作品只谈思想与内容,千万别提技巧。”

[attach]1343165[/attach]

[attach]1343166[/attach]
https://www.lytro.com/immerge











作者: kamenou    时间: 2016-3-26 22:30:08

看来大家都对A7R2有很高的评价呢~
5D3老了之后,期待一下A7R3,哈哈
作者: 李韶晨    时间: 2016-3-27 02:49:33

方便加个微信吗?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27 19:55:22

kamenou 发表于 2016-3-26 23:30
看来大家都对A7R2有很高的评价呢~
5D3老了之后,期待一下A7R3,哈哈

5D3太好用,能撑这么久算很厉害了,5D3的感光元件其实比6D还差。目前听说5D4在像素上不会有太多升级,会在Video上大作文章。如果您是佳能用户就期待5D4吧。索尼A7R2或许能让索尼缓一缓机海战术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27 19:56:35

李韶晨 发表于 2016-3-27 03:49
方便加个微信吗?

谢谢您的关注,我微信没啥东西,都是比较私人的。
作者: kamenou    时间: 2016-3-28 19:48:09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3-27 19:55
5D3太好用,能撑这么久算很厉害了,5D3的感光元件其实比6D还差。目前听说5D4在像素上不会有太多升级,会 ...

刚好原先国内的一堆摄友近来都转索尼大法了,来问问楼主意见。
4月15号我准备南岛游,目前已有镜头是:佳能大白100-400、85/1.2和蔡司21/2.8,正在考虑买个24-70/2.8 II代,这样我就勉强算是全焦段了。
可是看着大家都在转索尼,我也心痒痒,如果我买个A7R2,先买个50/1.8的小饼干用用,不买24-70,好像也还行?
楼主给点建议?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29 08:50:28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3-29 11:46 编辑
kamenou 发表于 2016-3-28 20:48
刚好原先国内的一堆摄友近来都转索尼大法了,来问问楼主意见。
4月15号我准备南岛游,目前已有镜头是:佳 ...

谢谢前辈支持。以我个人的看法,我非常喜欢Sony Zeiss 55mm f1.8这个头,不过它不算是饼干头,饼干头是Sony Zeiss 35mm f2.8. 前辈要去南岛游想必是拍风景较多,这样的话我会推荐Sony Zeiss 16-35mm f4, 这个镜头我也是非常喜欢的,画质从中心到边角都非常锐利,配A7R m2会有点紫边不过后期可以处理掉。55m f1.8这个镜头更适合人文人像,我现在基本就拿它来拍人。索尼的24-70 f4 算是索尼小三元最弱的,只是体积轻巧适合旅游而已,如果追求画质我不推荐入。

前辈如果喜欢定焦头和高画质的配置,可以考虑2只蔡司Batis 系列加一只索蔡-------Zeiss Batis 25mm f2(风景人文兼可,对焦非常快);Sony Zeiss 55mm f1.8 或者Sony Zeiss 35mm f1.4 (体积有点太大我个人不喜欢但画质是无可挑剔);Zeiss Batis 85mm f1.8(人像牛头,索尼出了GM 85mm f1.4但目前价格太贵,相比之下还是蔡司的划算)。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29 22:11:17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3-29 23:24 编辑

记得在上面的帖子里说过画质排名第二的机子是Sigma DP Merrill & Quattro 系列,现在小弟就来聊一聊这两台奇葩机子。
[attach]1346534[/attach]

在2012起的Merrill 一代开始,在4500万像素画质上就可以比拼中画幅了,为什么说比拼中画幅呢?想来想去2012年好像没有多少135相机能达到4500万像素这样级别的画质,在同行里没有得比就只能往上一级比了。Merrill的感光元件只有aps-c尺寸大小,但它却能收集到如此多像素的信息,重点在于它的Foveon 技术。因为现在的CMOS技术在RGB三个颜色的采集上无法做到一个像素同时采集三种颜色,一个像素只能采集到一种颜色信息,这意味着这个像素上的另外两种色彩只能靠周围像素来采集,这样就等于是丢失了很多细节和色彩真实度(糊弄过去),这也是为什么CCD比CMOS的色彩好的原因之一。Sigma的工程师为了解决这一缺陷,脑洞大开地创造了三层CMOS感光元件,每一层收集一种颜色。而每一层的像素是1500万,所以乘以三最终输出了4500万像素的惊人画质。

[attach]1346578[/attach]

当年CMOS 的设计初衷就是要加快数据收集和处理速度,才会抛弃一部分真实信息,而FOVEON的设计等于又回到以前CCD的老路,当然像素是成倍的增加,在保留最大的色彩真实度后比CCD增加更多的画质细节。因为输出的数据非常庞大,造成机器运行极慢。每拍完一张,预览就要等5-6秒,而且对焦也非常慢,我感觉得一秒才能对上。还有因为红绿色的像素收集很多,所以也造成噪点容易出现,ISO一过400就花了。加上奇丑无比的造型,我忍了它2周就卖了,所以也没有样片可以分享给大家。


然后Sigma在2014年推出了2900万像素的Quattro系列,这个系列虽然像素减少三分之一但在画质精细度上也不比D810和A7R差太多,而减少像素的是红绿层,分别减至490万像素,蓝色层保留2000万像素,所以Quattro系列的色调偏冷,不如Merrill保留真实色彩多。但Quattro解决了运行速度(拍完浏览需等2秒),对焦速度(勉强可以拍缓慢的物体)和高ISO(1600可用)的问题。造型上Quattro也做成比较科技感的木刨型。。。这个造型注定必须两只手抓着。



[attach]1346616[/attach]

[attach]1346615[/attach]

后来发现为什么必须两只手抓着拍,因为Sigma DP都没有防抖功能,像素这样高非常容易糊片。所以要么就用三脚架,要么就把快门调到1/250以上(只适用于光线明亮的地方,如果是阴天就把机子捧回家供着吧)   所以Sigma DP只能拍风景或者静物,或者Studio里面固定不动的人物,当时我卖给一个自己有Studio的摄影师,从他的回信可以看出他是被画质毒倒了,而像小弟这样满大街乱窜的风格是早晚会把这机子砸了的。如果要是给相机拍适用性,Sigma DP可以排倒数第二名吧,第一名不知道要给谁,要不黑徕卡一下吧。  帅帅的组长不要打我。。。

从官网截了两张图,看官们数数毛,看不清可以去看 http://www.sigma-global.com/en/cameras/dp-series/gallery/  

[attach]1346613[/attach]

[attach]1346614[/attach]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3-31 09:48:47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3-31 13:00 编辑

之前在聊完莱卡奇葩机子后有提到松下先拍再对焦的视频摄影和富士的中画幅,我个人认为的这两个方向是未来相机发展的方向,一是傻瓜式(智能式)的拍摄方式,二是顶级画质普及化。松下的视频摄影上面已经聊过了,现在我来聊聊富士中画幅。
随着索尼在2013年推出廉价A7推动普及全画幅,各大相机厂家纷纷加入像素之争,一块小小的全画幅感光元件被佳能塞进去5千万像素,要知道之前的中画幅相机也就才5千万像素而已。而首先挑起争端的索尼却只是推出了4200万像素的A7R m2。以索尼一贯的风格会推出6千万7千万的机子虐死对方,但这次索尼却低调了,给出的理由是4200万像素适合数据传输和视频等功能的实现。其实言下之意就是135相机像素之争已经到了极限,再多的像素不会提高画质却会给机身运算造成极大的麻烦。

目前的135相机市场基本被佳能尼康占领,索尼是经过多年的创新和机海战术才勉强用无反杀开一条血路,然后宾得也在今年加入了全画幅(感觉宾得靠情怀是没什么机会的)。而富士在全画幅领域不论在技术还是情怀都无法和对手拼,但富士在以前胶片时代曾经是日本中画幅的霸主之一(另一个是玛米亚),所以既然全画幅玩不过人家,干脆就升一级用自己的优势来虐对手。
[attach]1347591[/attach]

中画幅一直都是属于商业摄影范围的设备,原因在于成本太高,以前的中画幅感光元件是用几块CCD拼起来的,每隔几个月就需要送回原厂做调校来保证几块CCD的色彩和白平衡一致性。而宾得在2014年推出了645Z,运用了5140万的一片成型的CMOS,结果在提高ISO可用性保证高画质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成本,在这里必须感谢索尼大法了,正是索尼提供的CMOS技术让中画幅高高在上的门槛降了下来。当然645z算是中画幅里面的残幅,但小骆驼还是比马大,很多风光摄影师纷纷从泥坑的D800e转向645Z,泥坑基本变备机了。

[attach]1347661[/attach]

基于索尼自己这个技术,我在2016年初看到A7Rm2的发展瓶颈就感觉索尼的风格很可能再次颠覆相机的发展。没想到富士在这次革命中竟然会扮演了先锋的角色。但其实结合这些因素不难看出,富士是最适合打头阵的厂家。一,富士有原先胶片中画幅的技术,包括了镜头技术,镜头技术在中画幅里面非常重要,索尼为什么自己不做中画幅是因为它自己没有镜头技术,而目前世界上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厂家能做中画幅镜头,蔡司,施耐得,富士,宾得(宾得在这方面技术不够好,莱卡也做中画幅残幅,但莱卡高傲的身躯是不会帮别人出镜头的所以排除在外),富士算是唯一可以比拼欧洲光学巨头的日本光学了;二,索尼在感光元件的优势把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也保证了画质的输出;三,由于5千万像素这条中画幅和全画幅的边界已经模糊,全画幅的攻势迫使中画幅必须往更高的像素画质发展, 索尼给飞思XF 100MP后背作出1亿像素的感光元件,而且哈叔也很快会跟进,这样在5千万和 1亿像素之间就出现了产品空白,等于是界于商业和民用之间的发烧友市场细分区域。富士正是看中这个区域准备重拳出击。小弟之前在几个好友的小毒群里曾经说只要成本能降低5年后中画幅会普及,请大家也拭目以待。

从Fujiramors看到的消息,今年富士的中画幅无反系统,很可能将在9月的世界影像博览会上和大家见面。http://xjrumo.com/2016/01/26/fuj ... resented-photokina/

很遗憾小弟自己对富士的胶片中画幅不太了解,只知道6X9和Xpan是富士值得骄傲的机子,收藏家必收的。如果有大神了解,欢迎来这里根大家分享,小弟的板凳已经准备好坐下来学习。


篇外话:小弟这2年折腾了各种无反,最近不断精简器材,只留下莱卡和索尼双修,美起名曰“好好拍照”,但毕竟是不爱情怀爱数毛的人,今天从一位有内幕的好友那里得知富士中画幅很可能在年底上市,激动地班也不上就写了这篇帖子。想必以后会把莱卡出尽投入富士怀抱(其实富士出全画幅也会投靠的,一直怒其不出而已)。下来小弟还是静寂一段时间,拍拍照,聊聊摄影,坐等富士中画幅。感谢大家的支持。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4-1 13:20:37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4-1 15:17 编辑

平民版的蔡司Batis 代替者 - 28mm f2 + 55mm f1.8

小弟在蔡司Batis 系列刚出的时候就被那很高大上的LED显示屏吸引了,结果去年订了一直等到了今年,然后当它到货的时候索尼推出了G Master系列,脑袋一热就把两支头都退了等GM (看来又要等到花儿都谢了)。Zeiss Batis 25mm f2 ($2599)和 85mm f1.8 ($2199)是在光学和体积控制上近乎完美的牛头,尤其是85虽然光圈有点小,但画质和Otus 85 f1.4几乎相差无几,但Batis可是自动对焦镜,索尼的GM 85 在散景上赢了Batis 85但价钱贵了一千刀,而且体积大了三分之一,所以我现在其实有点后悔退了。


[attach]1348610[/attach]

后悔归后悔,在等待GM的漫漫长夜中,看着干燥箱里多余的空间,心里有种空荡荡的感觉,这心理大概很象女人看自己鞋柜包包柜的感觉。我的索尼镜头16-35, 35, 70-200都出手了,现在只留着最爱的55mm f1.8, 虽然有莱卡镜可以转接但没有一个自动对焦的扫街头始终难受。于是,前几天就手痒痒的搞了支28mm f2。所以现在索尼镜头的搭配就变成了28 + 55, 非常接近Batis 25 + 85的组合,这就变成了我心目里蔡司Batis的平民版。

[attach]1348608[/attach]
可能有朋友会说55的焦段 和85比差太多了,我补充一下,这个平民版组合需要一台a6000接55,这样从焦段上算, 55 x 1.5 = 82.5, 这样焦段就非常接近了。残幅接全幅的镜头,在光圈上也会缩小,例如f1.8 会变成2.5左右,但如果你转变一下思路,拿着85出去拍人像是不会经常用最大光圈拍人的(容易一半脸都模糊了),最常用的会是f2.5左右的光圈,那这样当你在a6000上接55mm f1.8时,你就可以一直开最大光圈f1.8拍了,因为a6000 + 55mm f1.8 能产生82.5mm f2.5的效果,加上55mm 这个索尼最锐利的头的成像质量,我不敢说能100%达到Batis 85的效果,但至少有8-9成功力,而且配合a6000超快速的对焦能力,追拍抓拍非常痛快淋漓,之前一直是我拍小孩的最佳搭配。a6000 + 55 价格差不多是$2500多,虽然比Batis 85贵了一点点,但你可以得到接近的画质和对焦的优势。

[attach]1348649[/attach]

Sony 55mm 是索尼最具性价比的镜头之一,看看它和Zeiss Otus 55  对比,再看看价钱,顿时觉得大法是好人。

[attach]1348652[/attach]


下来说说Sony FE 28mm f2 和Batis 25mm f2. 因为Sony 28/2价钱的问题(才$700), 我一直都以为它只是支普通的狗头。虽然网上评测一直说它很好,但也从来都没考虑入它。所以说入镜头这东西就是靠缘分,缘分一到就入了。试了2天,发现它是索尼良心大作,用一个狗头的价格卖一个接近牛头的光学。而且在对比其他28焦段的镜头它的体积真的很小很小很小,几乎和我那些手动老头的大小差不多了。有些人可能会拿它来对比Sony Zeiss 35/2.8, 我也有这个镜头过,但我对35/2.8的体积成像并不会很感动,因为2.8的光圈做成饼干头不是什么难题,而且2.8成像就应该很锐利。而28/2成像基本是没话说,f2有点紫边溢出,但一缩2.2就非常锐利,2.5和 35的2.8基本是不相上下,28mm 比35mm 唯一差的只是在镀膜和对焦速度上。

[attach]1348609[/attach]
对比完Sony Zeiss 35/2.8,再来对比Batis 25mm f2. Batis 25mm 的优势在光圈全开锐利,散景奶油般圆滑,边角变形非常小,3D Pop 和色彩更加浓郁,加上比28大了一大圈的体积,保证了飞快的对焦速度。但这些优势是否值得多付3倍多的价格。28mm可以缩小一级光圈保证成像质量,边角变形可以通过后期自带的profile纠正,散景差一点但其实很少人会用这个焦段拍出好的散景,色彩和对比也可以后期改进,对焦慢一点,但其实比起其他镜头还是很快的(Batis 25/2 和Sony Zeiss 35/2.8应该是索尼镜头里面对焦最快的)。对于一个才700刀的镜头不能要求再多了。
[attach]1348668[/attach]


[attach]1348679[/attach]

[attach]1348678[/attach]


如果有朋友入了A7系列, 在预算有限下又想体验牛头光学,小弟诚心推荐28mm 和 55mm是必入的镜头。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4-1 15:58:14

补充一下:刚看到蜂鸟论坛上胡扎老师的A7R m2的帖子,里面的片子都是SONY FE 28mm和55mm拍的,人家片子比我的更有说服力。大家要了解Sony A7R m2 和这两支镜头可以看这个帖子。http://bbs.fengniao.com/forum/4947715.html
作者: Dr.Shone    时间: 2016-4-8 16:28:16

楼主有没有玩过大法的黑卡 RX100 M3或M4? 我正想出了自己的5D3 换 A7 2,还想再选个卡片,正在理光GR和 大法 RX100之中犹豫不决...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4-8 16:57:06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4-8 18:04 编辑
Dr.Shone 发表于 2016-4-8 17:28
楼主有没有玩过大法的黑卡 RX100 M3或M4? 我正想出了自己的5D3 换 A7 2,还想再选个卡片,正在理光GR和 大 ...

黑卡没买过,但有去试机。我是数毛党所以对黑卡的画质不太满意,毕竟底太小。

我个人的看法是黑卡适合轻装旅游,拍视频,一镜走景点。我觉得黑卡4代的慢速摄影很厉害,还可以4K, 黑卡三其实就缺这两个技能,其他应该都差不多。如果您想性能多适应性强预算又高选黑卡四代挺好,它属于全能机型。我看网络上大部分入黑卡的人都是喜欢它的视频功能,拍照只是一般用而已。

GR II,带WIFI和更好的白平衡,其他大致和上一代差不多。DXO MARK对比后认为新的一代在高感也稍微好一点。GR是专门为街拍而生的机子,不知道您有没有看我上面关于GR的评价,如果您喜欢扫街,GR绝对适合您,画质高感等比黑卡好很多。但它很难做旅游机,我曾经带它去旅游觉得很难做旅游机来用,定焦28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只能拍拍小风景。

您要是喜欢街拍预算又有限,建议入GR 老一代(1600万像素),现在价格非常实惠。要是想要一个变焦头做旅游机预算也有限,就黑卡三代。我觉得这2款机子最新一代价格都有点贵,而画质上并没有比上一代有很大提高。

希望这些能帮到您。
作者: Dr.Shone    时间: 2016-4-9 00:18:23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4-8 16:57
黑卡没买过,但有去试机。我是数毛党所以对黑卡的画质不太满意,毕竟底太小。

我个人的看法是黑卡适合轻 ...

分析的非常详细,帮助颇多,万分感谢!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23 11:26:03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6-23 13:59 编辑

自从上次说不再玩机子后,这几个月居然也能沉静下来,但本性难移,在这期间入手了几个镜头,这里面有2个一直争议不断的镜头,一个标榜现今世界上最好的35mm镜头,一个声称已经超越左边的35镜。
这2个世界上最好的35镜头,就是Sony Zeiss Distagon T* FE 35mm f1.4 (左),Leica Summilux-M ASPH 35mm f1.4 FLE.


[attach]1407488[/attach]


索蔡35/1.4, 全新售价为2740刀,莱卡35LUX FLE,全新售价为7849刀, 从售价上莱卡的35Lux FLE是当之无愧最好(贵)的35镜头。以下是各种对莱卡35Lux FLE各种赞美之词:



好吧,说得好像成仙器了一样。拿着35lux 就跟绝地武士拿到光剑一样,劈遍天下无敌手,这货还贵得要死,要小心翼翼地砍

但是。。。

先放几张索蔡35的片子,大家先感受下。(以下片子都是本人相机直出,没有任何美图秀秀,电脑太破跑不动,求众筹换电脑)

[attach]1407495[/attach]

[attach]1407497[/attach]

[attach]1407496[/attach]

[attach]1407498[/attach]

[attach]1407499[/attach]

Steve huff 原本是一个莱卡粉,但用了索蔡35/1.4后,这棵墙头草立马就转方向了。。。说“For me, it is the absolute best 35mm 1.4 lens I have ever shot with, used or tested when it comes to image quality... It is a beauty of a lens and now takes the title as the best 35mm lens I have tested or used.”  

(待续)







作者: ekuandy    时间: 2016-6-23 21:34:16

好贴~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24 00:06:22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6-24 00:07 编辑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3-31 09:48
之前在聊完莱卡奇葩机子后有提到松下先拍再对焦的视频摄影和富士的中画幅,我个人认为的这两个方向是未来相 ...

今年3月底写了65楼这篇关于富士要出便携型中画幅的文章,一直期待富士的中画幅出来,没想到昨晚(6月22日)哈苏就率先出了这台惊天地泣鬼神的无反中画幅!
[attach]1408125[/attach]

哈苏X1D-50c中画幅无反相机规格:



[attach]1408124[/attach]

[attach]1408126[/attach]

看完这些参数和骚气的外表,你有没有发现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就是便携性。哈苏X1D居然比徕卡的SL体积还小,重量还轻,底还大一圈,3个响亮的耳光啪啪啪地打在徕卡脸上。。。而且14挡的动态范围,16位的色彩,感觉再说下去徕卡要被打晕了。

于是,小弟熬夜看完产品发布会激动地第二天上班就跟新西兰的哈苏代理联系要看样机。代理商一脸茫然,脸上写着“大哥,昨晚才发布的好不好” 。没办法,只有先订一台,然后新西兰的价钱是。。。the body is about 15500.00, the 45mm about 3750.00 and the 90mm about 4450.00, all incld GST. 所以哈苏机身配45镜头(等效35)的总价是19250.



徕卡的SL 机身是11899, 镜头24-90是7699,如果是转接35/1.4镜头也差不多是7849,接24-90头总价是19598, 而转接35头的话总价超2万.


徕卡SL直接被KO了。。。


那位有富士中画幅内幕的朋友又出来说,富士的中画幅更亲民哦亲


作者: bestfan    时间: 2016-6-24 00:22: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24 10:04:47

ekuandy 发表于 2016-6-23 21:34
好贴~

谢谢支持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24 10:05:46

bestfan 发表于 2016-6-24 00:22
哟。。。我刚好有一颗HELIO 44M 58/2的头

哈哈这个头很特别,素质也不错,很好玩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25 00:58:18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6-23 11:26
自从上次说不再玩机子后,这几个月居然也能沉静下来,但本性难移,在这期间入手了几个镜头,这里面有2个一 ...

看完索蔡35再来看几张莱卡35Lux, 最近小弟太忙只有在下班回家路上扫几张,晚上光线不足结果m240有点拖后腿了,当然我的近视眼也让对焦难度加大,所以多数片子都没对准焦。不过我们先看看大体的效果,然后回头看索蔡的片子,是不是有非常不同的感觉?在画质的精细度上索蔡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拍出来的片子找不到什么明显的缺点,而35lux出来的片子虽然画质上无法比拼索蔡,但它仿佛就是电影中的画面,用光影缓缓道出其中的故事。

[attach]1408919[/attach]

[attach]1408922[/attach]

[attach]1408921[/attach]

[attach]1408920[/attach]

尤其在黑白片上,35lux能把1-4米内的物体拍得极为通透,并且灰阶丰富。用“白中白黑中黑”来形容这样的层次感也不为过。而且只要对准焦,软硬适中的锐利度就体现出来了。

[attach]1408923[/attach]

由于在不同机器上对比数毛和色彩似乎有点不太客观,于是我就拿两枚镜头各拍了一张同物体同距离的黑白片来对比。

第一张是索蔡35加A7Rm2 直出,索蔡35得益于A7Rm2的高像素和蔡司的风格,出来的感觉厚重锐利对比强烈(硬邦邦的感觉),放大可以看到花里的纹路,而且背景过渡非常平滑。最大光圈时暗角也比较小。

[attach]1408930[/attach]

第二张是莱卡35lux加m240直出,由于加了橘黄色filter,从而把玫瑰从绿叶中分离出来。放大看锐利度不如索蔡好,但层次更加丰富,尤其有点松散的背景让人感觉更加通透(可能就是器材党喜欢说的空气感吧)更像是人为的作品,而不是完美机器的结果。但暗角比较严重,这点就是萝卜青菜的个人喜好了。


[attach]1408931[/attach]

从这些对比可以看出,为什么很多人都说蔡司的光学素质比莱卡更好,但还是很多人愿意花大价钱买莱卡镜头接莱卡机子,因为莱卡对比蔡司的镜头来看,性能上更加均衡。蔡司对比硬(网上经常说的3D Pop),色彩鲜艳(T镀膜的功劳),拍彩色片子是非常讨喜,但在黑白上,对比强烈似乎就体现不出过度柔滑的灰阶了。在这里我插一句关于福伦达镜头的特点,福伦达镜头都是采用老设计制作的所以它的对比较平色彩比较灰,这样的特性特别适合拍胶片或者黑白。而莱卡镜头介于蔡司和福伦达之间,属于彩色好黑白更好的全能表现。

说了这么多,到底谁是最好的35镜头,其实我相信看官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了,如果只论画质,索蔡35搭配A7Rm2可以输出近乎完美的片子。所以也可以理解为神马Stevehuff那颗墙头草说倒就倒。但是,摄影并非只是数毛的行为,摄影师追求的是片子里面的故事和画面感,莱卡35lux可以成为摄影师身体的一部分,人机合一来刻画出更富有人情味的片子。这就是为什么索尼不断地创造出完美画质的机器,但还是无法将莱卡挤下无反神坛的宝座。不完美,才能更加触动人心。


[attach]1408935[/attach]



作者: bestfan    时间: 2016-6-25 19:23: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25 19:59:30

bestfan 发表于 2016-6-25 19:23
FXT_1088 by 鑫滔 范, 於 Flickr

散景很特别

哇你这片子不错,背景通透油润,主体锐利,色调和对比恰到好处。请问是接什么机子拍的?我喜欢这个镜头能拍出像油画般的感觉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25 20:07:52

补充一张近距离彩色的莱卡35Lux的片子。

[attach]1409408[/attach]

作者: bestfan    时间: 2016-6-25 20:26: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25 20:55:07

bestfan 发表于 2016-6-25 20:26
尼康D700,这个镜头也是听说蛮特别,就去ebay找找,运气好找到一个成色和价格都不错的 ...

尼康能拍出这样的感觉真不错。
作者: bestfan    时间: 2016-6-25 21:22: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25 21:31:18

bestfan 发表于 2016-6-25 21:22
嘿嘿,数码嘛,都会后期一点的

哈哈真棒!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28 14:52:34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6-25 00:58
看完索蔡35再来看几张莱卡35Lux, 最近小弟太忙只有在下班回家路上扫几张,晚上光线不足结果m240有点拖后 ...

上面提到了福伦达35mm f1.4, 找了几张老片子放上来对比下。虽然价格最便宜,但福伦达的光学素质丝毫不差太多。虽然最大光圈比起莱卡蔡司的稍微软一点,对比稍微平一点,但各方面都很均衡。下面3张片子是搭配m240, 最后一张是搭配M8 CCD。

[attach]1411409[/attach]
[attach]1411410[/attach]

[attach]1411411[/attach]

[attach]1411412[/attach]


作者: bestfan    时间: 2016-6-28 20:18: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28 22:44:34

bestfan 发表于 2016-6-28 20:18
35mm我不会用哈哈

35接近人的双眼视角,50接近单眼视角,用35头拍会更多地把周围的环境因素考虑到整体和主体的关系里面,所以会比较难控制。50头我们一般会注重主体的特写,所以比较容易把握到重点。35头是侧重于讲故事,50头是侧重于刻画拍摄的对象。相比35,我更喜欢28视角,28视角被称为舞台视角,好像我们在看舞台剧一样。需要近距离去拍摄,能拍出比较有冲击力的画面,让观众有更多的融入感,好像故事就发生在身边,但难度比35头更高,往往需要追着拍,而且动作要快。
下面几张是28mm拍的。

[attach]1411869[/attach]

[attach]1411870[/attach]

[attach]1411871[/attach]




作者: bestfan    时间: 2016-6-29 19:10: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29 20:34:47

bestfan 发表于 2016-6-29 19:10
我最拿手的焦距是20mm。。。这算是什么视角

那你是风景大师。哈哈
作者: liduff    时间: 2016-6-30 11:54:45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6-24 00:06
今年3月底写了65楼这篇关于富士要出便携型中画幅的文章,一直期待富士的中画幅出来,没想到昨晚(6月22日 ...

那你可能是新西兰第一个拥有的人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30 12:51:33

liduff 发表于 2016-6-30 11:54
那你可能是新西兰第一个拥有的人

不一定啊,已经有long waiting list,很多土豪感兴趣。 我朋友说富士更好更便宜,所以我想等富士的公布了对比下。
作者: liduff    时间: 2016-6-30 13:55:00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6-30 12:51
不一定啊,已经有long waiting list,很多土豪感兴趣。 我朋友说富士更好更便宜,所以我想等富士的公布了 ...

十一月发布 可能要明年了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30 14:13:13

liduff 发表于 2016-6-30 13:55
十一月发布 可能要明年了

开始攒钱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30 14:59:10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6-30 16:07 编辑
enningtang 发表于 2016-6-25 00:58
看完索蔡35再来看几张莱卡35Lux, 最近小弟太忙只有在下班回家路上扫几张,晚上光线不足结果m240有点拖后 ...

有朋友看了那2张拍玫瑰花对比镜头的图片问为何加了橘黄色滤镜就能把花和绿叶色彩分离开。其实用于黑白摄影的滤镜有好几种,学问也很多,象下面图上最常见的有红黄蓝橘绿五种颜色滤镜。小弟在黑白摄影上算是一知半解,所以只能班门弄斧,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
[attach]1413128[/attach]


由于黑白摄影只能用黑白灰来表现一个对象,而对象上的某些色彩相对应的灰度是非常接近的,例如我拍摄玫瑰花时,深红色和深绿色就非常接近。如果让银盐接受到该有的色彩光线,过滤掉干扰性的色彩光线,我们那些伟大的光学祖先就发明和运用了各种颜色的滤镜来过滤光线,让黑白照片层次更加丰富生动。

最基本的5种颜色的滤镜,红,橘,黄,绿,蓝,是如何过滤自然光线中的色彩呢?请看下图。

[attach]1413147[/attach]

用我拍摄的玫瑰花来做例子,我用了橘色滤镜,橘色滤镜把接近蓝色的深绿色灰色调加重,同时过滤掉一部分红色的光线,这样玫瑰花的深红色在灰调里面就变淡了,而绿叶的颜色就变重了,所以花的对比就马上呈现出来。

[attach]1413169[/attach] (加滤镜) [attach]1413168[/attach]  (无滤镜)

当明白了这些关系,就可以知道如何运用不同颜色的滤镜了。
红色,橘色,黄色,都是可以过滤掉红色到黄色的光线,所以红色到黄色会变浅,而绿色到蓝色会变深,在这三种暖色滤镜里面红色滤镜输出的对比最强,橘色其次,最弱是黄色。而且黄色又有点靠近冷色系里面的绿色,所以黄色可以轻微提高整个画面的冷暖对比,又不会破坏整体感,是大多数黑白摄影师和初学者的最爱。 而橘色比黄色输出的对比更深一点,可以把冷暖对比的主体更加突出,所以很多人像摄影师会喜欢用橘色。而红色对比非常强烈,可以把蓝天变成黑色,把沙滩变成白色,在某些场景可以使用,但大多数时候会让你挠头。

绿色,蓝色,作为冷色滤镜可以过滤掉冷色调的光线,例如,绿叶,蓝天会变成浅灰色。在拍摄一些有绿色背景的微距,可以把主体加重,把绿色背景浅化掉。蓝色滤镜和它的对立面红色滤镜一样,运用的地方非常少,一般都是为了对比强烈的特殊效果,比如拍摄蓝天大海中间的一根孤木,蓝色滤镜可以把海天一色变成白蒙蒙的背景,黑色的木头就会特别突出。这样极简风格的片子我没机会拍,所以请各位看官自己想像一下就好了。

有些人会说在Light Room里面也有这样滤镜的风格,说实话小弟早就试过,电脑里面的数码风格化完全不能和拍摄前加滤镜相比,首先在画质上会丢失很多细节,其次数码处理达不到物理滤镜的效果,就象一个片子里面很黑的地方你非要拉成白色,效果肯定不好看了。

这5种滤镜掌握好会让黑白摄影更加好玩,各位不要掉坑里去哦。



作者: bestfan    时间: 2016-6-30 17:33: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30 20:57:46

bestfan 发表于 2016-6-30 17:33
哎,我还是喜欢蔡司的15/2.8

风景都是越广越好啦,后期还可以调整。我扫街的不一样了。不过美国有位纪实摄影师一直用21mm扫街,他挺厉害的。
作者: bestfan    时间: 2016-6-30 22:21: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6-30 23:15:50

bestfan 发表于 2016-6-30 22:21
扫街蛮难拍的,很难拍到想要的主题

广角会把太多原素都包括在一个画面里面,比较难表述一个故事。
作者: DanteSaw    时间: 2016-7-1 15:37:52

其实你拍的东西,完全还不需要和器材扯上勾。什么广角把太多元素包在一个画面里面,难以表述一个故事,你这样说,那我觉得你肯定没看过Sebastiao Salgado。所以器材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莱卡,哈苏,和你其实并没什么关系,你选一会用的焦段用好它就行了。

我逛无忌多年,最烦的就是一种器材党,某某家出了个新器材就高潮了,然后各种吹,自己吹完了还不够,跑到别的版吵架。要么就是你发个照片,一帮人问你什么器材,你说尼康,下面就开始聊尼康,然后开始佳能党跑过来开骂了。

我说真的,你拍的东西真的很一般,我猜大概十个用莱卡的,9个人拍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主题就三个,老人,红绿灯,街角
作者: enningtang    时间: 2016-7-1 16:38:13

本帖最后由 enningtang 于 2016-7-1 16:46 编辑
DanteSaw 发表于 2016-7-1 15:37
其实你拍的东西,完全还不需要和器材扯上勾。什么广角把太多元素包在一个画面里面,难以表述一个故事,你这 ...

我从头到尾都没说我拍的好,但我觉得你这位逛无忌多年的大湿肯定是拍的最棒的。哈哈。




欢迎光临 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http://bbs.skykiwi.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