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标题:
新西兰地震:多发但伤亡小
[打印本页]
作者:
FE304
时间:
2013-7-26 18:44:24
标题:
新西兰地震:多发但伤亡小
新西兰地震:多发但伤亡小
每次中国的新闻媒体只要播发了新西兰发生地震的新闻,生活在新西兰的华人就能接到来自中国的家人朋友们的电话、短信、微信或者电子邮件问候。他们远在中国,对新西兰的情况不了解,每次看到地震的新闻后难免担忧。笔者特别查了一下资料,简单介绍一下新西兰的地震情况,只要对新西兰的地震多一点了解,就不至于惊慌,还可以宽慰中国的家人和朋友们。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和日本一样,属于一个火山和地震多发的国家,每年发生
14000
多次地震,平均每天都要发生
40
多次地震。新西兰的部分国土本身就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后冒出海平面形成,因此,做为在地震中形成的岛屿,新西兰频频发生地震属于正常现象,完全不用担心。虽然地震频繁,但绝大多数地震都是小地震,超过
5
级以上的地震很少,每年只有
20
次左右。
由于地震频发,新西兰的所有建筑都有抗震设计。大部分民居都是欧式传统的木框架建筑,一层的瓦房和二层的小楼居多,
3
层及以上的高楼很少。只有在市中心区域才可以看到
6
层以上的高楼(洋人把高层建筑叫
TOWER
,塔)。在建材方面,新西兰的房屋以木屋最为常见,比例在一半以上。砖房、砖混、混凝土和钢架结构的房屋数量不多。很多外表看上去是砖房的建筑,实际上砖墙往往只是外在的装饰,并不起承重的作用,真正承重的是里面的木框架。这样的砖墙不但不承重,反而需要用铁构件固定在里面的木框架上,防止砖墙倒塌。木结构房屋的抗震性比砖混结构好很多,遭到地震破坏的木屋可能会歪歪扭扭,被严重破坏,但不至于坍塌。而没有抗震设计的砖混结构的房屋在遇到地震时往往会彻底坍塌,
2008
年中国汶川地震时大量学校彻底坍塌就是例子。只要房屋不坍塌,里面的人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存活下来,死于地震的人就会很少。
新西兰自
1840
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后,发生过的严重地震和死亡人数参见下表:
日期
地点
地震级别
死亡人数
1843
年
7
月
8
日
Toaroa 7.6
级
2
人
1848
年
10
月
16
日
Blenheim 7.4
级
3
人
1855
年
1
月
23
日
Wairarapa 8.2
级
9
人
1869
年
6
月
5
日
基督城
5.7
级
1888
年
9
月
1
日
Lewis 7
级
1901
年
11
月
16
日
Cheviot 6.8
级
1
人
1929
年
3
月
9
日
Arthur 7
级
1929
年
6
月
17
日
Murchison 7.3
级
17
人
1931
年
2
月
3
日
Napier 7.4
级
256
人
1934
年
3
月
5
日
Pahiatua 7.2
级
2
人
1942
年
6
月
24
日
Masterton 6.5
级
1942
年
8
月
1
日
Masterton 6.8
级
1
人
1968
年
5
月
24
日
In angahua 6.7
级
2
人
1987
年
3
月
2
日
Edgecumbe 6.1
级
2007
年
12
月
20
日
Gisborne 6.7
级
2009
年
7
月
15
日
Dusky Sound
2010
年
9
月
4
日
Darfield 7.1
级
2011
年
2
月
22
日
基督城
6.3
级
185
人
2011
年
6
月
13
日
基督城
6.4
级
1
人
2012
年
7
月
3
日
Taranaki Bight 7.1
级
2013
年
7
月
21
日
库克海峡
6.5
级
可以看出,过去
170
多年,新西兰一共发生了
21
次强烈地震。地震次数虽然多,死亡人数却很少,只有
479
人,平均每年只有
3
人死于地震。
479
个死难者中,绝大部分是死于
1931
年的
Napier
地震(死亡
256
人),和
2011
年的基督城地震(
185
人)。其中
2011
年基督城地震中的
185
个死难者,有
115
人是死于坍塌的电信大楼(
Canterbury Television
)。该大楼建于
1990
年初,高
7
层,由于设计中的存在问题,以及在2010年的基督城大地震后的检查中出现疏失,没有发现大楼存在的严重危险,继续正常使用,结果在2011年的大地震中彻底坍塌,酿成惨剧。
新西兰的大城市只有以下四个:奥克兰(人口
150
万)、基督城(人口
38
万)、惠灵顿(
30
万)、汉密尔顿(
30
万)。这四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大约为
250
万,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在新西兰的华人数量大约有
15
万人,主要聚集在上述四个大城市中,尤其以奥克兰市的华人为最多,据估计大概有十万之众。在这四个华人聚集的城市中,奥克兰、汉密尔顿较少发生地震,风险较低。基督城距离地震带很近,是地震高发区,风险较高。风险最大的是惠灵顿,正好处于地震带上。由此估计,新西兰的绝大部分华人——大约
12
万人——都在地震低发的区域生活,只有
2
、
3
万华人生活在地震高发区域。
基督城地震和前几天的惠灵顿地震后,引发了华人对普通家庭平时是否要做抗震准备的讨论。有人说家家都应该储备饮用水、饼干和罐头之类耐储藏的食品以及帐篷、毛毯等急救物资,一旦发生地震等突发事件,可以用来救急。也有人说没必要风声鹤唳,因为即使饮用水、饼干和罐头之类耐储藏的食品也有保质期,年而半载之后需要更新。而大地震十年八年才发生一次,储备急救物资太麻烦,真发生地震了自己家中储备的那点急救物资也排不上大用场。
想想也是,新西兰
170
年来只有
479
人死于地震,平均每年不到
3
人。而普普通通一个
3
天或者
4
天的小假期,都要有几个人死于车祸,每年死于车祸的人何止
30
、
50
人?要说预防灾难、保护生命,平时小心驾驶、注意交通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地震,真的不必恐慌
作者:
colazero
时间:
2013-7-26 19:02:00
那是因为NZ 人少
作者:
假装多好
时间:
2013-7-26 19:06:06
还是存点饮用水吧,反正每周都买矿泉水的。
欢迎光临 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http://bbs.skykiwi.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