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标题: 圣诞节快乐!世界的十分美丽,其中九分在耶路撒冷! [打印本页]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4 17:38:17     标题: 圣诞节快乐!世界的十分美丽,其中九分在耶路撒冷!

原创:悄悄话

序:
       一直很欣赏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亚非之旅]中的一段文字:“人的生命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时间在怎么长,也就百来岁吧。延长余地不大,但空间就不一样了,伸缩的范围可以非常悬殊。因此,生命质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与空间有关。” 不知何时喜欢上旅行,用自己的两脚去触及这个充满活力的星球,用自己的双眼去探寻这充满神秘的星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个充满欢乐和忧伤的星球。。。。。。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里的新的元素也大多来自旅行。

       很幸运近几年的旅程中都能与悄悄话一家人结伴而行,使我对于旅行有了全新的理解及感触,让生命变得更加生动与精彩,无言感激!当然,也要感谢我太太,那怕旅途再危险,再艰苦亦不舍不弃,相伴左右。

       最后感谢SKY色驴版的朋友们,从你们的文字和镜头里我感受到风景的美丽和人性的魅力。

       今年春节我们涉足了以色列和埃及这两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经悄悄话同意再次把她的游记转发到SKY上,希望对今后你们的旅行能有所帮助。此篇游记图文并茂,历史感厚重,大家可能需要用更多的人文眼光去阅读才能了解古埃及文明的辉煌和现代文明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8-12-26 04:17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4 17:39:57

.
.
         

       在这样一个夜晚,这样一个背景音乐中,让我悠悠地叙述这样一个难以讲述的心里体验,过往4个月里,仅仅为了13天的行程,我竟然快速的走进了4000年的时光。

          14人,如同阿里巴巴40大盗一般,芝麻开门芝麻开门,少时故事的暗语,竟然叩开了一个金灿灿的时光涵洞,耀眼的精神财富,血腥的尸骨和无数的幽灵,我被牢牢的吸附吞噬,越陷越深,挣扎与享受,交织混杂。。。。

         这是一次偶然的旅行,我的准备是如此的匆忙,我们直扑上去的是人类最悠久的历史文化,人类心灵上最繁杂最伤痛最交织不清的地方。

         以我旅行的经历,我不会轻易迈步前往那些历史悠久且人文故事丰富的地方, 因为旅行在那里, 挑战的是我们的文化底蕴, 考验的是我们的知识结构。 我可以预见到一路上那种吃力, 非体力上而是理解上的, 进而导致审美疲劳, 导致最终的结局---旅行成为一种仅仅是花钱,仅仅是一种时尚消费。  


         我们增长了怎样的见识? 我们学习到了什麽? 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迪? 最终我们有了怎样的思考?



[wmv=360,70,1]http://218.30.21.253:8081/music1/Karajan__Albinoni__Adagio_in_g_minor.mp3[/wmv]

背景音乐:阿尔比诺尼的柔板
下载地址:http://218.30.21.253:8081/music1 ... agio_in_g_minor.mp3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23 03:08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4 17:55:36

.
.
                              跨越公元的界碑------追赶以色列埃及的世纪脚步
                              

                                             (一)我与以色列喃喃私语
                                                           
                                                   
                                                            前言



                   上帝啊, 在你的水面上是否可以看到我的小小涟漪……
                   耶路撒冷,在所罗门圣殿的墙基当中,我存放了与上帝的小秘密……
                   摩西啊,在星空闪烁的寒冷月夜,在金红的西奈山峦上, 你是否看到了我的足迹…
                   列位法老,在日出的尼罗河畔,在金字塔在神庙,你们能否看到我掀起的尘埃…
                   拉美西斯二世啊:在阿布辛贝勒的月夜里,您是否看到我那双找寻你的眼睛…
                   娜法塔瑞,  在卢克索的西岸, 你是否可以感受到我与你失之交臂的伤楚…
                   埃赫那顿啊,在卡纳克神庙里,你是否感受到我苦苦搜寻你的用心……
  .................


             2006年的那个春节,我就是这样跨越公元的界碑, 顺着时光倒行在上帝的圣地,一直行走到阿蒙拉的属地。



                                                           (一)准备阶段
         一直觉得任何旅行都需要必要的准备, 准备工作决定着旅行当中的收获程度, 起码我们需要清楚要去看什么,哪些是值得期待的?

         2005年11月约旦安曼的几声爆炸,炸飞了我们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的旅行计划,调转航线目光落到埃及,“将以色列带上”,我们按照地图上的位置想当然的有了带上以色列的野心。

         春节假期12天左右,因此线路需要好好的谋划。如何取舍?这需要适当了解埃及和以色列的历史,需要选择重点,因此我开始了阅读:《失落的文明》---耶路撒冷、法老的领地、拉美西斯二世,同时还有《犹太人之谜》、《十字军东征》,我要在确定行程前阅读完成。

        适才发现我们的学生时代,课堂里的世界历史知识是如此的浅薄,适才发现我们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文明历史,于是“世界”就是这样向四面八方扩散着,于是人类各种文化、各种民族就是这样从四面八方拥挤到一个月时间里,我窒息,如同尼罗河水泛滥我要崩溃。

         慢慢地我在法老的领地里找到了平衡,慢慢地我在考古的一个个偶然发现中找到了轻松,当我趟过埃及,上岸以色列,来到耶路撒冷,我看到了频繁交织的战争,看到了残暴的血腥,看到了圣地上如同叠罗汉一般的精神占领,但是始终一个坚守信念的幽灵固执的守望着这片土地,经历了千百年的流离失所,最终遵守着与上帝的律法,回到上帝“应允的家园”。而这些密密麻麻的历史过程,考验着我的记忆,那些频繁出现的民族、文化、宗教都是以战争的形式进行着交往,如同圣经记载的那样,他们都是兄弟相争,他们以战争的形式确认着血缘。而在这当中我看不到中华的踪迹,这几千年来我们与世界只有细长的丝绸之路连接,我们与世界的血脉如此纤细,可以想象获得怎样的营养?

        伴随着大量的阅读,在年底繁复的工作之外,我要花费脑力心力完成这样一次非同寻常的旅程设计,要对市场进行了解,要讨价还价,要尽可能的满足大家的愿望….不断传来令人担心的消息:因为以色列与阿拉伯的敌对关系,有人从以色列进入埃及时被拒绝入境,而从埃及进入以色列安检很繁杂浪费时间,到底怎样的以色列埃及顺序?是不是这样的线路不可行?从圣经旧约的记载,犹太人与埃及联系密切,从历史的的角度上看,从现代犹太复国以色列的历程上看,我们这次旅程所选择的国家是不可分割的,而我们正在做的旅行是目前大陆和香港旅行社从没有做过的-----以色列并埃及团队旅游。

        行程线路、价格、时间,征求团友的意见,反馈信息。。。,团员们对最初的报价普遍反映偏高,而费用的关键是机票的价格,旅行线路的关键是航线的起始与返回地。幸亏朋友杨杨在购买机票上贡献非常,实现了最合理的航线,同时旅游费用得到了控制。剩下的就是以色列签证的问题,因为没有开放旅游签证,我们一行需要办理商务签证,而团里的三个孩子就成为悬念,特别是一个4岁的孩子,怎样都不会是商务考察吧?!因为犹太教义上超过9人就视为团体,13个伙伴要分成为两批申请签证。

        与此同时,以色列那一边沙龙突发脑溢血入院昏迷不醒,特拉维夫发生人体爆炸,1月25日巴勒斯坦大选,伊朗频频对以色列发动伊斯兰教义上的南征动员令,莫非内贾德想成为21世纪的萨拉丁? 我心里隐约觉得一个时代将要结束了,那些奠定以色列复国的灵魂人物的时代结束了,按照圣经的轨迹,以色列的前途将是怎样?

       圣诞节、元旦,一个个节日拖延着签证的结果。等待,焦虑……

        终于在1月18日签证全部完成,可以上路了出发了.

       我们克服了多少困难实现这个线路的规划,当一切不可能成为事实的时候,快乐被成倍的放大。因此更加期待耶路撒冷,期待西奈山,期待金字塔,期待尼罗河摇篮里的古埃及……


出境与入境
        香港时间1月24日晚20:55乘坐以航航班出发,直飞特拉维夫,当地时间凌晨04:10到达。

        24日下午18:00来到香港机场以航登录处,与其他航空公司登录处有所不同,这里的隔离区大范围的用蓝色的布条圈护,经观察即使是以色列公民照例需要开箱检查所带物品。在说明了我们是一个团队后,一个中文流利的以色列检察官首先要求检查领队石慧小姐,同时一个女检察官挑选检查可以英文交流的张彤女士,他们两个同时如同审问一般需要回答很多问题,诸如你为什麽前往以色列?是谁发起的? 你们是怎样认识的? 行李是否当天打包?是否有人拖带物品? 到了以色列你们住在哪里? 逗留多少天?等等。

        看到我们持商务签证集体旅游时,他们有些疑惑,甚至打电话给北京的签证官:“为什麽商务签证是个旅行团?”对方回答“他们有一些商务考察”……在一旁的我们有些紧张,有团友甚至担心被拒绝登机,有人分析不可能,因为经济损失将是航空公司必须考虑的后果……

        就这样电话、问话整整40分钟,终于可以放行了,团队的其他成员陆续被检查与回答问题,但是时间压缩了,问题也省略成为安全建议,诸如“不要为他人携带物品”……但是有一点是必需的,托运的行李不能上锁,航空公司随时开箱检查。对这些安全措施大家都很配合,虽然箱子里有金钱照相器材和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



    大范围的隔离区,以色列国民依然需要严格检查






        登上飞机,与以往乘坐国际航班有所不同,这班飞机上的乘客多数都是穿着黑色服装,有些男士头顶犹太教的小帽子,一些帽子用中国女人各色的发卡固定着,有几个男人蓄着胡子身着黑色的长大衣带着黑色的礼帽,那是正统犹太教徒的标志,女士们也是极地长裙。他们大多没有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一下凝重起来,坐在那里仰望着他们安放行李时的一张张面孔,一下联想起二次大战时那些残忍的大屠杀,他们必定是那些幸存者的后代,我似乎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伤痛。一个坚韧惨烈的民族就是以这样一个方式,开启了我对他的认识。



       飞行一段时间,发现以色列安全官与我们同行,于是在飞机的过道上开始攀谈。他的中文名字是龙飞,曾经在四川大学学习中文,现在以航北京办事处工作。对于安检的程序他解释:中国有很多劳工在以色列滞留不回,还有一些安全上的考虑,毕竟以色列的航空没有发生过人体爆炸的事故,所以他们必须谨慎。

        我们这样攀谈时,身后座位上的外国人也冒出了一句中文,大家很是兴奋,原来周围还有人会讲中文。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20:13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4 21:11:24     标题: 圣诞节来临,重温以,巴游记,祝大家圣诞快乐!

                                        第一站    特拉维夫-----国家从这里起步
   

        当地时间凌晨3:30分到达特拉维夫机场,空中降落的过程中观察地面,灯光点点的街道上极少看到流动的光影,城市还在睡梦当中。随着机舱里特有的掌声,飞机平稳的着陆,我便深深的体会到犹太民族在这细节中流露出来的最大期盼-------和平与安全。

        特拉维夫国际机场以开国元首本古里安命名,1998年计划时,正处于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严重暴动时期,因此这个工程的提出象征着希望与未来。对于以色列而言这个机场具有相当规模,其设计将民族特色寓于有限的现代线条中,米黄色的主色调很柔和很温暖,规格稍大的石砖大约不是那种砖窑里烧制的。落地后经过宽敞的通道到达行李厅,这通道分上下两部分,上通道由高处倾斜而下,用于出境登机,入境的通道很平缓,这上下错落当中有一种城堡的感觉,落差的墙壁上悬挂着艺术绘画,很古老久远的画面,有一些宗教的韵味,这些都中和了安全检查的紧张气氛。我知道我到达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到达了一个心事重重的国度。

       入境检查并不象传闻那般异乎寻常,这样让我们的旅程有了一个平凡的开始。

候机大厅





壁画装饰





年代久远的艺术





入境检查





终于进入以色列





机场大厅高大的柱子,延续着古人的建筑意念




白天远望---本古里安机场的建筑规模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12-15 17:27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4 21:18:52

早安以色列,早安特拉维夫
   

  
        4:00,以色列的导游曹先生举着一个认领牌迎接我们,登上大巴在黎明前的黑夜中前往特拉维夫市区,如同机场的建筑高度,市区的房屋均不超过10层,看不到高楼大厦,楼顶上隐约散落着一些太阳能热水器。

        我们首先到达一个不大规模的酒店稍事休息,然后到海边散步。面对漆黑一片的地中海我的心在退缩,大海再次用同样的黑暗教育了我,浪漫只属于他那蓝色的心情。就这样行走大约30分钟后,天色开始微亮,这一天阳光有些挣扎与吝啬。


特拉维的晨曦,地中海的海岸




房屋顶上的太阳能、墙壁上的涂鸦




晨光中犹太教徒的身影,孤独的信仰守望者,顽强的缩影



        回到酒店,借过二楼设置在凹陷墙壁内的洗手盆,我们进行着每天常规的第一次清洗程序,沿着浅浅的凹陷的墙壁上的水管,流淌着可以饮用的自来水,浇灌出年代久远的感受。


      
        一队人马在仿佛独用的餐厅里享受了以色列第一顿餐点,大家交口称赞当地西红柿的味道,而我知道这里的农产品在欧洲很受欢迎,环保同时品种优良,这便是犹太人重视科学教育的良性结果。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1 03:44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4 21:27:43

特拉维夫--海法

      
       上午前往百公里外的海法,到那里去看仿造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一路上地中海就在我们的一旁,这时候的大海在阳光的映照下呈现着碧蓝的色彩,岸边卷起的白浪层层叠叠很舒缓很驯服,与2个小时前的黑色魔鬼迥异,自然的变化就是这样不受我们控制。恰此时我方可以将海岸那端的浪漫拿来施行对接,有了一些同宗同祖的感觉。

  
地中海的温情




一列火车快速并肩驶过,流线型的身影诉说着他的年轻。



      高速路旁隔音墙时而折叠,变换着石材与玻璃,将枯燥的功能演化成为小小的艺术。我始终记得犹太民族曾经摇滚出杰出的艺术大师,印证着英国学者将那些运用艺术手段表达人生价值的艺术家划归为哲学大师的分类法。



        这时候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建筑楼顶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那些太阳能热水器,我一点也不讶异,因为犹太民族的团结与尊重科学的态度,因此步调一致的环保意识正是他们能够在中东地区并不富有的土地上建设一个有实力的国家的保证。




海岸这边极地而上山势起伏,海法的城市建筑便有了一些山城的性格,还是不高的建筑群




海岸边虽然是贫瘠的土地,不时一片片绿色的田野,大棚支架密密匝匝的罩盖着高高低低的农作物,扎实而顽强地静静地农业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犹如主人坚强的性格。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20:16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4 21:42:35

*
*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以色列国家高科技企业较为集中的港口城市海法。口岸边一个大大的粮仓建筑很是特别
.


道路旁低矮的小建筑,细巧平和



        转过这个建筑的街口开始爬坡,迎面仰视可见一个多层台阶上的白色建筑,微红色的圆屋顶有些似清真寺,又有些象罗马天主教堂的屋顶,绿树环抱着它,周围是占地面积较大的园林,这就是那个空中花园------“巴哈伊”教创始人巴哈欧拉的陵墓。



沿途各式建筑及城市的细节  ,这是等待出售的老房屋



犹太民居的窗户都不会很大,在海法更多地看到这样格局,解释为:海风大



街道的公共设施



指示牌



        正当我独自暂短地行走在静寂小街道上进行拍照与欣赏,一辆小货卡停在我面前,走下了如此两个男人,笑容可掬地徐文我是否需要帮忙,他们表示要给我留影,谢绝了好意,他们好奇地仔细打量了我的相机,这是我在非洲大陆上常见到的好奇心,我给他们留影。可能在以色列的海法不必担心抢劫的危险,但是我还是抱有一份警觉。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18:26 编辑 ]
作者: mono    时间: 2006-4-4 22:33:15

好文章好pp!!就是太慢了--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5 00:47:31

海法的大同世界


车辆沿着盘山路,抵达城市的制高处



       城市居民建筑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太阳能聚能设备。如此充分的利用自然界的能源,即使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毫无石油资源,他们并不因此而输掉了什麽,因为他们拥有足够的智慧。



俯视空中花园



        海法阿卡城是一个古城,有古时的监牢,巴哈欧拉曾被监禁在这里。城里有一个十字军的地下城堡,也有古罗马的遗迹。这座城市犹如大同教宣扬的一般,成为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和平共处的“样板”。对于大多数旅游者而言,海法的景点在于巴哈伊教(又称“大同教”)花园。而2003年10月4日下午2时,巴勒斯坦实习女律师、28岁的哈纳迪·贾拉达特在那里的马克西姆餐厅引爆炸弹,导致19人死亡,死者中包括4名以色列籍阿拉伯人。因此马克西姆餐厅成为这个城市的伤痛,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无法再去追究感受那个故事。

        “巴哈伊”教于1844年在伊朗创建,巴哈欧拉是波斯文“上帝的荣耀”,其宣扬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家那样的大同世界。1935年,原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在上海翻译巴哈伊教著作,认为这个教派的主张与我国古代儒家“大同”理想相通,便在译文中将其定名“大同教”。该教义得到很多人的认同,目前有教徒600万。创始人因为违背伊斯兰的教义,因此先后被流放到伊拉克、土耳其及以色列,最后於1892年逝世於今天以色列的海法阿卡城。


俯视海法港口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18:27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5 00:53:44

*
*
花园内有一个图书馆,其中收藏着创始人上百部的著作。



入门时我们接受着机场安检般的身体检查,姐夫专业的照相机被询问是否杂志社使用?如果是那样恐怕要被拒绝




因为时间早,在这里只有我们这群中国游客。我喜欢这样一家人的行走



走进英式味道的园林,园艺师正在修剪着那些绿色植物




不同道路上有着各种雕塑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18:28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5 01:42:30

*
*

从外观上看大同教堂的建筑却有着伊斯兰的风格,建筑外的小装饰让我想起了新疆喀什附近的那些曾经见识过的风格







园区里也有一些其它风格的建筑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18:30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5 01:47:00

*
*
由于空中花园的占地面积较大,并且沿着山坡向下伸展,因此市政道路需要穿行其中,只是花园以架空形势保持连贯一体




园区内,各式雄鹰矗立在不同角度




花园的最高处可以眺望远处的海湾,古老的城市尽收眼底,曹导告诉我们如果艳阳高照,我们可以沿着海湾看到黎巴嫩的山峦


这一天阳光转瞬间消失,乌云漫卷而来,飘落着小雨。




        我唯有短暂的时间去冥想,而屹立在花园各个制高点的雄鹰却长长久久地在这里傲视着整个城市、整个港湾、整个大同世界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18:31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5 01:57:00

特拉维夫---雅法

        
        原路返回特拉维夫,既而到达雅法。犹太传统认为,在毁灭万物的大洪水消退后,幸免于难的挪亚儿子雅弗建立了这一城市,人们因故以他的名字将该城命名为”雅弗”,后来读音慢慢演变成雅法。雅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公元前5000年就有人类居住,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成为地中海岸的著名港口,它在运送所罗门圣殿的建筑材料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法老吐特摩西斯三世统治时期第一次在文字记载中出现雅法,后来的《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中亦多次提及。

       1909年,来自俄国的一群犹太移民为了躲避越来越拥挤的雅法城,决定离开城区嘈杂和肮脏的环境,在市郊建立了一个叫艾布扎特·巴伊特的定居点。1910年改名为特拉维夫,此后该定居点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人口和地域迅速扩张,很快雅法老城便仿佛从属于特拉维夫一般,实际上它是两个相邻的城市合并而成。
        到达雅法老城的中心凯杜明广场,一个教堂矗立在海岸边,旁边的钟楼正在维修,教堂是为纪念耶稣的得意门徒渔夫圣彼得复活升天而于1642年建立,现结构为19世纪的产物。沿着广场一侧的山丘拾级而上,顶端空地上有一个白石雕刻的信心门柱,门柱两侧分别雕刻着圣经旧约的故事---犹太始祖亚伯拉罕奉子以撒献给上帝,得到应允替罪羔羊;雅各(以色列)梦见天梯,上帝应许赐给他土地和后裔并给予恩宠;横梁是耶利歌的陷落,约书亚按照上帝的指意,吩咐七个祭司手持七个羊角号走在约柜前,用七天的时间绕城七周吹响了的号角,众人齐声呐喊,耶利歌城墙应声倒下。


圣彼得----耶稣最得意的门徒,加利利湖的渔夫。此彼得升天教堂为19世界建筑



[wmv=360,70,0]http://211.155.226.126:8086/download/music/Opera/Choeurs/CD1/06.mp3[/wmv]
背景音乐:羔羊颂,世界上著名的作曲家纷纷以这个题材进行了音乐创作,宗教是一切文化艺术的起点
下载地址:http://211.155.226.126:8086/down ... /Choeurs/CD1/06.mp3




          圣经旧约三个故事,左手门柱:亚伯拉罕承送独子供奉上帝,上帝接受其赤诚的心,允若代罪羔羊--替罪羊,右手门柱,雅各梦见天梯,上帝选中其为子民,横梁,七个祭祀与约书亚吹响羊角号夺取耶利歌



附近的文字说明

山丘下,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公元前18世纪-16世纪人类居住的遗迹。










        以色列在这一遗址附近建起一个别致的小型展览馆,详细地向人们介绍有关雅法的历史和传说。毁灭万物的大洪水消退后,幸免于难的挪亚儿子雅弗在这里上岸




埃及法老图特莫斯时代开始有文字记载雅弗地名




         伫立在这里远望沿着海湾弥散开的新城特拉维夫,古老的历史、宗教、文化在这里打开了引号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15:53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5 02:05:55

雅法古城的犹太情调



广场四周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建筑民居






这里粘贴的文字记述着拿破仑的足迹,他曾经在这里小住,如今这里极为幽静





多条小路弯弯曲曲







歌剧布景中常常看到的阳台,想起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想起了费加罗




大约老房子都是这样充满着细节,   这样的地方最使我们留步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1 03:56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5 02:09:10

*
*

建筑的石材外墙上马赛克的门牌多选用了蓝色的动物







鱼类和羊头被广泛使用,或许和圣经故事中频繁出现的它们有关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18:34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5 02:16:30

*
*


我是如此喜欢这里的情调,喜欢生活中不断涌现的艺术情调,   我实在记的犹太民族在清教徒式的宗教背后有着细腻的艺术感受,他们清楚精神上有着怎样的需要






电影画报,这个小型放映馆只提供艺术片




如此海报




       一个个铁艺的门栏后是一些装饰别致的店面,似居住人家讲究的客厅,又像是小巧的俱乐部,还有一些工艺品商店,有些很古老,看来这里聚集着艺术家。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18:36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5 02:22:22

*
*


我徜徉在这雅法老城的小街道,时间放慢了流速,我的心跳变得柔顺




       不知不觉走进一个银器店,看到那些银饰品有些阿拉伯的味道,店里坐着一个雍容的老年女士,向她询问饰品的设计来自哪里?她的英文发音让我的同伴聆听成为德国,其实是也门共和国,但是同伴没有反应,还是重复问过是德国吗,不料对方非常光火,身旁一个西方游客明白是一场误会,轻声告诉我们是也门,只是店老板依然很不开心,看她的年龄,我大约判断德国就等同于她的苦难,等同于叩响她的仇恨之门。于是飞机上的判断再次延伸到以色列的国土上,那几十年前的灾难导致了这个民族的心疾。




通往广场的路口分布着一些咖啡吧,各种异域风味的餐厅极为安静,有个餐厅外的橱窗里竟然是那幅最后的晚餐




      
看来到了夜晚伴着海风,这里必是犹太人释放心里重量的地方,但是我仍然喜欢此时的情调。







他们在这里挑选着明信片,邮寄出以色列的心情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18:39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5 02:25:14

望着海水中浸泡着的古老的灯塔,千百年前它在运送所罗门圣殿的建筑材料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一只孤独的花猫卧在岸边护栏上,眼神里充满了渴望疼爱的神情。上帝在上,是否以色列在他眼里都是这样的渴望?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1 04:00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5 20:36:13

特拉维夫市貌



         中午时分,回城享受中式午餐。宽敞的餐厅里聚集着犹太的男女老少,有家庭聚会,有白领午餐,今天虽然是周四,但是犹太教的周末,因此人们的脸上充满了松弛的表情。

        餐后驱车在城市中穿行,明亮的光线中细细打量着特拉维夫的城市风尚,我很难想象1990年那场中东战争,在这一片天空曾经演绎着爱国者闪电般频频制止飞毛腿捣蛋的刺眼火花,犹太人观看时是个怎样的心情?而我对特拉维夫的牵挂便始于那时CNN战地记者向世界报道的画面,现在置身于此的那种平静让我感到陌生,因此我更加关心起平静下的一次次惊险:6天前,这个城市的汽车站刚刚发生自杀性袭击,30人受伤,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已宣布对此次爆炸袭击负责。这些年来特拉维夫不断遭受人体爆炸的突袭,施行者多是阿拉伯的青年男女。


车站







街道







奇长的公交车




水果摊上,高大的货架,丰富的品种,以色列水果在欧洲备受欢迎。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1 04:01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5 20:44:56

*
*

城市民居建筑,乳白色的石材搭建的楼房







街上的咖啡店




        街上行走的男人,让我想起了二战时期的欧洲街道,纳粹党卫军抓铺的对象,就是这样的装束,几十年来依然未曾改变






持枪的士兵随处可见




行迹匆匆的女人












老年妇女-----东欧的烙印




       海岸边的迪斯科舞厅废墟残败在那里,那是2005年2月26日晚人体爆炸的遗物,不知道是否有意,印象当中犹太民族是个牢记血泪史的刚强汉子。




特拉维夫德海滨大道,地中海在这里掩藏了浪漫




无论到了夏季,这里的海岸赤裸着怎样优美的人体,伴随着随时存在的危险,那里蕴含着宿命的无奈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18:41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5 20:51:50

.
.

血色和平--拉宾广场


“你的后代必会流落异乡遭受四百年奴役和虐待,但我也必要惩罚那奴役他们的民族”
                                                                                                  ---圣经.创世纪   
      

        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财政、金融、商业贸易、交通和文化中心,人口30多万,它是以色列现代文明的象征。这里有以色列规模最大的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最古老的剧院———以色列剧院;最著名的乐团———以色列交响乐团。以色列的商业、银行、许多政党、犹太工人总工会、各大报、期刊和出版社等机构,多把总部设立在这里,几乎所有的使馆、领事馆也都安置在该市。

        来到特拉维夫我总会想起多年以前,那些白宫、戴维营里不断轻快起来的和平脚步,那几个不断被摄像机反复成百倍放大的身影,那张诺贝尔和平奖的集体像,那些由冷漠矜持渐变的笑容……一切一切至今历历在目,然而突然的几声枪响阉割了一个划时代的开始。难道从沦为巴比伦之囚之后,上帝对他的子民就不再怜悯,漂泊流浪岂止400年,和平变为永久的奢望?

        车辆载着我们行驶到昔日的国王广场,1995年11月4日枪声击倒了一个和平的使者,从此广场以他命名—----拉宾广场




在市政大厦的高台上屹立着拉宾的铜像,铜像旁边刻下了他最后的演讲。







大厦背后的台阶下,地面铜孔标示着当年遇刺时拉宾、保镖、刺客的位置




历史的记忆




对面的墙面上一副当年集会时的巨大画面。




        国旗环绕的围栏里是拉宾倒下身躯的地方,那里的纪念石头上刻印着那个历史,一个花圈集中着爱好和平的所有心声






      仔细端望着和平使者的雕像,一个声音在广场上反复回响:

      一百多年了,我们在寻找家园;
      一百多年了,我们试图平静地生活,种下一棵树,铺好一条路。
      一百多年了,我们试图和邻居修好,过免于恐惧的生活;
      一百多年了,我们一边梦想一边作战……

      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我们和炮火、地雷、手榴弹生活在一起。
      我们深深种下,他们连根拔起;
      我们建筑,他们摧毁;
      我们守卫,他们攻击。
      我们几乎每天在埋葬死者。

       一百年的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但并不会毁掉我们的梦想—我们百年来对和平的梦想…….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20:19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5 20:56:01

*
*
拉宾广场的凝重


拉宾----以色列和平的守望着




世界诺贝尔和平奖的三巨头,现在都退出政治舞台,两个老对手都已经飘然归去。




市政大厅门前蔚蓝色的大卫拯救星旗帜高高飘扬




        站立在广场中央,注视着过往的各种车辆,仰望着市政大厅前飘扬的以色列国旗,我不得不回顾那血流成河的漫漫复国的历程。

        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第一圣殿”被毁标志着犹大国的灭亡。犹太人曾经三次沦为巴比伦之囚,伤痛的历程从那时开始。
   
我们坐在巴比伦的河畔,想起耶路撒冷便不禁凄然泪下。我们把琴挂丢开,搁在柳枝上。那些掳掠我们的人却是存心要折磨我们,他们强要为他们唱锡安的乐歌。流落异邦的我们又怎能唱得出来呢!耶路撒冷啊,倘若我把你忘记,就让我永不能在拨弄琴弦;倘若我爱别人比爱你更深,就让我永远不能歌唱吧!                                                

                                                                                                   ------圣经旧约.大卫的诗


         公元前63年,罗马人的到来后开始了屠城的惨剧。而当基督教脱离犹太教的轨迹后,新约与旧约的信徒发生了极端的冲突,基督徒对犹太教的血洗在十字军东征时代开始上演,犹太教被视为异端邪说,自此犹太人遭到种族歧视、迫害甚至屠杀。然这个民族倔强地拒绝承认至上的武力征服,不管是出于冥顽不化,还是出于深信不疑,他们都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崇高信仰,并且世代不断的咏读歌颂耶和华的诗篇,他们勤奋的学习唯恐失去上帝。

         13世纪到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而从那一部著名的《威尼斯商人》足以窥视到对犹太民族的鄙视。

          特别到了188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沙俄为掩盖阶级矛盾,转移视线,煽起屠杀犹太人的狂潮,被屠杀的犹太人不计其数。1842年5月沙皇俄国还颁布法令,将犹太人赶出乡村和居民区,然而它却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催化剂。至此,犹太人开始了第一次向巴勒斯坦移民的浪潮,并建立了一些犹太复国主义的移民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初步兴起,犹太人从一般的复国愿望发展成具体的政治性运动。

         千百年的磨难造就了犹太民族的坚强与复国复仇的决心,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并没有落空,因为上帝并没有忘掉他的子民。籍着苦难他拣选了以色列复国的灵魂人物:赫茨尔、魏茨曼、本耶胡达、本古里安、本兹维、梅厄夫人;籍着苦难他造就了收复家园的强悍的军人团队:达扬、亚丁、沙米尔、拉宾、沙龙……

         犹太民族坚定的宗教信仰支撑着他们世代相信:上帝的“应允之地”终将是他们的家园。以色列的复国奇迹无不体现着那种感性,国父本古里安更是犹如先知一般有着一种惊人的独特直觉。在复国历程的每一阶段,他都能意识到斗争的中心在哪里,并使自己投身到那个领域的活动,他几次固执的冒险决定在现在看来无不寓意着上帝的旨意。

        二战期间巴勒斯坦地区属于英国人委任统治,他们曾经有过一个制止犹太人快速移居巴勒斯坦地区的白皮书。但是在犹太民族的罪人希特勒的战争面前,本古里安理性的作出选择:为了犹太复国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打仗的军队。因此他力主犹太地下组织哈加纳参战援助英国,同时他始终坚持并贯彻犹太人的大量移民,以求在人数上的优势。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批准了在巴勒斯坦地区分治阿拉伯自治区和犹太自治区的方案,他再次先知先觉的判断出战争不可避免,马不停蹄的为获取各类武器和物资而奔波,并且着手扩大军队,然那时自治区内的犹太资金根本无法实现解决备战需求。1948年英国人委托管统治即将结束之前,美国人要求取消分治,建立“临时托管制度”,此时尽管很多犹太人反对,本古里安固执而强硬的要求宣布以色列国家独立。

        1948年5月14日下午4点,在特拉维夫博物馆他宣读了独立宣言,4点37分他用小木槌敲响桌子,用嘶哑的声音宣布“以色列国成立了”。在场的人纵情欢呼,全国各地的犹太人通过广播收听了独立仪式,无数人特别是逃过希特勒屠杀的那些犹太人更是失声痛哭。本-古里安担任临时政府总理,并在随后的议会选举中成为正式总理兼国防部长。

        事隔多年,即使是本古里安的政敌,曾经担任本古里安内阁的总参谋长亚丁不无感慨的说:“有关宣布独立的决定主要归功于本古里安,就其意义及影响来看,那个决定比得上成千上万次军事行动。”

         就在以色列国宣布独立的次日,阿拉伯国家联合发动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企图把以色列消灭在襁褓之中。当时以色列国人口65万,阿拉伯自治区人口120万,加上环绕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人口3000万,以色列国是绝对弱势,那次战争他们必然代价惨痛。但是本古里安看清了阿拉伯世界的薄弱点,他坚信是时机清算祖先与埃及、亚述及阿拉伯结下的深仇大恨了。对他及他的军人团队来讲国家是一百年一千年为单位来进行思考和保存记忆的。

        正如本古立安的预想那样,阿拉伯人没有击溃新建的犹太国家,1948年6月11日,在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停火的压力下,双方放下了武器停战4周。这如同“上帝的恩赐”,以色列国得以生存。停战期间以色列军队从人员到军火均有了大幅加强,因此当阿拉伯国家重新开战后,以色列的战绩让敌人和整个世界大为惊讶,就此签订了新的无限期停火协议。而此时本古里安的目光投向了犹太人魂牵梦绕的锡安山,那意味着收复耶路撒冷圣地。

         1949年12月5日传来消息:联合国建议把耶路撒冷国际共管,所有国家将一致通过,果然12月9日联大投票,只有以色列一票反对。这时,本古里安以独特的方式作出行动:将以色列首都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并宣布以色列现在和将来只有一个首都—--永恒的耶路撒冷。这种先造成既定事实的做法尽管遭到世界各国的纷纷抗议,但是谁也没有实质的行动。几天后以色列的政府部门除了国防部和外交部外都迁往新首都,时至今日为了应付随时而来的战争,特拉维夫只保留国防部。

        千百年的苦难,犹太民族爱恨分明,他们特别懂得感恩,也绝不放过敌人,因此他们特别能战斗。他们的将领果敢并且身先士卒,他们大胆起用年轻人。38岁成为以色列总参谋长的达扬深知以色列不是可以讲排场的国家,他提出总参谋长不应该是一个独断专行、高高在上的国王般的存在,而应该接近和爱护士兵,他提出“跟我来”的口号至今成为以色列军队干部的座右铭,同世界上任何军队相比以色列军官是战争中伤亡最大的。达扬在任期间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制定了军官年轻化的退役制度,这使得以色列军队成为世界上最年轻军队。

         犹太民族的团结也保证了他的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当战争爆发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回国参加战斗,许多犹太人在各自的国家中都是名利双收,但他们却甘愿放弃一切,只身登上飞机,下飞机后立即编队,穿上军服扛起武器奔赴战场,许多人一去不归。以色列的国民一次次倾其家产为国家筹集资金,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付出一切在所不惜。
   
       我不是战争狂,也不会讴歌任何战争,但是当我们罗列以色列收复家园的5次中东战争时,无论在有些人眼里他是如何的霸道无理,不得不承认我强烈地感受着那当中无比坚强的决心,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949年7月,以色列收复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还有巴勒斯坦4/5的土地,计2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执政政府:总理兼国防部长本古里安,总参谋长:亚丁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10月29日—1957年3月,以色列利用英法的利益联合作战,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受阻。执政政府:总理兼国防部长:本古里安,总参谋长:达扬,伞兵旅长:沙龙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6月12日(著名的六日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土扩大三倍,最重要的是收复了犹太人的圣地耶路撒冷旧城。执政政府总理:艾希科尔,国防部长:达扬,总参谋长:拉宾,师长:沙龙。六日战争使拉宾载入世界战略家史册,成为美国1990年沙漠风暴的楷模。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10月24日,埃军收复运河东岸纵深10—15公里,南北长192公里的土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运河西岸埃及领土1900余平方公里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以东440平方公里的领土。执政政府  总理:梅厄夫人,国防部长:达扬,总参谋长:巴列夫,但是不堪一击的巴列夫防线至今还让埃及人的自豪。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6日---9月25日,以色列将西奈半岛交还埃及,但是从黎巴嫩赶走了巴解组织。执政政府 总理:贝京,国防部长:沙龙,总参谋长:埃坦。
        犹太民族不仅善战,更视教育为民族的立业之本。在犹太复国的的道路上,希伯来语的成功复活更加凝聚了犹太民族的归属感,这当中本耶胡达功不可没。1881年从立陶宛移居巴勒斯坦的他力主将希伯来语用于日常生活,他意识到如果按照传统,仅限于宗教活动使用希伯莱语最终必导致失传。因此他在当地犹太人的家庭中、幼儿园、学校里试验和推广希伯来语,尽管因诬陷谋反遭受统治当局监禁和审判。1904年,本耶胡达通过办报纸和成立语言协会,成功地从民间收集和创造了上千个新词汇,并编出了第一本现代希伯来语辞典。正是本耶胡达的努力,创造了复兴希伯莱语的奇迹,犹太民族飘落四方失去家园,但是他们没有丢失自己和历史的联系。以色列建国后,政府宣布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今天希伯来语亦在以色列广泛使用,可以设想,假若大卫王复活并漫步以色列街头,他和他的这些后代可以畅谈离别的滋味。
         以色列国父本古里安曾经总结:让我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犹太史的基本内容,那就是质量胜过数量。在谈到国家兴亡的时候,以色列的历任领导人都极具远见,本古里安说道: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梅厄夫人说道:对教育的投资是有远见的投资;夏扎尔说道: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从总统位置退休后去当教育部长的纳冯更是说道: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即使是勇敢的军人统帅达扬也意识到: 军官们不能只倚仗勇敢精神和道德去领导士兵,他们必须接受优良的教育且具备全面才智,因此他建立了选送军官上大学的制度,由部队负担学费,每个军官自愿选择学科,使军官的文化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也是以色军队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原因之一。
         由于几千年的流离失所,犹太民族极为善于理财,而且囤积珠宝黄金作为资产,因为他们随时准备迁移,经商和具备知识锻炼出他们的谈判技巧,其中梅厄夫人和拉宾最为出色。1947年联合国批准分治后,本古里安着手购买武器扩大兵力,那时自治区犹太人的资金根本无法满足,这时梅厄夫人主动请缨前往美国紧急筹款。一个俄国出生,美国受教育的女性,带着十美金在美国四处演讲游说2个月后,带回了5千万美元,那是国家能够存在的希望。特别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夺回西奈半岛后,以色列在国际上四面楚歌,时任外交部长的梅厄夫人前往联合国展开了为期4个半月的艰苦谈判,虽然让出了西奈,但是得到了海峡航道的畅通。拉宾不仅具有军事家的胆识和谋略,制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6日风暴,他还是个出色的外交官和谈判高手。他曾经担任以色列驻美大使5年,在为以色列申请美国的经济援助时,著名的国务卿基辛格也难于招架他的策略。
        由于担心共产主义,以色列复国行动初期并未得到美国支持,并且遭到英、法暗中抵制,但是以色列人利用英法在苏伊士运河的利益,将其拖入中东战争,成功的把各自利益拴在一起。对于美国,以色列政府反复动员美籍犹太利益集团给美国政府援助,使得美国不得不为其中东利益考虑暗中倾斜以色列。
        无论如何,当一个民族将情感与理性、梦想与奋斗精神真正结合在一起时,任何困难和苦难都是可以跨越的,尽管这种困难和苦难持续的时间也许非常漫长。犹太民族在失国之后,经历了痛苦与彷徨、梦想与反思、挣扎与奋斗的洗礼,千年的锡安情结终于得到了回报,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而随着以色列国的建立与发展,锡安情结有了新的内涵。现在以色列继续鼓励犹太人移居,继续揭露并反对反犹主义活动,坚决捍卫世界各地犹太人的权利,他们将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视为毕生的信念。


        我相信犹太民族并非好战而是更加渴求和平,面对四面包围的敌对国家,正如达扬将的所言“以色列军队不是用来防御,而是进攻,因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面对一次次战争,即使是出色的军人也是为了收复家园得到和平。
        因此,我想起了拉宾---这个制造了六日战争那个军事史上奇迹的以军参谋长,他理性的思考才是体现着犹太民族的复杂心情。那是在希伯莱大学嘉奖他夺回耶路撒冷有功,赠予名誉学位时的受赠谢辞:
            “前线战士亲眼见到的不单是胜利的光荣而更是胜利的代价:他们的同志流着血倒在身旁;而且我知道,甚至我们敌人所付的惨重代价也触动着我们很多人的心。大概犹太民族从来就没有学会、或令自己习惯于庆祝征服和胜利的狂欢,所以我们接受胜利时,总是带着很复杂的感情。”
         唯有坚定的宗教信仰者,不断反省与忏悔是他们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们具有十分矛盾的心情。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18:46 编辑 ]
作者: swan146    时间: 2006-4-5 23:27:26

好文章啊,喜欢这种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悄悄话也好厉害, 她是边玩边记,还是玩完了才写的啊,支持原窗, 顶下!~~~~~
作者: jasonlee    时间: 2006-4-6 00:10:50

花了20多分钟,终于看完了,4个字“向往,佩服”

悄悄话的精彩文字和图片让我领略一个民族的文化,让人向往的地方....

剩下就是对悄悄话文采的佩服之心...
作者: mono    时间: 2006-4-6 11:03:18

我花了46分鐘看完的…………
免費遊覽以色列………………
讚!!!
作者: 海南岛    时间: 2006-4-6 11:56:25

看了之后的感受

犹太人经不起再一次的打击  只有 全力保卫自己

说实话 他们建国到现在60年了 能生存到现在也真是不容易
作者: McDoll    时间: 2006-4-6 13:26:16

好看好看~~~~感谢LZ的分享!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6 13:40:40

其实此篇游记的每一个大的章节都配有背景音乐,可我不知道如何转载,真是枉费了悄悄话的辛勤劳动和心思,抱歉了。

游记非常详细的记录了14天的以色列和埃及之旅,我个人认为最精彩的城市是誉为世界中心的中心的耶路撒冷和古埃及的历史名城卢克索。在我们前往卢克索的当天有几个同样前往该城市的香港旅客不幸车祸遇难,在这里向这些香港同胞表示哀悼和致敬!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6 13:55:48

甘愿殉情血色和平


我在拉宾广场仔细打量着过往的行人




看着他们大步流星的穿行而过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18:50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6 14:05:34

.


在这里长久的打量着一个犹太女人与小狗戏耍的身影,感染着她的欢笑,感动着憨皮的小狗对女主人的撒娇



        从她们身上我感受到那血染的歌词纸页上和平使者的最后温存,一个绝唱在这里鸣响,那是《和平之歌》:

       让太阳升起,让清晨充满光明。最圣洁的祈祷也无法使我们复生,生命之火被熄灭的人,血肉之躯被埋入黄土的人,悲痛的泪水无法将他唤醒,也无法使他重获生命。无论什么人,无论是胜利的欢乐,还是光荣的赞歌,都不能使他从黑暗的深渊中,回到世上与我们重逢。所以,请唱一首和平之歌吧。不要小声地祈求神灵。引吭高唱和平之歌,这是我们最应当作的事情。



让和平的火炬永不熄灭,这是以色列人的和平呼唤



         我不是政客,也不喜欢政治,更不会按照政治家的高度去察言观色世界的局势。但是我理解犹太民族的复国之心,因为我曾经高唱《松花江上》,我曾经低吟《黄河怨》,我从小就阅读过国破家亡的民族耻辱,我从小就颂扬着保家卫国的光荣。

        我知道这个民族曾经诞生过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毕加索,他们为人类认识自然的特殊贡献,他们为人类开启了认识自我心灵,他们对社会生产力的高见,他们对于艺术的创新,他们推动了人类精神与科学的进步,他们更为世界无数人奉献了《圣经》,这样的民族应该得到我们的喝彩,这样的民族应该得到他们的家园。

       就让诗人海涅为我们咏读他的情爱,那是犹太民族的柔情:

       把你的脸贴住我的脸,
       让眼泪流在一起!
       把你的心贴住我的心,
       让爱火烧在一起!
       等我们盈盈的泪珠,
       滴入这熊熊的火里,
       等我双臂抱紧了你――
       我情愿殉情而死!


      
       是的,犹太民族甘愿殉情以色列,殉情那血色的和平。

.


.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20:20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6 14:12:01

[wmv=360,70,1]http://www.i-dragon.cn/music/VaPensieron.wma[/wmv]
http://www.i-dragon.cn/music/VaPensieron.wma
背景音乐介绍飞吧,让思念插上金色的翅膀------威尔第歌剧《那布果》选曲,通俗与歌剧混声,Rossell watson演唱
     《那布果》的故事是来自旧约圣经的改编,是威尔第的早期作品。歌剧中最广为人知的曲子就是《飞吧,让思念插上金色的翅膀》("Vapensiero sull'ali dorate.") ,这是剧中第三幕犹太民族沦落为巴比伦之囚后,表达对祖国对故乡耶路撒冷的思念之情的合唱。
    在很多意大利人的心目中,这首曲子跟法国人眼中马赛曲,芬兰人的芬兰颂是一样的地位的。因为历史上意大利也曾经被分裂,被奥匈帝国统治,对千万意大利爱国志士而言,威尔第的名字足以鼓舞人心,因为他的名字意味著「光荣与意大利同在」。1901年威尔第死后出殡当天,当有人哼唱起这一首歌曲时,顿时米兰市出殡的群众便自发地众声合唱,曾经也有人建议将这首《飞吧,让思念插上金色翅膀》作为意大利的国歌。}








耶路撒冷初印象
   


         告别特拉维夫,沿着高速公路前往耶路撒冷,汽车在爬升,周边的地形开始变为起伏的丘陵,天空云朵逐渐散开,午后的斜阳洒落,乳白色低矮的房屋懒懒散散的在道路左右时近时远,绿色的田野分隔而不相连,看得出土地并不肥沃,这就是犹太民族魂牵梦绕的家园?那上帝应允之地,那流着蜂蜜和牛奶的地方在哪里?
          车上的伙伴开始睡觉,我却双目注视着前方,多年自驾游养成的习惯,即使是行驶当中我也会关注着公路状况及周围的景色,这是旅行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为遇到好奇的景色我们可以随时停车。
        道路很平坦,车辆不是很多,很多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却在特拉维夫工作,看来犹太人相当钟情于他们的圣地。离开特拉维夫大约30分钟,道路一旁的树丛中间隔不断的出现了几十辆废弃的小型卡车,外表的漆完全脱落成为暗红色,没有车轮地全部趴窝在那里。曹先生告诉我那是中东战争的遗物,我想着应该是有意滞留在那里的,它时时教育着每天来往穿梭在公路上的以色列国民。

*

中东战争的遗迹,这是参战的车辆残骸




来往于特拉维夫与耶路撒冷之间的车辆,前方山丘上的民居,这是进入山城耶路撒冷的标志




        太阳已经开始躲藏到起伏的丘陵之中,前方出现密密麻麻的建筑群,它们倚靠在山岗上,那是犹太人安置家园的习惯,他们绝不会选择半山腰,这些景象告诉我们就要进入耶路撒冷了。汽车行驶在公路的高处,前方可以俯视这座山城,只见沟壑交错、山顶成片的建筑

*
山丘高处才有的建筑







        街上寒风中的人们素色包裹,络腮胡子黑色礼帽黑色大衣的男士开始多了起来,甚至男孩子也是上述打扮




女人也是黑色上衣极地长裙




如同特拉维夫,我在路旁极少见到大型的商店,或许和建筑规模有关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6-6 14:31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6 14:22:58

*
*



兜兜转转来到下榻的酒店,不大规模的建筑,周围是小马路,比邻着犹太人的住宅。 这里的天气较深圳寒冷,天气预报这几天将达到入冬以来的最低温度。
         安排好房间,打开暖气。打开窗帘看到黄昏的阳光还在流连忘返,金辉中的城市建筑错落分布,大家分头抓起相机快速离开酒店,消失在周围的街道。


尽管纷争始终持续不断,但是城市依然在建设中



        我和女儿沿着酒店旁的道路,环绕一周行走,这是个酒店区,另有犹太人的洋楼,有街心花园,有公寓。居家的阳台上种植着一些植物和花朵







        耶路撒冷分为老城与新城,西部新城是犹太区,新城相对老城安全。游客大多入住新城酒店,我们入住的是个酒店密集地区,克林顿在耶路撒冷下榻的酒店就在附近




克林顿访问耶路撒冷时入住的古老的大卫王酒店




其他酒店




建筑的高度大约8层左右,建筑的材料依然是特有的石材



商铺的灯光越来越明亮,气温加速下降






回到酒店准备晚餐,站在楼上眺望着暮色慢慢的在耶路撒冷垂落







         带着第一天到达的兴奋,晚餐后我先整理这一天的照片,一家三口,每人一架相机,一个2G的卡,2个1G的卡,一天里储藏了多少发现,多少心得。从这天开始,我必会每个夜晚和清晨,在大家尚未醒来的时候整理当天的视觉收获,那是我一个人最自在的品位阶段,于是再后来的旅行里那些黑夜是我享受灵魂独舞的时刻。我相信这样的旅程,以这样的形式将那样一个个瞬间更加深刻地印刻在我的心田。
        尽管天气十分寒冷,8:00我和伙伴们还是决定外出,走进夜色中的街道。今天是1月25日----巴勒斯坦大选的日子。上午开始的选举,是否现在有了结果?在沙龙病危的日子,这样的大选牵动着所有和平爱好者的心。
        不知道是否因为气温下降,还是犹太人都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消息?街道上人烟稀少,慢速的车辆稀稀拉拉。耶路撒冷的温度确实让我意外,一直以为它的冬季和深圳相似,没有料到他的风力比深圳强烈。我们的衣服好象不够温暖,又不愿意折返另外添加,所以加快脚步以求运动保持体温。远处一个公用电话亭传来了熟悉的乡音,一个民工打扮的男人正在大声结束着通话。虽然路灯并不明亮,他还是看出我们的东亚特征,可能无法分辨是否日本韩国人,他先是用英文问过:你们是哪里人? 我们小声商量“搭讪后会拖延时间,到时候别感冒了”。因此还是加快了脚步没有停步,他忍不住了,用国语问:犹太人?难道还有我们这种长相的犹太人?我们忍俊不住笑出声音,他也笑了,但是没有追赶我们。
        行走了约400米,看到街口一家超级市场,毫不犹豫的走进去,暂时取暖散发寒气。超市面积较大,有食品和日用品,十分新鲜水果品种极为丰富,小日用品都是深圳制造。呵呵,依照犹太人的生意经,他们必定不会如同欧美人那样计较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是否太多。
        窗外的冷空气快速的流动发出了声响,那是我在北京的冬夜里熟悉的响动。耶路撒冷就是以这样一个寒夜带给我一个阴郁的心情,如同那些犹太人面目的表情。而这样的天气,那样的大选,沙龙病危,是否上帝在给我们新的启示????



         我已经习惯于旅行的时候追逐黎明与黄昏,因为那是一种相对自由的时刻,任何地方、任何景区,任何人们心仪的地方,在那个时刻阳光最温柔,人迹最少,我可以神游,我可以置换时空。因此在以色列埃及旅程里我宁肯放弃倒换时差,那样我可以早起。
        耶路撒冷第一个夜晚,是我们行程里的初夜。那一夜外边的声响,加上我总是担心错过黎明,几次掀开窗帘观察天色。凌晨4点开始辗转反侧,是啊,现在已经是深圳时间上午10点,够了该起床了,我已经睡不下去。未见天光,不能判断这一天是否晴朗,蹑手蹑脚的起床洗漱,害怕影响姐夫休息,我把笔记本和相机拿到楼道里,一边阅览一边设置文件夹分类归整。

        1月26日,新的一天就是这样开始,这一天我们将要前往控制着人类一半以上人口的精神信仰的圣地,那些我们中华民族零零星星听说过的地方,那些让我十分好奇的神迹。 早晨传来一个坏消息,哈马斯获得了大胜,巴勒斯坦的政局将发生逆转。我的心一下紧缩,以色列将面对怎样的未来?然而无论怎样的巴勒斯坦,犹太民族都会平静的接受,他们已经习惯于夹缝中求生存。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18:53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6 14:26:21

前往橄榄山
   

          蓝蓝的天空中有一些白云,街道上汽车来来往往。因为没有工业,这里的空气清新而没有灰尘。 我们穿行在新城区中,街道和建筑井然有序,城区中乳白色的石材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时而散发光亮,那是一种和平的色调,我很难区分建筑的新与旧。路旁汽车站等候车辆的男男女女,上年纪的人居多,从他们的打扮与体形上我看到了俄罗斯东欧人的身影,而我的判断确实是准确的。
        今天是周四,犹太人的周末,花店的生意开始忙碌。车辆行驶到一个下坡,只见沟壑对岸一个城墙合围着的就是锡安山。那城墙内就是所罗门圣殿遗址,是他开创了耶路撒冷的神圣。
   公元前约1000年,犹太国父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继承父业,耗时7载,动用20万人在耶路撒冷锡安山旁的摩里亚山上兴建了一座华丽的圣殿,用来作为朝拜上帝耶和华的地方,那里安放着存放十诫的约柜和诺亚方舟等圣物。所罗门圣殿简称第一圣殿,这里现称为圣殿山。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军队攻占耶路撒冷,第一圣殿被毁,以后的日子里犹太人两度重修圣殿,但又在罗马占领时期两次被毁坏殆尽。

         沿着城墙可以看到大卫城塔,那是两千多年前由希律王所建造的城塔。现有的城墙为16世纪奥斯曼帝国所建,分别有约帕门、大马士革门、希律门、狮子门、金门、铛门、锡安门、新门等八座城门。我们路过,地势较低的大马士革城门,进进出的人流告诉我们这是老城的主要通道。
        一路行驶前往橄榄山,远远看见山高处希伯莱大学的校区,我们的导游曹先生现在那里攻读圣经学博士。这条道路两边居住着一些阿拉伯人,他们的建筑与犹太建筑有所分别,使用的材料不同,墙外涂涂抹抹一副闲散,让我想起了去年在东非肯尼亚。


大马士革门



大卫塔



希伯莱大学文学院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1 04:21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6 14:30:40




橄榄山上俯瞰耶路撒冷老城-----历史在这里混乱不清


这些照片相当部分为像素1200万尼康数码制品,点击然后放大看细节更加清晰地感受耶路撒冷圣殿山遗址内的混乱拥堵,各宗教试图成为世界精神领袖)   


       我在车上左顾右盼地四目张望那满山的景物,不知不觉中车子停靠,所有人都紧随曹先生来到一个观景台,那里空旷的毫无遮拦,我们面对的是城墙合围着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建筑群体。风势在这里强劲起来,曹先生戴上帽子背对着城墙遗址内的那些景物,如数家珍一般向我们一一介绍。
       只见对面的城墙遗址内清真寺、教堂、钟楼、古老与的现代建筑混杂不清,镀金的岩顶清真寺十分抢眼,充满了世俗的霸气,那是约旦国王倾资装饰的结果。而相距不远处一个灰色的屋顶就是阿萨克清真寺,尽管它是伊斯兰的第三大圣寺,曾被学者们赞誉为“地球上最豪华最优美的建筑物和历史文化遗产”,但是和金色而富态的岩顶清真寺相比他便有些寒酸。




        橄榄山山谷里遍布着密密麻麻的坟茔,依高向低处分别安置的是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教徒,伊斯兰教徒。犹太教传说:上帝耶和华派来的拯救者将降落在橄榄山,因此犹太民族决意在这里安放亡灵,以便得到拯救。就在这片墓地当中7个金光闪闪的葱头式圆顶闪着光亮,那是俄国东正教的“摩大拉的马利亚教堂”。



遥望老城,圣殿山上混杂不清的宗教




如今最神气的岩顶清真寺




阿萨克清真寺




摩大拉的玛丽亚神女教堂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19:54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6 14:34:02

.
.
.
望着耶路撒冷老城---------那是犹太教徒的圣地


[wmv=360,70,0]http://211.155.226.126:8086/download/music/opera/TheYellowGuide03/13.mp3[/wmv]
http://211.155.226.126:8086/down ... ellowGuide03/13.mp3
背景音乐:选自威尔第歌剧《那布果》
{此音乐体现犹太民族对耶路撒冷的无限思念:《飞吧,让思念插上金色的翅膀〉又名《希伯来奴隶大合唱〉------歌剧《那布果》中的合唱, 1842年初演的《那布果》被认为是威尔第最早的成功,有关歌剧的内容参看第31楼}






         望着前方高低起伏的城墙和那紧闭的金门,这就是耶和华的信徒们生死相望的所罗门圣殿遗址,而它们以一块块砖瓦存在着。自从沦为巴比伦囚徒开始,苦难就变换着方式与他们纠缠不清,最神圣的约柜、方舟无踪无影,从此犹太民族注定沦落漂泊,从此开始不断被放逐与屠戮。圣经旧约里曾经八百多次的呼唤----耶路撒冷、锡安,从那里我仿若看到犹太民族步步回头的不舍,我仿若听到无数男人的低声吟唱:

       “在幼发拉底河岸,让思想展翅飞翔,飞向那山脉溪谷,那里有甜蜜芬芳的空气,熟悉的家园永久的故乡。向着彼岸的约旦问候,向着寺庙被毁的以色列人民,啊,我的祖国如此美丽和不幸,啊,回忆令人欢喜和悲痛。高贵的预言家请你告诉我,为什么在柳树下踌躇沉默,对着祖国我们无数次的歌唱,歌唱那过去的好时光。我们痛饮杯中的苦酒,悔恨的泪水夺眶而出,耶和华赋予我们灵感和勇气,我们将为此忍受到永远。”

                                         ----选自1842年威尔地歌剧《那布果》之《希伯莱奴隶大合唱》




         回来吧亚伯拉罕,请将我呈献,回来吧摩西,请领我们走回迦南,回来吧约书亚,请吹响你的号角,回来吧大卫所罗门,我们要乘着方舟找回那约柜,重建那辉煌的圣殿。我听到这样的心里的呼唤,千百年来这呼唤响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回响在天空直达宇宙。即使在最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即使在最残暴的奥斯为辛集中营,怎样的血腥都无法泯灭对耶和华的笃信,无法泯灭对耶路撒冷的眷顾。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6-6 14:32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6 14:36:29

.
.
望着耶路撒冷老城-----那是天主教、基督教的圣地

[wmv=360,70,0]http://211.155.226.126:8086/download/music/Opera/Choeurs/CD2/03.mp3[/wmv]
http://211.155.226.126:8086/down ... /Choeurs/CD2/03.mp3

[背景音乐] ]{此音乐为天主教基督教的圣咏:格利高利奥.阿列格力《垂怜曲》
       格利高利奥.阿列格力1630年加入西斯廷教堂唱诗班,两百多年以来他的《垂怜曲》在每个圣周上演。传说教皇唱诗班一直把这支曲子是为秘籍不肯公诸于世,而14岁的音乐神童莫扎特在造访罗马的时候有幸百听过一次,后来他凭着仅仅一次的记忆,把整支曲子默写下来。垂怜曲是《福音》的第51章的内容。
          西方音乐的发展,均来自于这样的圣咏,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的革新同时,也对圣咏及音乐提出改革意见,音乐之父巴赫深受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影响。}








          望着前方城墙内圆拱形的穹楼和那尖顶的钟楼,这就是耶稣的信徒们先后8次远征追寻的圣迹,而它们零落的分布着十分模糊。那一次次长途跋涉,那一次次围城屠杀,那一次次沦陷摧毁。。。我仿若看到长矛盾牌十字徽章,在渴望赦免罪责的道路上,留下了更惨痛的悲剧,无数个沿着滴血的苦路走出的脚印,受难、复活、升天,这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题材与朝圣理由,我仿若听到伴随着马蹄声声的格里高利圣咏。
         神阿!求你按你的慈爱怜侐我,
         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
         求你掩面不看我的罪,
         涂抹我一切的罪孽。
         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
         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

                                                                                                                ------圣咏垂怜曲歌词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6-6 14:33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6 14:40:29

.
.

望着耶路撒冷老城----那是伊斯兰教的圣地

[wmv=360,70,0]http://210.0.141.99/audio/Asma_ul_Husnah.mp3[/wmv]
http://210.0.141.99/audio/Asma_ul_Husnah.mp3

[背景音乐]{音乐介绍:古兰经唱咏}









        望着前方城墙内的金光闪闪的弓穹屋顶,这就是穆哈默德的信徒决不放弃的圣地,他们以高大的清真寺存在着,他们以金碧辉煌占据着人们的双眼,他们傲视着昔日的圣殿,从黎明到黄昏,从日出到月明。他们仿佛是这里的主人,无论春夏秋冬阴晴圆缺,我仿佛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为世人而创设的最古的清真寺,确实在麦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向导。。。
         你无论从哪里出去,都应当把你的脸转向禁寺,
         这确是从你的主降示的真理,真主绝不忽视你的行为。。。
          舍伊斯兰教而寻求别的宗教的人,他的宗教决不被接受,他在后世是亏折的。。。
          在世时没有信道,临死时仍不信道的人,即使满地黄金赎罪,
          也不被接受,这等人将受痛苦的刑法,他们绝没有任何援助者。”


                                                                                               ----古兰经.仪姆兰的家属/黄牛章
   
      

          这就是耶路撒冷老城,从大卫确立她作为首都,从所罗门为了耶和华修建圣殿,他启程成为犹太民族的宗教圣地,她与圣经相伴开始了环游地球的艰难历程。在这里宗教裂变,这裂变的宗教聚集了能量,跨越了公元的界碑,辐射了世界几十亿人的心灵。

        我无法进一步接近那核心的地带,让我探究那些籍着精神占领而发生的肉体决战,和那些血流成河尸骨累累的缘由。那些堆积起来成千百倍于圣殿体积的尸骨,那些死死缠绕在圣殿上空的灵魂,将这方圆一公里的天空拥堵得没有缝隙,即使是狂风劲吹千百年,却无法吹开那些灵魂搭建的盘绕在圣殿山上空的城墙。那里混杂着犹太教、东正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所有信徒的灵魂。世界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拥挤到这方圆一公里的天空到陆地,而且继续延续,继续叠加。

         而我在2006年1月26日这一天,乘着飞机,从几千公里外的中国来到这橄榄山,站立在寒风瑟瑟,却是阳光明媚当中,对望着圣殿遗址。空气中弥漫着的灵魂各自咏唱着自己的圣歌,颂扬着耶和华、上帝、基督、天主、圣母、真主,不知她们是否听得清楚辨别无误?我却拥堵,我却耳鸣、我更旋目,世界在这一瞬间拥堵得让我失重。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6-6 14:35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6 14:47:52

橄榄山谷里的无数灵魂

          橄榄山山谷里遍布着密密麻麻的坟茔,依高向低处分别安置的是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教徒,伊斯兰教徒。


近处是犹太教徒的坟茔,整齐地排列着的是一个个石棺木



最远处是伊斯兰教徒的坟茔




与犹太教徒相邻的是基督徒的坟茔,他们是地面上平躺着的石碑




        犹太教传说:上帝耶和华派来的拯救者将降落在橄榄山,因此犹太民族决意在这里安放亡灵,即使是那些在海外漂流的人们,死后一定要选择在这里安身,以便得到拯救。
        路过犹太人的墓地,那一群群棺木上堆放着大小石块,如同藏族的玛尼堆,看来不同民族文化对死者表达敬慕的方式没有多大差别。




此时墓群的台阶上走下7、8个正统犹太教徒打扮的黑衣人




         我们迅速跑到墓群的大门口,使用最大焦距对准他们,那是一个集体的祭拜仪式,每个人手捧着圣经,一个男人侧目望着我们这里,于是自问是否不够尊重人家的习俗,我们还是快步离开,但是那一幕的庄严与肃穆长久的留存在我的心里,留在我们的镜头里



侧目张望,是警觉,是好奇而分神?




坟墓外一个黑衣人走在路上好似一个幽灵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1 04:31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6 14:54:02

橄榄山----圣经新约-----耶稣圣迹

     
         橄榄山------遍布着耶稣的足迹,当他从加利利湖来到耶路撒冷后,白天在圣殿里讲道,为人治病,晚上出城经过橄榄山到附近伯大尼小镇的朋友家过夜。他对圣殿内犹太祭祀的霸行很是愤怒,他赶走了圣殿里的摊贩,掀翻圣殿内兑换钱币的桌子,他要按照圣经教导还圣殿为一个万民祷告的地方。因此那些高高在上的犹太教神职人员极为恼怒,耶稣宣扬的价值观威胁了那些祭祀的利益。作为犹太人,作为犹太教义的信徒,耶稣致力于简化教义,并纠正那些假借宗教名义的不公正。

         当我们离开这一片观景台的空地,只见山坡上零落的橄榄树,橄榄山的背后是耶稣升天的教堂,在蓝天的映衬下那方正的钟楼极为宁静毫不夸张与炫耀。可能是这一天没有对外开放,我们没有到达那里。






沿着弯曲的山路下行




疾步追赶上伙伴




         主泣教堂----圣经记载耶稣在橄榄山曾向门徒预言耶路撒冷被毁灭的命运,并为此哭泣。而耶稣受难后的公元70年,犹太人的起义导致罗马人摧毁了耶路撒冷。1954年意大利建筑大师安东尼奥·巴鲁齐设计并建造了一座外观为泪珠形状的“主泣教堂”。




          透过教堂祭坛上的雕花窗户可以看到几个神父正装打扮,仿佛将要举行仪式。


   
         这里可以更加近距离的饱览圣殿山内的老城建筑,更加清晰的俯视那金光闪闪的七个洋葱头组成的俄国东正教的“摩大拉的马利亚教堂”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1 04:32 编辑 ]
作者: 菜头    时间: 2006-4-6 20:03:53

好辉煌的清真寺...............
作者: 汐    时间: 2006-4-6 22:03:52

日后有机会
一定要游览各地
作者: SToneTony    时间: 2006-4-7 00:21:47

原帖由 海南岛 于 2006-4-6 11:56 AM 发表
看了之后的感受

犹太人经不起再一次的打击  只有 全力保卫自己

说实话 他们建国到现在60年了 能生存到现在也真是不容易



那中华人民共和国才56岁OR SO ...

发展到今天的成绩

那更不容意!!!
作者: jasonlee    时间: 2006-4-7 00:55:49

原帖由 SToneTony 于 2006-4-7 00:21 发表



那中华人民共和国才56岁OR SO ...

发展到今天的成绩

那更不容意!!!


以色列和我们国家的情况有点不同的,他们是从别人手中夺回的地,建立的国家,周围强敌四伺...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7 00:57:30

俄罗斯东正教“摩大拉的马利亚教堂”


           橄榄山上伫立的这座“摩大拉的马利亚教堂”,因为7个金光闪闪的造型而十分醒目。俄罗斯东正教堂的葱头圆顶数量均出自圣经故事。传说摩大拉的马利亚是个被耶稣赦免的妇人,她曾被7个鬼附身,耶稣驱鬼救了她,从此她怀着感激之情一直追随耶稣。耶稣受难时,她守在十字架旁,并协助埋葬了耶稣。为此,耶稣复活后第一个向她显现,使她得到了最高的奖赏。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于1885年为纪念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德洛娃修建了这座教堂。沙皇的妹妹伊丽莎白·费奥多罗夫娜在1917年十月革命被刺杀后,1921年遗体被偷运出俄国,葬于该教堂的地窟。

          走进教堂花园的入口处,高大的树木枝叶相连,林荫小道上分布着十字架、石刻和画像,仰头望见蓝天下那几个金碧辉煌的建筑装饰。




青松苍翠,教堂的花园充满了肃穆与神圣




低矮的钟楼




        文字介绍,西方的游客无需导游,他们世代从小熟悉圣经故事烂读在心,他们到达这里只需要用心体会




圣女的画像




隆重的装饰




拾级而上来到教堂,只见门口一个嬷嬷端坐在管风琴前看着乐谱




          屋顶和墙壁悬挂着许多19世纪著名俄国艺术家关于圣经故事的油画和优美的圣像,迎面巨幅的画像是希律王审讯耶稣,画像下端低矮的大门紧闭着




我们轻步环绕,端详着那里的每一个物品




圣女用过的十字架项链摆放在两侧




圣女的部分遗骨




           教堂外一个修女走来,她弓着腰,黑色的长袍将她的脸半遮掩,看到我们的镜头她羞怯地垂下头努力地疾步走过



      
看着她的背影和蹒跚的脚步,我感叹宗教的魅力,我感叹精神信仰的力量。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1 04:35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7 01:20:50



橄榄山上耶稣的圣迹-------客西马尼园的最后祈祷


          橄榄山上有一个客西马尼园, 圣经新约记载:耶稣用完了“最后的晚餐”后,他预感到自己受难的时刻临近了,便来到客西马尼园祈祷。他极其悲痛汗如血珠滴在地上,在对上帝做了三次祷告后,逐渐恢复了勇气和自信,决心坚定而坦然地接受未来的苦难。这时,犹大带着祭司长等人前来捉拿耶稣,犹大按照约定的暗号:与谁亲吻(当时犹太人见面的礼节)谁就是耶稣。当他走到耶稣跟前叫了一声“老师!”并上前亲吻后,耶稣说:“朋友,你要做的事就做吧!”随后他被捕。

         “客西马尼”希伯来语意为“压榨橄榄”,这个园地里的橄榄树与耶稣同一时代,只见园内7、8棵古老的橄榄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壮得要两三人才能合抱,




           公元4世纪,人们在客西马尼园建了一个圣坛,12世纪十字军们对它进行扩建,后圣坛被穆斯林征服者破坏。现客西马尼教堂也叫万国教堂,他是于1919至1924年在16个国家的捐助下,由意大利建筑师安东尼奥·巴鲁齐在原来建筑的遗址上修建的。教堂顶部由16个起伏的拱形圆顶组成,每个拱顶代表捐资建造教堂的一个国家。




圆拱屋顶代表一个捐资的国家



四个最著名的传教士,因为他们的不辞辛苦,圣经新约走遍世界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2 20:46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7 01:24:28

[wmv=360,80,0]http://www.hubce.edu.cn/AdvE/chorus/track16.mp3[/wmv]
http://www.hubce.edu.cn/AdvE/chorus/track16.mp3


[背景音乐]


莫扎特安魂弥撒曲(落泪之日)

(音乐介绍:安魂曲是弥撒曲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之所以称为安魂曲,是因为唱词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开头(第一句是“主啊,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

       莫扎特的《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部杰作。当时,一个神秘的黑衣人来请他作一首安魂曲以悼念亡妻。不速之客的造访使莫扎特产生了巨大的悲痛与不安,他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已经临近。写到后来,他愈来愈相信这曲子正是为自己所谱写的。许多作曲家创作安魂曲的目的都是为了悼念亲人,不过莫扎特是以要悼念自己的心情来创作的。他全身心地投入作品的创作中,直到去世,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的手稿续完,作品真的成了他为自己所作的安魂曲。音乐一如莫扎特一贯的曲风,非常真挚、动人。他的《安魂曲》是悲剧性的,这是他坎坷一生的心曲,是他灵感的最后闪光……在生命最后几年,他受到了穷困的折磨,但是在他的音乐中却一直没有痛苦的呻吟,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尤其是在结尾的合唱部分,充满了热情与奋进的感觉,仿佛他正向着天国进发,灿烂的光芒正照耀着他……乐曲震撼心灵,真挚感人,虽然使用了传统的宗教体裁,但给人带来的更多是戏剧性而非宗教性的体验,超越了宗教,成为人类伟大精神的赞美,成为人性的完美体现,其深沉辉煌的乐曲内涵也堪称莫扎特音乐生涯的最高成就。《安魂曲》是莫扎特给世人留下的悲剧性绝响,是极为珍贵的伟大音乐史诗。悲剧的价值,在于人们欣赏了悲剧之后往往能够透过深度的感动而籍艺术涤净心灵。我们在聆听这种动人的交响合唱音乐时,其实并不需要将它与任何宗教仪式或生离死别的景况联想在一起,何妨以纯粹音乐美学的眼光来接受心灵的洗礼。)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6-6 14:37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7 01:27:11

.


大门一处耶稣祈祷的小雕像




从客西马尼园走入万国教堂,那里是深蓝色的墙壁和天花板。




棕色和紫色的彩色玻璃使得教堂的光线变得昏暗,营造了一种忧郁的气氛,因此这个教堂又称为“苦闷教堂”





祭坛前面的地板上,一圈荆棘王冠状的钢制围栏簇拥着“痛苦之石”,据说耶稣就是跪在这块石上祷告的。




祭坛上的马赛克按照圣经故事分别刻画“痛苦中的耶稣”,侧殿的“犹大之吻”和“基督的被捕”。

痛苦祈祷的耶稣





犹大之吻




耶稣被捕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5:05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7 01:33:18

.
.


这样的管风琴演奏进行着怎样的安魂弥撒



信徒们在这里都沉浸在痛苦之中



如果游客众多,这里还可以感受基督的痛苦吗?




我在这里静静的感受,真希望在这里更长久的停留,让我仔细观察这些信徒的状态


          这时我的身后的远处出现了一个身影,一个牧师在神坛后的长廊看望着教堂内状况。

          不一会他似一阵轻风飘然来到墙边的座椅坐下,在昏暗的光亮中我依然可以看清他清瘦慈善的面庞,我用手势询问他是否可以合影,他微笑着用手轻轻的拍打着旁边的空位,示意我一起坐下,我感受到一种怜爱,如同沐浴上帝的恩宠,我坐到他的身边,他用手拥着我的肩膀,我感到一种柔柔的温暖,似上帝赐爱。姐夫第一次拍照未获成功,回放时方才发现问题,十分歉意地我再次回到他的身边询问是否可以重新拍照,他微笑着点点头,还是环抱着我的肩膀,我感动的快要泪流。这是我最珍爱的瞬间,仿佛上帝与我如此亲近。看着他如此优雅的姿态,深邃的眼神,并拢的双腿,一丝不苟的修养,此时我终于明白小说《荆棘鸟》里梅吉看着拉尔夫的感动,终于理解了神父如何构筑着人们与上帝的桥梁。我先生很想也来一个合影,他担心太过打扰而有所放弃,我们都对至高无上的精神有所向往





           客西马尼园里发生的故事几个世纪以来都是艺术家创作的题材,贝多芬曾创作过清唱剧《橄榄山上的基督》,霍夫曼画过“耶稣在橄榄山上”,那些都是感人至深的佳作,而我在客西马尼教堂也留下了自己的佳作----我得到基督圣迹上的怜爱,感谢我的先生为我留下这样的瞬间,我无法忘怀那一刻的感受。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5:07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7 01:34:27

.
.
绝望的拯救门

        走出苦闷教堂,站立在客西马尼园,这里面对着圣殿城墙,迎面正对着由大块的石砖堆砌的金门,那是两扇“仁慈之门”和“忏悔之门”。犹太人相信弥赛亚(救世主)来临时,金门将会重新开启。基督教认为,耶稣在复活节前的星期日正是从金门进入耶路撒冷的。穆斯林有自己的说法,他们相信世界的最后审判将在这里举行。穆斯林统治时期,阿拉伯人为了阻止弥赛亚入城,将金门封闭,并把它改造为一个穆斯林的祈祷室和学习《古兰经》的场所。


        那死死的关闭的是一个个希望,对望着她我感受到一种绝望一种无情。我仿佛可以体会到千百年前耶稣的痛苦,也是在这个位置,他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生命救赎人类。




望着这一片长长的城墙,她与3000年前所罗门开创的圣殿相去甚远




远去的历史,曾经怎样的辉煌,怎样的令后人垂涎?



       我们将从这里-----橄榄山出发,跟随着耶稣的足迹,进入耶路撒冷老城,去追寻那受难----复活----升天,那是人类千百年来精神世界的主题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5:26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7 01:37:36

原帖由 swan146 于 2006-4-5 23:27 发表
好文章啊,喜欢这种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悄悄话也好厉害, 她是边玩边记,还是玩完了才写的啊,支持原窗, 顶下!~~~~~


她一般是去旅行前阅读大量的历史和地理文字和音像资料,以及别人的游记,设计好最佳的,最感兴趣的路线。在旅途中她仅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一切相关信息.回来后再重新阅读她及先生和女儿的照片,经补充资料后整理成游记。此次旅行他们一家人共记录五千多张图片信息,其中她负责旅途中人文细节的记录,先生着重于景观,场景及抓拍等,他们可爱的女儿就是全能摄影了.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5:11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7 21:57:37

原帖由 jasonlee 于 2006-4-7 00:55 发表


以色列和我们国家的情况有点不同的,他们是从别人手中夺回的地,建立的国家,周围强敌四伺...


严重同意!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四周又有群狼的不停骚扰的情况下建设自己的国家是何等的艰辛。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5:13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7 22:36:06

耶路撒冷老城------耶稣受难的足迹
   



由此狮子门进入旧城区




        我们将要沿着耶稣受难的足迹去体验无数人重复的那段故事。城门内那狭窄的道路上竟然有车辆来往,路面上不平整的基石被踩踏摩擦的黝黑光亮。




这里是耶路撒冷的旧城区,由四个区组成,亚美尼亚天主教区、基督教区、犹太区、阿拉伯区




        因为旧城区混杂,到处是这样的xxx容易迷失方向,到了晚上安全问题凸显,曾经有美国游客被拦路强劫丧失生命,因此这样的旧城虽然也是古城,古建筑,在这里根本无法和任何一座古城相比。
        我的伙伴竟然说喜欢旧城,我却知道这里根本无法获得国内任何一座古城的自在,这样的地方我无法独自享受它的黎明与黄昏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5:14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8 02:22:16

.

幽暗的小街道,夜色降临他的光明在哪里?




虽然是基督教的圣地,但是道路两旁却是阿拉伯的民居。




首先看到的是圣母玛利亚父母家的遗址




曾经诞生圣母的摇篮,现在成长着这样的孩子




不知道是否因为巴勒斯坦大选,耶路撒冷的游客很少我们只看到这样一群人




因此,旧城狭窄的街道变得宽敞起来




西方游客带着他们的心灵来感受基督精神





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借助导游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5:19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8 02:25:35

.


耶稣背负十字架从这里起步

[wmv=360,70,0]http://ww.loves7.com/歌/传统圣乐/马太受难曲(巴赫)CD%202/02Saint%20Matthew%20Passion.mp3[/wmv]

http://ww.loves7.com/歌/传统 ... tthew%20Passion.mp3

[背景音乐]:巴赫《马太受难曲》


       耶稣从橄榄山被押解到犹太教大祭祀的府第,大祭祀和全议院的人正在开会,忙着捏造一些证供来诬告耶稣,定他死罪。他们侮辱他,挥拳击打他。到了清晨,祭祀长和犹太父老们两次开会,议决把耶稣处死。 那出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被判死刑,很感后悔,就把三十块银币还给祭祀长与犹太父老们,说:“我错了,我害死了一个清白无辜的人!”   “这是你自己的事,跟我们有什麽关系?”犹大把钱币摔在地上,跑了出去上吊自尽。 士兵们把耶稣押进(罗马人)总督府,叫齐全营的守卫来戏弄他,他们剥下耶稣的衣服,替他披上一件红色的长跑,用荆棘变了一个王冠套在他的头上。。。。戏弄完了,就替他除下朱红色的袍子,换回原来的衣服,才押他出去准备钉十字架。
                                                                                                    ------圣经 新约。路德福音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6-6 14:43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8 02:29:16

.

          公元4世纪开始,朝圣者就开始沿着“受难之路”游行的传统。每年从复活节前耶稣受难日的星期五,直到复活节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少基督教徒都要抬着庞大的十字架,从客西马尼万国教堂,一路循着当年耶稣奔赴受难的足迹,进入城门一直走到圣墓大教堂,从中体验耶稣所受的苦难。平时每星期五下午3点,方济会士们也要走过“受难之路”,缅怀耶稣为人类蒙受苦难的救世之举。



我们即将沿着当年耶稣受审开始,体会他生命的最后轨迹------为人类受难的苦路。




继续往前的一个高坡是一巴勒斯坦小学,那就是苦路开始的地方,苦路共有14站,每一站街道的墙壁上悬挂青铜罗马数字标志,附近都建有教堂,一些教堂外雕刻着相关的内容,我们就这样一一走过。



第一站---审耶稣的罗马广场。这里曾经是安东尼亚城堡,14世纪人们在城堡的遗址上建起了一个马木鲁克学院,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期,它是穆斯林总督的办公室和法庭。如今此地是穆斯林欧乌亚学院所在地。耶稣被定罪后,士兵们给他穿上一件朱红色的袍子,戴上用荆棘编的头冠,把他打扮成国王的样子,尽情戏弄了一番,然后带他去钉十字架;




当年的审判场地,现在为一家巴勒斯坦学校




第二站---耶稣被罗马士兵鞭笞的地方,他被戴上荆棘枝冠、背上十字架。1927年,意大利建筑师在此修建了一座“鞭打教堂”。




第三站----耶稣第一次被沉重的十字架压倒之处。1856年,亚美尼亚天主教会买下这块地皮,建起一座教堂。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5:37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8 02:31:05

.

第四站----紧邻第三站,在这里玛丽亚痛苦的看着儿子奔赴死亡,亚美尼亚天主教修建了“圣母痉挛教堂”,教堂外的石壁上刻画着玛丽亚痛苦并怜爱的望着儿子的石像。



万分痛苦的圣母玛丽亚看着自己的孩子受难




第五站----耶稣被十字架压倒后,士兵们见他实在没有力气了,就强迫一个从旁边路过的名叫西蒙的人替耶稣背十字架到刑场去。1895年由方济会士建“古利奈人西蒙教堂”。





第六站-----传说一个女子在这里用手帕给耶稣擦汗,发现手帕上都是鲜血,耶稣的影像也留在那上面。后来她因过度悲伤去世,埋葬在这里,教堂取自她的名字以作纪念,这就是维罗尼卡(拉丁文意为“真相”)教堂




继续往下走是一个丁字路口,一个救护车停靠路中央,阿拉伯居民围观在这里看着热闹




根据古兰经,一个穆斯林可以同时拥有4个老婆,这四个老婆演变出这样多的孩子,他们的生存必然出现问题




绕过这里杂乱的街道向前,在林立的商铺当中,商人们在吆喝着都揽着生意,我的苦路已经繁华似锦,这样的苦路俨然成为致富之路。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5:48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8 02:35:01

.


然而一个柱子上罗马数字的七,把我们拉回基督的苦难世界。


第七站----耶稣第二次摔倒的地方。




第八站----耶稣对大群哭泣的妇女说:不要为我哭泣,为你们的孩子,为耶路撒冷的未来哭泣吧。




如今这里的商铺,让我全无痛苦的感觉




第九站------耶稣第三次摔倒之处。传说耶稣手撑在这里,墙壁上一处凹陷的石块,由于众多手臂的触摸而呈现褐色的光亮。



.


边走边听曹先生解说,径直来到一个拱门,只见墙脚放着一个十字架,不知是否每天它都被搁置在这里,为了让游客体验圣人的苦难。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6:07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8 02:39:45

.

圣墓教堂与基督教的世界脚步



         站在这里仰望上空,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伫立在教堂圆形的屋顶,十字架三个顶端镶嵌着水晶石,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光芒,那光芒随着不同的角度变换着蓝绿黄不同颜色。这就是圣墓大教堂也称为复活教堂,是耶稣因钉于十字架而遇害,然后安葬并复活的地方。相传地基的一部分为耶稣墓地的遗址,因此这里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参拜处之一






      
        公元324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将基督教立为国教,并创立了拜占庭帝国,由此基督教走向世界。公元331年,君士坦丁的母亲海伦娜根据传说来到耶路撒冷寻找耶稣的诞生地、墓地等对基督教至关重要的圣迹。在发掘中,皇太后发现了耶稣的墓地和十字架,以及同他一起被处死的两个小偷的十字架。君士坦丁一世遂下令在耶稣蒙难处修建一座教堂,4年后圣墓大教堂竣工。后来她几度被毁又几次重建。
        公元638年,伊斯兰军队席卷耶路撒冷,摧毁了圣墓大教堂东部的大殿,并很快对新领土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节。15年后,艾伯特·莫德斯图修道院长重建了一座小型教堂,但公元1009年教堂又被伊斯兰教派的哈吉姆哈里发拆除。公元1094年欧洲十字军以解放基督教圣地赦免罪责为由大举东征,攻占耶路撒冷,重建他们最神圣的圣墓大教堂,耶路撒冷也成为一座遍布教堂和修道院的城市。新的圣墓大教堂于1149年竣工,可是1808年的一场熊熊大火几乎将其焚毁。当时西方世界正集中精力对付拿破仑,无暇顾及重建圣墓大教堂的请求。后来希腊东正教得到了教堂的控制权,但分治的几个教会对整修教堂意见不一,使重修工作进展缓慢。
   

        至今圣墓大教堂的前廊地下还保有一个古蓄水池,那是君士坦丁的母亲海伦娜修建圣墓大教堂时为施工饮水而修建的。




水池天花千百年的痕迹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6:09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8 02:43:37

.


圣墓大教堂有两扇大门,门两旁各竖立着三根大理石柱,其中的一个门自萨拉丁时期就被堵上,只剩下另一扇门供人进出,那个门的形状与墙面的装饰不禁让我想起了巴黎圣母院。教堂的门楣上原来雕刻着反映最后的晚餐、耶稣在伯大尼行神迹使拉撒路起死回生、以及耶稣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等宗教故事的大理石浮雕,这些浮雕现收藏在洛克菲勒博物馆内。





   
       圣墓大教堂殿堂内部凝重幽暗深遂,只使用着一些油灯蜡烛灯微弱的照明,各个空中悬挂的烛台密密麻麻排列着几排,不同的款式说明着他们来自不同的教派。烛影摇曳烟雾缭绕,一切都显得影影绰绰神神秘秘。殿中石柱纵横,处处圣龛,遍布着大量传说性的圣迹和遗物。基督教各教派都奉圣墓大教堂为圣地,争相在此强占地盘,只见大教堂里套小教堂,不同的教堂归属不同的教派,现今教堂的一部分为东正教耶路撒冷主教座堂,罗马天主教、亚美尼亚教会、科普特教会、叙利亚教会各占据教堂一部分。有趣的是,自阿拉伯萨拉丁统治时期以来,教堂的钥匙一直由两个有名望的穆斯林家族掌管。



昏暗的光线



各种烛台代表着不同地区不同教会


        苦路的第十至十四站都在圣墓教堂内。教堂共有上下两层,由苦路进入,直接登梯到达教堂二楼的天主教堂。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6:11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8 02:47:41

圣墓教堂----受难---复活---升天,人类永恒的主题

        第十站、第十一站------耶稣被剥去衣裳和钉十字架的地方这里是天主教堂,墙上的马赛克绘着亚伯拉罕准备杀子向上帝献祭以及耶稣被钉十字架的画像。


耶稣被剥去衣服钉十字架的地方





       第十二站-----耶稣遇难之处,现属于希腊东正教会。在高高低低、闪闪烁烁的吊灯和烛光包围中,一支巨大的黑色十字架上钉着耶稣的塑像。他浑身消瘦而苍白,双眼紧闭,使人极为压抑急切的希望把他从十字架上放下来。教堂的祭坛下放置着一只银盘,中央有个小孔,标记着耶稣的十字架竖立的位置。每个基督徒来到这里,都会情不自禁地在祭坛前跪下,轻轻用手触摸银盘,似乎要感受一下耶稣经历的苦难,我们也就照模照样的地跪下来用手而非基督徒用心触摸。



6个小时后,耶稣受难



        第十三站-----信徒们对遇难的耶稣圣体进行埋葬前的处理。在圣墓教堂的正门大厅,一块一人长带着血红色斑的大理石。传说耶稣被人从十字架上抬下来,就是躺在这块石板上被涂擦圣油、喷撒没药和芦荟的,他的鲜血渗入了石缝,这块石板上永久地留下了殷红的石纹。无论这个说法是否真实,每个信徒都会在这跪拜俯身亲吻,日久天长,石板变得格外光滑。曹先生警告我们不要用嘴小心肝炎病菌,石上悬挂着几对硕大的灯台,分别属方济会、希腊正教和亚美尼亚教会所有



我就这样跪下用额头表示我的尊敬,仔细端详过这块石头,石纹确如血丝分布



       第十四站-----从圣墓教堂正门大厅转左,中央是小教堂状的圣墓所在地,这里是苦路的终点。耶稣的坟墓原来是在盘石中凿出来的洞穴里,后来海伦娜皇后修建圣墓大教堂时,令人将墓室与其余的山体隔开,以免其遭受破坏。


        
      圣墓由两间小室构成,前一间是天使教堂,正中玻璃镶嵌保护着一张石凳,《圣经》记载,耶稣被安葬后的第三天清早,摩大拉的马利亚等三个妇人来到墓前,忽然一位天使貌如闪电,衣服洁白似雾,从天而降把墓门口的大石头挪开,坐在上面。天使对她们说:“他已经复活了。”
       第二间是个很小的墓室,据传这里原本是贵族约瑟夫购买的墓地,当年他因敬仰耶稣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献出来埋葬耶稣。但下葬3天后,人们在距这里不远的大卫王衣冠冢上面的“最后的晚餐”楼两次见到了耶稣显灵,于是便打开圣墓查看,发现里面竟是空的,人们便就此认定耶稣复活了。

        我随着几个信徒在外面狭窄的天使教堂等候轮次进入极为狭小,不足2米宽的一个石洞,每次只能弯曲进入一个人。只见一个面无表情的教士守候着一块光滑的白色大理石板,那覆盖着浴盆状的石棺上一块红布上是那些神圣的烛台。墓室上方有三个象征复活的浮雕,43盏长明灯日夜不息地燃烧着,其中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亚美尼亚教各占13盏灯,科普特教会占4盏灯,各教会对圣墓大教堂的争夺,由此可见一斑


躬身弯曲进入墓室



耶稣的墓冢石棺





[wmv=360,80,0]http://www.cpez.net/banjizhuye/jdjiaodeshijie/music/Haliluya.mp3[/wmv]
http://www.cpez.net/banjizhuye/jdjiaodeshijie/music/Haliluya.mp3


[背景音乐 ]

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之合唱《哈里路亚》



[ 他已复活。 恰逢2006年复活节,我正在整理基督的圣迹的体验,就用这些音乐、文字、图片表达我对宗教的尊敬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6-6 14:46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8 03:10:59

.

大屠杀-----人类的恶行

[wmv=360,80,1]http://fashion.sz.net.cn/images/2005-02/25/18020225160792157105.mp3[/wmv]
背景音乐:电影《辛德勒名单》插曲
下载地址:http://fashion.sz.net.cn/images/ ... 225160792157105.mp3


         来到耶路撒冷的人们,必然会前往大屠杀纪念馆参观,这里记录着人类发展历史上最疯狂的屠杀。纪念馆的位置比邻赫尔茨公墓,本古里安、梅厄夫人、拉宾等以色列复国的灵魂人物长眠于此公墓。如同北京的八宝山公墓,青翠的青松环抱着,这里的道路异常的宁静,我仿佛回到年少,回到学生时代的清明时节,那一次次的扫墓,那根植于我年少心灵里的肃穆。




        这里每日10:00接待参观者。可我们到达时已经是10:40,曹导很担心遭到拒绝,而今天这里正在举行一个文化活动,因此图片馆关闭,或者我们改变计划下午再来参观,然而我们在耶路撒冷的时间极为有限,还有老城还有伯利恒,所有计划安排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无奈只有按照现状参观瞻仰。


          这是1953年落成的纪念馆,现在还在不断的扩充,几十年来他们从未间断过发出一份份遇难者的表格,犹太民族立志要找回并记录下所有遇难的灵魂,


进入纪念馆的是一个广场,三三两两的人们依墙壁而坐沐浴着阳光



     入口处的横梁上分别用英文和希伯来文字书写着这样一段话  I Will put my wreath into you and you shall live again, and I will set you upon your own soil




         我们已经通过电影和电视,见识过那段人类最疯狂与血腥的历史,我们曾经随着那些悲惨的画面垂泪、窒息与心痛。当今天亲身来到这个祭坛,那周围的树木与花草,那乳白色简洁低矮的建筑似乎解除了我们的一些压力,但是园区内那些雕塑,那些抽象的造型,却时时告诉我们那一个个真实的悲惨的故事。我看到毒气室门口的列队等待;看到万人坑的尸骨;看到一个非犹太裔的校长舍不得他的学生,最后与他们一同走向集中营。。。。。。犹太民族以它独特的艺术造诣,记录着那一个个不同的悲惨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7-30 00:51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8 03:16:51


儿童馆里不断的呼唤,那些村落的悉数记忆
纪念馆分布着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记录着不同的生命形式。

儿童馆
----馆外几十个低矮的参差的石桩代表着年龄的差异



        作为母亲的我面对这样的气氛心情沉重,出发前在香港休假,面对着维多利亚港湾,阅读余秋雨的《非亚之旅》,读到大屠杀纪念馆的描述时,我曾泪流不止



       儿童馆的通道上,长廊迎面的墙壁上是一张天真灿烂的男童的石刻像,这是她幸存的母亲以这样一种方式留存下他曾经鲜活的生命痕迹,就是她开启了纪念馆集中寄托哀思的方式,多麽纯洁无瑕的笑脸,怎知人间如此险恶



       进黑暗的儿童馆,三颗蜡烛通过镜面折射出无数个小光明,我们如同走入夜色中的宇宙星河,繁星闪烁的天际,轻声低吟的男声女声,咏读着一个个男孩女孩的姓名、年龄、国籍,我们也和他们一起从心里呼唤着那些曾经健康快乐的生命,那些无辜的灵魂。那一声声轻轻地呼唤撕裂着我们的心,撕裂着人们的记忆,吃力的拼接着和平的画卷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7-30 01:13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8 03:25:25


犹太村

-----这里巨大的毫无雕饰的石块不规整的分布着,我们走入其中的小路,如同走到那些生命当中




那里铭刻着一个个分布在不同国家,被清洗屠杀消失的犹太村庄的名字




        不时映入眼帘的是刻画在石块墙壁的上的英文希伯来文文字,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与石块,堆积着几百万个的生命。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6:25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9 22:29:55


纪念大厅

-----这是一座肃穆的帐篷形建筑,它由未经雕琢的大石块垒成



        这样造型的大门,不规则的铁器焊接着,如同一个个集中营的铁笼,生的渴望被牢牢的焊接在恶魔的深渊



       大厅地板上印刻着欧洲主要死亡营的名字。在一簇燃烧的长明火前,供奉着死难者的骨灰,这里是那些各国领导人前来献花并发表和平演说的地方。



       我和门卫合影,或许也是一位幸存者,他的笑容是那样的苦涩,我期望转达人间的善良与美好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6:26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9 22:33:16


死亡纪念牌

------那里的墙壁上粘贴一个个石牌,那些石碑镌写着遇害的亲人名单,那是幸存者惨痛的记忆,那是活着的生命更加挣扎的梦遗




         600多万个生命,几百万个家庭,他们曾经在人世停留,就以这样的方式留下对他们的记忆


         我们导游曹先生的导师便是波兰大屠杀的幸存者,好心的波兰人把她掩藏在鸡笼里,躲过了三年的疯狂搜捕,她是家里唯一活着的生命,那少女时代的心灵创伤,一直延续到现在,60多岁的她孑然一身。此时我再次闪现着飞机上到雅法城里那一张张面孔,那一个个愤怒的声音


这块纪念牌就是她的亲情的记忆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6:28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9 22:55:49



艺术馆


-----那里展示生命中曾经闪现过的艺术才华,那些曾经自由的生命,那些被牢狱折磨的生命,那些即将灭亡的生命,他们挣扎着的艺术想象力,依然憧憬着光明与快乐



        这是散失了的艺术品,她是侨居在罗马尼亚的犹太艺术工匠们的作品,大屠杀大搜捕的时候辗转藏匿。犹太民族是艺术工匠的摇篮,他们精雕细刻。现在世界最好的钻石,也是在以色列的设计加工。




雕塑



----园区内除了各馆集中记录了不同形式的惨剧,同时还有很多雕塑,补充说明着不同的故事。这是一个非犹太裔的校长舍不得他的学生,最后与他们一同走向集中营




毒气室门口的列队等待



生命树象征着万人坑的尸骨



这些抽象的造型,时时告诉我们那一个个真实的悲惨的故事。犹太民族以它独特的艺术造诣,记录着那一个个不同的悲惨的生命





       面对着残绝的罪行,人类的善良并没有泯灭,园区里一棵棵树木,记录着一个个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犹太人的善举,那树木下竖立着一个个标牌是那些义士的姓名与国籍,这是正义的力量。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6:29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9 22:59:15

.

这一天,空中漂浮着警戒的气艇,园区内制高点站立着持枪的士兵,一些场馆关闭了大门拉起了护栏




隔离区保安人员,不知道怎样的要员来到这里,沙龙生命垂危,以色列前景如何





女士兵,轻松和善,或许遇到危险动如豹子





艺术馆外围绕着一些文化男女,正在举行活动,门口的记者长枪短炮。





          我们在这里观望着他们,我们和士兵们合影,我们和漂亮的艺术家聊天,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带来了一些轻松。黝黑的皮肤,健康的标志,浓浓吉普赛韵味





居住在法国巴黎的犹太女艺术家,和台湾同行一起创作人体艺术




          回到深圳回到家,翻看更多的大屠杀资料,回看我们在那纪念馆的拍照,我羞愧自己脸庞上悬挂着的笑容,我知道自己那时是怎样得置身度外,不禁想起了寒冬里我在朝鲜的经历,在开城志愿军的墓地,我是怎样的伤痛。此时落下文字,此时回想当初,我心里难过,我心情沉重
         我看到了存活下的生命又是怎样的不堪煎熬,在和平声中选择自尽,他们要追寻那些冤魂而去,那是人类罪行的心理后遗症,。
         你看那幸存的诗人策兰的《死亡赋格》,那是他在和平乐曲中无法忘怀的痛苦,那是他跃入塞纳河获得解脱之前的心里挣扎:


         黎明的黑牛奶我们喝下你在夜里,
       我们喝下你在中午和早晨,
       我们喝下你在傍晚,
       我们喝啊我们喝啊;
      一个男人住在屋子里,
       你“金黄的头发玛格利特”,
       你“灰白的头发苏拉密斯”摆弄他的毒蛇,
       他大声演奏死亡
       更甜美一点的死神是一个主人来自德意志,
       他大声刮响你的琴弦更黑一点,
       你会升起来然后随烟雾飘到天空
       你会得到一个坟墓在云朵里让你躺着不会太拥挤。。。。。




      
      随附大屠杀资料网站    http://xinyuan.us/supsite/viewarticle.php?id=45234  死亡赋格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2/3715069.html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14:28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9 23:01:57

.

哭墙-----所罗门辉煌的碎片,犹太民族精神的集散地


[rm=360,50,0]http://neuro.ohbi.net/music/ra/saint-saens/saint_saens_samson_et_dalila.ram[/rm]
背景音乐法国作曲家圣桑 歌剧《参孙与达利拉》序曲:,此曲描述2000多年前巴勒斯坦都城加沙,希伯来人被迫沦落为腓力斯人的奴隶,他们为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悲哀,“自从上帝离去,灾难便落到我们的头上。。。”
下载地址:http://neuro.ohbi.net/music/ra/s ... amson_et_dalila.ram


       圣经旧约记录了犹太民族的历史,一本塔木德指引着犹太民族的价值观与文化。几千年以来的 犹太民族历史是一部灾难深重的血泪史。

      沿着老城细小弯曲的道路来到一个入口,通过机场式的安全检查,我们走下几十级台阶,只见三面围墙的广场聚集着很多士兵,正面高大的城墙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一个沧桑的老人,巨大的石块组成墙基,慢慢上升后石块的体积渐渐收缩,那高度大约20米,墙下面壁站立着一些人显得那样细小,我们伫立在台阶上,神情严肃,望着眼前的景象不知迈向哪里?这就是著名的哭墙,这就是人类的宗教历史不可分割的耶路撒冷---圣殿---哭墙



        公元前13世纪至基督纪元之间,〈旧约〉的叙事部分对耶路撒冷有着生动的记录。公元前10世纪大卫王将其定为以色列首都,她便是宗教信仰的中心。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也称圣殿山)上,用雪松、橄榄木、金及青铜兴建了一座华丽的供奉“十诫”法柜和诺亚方舟的圣殿,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第一圣殿。其后以色列人经历了诸多失败,在古代民族历史中几乎独一无二。从近东地区强大帝国亚述人、巴比伦人开始,以色列人亲眼目睹自己最神圣的圣殿被毁。此后波斯人替代了巴比伦的统治,犹太人两度重修圣殿。公元前300多年,亚历山大大帝的继任者占领了耶路撒冷,后来是罗马人。

       公元70年,犹太民族举行了的起义,罗马人进行了大肆的屠城,耶路撒冷及其重建的神庙被焚毁,犹太人的其他许多地方被夷平。公元135年,犹太民族又一次起义失败,而后罗马皇帝哈德良便采取行动,为一劳永逸地根除犹太人在帝国的这块土地上的权利,他更改了城镇的名字。耶路撒冷更名为埃利亚卡皮托纳,变成供奉给朱庇特的城市,为蓄意侮辱犹太人,朱迪亚省被更名为巴勒斯坦,出于希腊语的非利士人一词。

       多次的磨难,他们始终想念上帝已与他们立约,只要忠于对他的信仰,服从〈出埃及记〉、〈利未记〉与〈申命记〉中详尽说明的上帝的律法,耶和华必降临弥赛亚拯救他们。虽然几建的圣殿不复存在,犹太人常聚集在圣殿遗址哭泣,他们在圣殿西边的一段残留的墙基上用原来圣殿的石头垒起一堵52米长、19米高的大墙,称为“西墙”。此后千百年来,流落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每当回到圣城,必然来到墙前手握经书,低声哭泣,默默祈祷。这是圣殿留下的唯一遗迹,因而是犹太教最神圣的祈祷地方。每当追忆历史上圣殿被毁情景,他们便不禁嚎啕大哭一场,哭墙因此而得名。




哭墙的分隔成男女两各区域



        哭墙的砖体大小规格不尽相同,他的底部是犹太圣殿的墙基,圣殿被彻底损毁后,是时代的犹太教徒,一点点堆砌修补,使用了耶路撒冷老城里不同的砖块,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哭墙上从下向上,砖块的体积逐渐缩小。
        以色列复国后,虔诚的犹太教徒热切希望能重建这一圣殿,极端犹太组织更是一直叫嚣要推倒穆斯林的圣所---两大清真寺,每年这些极端分子都要把一块据说是从犹太圣殿中保存下来的巨石运到哭墙附近,举行象征性的重建圣殿仪式




西墙的历史,文字说明





走下阶梯,前往西墙脚下



今天将要举行怎样的仪式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14:42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9 23:08:32

.
女人的哭墙-----感性、倾泄着痛苦


        我来到哭墙下的女人世界,只见她们面对着高大的墙壁,或前或后,多数人手捧《圣经》,有的静静地祈祷,有的点着头(根据犹太教规,凡是念到圣人名字的时候必须点头),有的额头贴在墙壁,有的紧闭双眼。。。。。。





      

        她们时而点着头并摇摆着身体,这是犹太教的规矩:读到圣人的名字便要这样表示恭敬,犹太教有613条戒律,多有教徒都要严格遵守,戒律细致到生活的各个细节,我这样拍照自觉很是干扰她们,很是不恭敬的感觉,因此手脚很是迅速




如此虔诚




      哭墙下不同的悲伤与缅怀






      


       围栏下摆列着一些座椅,是为了游客,还是为了那些需要一整天都沉浸在与上帝对话的人们?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6:39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9 23:14:24

.


我轻步靠近西墙,夹杂在苦难民族的中间,我感受到一种痛楚,此时任何一丝响动都是一种惊扰,我摘下了帽子与她们一起面壁沉思,我是如此敬重犹太民族。


  


        墙壁的缝隙塞满了各种颜色各种材质折叠的纸条,那是一个个心愿,想起了曹先生的提醒:“写一个心愿你可以有所收获”,我未看到祈祷的人们有这样的行动,怕这只是旅游者的发明。我不愿用任何欲望去玷污西墙的纯洁与神圣,我无法理直气壮地向上帝去索取。我只想轻声的呼唤:上帝,我终于来了,这呼唤写落在纸条上,存放在人类与上帝最接近的圣殿墙壁上。



伙伴们专心的书写自己的愿望




墙壁缝隙已经被密密麻麻的纸条填堵,很难再找到缝隙




       西落的阳光中,我看到距墙壁20米远处一个高挑的女人,绛红色的大衣包裹着她年轻的身躯,那张痛苦的脸,那摇摆的身躯,我难以想象她快乐时的模样。



        这时,我真的听到了哭声,那来自座椅前站立的一个中年女子,距离墙壁3米左右的她,头裹着围巾如同哈萨克的妇女,身穿长呢大衣,手捧着圣经,我与她相距5米。看着她痛苦的表情,我想到了那一幕幕的苦难,我想到了中华的苦难,灾难如此深重的犹太民族啊,你放声痛哭吧


      
墙壁凹凸的石壁上,成双成对的鸽子探头张望着人群,它们如此自由自在,那是这个民族向往的生活常态。


         

墙壁夹缝里细小植物昂扬着探出身,多麽顽强的生命,如同犹太民族



缅怀仪式完成,人们倒退着离开哭墙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6:40 编辑 ]
作者: bordesign    时间: 2006-4-10 02:22:13

我看你得帖。。。死机一次。。。留言记录一下。。


辛苦辛苦!好片好文!实在是很羡慕作者的旅行经历。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0 14:43:42

原帖由 bordesign 于 2006-4-10 02:22 发表
我看你得帖。。。死机一次。。。留言记录一下。。


辛苦辛苦!好片好文!实在是很羡慕作者的旅行经历。


谢谢你的欣赏,知音难寻啊!呵呵。也谢谢版主设置精华!
作者: 有组织无纪律    时间: 2006-4-10 16:17:36

谢谢黎叔,真是辛苦啦,那么长的文章,中间要插图...

实在是很羡慕你们的旅行经历阿...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0 17:30:23

.

男人的哭墙隐忍、凝重

   
        男人女人之间是一道2米高的围栏,透过编织的缝隙可以看到对方,隔着围栏我张望着犹太的男人,那个区域是女人的两倍,墙壁下伫立的是一片黑色的身影,白发苍苍到幼稚的少年,几个台子上摆放着圣经,提供给祈祷的人们。姐夫在那里抓拍着哭墙下的男人世界,这里是犹太民族千百年来,对耶和华倾诉感情的地方



白发苍苍的老人,家里的精神领袖



幼稚的孩子,民族未来的栋梁



正统的犹太教徒,正规的着装,手捧着圣经旧约



这里免费提供圣经,只见各种版本,必定是各种文字






男人们对待缅怀苦难的历史,倾心尽力,在这里停留甚至一天的光景,因此它们可以坐在这里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6:44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0 17:44:14

.


这样的老人必定带领处虔诚的下一代



哭墙下的各种人们,他们如此苦读,如此付出时间,全为了精神建设






以色列士兵,他们这样培养着民族的责任




游客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6:46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0 17:48:17

原帖由 有组织无纪律 于 2006-4-10 16:17 发表
谢谢黎叔,真是辛苦啦,那么长的文章,中间要插图...

实在是很羡慕你们的旅行经历阿...


您的跟贴是我发贴的动力,谢谢啦!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0 17:55:14

.



他们不远万里来这里头上带着小帽表达着自己的恭敬,按照犹太宗教的礼仪,头皮对着上苍是对上帝耶和华的不敬








如此隐忍的男人,叫人如何不感动,心情凝重,无法浮躁与轻飘





        哭墙下我看到的是一个民族顽强、执著的精神信仰,因此无论怎样的折磨与苦难,千百年来的精神不变,这样的民族始终有着一个共同的魂魄。

         哭墙-----你更象一个历经创伤的老人,始终屹立不倒地张开双臂,用你的顽强安抚着倒在你怀抱里因为受尽苦难而痛哭的孩子们。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14:35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0 18:02:18

.
国家安全的未来,锻造民族的护卫者



夕阳下的哭墙发出金黄色的光芒,与广场上的阴影形成巨大的反差,久经沧桑她更加肃穆而庄严




悬挂的希伯来文字我们无法识别,一幅宣传画解读这个活意义



一个勇敢而机警的士兵,一个无畏的战士,他是他们的榜样



一本圣经,一杆枪,精神与武力的全副武装,延续着一个坚强的民族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6:50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0 18:11:30

.

广场上聚集着上百名的披挂着新军装的青年男女,看他们的模样大约是学生兵




       我也曾经是个士兵,我受到过训练,我懂得军人的义务




         士兵们列队,他们面对着桌子上的枪支与圣经,或许这是他们的新兵入伍仪式。虽然他们的面庞依然稚嫩,虽然他们还有些羞涩,但是在这特殊的场地,面对世代的民族惨痛,我看到了这个民族是怎样塑造坚强的意志。这样活生生的精神体验,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培养出怎样英勇的战士





虽然面对旁观者,他们还有些不自在




但是我相信新兵训练之后,他们一定会智勇双全





一定会看到更多这样坚毅的军人气质的面孔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6:49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0 18:20:02

告别哭墙


进入哭墙的检查站,在这里我们进行了如同机场登机前的检查




看着三面高大的围墙上有高强的灯光设备,有播音的喇叭,想象着到了晚上,夜空中一束束光亮独独照射着古老悲伤的墙壁上,面对着她我的痛楚也会急剧增加。






哭墙外,孩子在广场上等侯着怎样的人




我和先知




女先知?




与岩顶清真寺如此近的距离




墙体背后就是阿萨克清真寺




        告别西墙,夕阳垂落,西墙的背后就是那金碧辉煌的清真寺。公元638年,欧默尔哈里发从拜占庭手中夺取耶路撒冷,他的继任者在圣殿山建起了岩石圆顶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从此,穆斯林定居耶城。
         岩石圆顶清真寺内有一块镇寺之宝:寺的中央一块淡蓝色的巨石高出地面1.2米,以银、铜镶嵌,岩石上有一个大凹坑,相传是先知穆罕默德在此处“登霄”留下的马蹄印。伊斯兰教认为穆罕默德是继摩西、耶稣等先知后,真主派往人间的最后一位使者。他在创教九年后(公元619年)的一个晚上,在天使陪同下骑一匹面如美女的天马从麦加飞到耶路撒冷,然后踏石登天,聆听真主的天启。1994年由约旦国王侯赛因出资650万美元为这个圆顶覆盖上了24公斤纯金箔,从此她彻底名扬天下。

         岩顶清真寺是圣经的信徒争夺的地方,传说这里埋藏着大卫所罗门的宝藏,从十字军东征开始,收复圣地的同时基督教派内部便各自怀着探寻宝藏梦想。

        岩顶清真寺也是巴以双方随时爆发暴力冲突的地方。以色列曾经穿过两大清真寺的底部开通圣殿山地下隧道(连接了哭墙和苦路)。以色列复国后,虔诚的犹太教徒热切希望能重建这一圣殿,极端犹太组织更是一直叫嚣要推倒穆斯林的圣所---两大清真寺,每年这些极端分子都要把一块据说是从犹太圣殿中保存下来的巨石运到哭墙附近,举行象征性的重建圣殿仪式。

        1988年11月,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并宣布耶路撒冷市为其首都。
        2000年,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巴以美三方首脑戴维营会谈中考虑接受美国提出关于耶城主权分享的建议,考虑放弃对位于东耶路撒冷老城的“圣殿山”(巴方称“尊贵禁地”)的主权,以便同巴勒斯坦方面达成一项全面和平协议。9月28日,时任以色列利库德集团党魁的沙龙强行参观位于东耶路撒冷的伊斯兰第三大圣地阿克萨清真寺,以示捍卫主权的坚强决心,从此清真寺对游客关闭了的参观的大门。

        告别哭墙,又是一个黄昏,圣殿山--耶路撒冷---你承载着世界几十亿的精神单位,你何堪如此重负  







         耶路撒冷就是这样被各种宗教反复的撕扯,耶路撒冷就是这样被精神统治的野心占据。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0 20:48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1 20:42:21


锡安山---上帝造人

       锡安山--上帝创造了人类,亚当夏娃的诞生地

      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叫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的爬虫牲畜。”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造了男人,也造了女人,上帝为人预备了伊甸园,在伊甸园的东边开辟了一个园子,把他自己所造的人安置在里面。
         在主造的各种生物之中,蛇是最狡猾的,蛇诱惑女人说:“上帝吩咐你们不可以吃、不可以摸那棵树上的果实,不然就要死,那是因为他知道你们吃了这棵树的果子以后,眼睛就会明亮,像他一样懂得分别善恶。”
       当女人看见树上的果子样子非常可爱,即可做食物,又可以使人有智慧,于是就摘下来吃了,她还把果子递给陪伴着他的丈夫,他也吃了。两人的眼睛果然明亮起来,这才发觉自己原来是赤裸的,于是他们用无花果的叶子编织成块,围在腰上。
       那天傍晚天气转凉,夫妇俩人听见上帝在园中行走的声音,就藏在树丛之中,想避开他。上帝呼唤亚当说:你在哪里?亚当说“我听见你走近的声音就害怕得躲起来了,因为我赤裸着身体啊”。上帝说:“这是谁告诉你的呢?”亚当回答说:是你赐给我做伴的那个女人摘了树上的果子给我吃的。”上帝斥责女人说:“你怎能做出这种事来呢?女人自辨说:“是蛇教我吃的”。
      上帝就责备蛇说:“你既然做了这事,所以你受的诅咒要比一切的牲畜更严重,你要用肚子蠕行,一生只能以尘土为粮,你和女人结下仇怨,你和她的后代要世世代代为仇,女人的后代必打伤你的头, 你必伤他的脚跟。
        然后上帝对女人说:“我必重重加深你怀孕的苦楚,你分娩的时候也必受痛楚。虽然这样,你必恋慕自己的丈夫,你的丈夫也要做你的主人。”他对亚当说:“你既然听从妻子的话,吃了禁果,你必终身艰辛劳苦,才能尝到地里出产的食物,你要汗流满面,才可以维持生计,你要辛劳一辈子,直至归回黄土的时候,因为你是从尘土而来的。”
       上帝又说: “亚当既然和我们相似能分辨善恶,现在恐怕他又会伸手去采生命树的果子来吃,这样他就永远不死了。”因此就把亚当赶出伊甸园,要他耕种土地。上帝赶走亚当的时候就派天使基路伯在伊甸园东边驻守,又用一把四方八面旋转发出火焰的剑守护在通往生命路上。

                                                                                -------圣经旧约 .创世纪




[wmv=360,80,0]http://www.petrodragon.com/G_Faure_Requiem/07_Requiem_Op._48.wma[/wmv]
[背景音乐]:    重回伊甸园安魂曲-----福莱
下载地址:http://www.petrodragon.com/G_Faure_Requiem/07_Requiem_Op._48.wma





         穿过一个广场,来到了锡安门,紧靠着古老城门的地面,环绕拼接的地砖围出一个直径2米的六棱形,他的中央是一整块石头切割出来的六角形,传说这就是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的地方。锡安山便这样诞生了圣经创世纪篇章的人物---亚当夏娃、亚伯拉罕、雅各。。。,锡安山就这样留下了圣经始祖的灵魂----诺亚、摩西、约书亚、大卫、所罗门、耶稣。。。




我与亚当夏娃的诞生




锡安门上的弹孔,它记载着当年犹太士兵与约旦士兵怎样争夺着锡安山,争夺着耶路撒冷老城。锡安山是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 ,这里有犹太国的开国之王---大卫的墓冢。




一阵轻声的汽车喇叭,两个嬷嬷驾驶着车辆,熟练地在锡安门内左右打轮扭动着方向,行人们止步让出空间,车外是惊叹的表情,车内却是满面的微笑,我想起了法国电影《苦口脱险》,那个驾驶南瓜货车的嬷嬷,那个慈祥的院长嬷嬷,大约人们对上帝的笃信都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可爱的使者。




技术极为熟练,神情轻松,人们惊叹的表情




仿如那个法国电影《虎口脱险》的嬷嬷,如此上帝的快乐使者



         夕阳下,望着锡安门上的累累弹痕,我想起了北京新年的鞭炮声声,那些如同密集的枪弹声,这就是耶路撒冷的命运,每当呼唤着你-----耶路撒冷,世界各地的人们不由自主地热血沸腾。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14:45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1 20:50:17


最后的晚餐-----耶稣为人类受难,  圣餐的仪式
   

   
    就餐前,耶稣拿起吃的饼和喝的酒,向12门徒祝福,然后分给他们,说:“这饼是我的身体,这酒是我的血。我的身体和血是为众人赦罪而舍弃和流出的。”

                                                                                                         ----圣经新约.路德福音



        后来基督教会依据耶稣的这几句话,设立了圣餐礼。
      
        锡安门不远处是大卫王灵,附近就是耶稣和他的信徒们进行最后的晚餐的地方。
       中世纪,十字军为纪念“最后的晚餐”,在锡安山建起了一座华丽的哥特式教堂。15世纪,穆斯林占领耶城后,赶走基督徒,将教堂改造为清真寺,并在上面加了一个尖塔和祈祷用的壁龛。现在,教堂已恢复原来的功能,但建筑依然呈现着伊斯兰教风格。








        我们来到这个教堂时,里面正在举行一个宗教活动,几乎没有空间容纳我们这十几无神论者




人丛中只看到一处明亮的地方神父正在用法语进行着演讲,站立的人群分不清是游客还是当地的信徒。







   

         最后晚餐室指高处上面的一个小房间,那个门关闭着,台阶上也挤满了聆听演讲的人们。进入教堂,我轻声地说着对不起,躲躲闪闪的在人缝中蹭到一个墙角,背后是一个高地,我攀登上去居高看个究竟,当看到神父周围有一些闪光灯忽暗忽明时,方才壮着胆子进行了拍照,心里却还是觉得不该这样打扰。




          这一天不知道是怎样的日子,神父这样投入的进行着抑扬顿挫的演说,我喜欢那个神情十分投入的修女,它让我想起了英格丽褒曼扮演的圣女贞德




大家神情专注静静的聆听











宗教绵延几千年,人类生生死死新人辈出,然而圣经不变,人们对他的信仰也成为不变的旋律。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14:48 编辑 ]
作者: jasonlee    时间: 2006-4-12 00:04:36

这两天实在没空,先顶,得空细看!嘿嘿...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2 00:51:11


《圣母颂》伴我长大,伴我成为母亲
   

        按照传说,锡安山是圣母玛丽亚逝世的地方,不远处有一个圆顶钟塔、罗马式的建筑物,那个屋顶的蓝色稳重而柔和,这就是锡安山的路标---多米森教堂,这是一个天主教的圣母教堂。教堂地下室,有座圣母玛利亚躺着、进入永远睡眠之雕像,一个光灿灿马赛克拼接的圣母壁画极为生动,纵深处是一个玛丽亚的墓冢。

        四壁一个个凹进部分分别悬挂着不同的圣像,有的是耶稣受难,更多的是圣母怀抱着圣子,不知道她和橄榄山的圣母升天教堂是否冲突。









灿烂的马赛克艺术








两个东欧的女孩在圣母画像前非常喜悦




人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圣母的热爱




来到这里的游客明显增多,他们大多跪拜在圣母的神像前,神情严肃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14:50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2 00:58:44

[wmv=360,70,0]http://202.101.235.123/8yh_200duenbede3/j/0727/43/8yh_634.Wma[/wmv]
[背景音乐]:舒伯特《圣母颂》   Nana演唱
下载地址http://202.101.235.123/8yh_200duenbede3/j/0727/43/8yh_634.Wma


我跪拜在平躺安睡的玛丽亚雕像前,那一曲舒伯特的《圣母颂》从心里流出:

啊,圣玛丽亚 温柔的母亲,请你聆听一位少女的请求,
在这荒凉的岩石上,我的哭诉飞向你的身旁。
啊圣母,你要将女儿引导,
当我们在岩石上沉睡,你的保护坚硬的岩石也会变得柔软,
在梦里我看见你的微笑,
我仿佛闻到玫瑰芳香,
啊圣母,我要想你倾诉,
我一片赤诚的少女之心。

啊,圣玛丽亚,纯洁的母亲,
世上的一切鬼怪精灵纷纷逃走无踪影,
我们再也不会受到欺凌,
因为你对我们最为温暖,我们都得到你的怜爱,
啊,圣玛丽亚,
我们虔诚的恳请,

啊,母亲,愿你永爱我们。







    这歌声每年回响在圣诞节的天空,这歌声陪伴着我由少女成长为母亲,今天她伴随我从东方来到圣城,跪在圣母的面前,我的心如此安宁。




圣母教堂是一个天主教堂,圣坛前地面用花砖拼接组成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圆环



       千百年前,基督教就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三大教派,他们的宗教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天主教有各级神职人员,神父有聆听忏悔的权利,教派的最高神职是梵蒂冈的教皇。

        因此宗教一路走来,各个传教士对宗教文本与精神的理解不尽相同,神职人员对教义本身的解释非常有限。中世纪以前,圣经文本仅仅神职人员有权拥有,任何教徒无法接触原始文本,对圣经的聆听便成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宗教的解释完全听凭神父们口若悬河的演说,造成了统治阶层极为容易的由宗教的意义去掀起一次次的狂热运动。在我眼里最初的宗教信仰变成为极端的热情,也就必然有了法国教皇鼓吹:到达耶路撒冷就可以获得上帝赦免罪孽,于是欧洲人开始了从骑士到平民的8次十字军漫漫东征。如果不是蒙古大军长驱直入叙利亚,欧洲民族不由得担心领土的割裂,他们被迫停止东征的计划,对耶路撒冷的热情便被蒙古人的马蹄扑灭。而我在后来的资料中看到,蒙古大军中竟然也有为数众多的景教徒,景教---唐朝时期对基督教的称呼。


       这里与橄榄山的万国教堂完全不同,那里是基督徒的教堂
       这里的教徒必定是天主教徒,因此他们面对着上帝,圣母,耶稣静静地冥想



        上帝的宗教主题就是:忏悔、反省,进而奉献、施爱。。。。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14:38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2 01:50:34

耶路撒冷叠加的历史-----老城区的历史遗迹   
  
        沿着老城的街道行走,以色列士兵们三五成群,街边开始稀稀落落分布着咖啡吧与小小的银饰工艺店。

以色列士兵的闲暇



        一群黑色校服黑色礼帽的小学生刚刚放学,几个孩子耳边各有卷曲的一缕发须,如同那些成年的犹太男子,这是正统犹太家族的后裔。当我们的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羞涩孩子扭转头决不让你拍摄他的面部,顽皮的孩子则做着鬼脸,扭曲着表情。一个孩子跳到石块上,站在高处对着镜头挥舞着手掌遮掩他的面容,众人的镜头收拢后他又吐着舌头表情愤怒,怎奈我们5、6个镜头多个角度,他无法完全防备,于是我扑捉到他毫无遮拦的脸部表情。不知道是否旧约的613条戒律明确约束他们不得随便影像?还是他们从小就被教育对整个世界都要保持高度警惕?

         耶路撒冷老城区就是这样表现着完全不同的文化性格,由此我完全可以想象这四个不同的城区无处不在的文化冲突,社会礼仪的冲突。这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古城,独自行走在这里随时会迷失方向,随时会触碰敏感的神经,我不可能找到自在,在这里唯有谨慎。

    这里不是自由的世界

     一直防备遮挡面颊的那个男孩子,被我在另外的角度抓住了他的瞬间




耳畔两边垂落的发缕,这是个正统的犹太教徒的后裔。这是正统男性犹太教徒标志性的发式,读圣经 、读塔木德的时候,双手摆弄这样的发缕,因此很多成年男子的发缕因为长年被双手打圈,它们就势卷曲了。




耶路撒冷老城区中的犹太区街道







这里,可以看见罗马时期的街道遗迹,几个拱形门和廊柱,那是当时耶路撒冷最主要的街道,曾经是占领者庆祝胜利的通道。它位于现街道地下大约3米,这是考古发掘出来的遗址




现代人在古代的遗物中享受着乐趣




         耶路撒冷的历史就是这样一层层覆盖,在这里考古完全是一层层拨开各个时代,一层层拨开各个文化,一层层拨开各个民族。。。一层层拨开人性的美丽与丑恶。。。。。。置身在这里才能真正理解世界这个词汇的含义。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14:52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2 01:58:34


耶路撒冷新城一瞥-----政府办公区
   

[wmv=360,70,0]http://www.artblog.cn/uploadfile8794tjk/20051010150917000401.mp3[/wmv]   
[背景音乐]《金色的耶路撒冷》------抒情歌曲
下载地址http://www.artblog.cn/uploadfile8794tjk/20051010150917000401.mp3

         在耶路撒冷停留的两天时间里,由于宗教圣地极为密集,这里聚集着太多需要体验的历史遗迹,他们组成了耶路撒冷的历史性格,我们没有时间借用双脚去体验近代的耶路撒冷,唯有在汽车上,在午间用餐的时间,抓紧一切时间打开心灵去观察。
          沿路看到以色列的教育部,外交部、最高法院、议会大厅、内政部,这些建筑的高度保持着一贯的作风,没有那种官场上的气派,没有那种权力机构的趾高气昂,平和而踏实,你很难想象这里发出的决策竟然是那样的惊动世界,牵动着人类和平的砝码。


教育部,在这片政府部门办公区内,教育部的占地面积与高度最具气势。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重视教育的民族。1948年以色列建国第一任总统就是著名物理学家魏茨曼,在隆隆炮火声中,以色列第一任教育部长盖尔叫来他的秘书艾德勒,他说道:“艾德勒,我们一起来草拟教育法,必须强迫3岁到15岁的孩子们,让他们接受免费教育。”
         “免费?”艾德勒惊愕不已,要知道立国之初的以色列尚处于战火之中,经济十分困难,当时整个教育部只有盖尔和艾德勒两个人,唯一的财产是一部打字机。
        “是的,免费”,盖尔坚定地回答,“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对付几十倍于我们的那些周围的国家”。盖尔激动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历史博物馆,让孩子们知道3000年前的圣殿被罗马人毁掉的悲剧,让他们知道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被屠杀的事实,知道那些毒气室、骷髅、鲜血和希特勒,还要让他们明白这里---巴勒斯坦,是世界上唯一我们可以自卫的地方,这块土地是我们的,我们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
          当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盖尔和艾德勒已用那架打字机打出了以色列义务教育法。第二年这部法律在以色列议会获得全票通过。
           如今以色列人自豪地说:我国的资源缺乏,有的只是阳光、沙漠和大脑。


外交部,我们无法想象就是从这里发出的声音,一次次影响着世界和平的砝码



最高法院,以色列的司法机构由最高法院、地区法院和基层法院三级制组织系统,此外还有专项法庭、宗教法院和劳资法院。即使在危机重重的时刻,以色列民主与法制的国家机器依然保持着正常的运转。在数年如一日的以巴冲突中,一方面是受到恐怖分子不断威胁的国家安全,另一方是在“反恐”过程中经常被以色列政府和军队忽略的巴勒斯坦人的权利和利益,以色列最高法院的九名男法官和五名女法官在一次次勇敢的判决中理性而公正地维系两者之间的平衡



议会,以色列是议会制国家,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负责制定和修改国家法律,对政治问题表决,批准内阁成员的任命并监督政府工作,以及选举总统和议长。议员候选人以政党为单位竞选。以色列没有宪法,只有议会法、总统法和内阁法等基本法。总统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职能基本上是礼仪性的。议会有权解除总统职务。内阁向议会负责。



政府综合办公楼,处理内政事务



         在前往赫尔茨公墓的路上途径救治沙龙的医院,远远看到空中保安的飞艇,依稀看到医院的阳台上那些长枪短炮的记者,他们忠于职守的守候在那里,等待着任何新的消息,我坐在车头,看着这一切,心里不禁默默地为这个民族担忧,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一边是昏迷不醒的强人,一边是获得胜利的激进派别,耶路撒冷的未来是否再无和平?上帝又再导演着怎样的命运?


远远地看到医院中层阳台上守候的记者,道路上悬挂着《断背山》的电影海报



空中的保安飞艇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16:09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2 02:02:12

耶路撒冷新城一瞥-----街道


          因为耶路撒冷是个丘陵地带,因此建筑高低起伏,街道规模并不宽阔,即使是犹太人后来建设的新城,我们也看不到现代化的张扬。


耶路撒冷的城市道路










等待过马路的她们




在街角,我们沐浴着耶路撒冷的金色阳光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2 16:47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2 02:06:58

耶路撒冷新城一瞥----建筑


因为耶路撒冷的历史积累,因此到处可以看到各种教堂




新城区中,街道和建筑井然有序,城区中的建筑与特拉维夫一样采用乳白色的石材搭建,在阳光的照射下时而散发光亮,那是一种和平的色调,我很难区分建筑的新与旧。




我喜欢观察城市的建筑,那是一个城市的性格,体现着一个城市对生活的定义,更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一个城市的审美标杆,生活就是从这样一扇扇窗户流淌出来




我喜欢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它让我看到一个城市的生活情趣。




橄榄山这一侧的加油站,山的那一侧便是阿拉伯人居住区



城市与人都是籍着不同的细节组成特质,在群体中印制着辨别的符号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2 16:50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2 02:14:16

耶路撒冷一瞥-----商业与饮食


        与中国大陆多如牛毛的麦当劳肯德鸡店完全不同,在这里并不多见美国的饮食文化,我试图发现更多的美利坚的商业,我试图找到他与以色列的亲密关系,但是我看不到更多,没有国际大名牌的招摇,犹太社会内部的商业原来是这样的拘谨,他们内部是这样的节俭。犹太人在美国文化面前有着绝对的尊严。  


耶路撒冷的老商业街乔治街




百年历史的犹太保险公司,麦当劳就在他的附近




麦当劳




小艺术品商店随处可见极为有趣




多温馨的小吃店




犹太人的烤肉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2 16:53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2 02:20:49

耶路撒冷新城一瞥-----城市居民      




         在耶路撒冷的日子,气温虽然较低,但是阳光灿烂,蓝天与少量的白云,路旁汽车站等候车辆的男男女女,上年纪的人居多,从他们的打扮与体形上我看到了俄罗斯东欧人的身影,而我的判断确实是准确的。俄罗斯的犹太人有过两次大量移居的高潮,二战和苏联解体








阿拉伯居民




我喜欢这样的极地长裙,女人的优雅需要这样的长度,我想起了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学生







随时可见到严肃正统的男人




        这样的城市,随处飘动着这样的小帽子,不同式样。。。。让我想起了新疆的喀什,那些维族、塔吉克族的帽子




新城随时闪现这样的身影





          看到持枪回家的民兵,我是这样地习以为常,毕竟我曾经有过那样备战备荒的经历,我在北京也曾感受过成年人时刻准备保家卫国的决心。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4:41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2 02:27:59

[wmv=360,70,1]http://www.cix.co.uk/~lumpkin/jerusalem.mp3[/wmv]

http://music.qingyinyue.com/yiny ... re/06-Jerusalem.wma
  [背景音乐]英国歌曲《耶路撒冷》, 帕里伯爵作曲,威廉布莱克诗词《耶路撒冷》

音乐介绍:  
      

       《耶路撒冷》作为音乐,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妇女参政运动兴起时就有了,其歌词是英国神圣的疯子、单纯的诗人、孤独的先知威廉.布莱克的一首长诗《密尔顿》的序言。乔治五世初次听到管弦乐队演奏这首词时,就觉得应该用它替换原来的国歌《上帝保佑女王》。
          威廉.布莱克是深受英国人的喜爱天才,被英国人推举为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这支乐曲与艾尔加的《威风堂皇进行曲〉一样成为逍遥音乐会不可或缺的节目之一

歌词大意如下:

          那些步履是否真的,
          踏上英格兰翠绿的山峦,
          神圣的基督是否确曾在英格兰的碧野里出现?
          我们那云蒸霞蔚的山头上,
          可否闪现过尊贵的圣颜?
          耶路撒冷可否就建在魔鬼那阴暗的磨坊中间?
          拿来我燃烧的金弓,
          递来我欲望的银箭,
          带来我的长矛,
          乌云,闪开,看我的战车如火一团!
          我不会终止思想的征战,
          也不会让宝剑在手中昏眠,
          直到在英格兰的碧野
          构筑起耶路撒冷的城垣--








                                            耶路撒冷的黄昏
世界上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世界上十分苦难,九分在耶路撒冷


黄昏下的耶路撒冷,黄昏下的锡安山,这是耶路撒冷最需要研读的时刻




一路沿着锡安山谷行驶,这里是犹太教义上的地狱,人们每天就在这样的公路上,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翻覆,如此上帝的圣殿与人间的地狱相依伴,天堂与地狱一线之隔,人类就是这样接受着上帝天地之间反复的考验。




          来到新城的制高点,望着落日余辉下的锡安山,那一段段蜿蜒的城墙,那希律王的大卫塔。3000年前,那个米开朗基罗手下英俊的大卫,选择了耶路撒冷表达他对上帝的钟情,而耶路撒冷却聚集着后人的冷酷无情;那个诗情与才情横溢的所罗门,选择修建圣殿表达他对上帝无限的宗教热情,而华美的圣殿被异教徒极端残酷的夷平。










          锡安山、圣殿山、橄榄山-----你们集合着圣人与平民、个人与民族说不尽的苦难,唯苦难组成宗教,唯宗教使苦难释放着无穷的能量,这能量消耗着人类的生命,消耗着人类的和平,消耗着人类创造幸福的能力。在这上帝的家园,在这上帝主宰的世界里,我们都不过是他的玩偶。




耶路撒冷的暮色来临,城市全无那种灯红酒绿的躁动。













         我想象着耶路撒冷的夜晚,那一个个满月与圆缺的夜晚,那一个狂风大作与电闪雷鸣的夜晚。。。。。。无数的灵魂从各个年代涌出汇集着。





         耶路撒冷的未来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他依然继续释放着神圣的、血腥的、深重的、复杂的精神能量。我需要习读圣经,找寻耶和华的指引。   

       人们不是走向耶路撒冷,
       而是从那里回来
       沿着一条代代相传的路
       满怀希翼
       渴望被救赎。

       人们把记忆
       装进帆布背包
       在崇山峻岭中艰难地跋涉

       鹅卵石铺成的小径上
       人们虔诚地为往日的记忆感恩
       ——已经更新了的记忆。


       人们不是走向耶路撒冷
       而是从那里回来



                                                                                     ---------伊扎克·雅思诺维茨《致耶路撒冷》



   


          1月27日,我的身体告别了耶路撒冷,3月19日我的文字在耶路撒冷落下了句号,4月8日我的图文音乐帖子完成了耶路撒冷的诉说,可是我心里的耶路撒冷却依然盘旋。耶路撒冷召唤、激活了蕴藏在我体内的各种能量,它让我如此感动,永远无法忘怀。

        从此我的灵魂与耶路撒冷同行,
        从此我必为你喜悦,
        从此我必为你欢笑
        从此我必为你痛苦,
        从此我必为你泪流,
        从此我更要为你祝福,
        我的耶路撒冷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5-13 07:06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2 02:34:49

原帖由 jasonlee 于 2006-4-12 00:04 发表
这两天实在没空,先顶,得空细看!嘿嘿...


谢谢JASON百忙中的关注!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4 01:45:54

我喜欢入住的犹太酒店


         1月27日多云,早餐时最后浏览并欣赏着酒店的小情调,我总是铭记着那些细节处的精彩,这时的我有些心怀柔情,我喜欢那种温情的酒店,这样的酒店必是小巧地停留在静谧的地方。我仍然无法忘怀在尼斯那个法兰西家庭旅店的感受,那一扇百叶窗,那一阵楼板颤动的节奏,那一个大阳台,那楼下幽静小巷,墙壁阳台上吐露的花朵。。。。。。西方文化对居住的演绎确是人性并浪漫的,我的生命里唯有北京的四合院,那一种独居的四合院给我一些浪漫的感受。


酒店外观



小巧别致的细节



极小酒吧







茶几的艺术气息




         初升的阳光穿过碧蓝与翠绿色搭配的沙帘,映照在咖啡色的餐桌上,几十个以色列特有的盘子悬挂在墙上,那下面摆放着各色食物,浪漫而鲜活,我就是这样喜悦着欣赏着,不禁心里对自己说,慢一点进餐,慢一点,让我好好陶醉享受。







与保安姑娘合影,与司机合影,这仿佛是一种无语的道别仪式。




       今天是周五,曹先生告诉我这一天是犹太教的安息日,按照戒律,安息日不得起灶火、不得开车上路,因此有一些犹太家庭入住酒店,以便餐饮。传统的犹太人在安息日这一天以家庭为单位咏读圣经,一些人拥到图书馆进行阅读,或者到书店选购图书。如此计算,正统的犹太信徒一年365天当中至少有52天必须用来学习。这就解释了自从圣经旧约诞生开始,几千年来,犹太教始终保持着传统,犹太教徒始终由这些法定的学习时间传承着他们的宗教,因此无论怎样漂流,他们的宗教始终没有变形,因此民族的灵魂始终支撑着一代代的生生死死。


        酒店登记处开始有了一些新的面孔,我懂得了这些酒店特别审慎的保安措施的缘由,他们的大门都是自动上锁,门口的警卫负责开关。我们从外面无法自己进入酒店,必须借助保安控制的电动按钮。我不禁想到了以色列驻埃及大使馆的保安,那个大门口配备的水泥桩,门内还有一个水泥的横栏,那是电动控制升降,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制止汽车冲撞自杀性袭击。



          以色列人啊,你的聪明才智在安全保卫上消耗着怎样的能量。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4 12:38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4 01:52:01

伯利恒--耶稣诞生的地方,我看到了隔离墙



          离开耶路撒冷8公里外就是伯利恒,据《圣经》记载,犹太先祖亚伯拉罕从伊拉克长途跋涉首先在此定居,它是大卫王的故乡,是南部犹太国的首府。史前8世纪,先知弥迦曾预言:“伯利恒以法他(以法他是伯利恒的古代名称)啊,你在犹太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他的根源亘古,从太初就有。”据说这个预言预示着耶稣基督将在伯利恒诞生。因此对于犹太历史而言,伯利恒与耶路撒冷一样都是圣城。


伯利恒检查站的停车场




停车场外,远远的看到高大的水泥铸灌的墙体沿着地势蜿蜒起伏,这就是那著名的隔离墙




停靠,更换车辆




停车场旁的隔离墙




只见这样的指示牌及道道关卡




           以色列这一方高大的钢铁闸门,每当他无情的关闭,耶稣的一生便被割裂成为两个碎片,基督如何受难也无法拯救两个民族的仇恨




隔离墙上端的岗楼聊望塔




          伯利恒现属巴勒斯坦管辖区,因此进出人员需要在以色列的检查站接受严密的检查,而耶路撒冷牌照的车辆不得进入,因此我们需要换乘伯利恒的车辆。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4 12:40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4 01:54:43

隔离墙



伯利恒这一边的墙壁上涂鸦着大幅的画面,,一头狰狞的狮子。。。。。。




猛兽




这高大的水泥建筑隔离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两个不同的宗教,一个秩序井然,一个杂乱无章。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4 12:42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5 01:59:18

伯利恒城市面貌
   

[wmv=360,70,0]http://www.jincai.sh.cn/jczy/xl/kxcd/tianshi/o%20little%20town%20of%20bethlehem.mp3 [/wmv]
http://www.jincai.sh.cn/jczy/xl/ ... 0of%20bethlehem.mp3

[背景音乐]《小镇伯利恒》童声合唱


        伯利恒坐落在两座山丘上,它海拔780米,土地肥沃、地势险要,原名意为希伯来语的“面包房”,象征着丰饶和富有。不同于耶路撒冷只将建筑搭建在山顶的规律,这里沿着山势从高到低处分布着各式建筑




进入伯利恒,沿着这样的街道前往马厩广场




可能因为不断的武力纷争,街道上人迹聊聊,沿途的建筑无声无息



         如同这霏霏的阴雨,虽然巴勒斯坦的选举已经揭晓,哈马斯组织获得全胜,但是伯利恒的街道上依然悬挂着候选人的大幅照片,这里的气氛如此压抑,车上的司机告诉我:我们是巴勒斯坦温和的民众,我还是支持阿拉法特的法塔赫组织







街头的商家店铺毫无生气




伯利恒的居民




         1948到1949年,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西部,建立新市区。约旦守住东部的老城。在东、西占领区中间布设砖墙、铁丝网、地雷,隔绝来往。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打响,以色列夺取老城,全部占领耶路撒冷,拆除东西界墙,驱逐阿拉伯居民。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首都。
         1995年伯利恒实现巴勒斯坦自治后,每年圣诞节阿拉法特都作为巴自治政府首脑和教会佳宾出席在伯利恒圣诞教堂举行的午夜弥撒。但是随着以巴暴力纠纷持续不断,2001年,以色列安全内阁决定,禁止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从拉马拉前往伯利恒参加圣诞弥撒,理由是阿拉法特在解散巴勒斯坦恐怖主义组织方面没有采取足够措施。由于以色列的决定,使阿拉法特参加圣诞弥撒的行动已经不单单具有宗教意义,它已经演变成了一场政治风波。


        “我绝不使你们中的任何一个行善者徒劳无酬,无论他是男的还是女的,迁居异乡者、被人驱逐者、为主道而受害者、参加战斗者、被敌杀伤者,我必消除他们的过失,我必使他们进那下临的诸河的乐园”这是从真主发出的报酬,真主那里有优美的报酬。”
                                          -----古兰经.仪姆兰的家属

         这些来自宗教教义上的保证,促使涌现那些为宗教进行圣战的义士。而伯利恒的命运与耶路撒冷的安全紧密联系,当耶路撒冷频发血腥暴力事件,以色列军队对伯利恒的管制也随之升级。他们在伯利恒实行宵禁,搜捕涉嫌参与策划爆炸事件和其他袭击事件的巴武装人员。他们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入伯利恒,包围并搜查城外的杜海舍难民营。以军装甲车堵住城内马槽广场通往圣诞教堂的道路,以防巴武装人员再次躲入其中寻求庇护。以军士兵还搜查了位于该广场的和平中心。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6-6 15:01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5 02:03:34

圣诞教堂      

         在巴以冲突升温之前,伯利恒的圣诞教堂与耶路撒冷的苦路和圣墓教堂是游人的必到之地,因为它们与传说中耶稣的诞生、受难、复活、升天联系在一起。然而,自2001年以来,圣诞教堂已经多次关闭。我们出发前与旅行社再三确认到达伯利恒的可能性。
*

从山脚沿盘山公路上行2公里便到马槽广场,著名的圣诞教堂就在广场左侧。



          圣诞教堂为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所建,属亚美尼亚东正教。公元325年海伦娜来到耶路撒冷朝圣时,选定2世纪圣·贾斯汀考证的这个圣诞洞穴为址,历时14年终于建成了圣诞教堂。千百年来圣诞教堂屡遭地震和战火洗劫,目前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等教派联合管理。


教堂的钟楼




        教堂入口处是一个拱形石门成为一个高约1米3左右的石洞,人们必须躬身而入,据说当初是为了拦挡马匹



        教堂高大而深远,天窗采光有限造成光线昏暗,墙壁与地面保留着几块1000多年前装饰的马赛克花砖,向我们展示着那个年代的艺术。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6 17:33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5 02:07:27

我站立在高大空旷的教堂大厅,环顾着那几十根立柱,他们支撑的是人类精神信仰



         仰头观望那些古老的壁画,那些大大小小的湖蓝色彩色的吊灯,在时光面前,他们是那样的渺小却举重若轻,在宗教面前他们表达着美丽与颂扬之情






墙壁上一千多年的马赛克壁画,忆当年如此辉煌华丽的建筑




           我俯身端详镶嵌在地面上千百年前华丽的马赛克地砖,为了保护这地面的艺术,教堂整体抬高了地面。我坐在裸露的马赛克地砖的护栏上,一个路过的东正教士看到我腿部垂落的姿式,恐怕以为我企图站立到那古老的马赛克地面上,他愤怒地高声叫着做着驱赶的手势,那声音回响在空旷的教堂上空,我看到的却是他们长期置身在周围恶劣的环境中,那种精神的压力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4-15 18:38 编辑 ]
作者: 黎叔    时间: 2006-4-15 02:12:58

圣洞---马厩-----耶稣诞生的地方
[rm=360,70,0]http://www.jl2sy.cn/personalsite/谷月明/personalsite/yuyy/SWM/188_200245/Ra/JOY_TO_THE_WORLD.rm[/rm]
http://www.jl2sy.cn/personalsite ... JOY_TO_THE_WORLD.rm
[背景音乐]:《普世欢腾圣诞》,每年圣诞音乐会上必选曲目
  


        教堂祭坛右侧是圣诞星洞入口,左侧是出口。相传出生在耶路撒冷的玛利亚和拿撒勒的木匠约瑟订婚,因罗马帝国普查人口而返回家族故地伯利恒,栖身在马厩,耶稣当夜出生。我们俯身走下狭窄弯曲的石阶,星洞狭小,长约13米。*


圣诞星洞入口,上方悬挂着千年历史的马赛克画像



狭长的圣诞星洞内部,墙上是一幅幅古老的宗教油画







         这里是著名的圣诞圣坛,约1米的半圆红白大理石中央镶嵌着银14角星,上书拉丁文“圣母玛利亚的基督耶稣诞生地”。圣坛上悬挂着15盏基督教各派的银长明油灯。




石阶右侧对面左侧是耶稣出生后充作摇篮的石马槽




右侧是纪念3贤哲的小石桌




附近石洞埋着耶稣一家出逃后被罗马总督下令杀死的上千男婴尸骨。

[ 本帖最后由 黎叔 于 2006-6-6 15:04 编辑 ]




欢迎光临 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http://bbs.skykiwi.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