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上张全家福,是老公用三脚架拍的。以下的照片除了结婚照和大学的合影,其它都是老公的作品,也算是他的一大优点啦。
看了最近一个网友的贴,十分感慨。本人是70后,和老公交往至今已有15个年头,老公也是国内农村的,双方都是初恋,在国内大学的自由恋爱,经众多亲友反对依然坚定地走到一起。在国内9年,在新西兰6年。当初我和老公很反感国内的势利和浮躁,于是他选择了破釜沉舟,放弃国内的好工作,用6个月的工签走来新西兰技术移民这条路,他说为了在新西兰寻找我们爱情的理想乐园。他的出国之路可谓既幸运又艰辛,最终在时限内这里找到了专业对口的技术工作,于是留在了新西兰,我也放弃了国内的好工作来到这里。来这里前5年,他工作,我生了两个孩子读了三年书,直到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我当初来新西兰的梦想是,一幢房子两个孩子一条狗,现在虽然房子还在贷款,但是这些都实现了。可是来新西兰后婚姻生活才真正面临着考验,因为移民从零开始的艰苦,没有家人朋友相助的孤独和工作生活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对两人对彼此不同的容忍和认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句话说,LIFE BEGINS AT THE END OF YOUR COMFORT ZONE。这句话是不错的,出门在外,生活才真正开始。来这里后,我变得越来越能够发现许多他的毛病和缺点,而这些都是以前9年没发现的,说起来比那位网友的LG还要多还要严重,可是冷静地细看,他还是有好多的优点值得去珍惜。虽然平常他毛病多,但一旦有大事时在那里支持我的总是他。从他那方面来说,来新西兰后他对我性格中的缺点也不再如以前一样能容忍,也经常会因为压力而STRESS。这中间我们经历了狂风暴雨式的争吵,彼此对爱情理想的动摇和不安,但是正为了当初的执着,为了当初所选的人身上还有那么多的好没去细细感受和体味,为了这个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家,我们都不轻言放弃,慢慢学会忍让,学会认同,在磨合中体验成长。婚姻不同于恋爱,这是句实在话。生活不是梦想,但是我们仍然能以努力去实现梦想。那么多年的感情基础,那么真实的情感和彼此相知多年后的婚姻,和许多80、90后的婚恋价值观是有很大差别的。
另外补充一下有网友提出的带孩子问题。这些年除了我两次刚生孩子时我妈和我婆婆分别来过几个月,孩子都是我们俩带大的,他们都在国内。
我们现在住的街上有一对英国移民夫妇,妈妈和我同岁,两个孩子比我家两个都小点,我们两家是好朋友,从而也学到了洋人如何自己带孩子又保持自我空间的。有球赛或是男人的电影(上次那个AVENGA?), 那家男主人就约我老公一起去看,我和那个妈妈分别在家看孩子;有女人的电影,我和那个妈妈还有另外几个妈妈就会约了去看,男人在家看小孩;夫妻要有一个晚上COUPLE TIME去吃晚餐或是看演出什么的,我们就会互相帮着BABY SIT,比如我上她家看她的孩子他们出去,或者她来我家帮我们看孩子(其实孩子7、8点都睡下了,看孩子也就是有个人在家,看看碟子电视就行了)。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这套对洋人也是适用的。
个人建议小家庭还是和父母分开过的好,如果在一个城市住不同地方就更好,急起来有个EXTENSIVE FAMILY帮一下总是方便些。但是我认识的许多马来西亚家庭就是小夫妻再难,他们父母也是照样这边住一阵(和子女分开住)回国呆一阵。老人有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责任已经尽到了,现在是子女的要付起做父母的责任了。
照片记录了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