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世界范围的统计也证实了这一点,仅以第一代表(堂)兄妹为例:北美和西欧首代表(堂)兄弟姐妹通婚率一般为l%;南美较高,为0.5-3%;亚洲则最为普遍,日本平均可以到达5一6%,而印度的农村甚至高达33.3%(Freire-Maia,Eugen,Quart)。总部位于多哈的阿拉伯基因组研究中心(Centre for Arab Genomic Studies)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卡塔尔35%的婚姻为表(堂)兄妹之间结为连理。据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的医学遗传学家Alan H. Bittles出版的《血缘背景关系》(Consanguinity in Context)中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0%的人是与远房堂(表)亲或是更为亲近的亲戚结婚。在一些婚姻关系里,新人的父母之间本身也存在表亲关系。庞大的基数也涵盖了不少以严谨著称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第二位夫人就是他的表亲,美国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的妻子则是他的表妹。
美国全国基因咨询学会研究人员从1965年到2000年8月间,曾对数千名婴儿进行六项大型研究,其中包括表兄妹婚配夫妇产下的后代。结果表明,表兄妹结婚对后代的危险性并不大。该项研究指出,无血缘关系的一般人婚配后其后代的基因缺陷为3%-4%,而表兄妹婚配生育的后代其基因缺陷为4.5%。美国另一位遗传学家罗宾·贝内特则认为,表(堂)兄妹结婚造成后代先天缺陷的概率只比普通人高2%-3%。上海市遗传协会近亲通婚协作组的一项针对医院病员父辈的调查也发现,医院病员的父母表亲通婚和非表亲通婚的差异并不显著。可见,表亲生子并不是“非残即傻”。2011年4月的《遗传咨询杂志》(Journal of Genetic Counseling)上刊登的一篇研究,甚至认为医生及遗传学顾问不应阻碍有亲缘关系的夫妇生育,而更应该注意家族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