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jitao28 于 2011-6-13 18:12 编辑
我不知道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吃些什么,也不清楚那时候的市井小人物们以何果腹,但几千年以来,演变出陕西特色的小吃我相信跟他们一定有关系。 陕西的饭食不以菜式出名,最负盛名的是各色小吃,而小吃又以面食为主,味道以酸辣为基调。如果你是不喜面食的南方人,也不妨尝尝,独特的风味或许也会吸引你的味蕾。 
泡馍 泡馍种类实际上有好几种,最有名的是羊肉泡馍。不喜欢羊肉味道的,建议你试试牛肉泡馍。此外,还有葫芦头泡馍(猪大肠泡馍),但要注意,清真馆里是不要提此类东西的哦! 泡馍的馍是很有讲究的,它用上等的面粉烙制得半生不熟。然后,由顾客自己用手掰碎,或者由机械设备自动掰碎(味道差点),之后大师傅会煮出一碗香喷喷的有汤有肉的泡馍出来。吃泡馍的传统搭配是一碟一半糖蒜一半辣酱的小菜,解油腻又提味。吃完泡馍再来碗羊肉汤,很是舒服。 
凉皮: 这是我最喜欢的小吃了,也分三种,面皮、擀面皮、米皮。配上面筋碎,调上酸酸辣辣的调料,一个字:爽! 我没有搞清楚擀面皮是怎样制作的,但对面皮和米皮的做法还是有所了解的。制做面皮要先用纱布包干面粉把面筋洗出来,把溶有淀粉的面浆放进俗称“锣锣”的金属蒸屉里蒸熟,放凉后切成条,就是面皮了。而米皮就是直接把米粉和水调匀了,再蒸熟切条。 凉皮的奇妙之处在于:滑、韧、味。滑与韧不用说,这个味则完全来自于丰富的调料。因此,吃起来,无比的爽口。
肉夹馍: 皮酥里软刚刚出炉的烧饼,用刀切平切到九分之八,再夹上剁烂的肉泥。咬上那么一口,肉里还浸着鲜美的汤,香啊!肉夹馍的饼烤的很讲究,嚼在嘴里又脆又松软,而肉呢,在一口大锅里炖的酥酥烂烂的,两者配合在一起真是美味。 上述这种肉夹馍,又称为“腊汁肉夹馍”。还有一种夹馍,叫“孜然炒肉夹馍”,它是将现炒的孜然炒肉夹到“馍”里的吃法。孜然炒肉的配料主要有:牛肉丝、青辣椒丝、绿豆芽、辣椒、孜然等。

贾三汤包: 贾三汤包店,以各色汤包出名。个头比无锡汤包大许多,汤也多。刚端上来的时候,汤包是各各爬在笼屉里的,用筷子一夹,包子就在重力作用下成长形了。透着极薄的皮,还能看见里面晃动的汤呢!要注意了,千万要小心不要弄破了皮,否则味道大打折扣。另外,别被汤给烫了嘴。 沾包子的汤是店里预先配好了的,味道酸、咸、辣。叫你一招防烫嘴的,就是现把热腾腾的包子在调料小碟里浸泡一会儿,呆稍微冷却后,一口吞下。
石头馍 把鹅卵石放在锅里面炒得火烫,再上面放上一张薄饼,靠着石头的热度将饼烤熟。现烤出的饼又脆有香,嚼后无渣。
锅盔牙子 听说过锅盔象锅盖吗?这可是真事,锅盔是拿巨大的铁锅烙制成的,四边薄,中心厚,锅有多大,锅盔就多大。中心位置足足有几寸那么厚!卖锅盔一般都是切成牙子,论块卖,所以得名“锅盔牙子”。它可不同于一般的面饼,很香的!
涮牛肚 将牛肚斜着切成很薄的片,再穿上钎子到锅里烫熟。刷上特制的调料,可以一串接着一串吃哦!
烤肉 新疆的烤羊肉到了西安,演化出了一堆烤法:烤羊肉、烤牛肉、烤牛板筋、烤鱼、烤腰子、烤油馍……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把能烤的都烤了。和新疆的烤肉味道不同的是,西安的烤肉除了孜然味,还辣。男性同胞们无论春夏秋冬,皆喜欢邀上三五好友,开上几打啤酒,烤上百串肉,连吃带喝带吹牛,喝得晕晕糊糊再回家。
炒凉粉 把切成方块的凉粉放在平底大锅里,加上葱花等作料,拿一个搪瓷大碗来炒。没见过吧?嘿嘿,拿碗炒的好处就是炒完了凉粉不会碎掉。
酸菜鱼鱼 这是一道夏天最喜欢的小吃,淀粉做成的鱼鱼(一种用淀粉液体透过大漏勺掉入沸水中做成的长条状固体,因形状象鱼而称为鱼鱼)泡在冰凉的酸菜汤里,很解暑。 …… 还有很多 我的口水都流出来矣! 下面帖图分享,大家慢慢看,慢慢品尝~~~
岐山面——回味悠长的古风
源于西岐。传说周文王斩杀了一条恶龙,用其做臊子,犒赏军士。
岐山县位于西安以西、宝鸡以东60多公里,这里是西周的发祥地,人杰地灵,土地肥沃,是陕西盛产小麦的大县。于是,岐山人开始不断改进,用自己的小麦做出了享誉西北乃至全国的臊子面。我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其中一部分也属于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不仅味美,而且还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西周时期,有一条恶龙兴风作孽,伤害百姓。一天,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正带兵巡查,碰巧遇见了这条恶龙大肆伤害百姓,武王命令士兵列队,举箭齐发,击毙恶龙。为了庆贺,一表吉祥。令军中火夫抬来一口大锅,将切成小块的龙肉炒做,由于肉少兵多,只能给每人在碗里放少许臊子,结果使面条倍增美味。
这个是“岐山臊子面”和“臊子夹馍”
后来只有用饲养较多的猪肉做臊子。经过一代代的改进,现在的臊子面突出表现有九个特点,既: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酸——用老陈醋使汤料突出酸;辣——用煎油泼辣子面,使其汤料辣里透;香——臊子有一种独特的香味;薄——指面条用手擀的很薄;筋——面条薄而不脓;光——面条光如游鱼;煎——汤料温度很高;稀——每碗只吃一口,面条很少,一般的人要吃10多碗,小伙可以吃到3、40碗;汪——汤料的油很多,封住了汤的热气,即使数九寒天,也不容易放凉。同时底菜和漂菜也很讲究,在菜色上分红(红萝卜)、黄(黄花)、白(豆腐)、金(鸡蛋饼)、黑(木耳)青(韭菜)等等,烹调臊子更是考究。
过去,每当我出差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便是吃臊子面,吃地地道道的臊子面,那个惬意你就别提了。现在随着市场的需要,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岐山臊子面馆,臊子面馆由陕西人联系感情的场地变为五湖四海联系感情的场所。吃岐山臊子面成为一种情愫。
BIANGBIANG面,
听他人解释:“面条像裤带”,此面俗称 “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biangbiang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所用去的面粉通常可达2两,因而对于饭量小的人来说,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没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关于“biangbiang面”的得名,有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纽,右一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来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两个贼娃立在旁,座上车车走四方”。在品尝它的时候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非常好吃 。
biangbiang面是陕西面条的杰出代表之一,它的确切字形古今字典都查不到,但在每家卖biangbiang面的饭店门前,你都会看到一个偌大的招牌,上书一个斗大的字,笔画多达五十几画,陕西关中人不分老幼,都会脱口念出"biang"字的传统写法的民谣。
陕西民风民俗中有"八大怪"或"十大怪"之说,其中一怪即"面条像裤腰带",指的就是biangbiang面,是说其形之长、之宽、之厚也。事实上,秦地面条种类极多,又细又韧又长的岐山面,是关中西部的代表作,而像"裤腰带"的biangbiang面,则是关中中部和东部面条家族的明星。
biangbiang面如果按科目划分,它应属扯面的一种,只不过扯得厚且宽而已。biangbiang面的光滑度、柔韧度和耐嚼度,全是靠揉出来的。揉好的面擀成铜钱薄厚的大张,再切成寸宽的长条,两手抻起一条面,双臂舞动,用力在案上甩击,发出一连串"biangbiang"的响音。大约最初的"biangbiang面"正是由此而得名。
煮过几滚的面被捞起盛入陕西人称之为"老碗"的粗瓷大碗里,撒上盐、辣椒面、花椒面、生姜末、葱花、蒜末,然后将半铁勺烧得焦热的清油"呲啦"往上一泼,顿时五香扑鼻,再调上酱油、醋,一碗"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便可食用了。
biangbiang面的历史
陕西省关中地区民间传统风味小吃。相传清朝康熙皇帝扮商人巡视新疆、甘肃,路过陕西临潼县鱼池村,住在一家姓房的人家中,房家做了一顿家常便饭"biangbiang面",康熙吃后称赞不已,并询问做法,房家说了三名话:"红嘴绿叶玉石板,金色鱼儿浮水面,釜中两沸即成餐"。交待了原料、辅料和制作要领。康熙私访回京后还想吃别有风味的"biangbiang面",就命御膳房厨按上述三句制作秘诀烹制,但未成功,无奈康熙又下诏将房氏农堆有进北京为他作biangbiang面,才饱了口福。康熙恩准鱼池村不纳粮。风味小吃biangbiang面也名声大震。
biangbian面是用上白面粉、鸡蛋、菠菜、红萝卜及调味品精制而成的。基本制作工艺是,将面粉加水和成硬面团,而后再调软,用面杖擀成0.33厘米厚的薄片,切成3.3厘米宽、13厘米长的面片。菠菜洗净切段,红萝卜洗净切丁,放入油锅中煸炒,加调品后备用。铁锅中加清水烧沸后下入面片,再沸后加入鸡蛋絮,加入炒好的菜和调味品即可。食用时配上油泼辣子。
其风味特点是:色泽协调,光滑柔韧,淡雅清香。是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葫芦头
源于宋代的“煎白肠”,相传至今。其主料由猪大肠头、猪肚头、肥肠去腥臊后加佐料煮成汤,再用汤煮馍而成。其汤酽味浓、鲜香适口,是一种高饱和脂肪酸、高胆固醇食品。具有浓郁味醇,鲜香滑嫩,肥而不腻,老幼皆宜的特点。
葫芦头是西安特有的风味小吃,它和羊肉泡馍有相似的地方,既同为掰馍,但主要原料不是羊肉,而是猪肠。葫芦头相传源于唐代,名医孙思邈到长安一家专卖猪肠的小店吃饭觉得腥味大,油腻多,得知制法不得当,便传授窍道,并留药葫芦让店主调味,店主为感谢孙思邈,特将药葫芦高悬门口,“杂糕”也改称“葫芦头“
.
.甑糕
甑糕是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早点食品,是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糕。其特点是:枣香浓郁、软糯粘甜。而且大枣还具有益气补血、养肾安神之功
特点:枣香浓郁、软糯粘甜。大枣还具有益气补血、养肾安神之功效。
制作方法: 甑糕,用甑做出的糕也。甑为棕色,糕有枣亦为棕色,甑碗小而粗瓷,釉舟为棕色,食之,色泽入目,合谐安心。
做甑糕在四关:一泡米,米是糯米,水是清水,浸一晌,米心泡开,淘洗数遍,去浮沫,沥水分。二装甑,先枣子,后米,一层铺一层,一层比一层多,最后以枣收顶。三火功,大火煮半晌,慢火煮晌。四加水,一为甑内的枣米加温水,使枣米交融,二为从放气口给大口锅加凉水,使锅内产生热气冲入甑内。
甑糕是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早点食品,是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糕。其特点是:枣香浓郁、软糯粘甜。而且大枣还具有益气补血、养肾安神之功效,是一种滋补养身食品。
主要原料:糯米、红枣或蚕豆等。
详细介绍肉夹馍
西安肉夹馍(又名:腊汁肉夹馍)
这是一款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西安传统美食。
“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口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肉夹馍”,从字面上看不知道的人以为是肉里面夹的馍,其实,是馍里面夹的肉,更确切的说是烧饼夹肉。因为西安把烧饼俗称“馍”。这肉夹馍的做法那可是很讲究的:
首先说说“肉”,肉夹馍里面夹的那可不是普通的肉,说到里面的肉,那来头可大了,那叫“腊汁肉”。“腊汁肉”在战国时称"寒肉"。"寒"是"韩"谐音,指韩国。当时韩国位于现在秦晋豫交界地带,所制腊汁肉闻名遐尔。秦灭韩后,"韩肉"制法传进长安。做腊汁肉要选用猪上等硬肋肉,加盐,姜,桂皮,丁香,蔻仁,大香等20多种调料煮成。陈汤煨制,较少加水。而且那肉汤的年代越久,煮出来的肉味到越是浓香可口,正是食后余香久不散。现在西安市年代最久的腊汁肉应该是樊记的,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所以说想自己做肉夹馍吃的朋友就不要幻想了。
再说说“馍”,肉夹馍的馍叫“白吉馍”,白吉馍据称源自咸阳。是用上好面粉揉制后做成饼形,制作馍的伙计在秆制模的时候,还会特意把手中的擀面杖,摔出很有节奏的噼啪声,然后放置到铁铛板上略烤成型,在放的时候,也要用力一摔,发出“啪”的一声。不用看只用听就知道这馍有多筋道。然后放入炉膛侧立,上下隔着铁铛板的炭火烘烤,稍顷翻面,双面松脆微黄即可,外脆里嫩是难得的境界。上品白吉馍揉制充分,火候恰到好处。制好的白吉馍形似"铁圈虎背菊花心",皮薄松脆,内心软绵。可单独食用,如果再把腊汁肉夹进去,想想看,这两种美味一同进口的时候,一定要把舌头摆放好,要不然,会把舌头一同吞下去的。西安的肉夹馍也是百家争鸣,虽然外地人来西安都会首选竹笆市樊记肉夹馍店,因为名声在外所以人们会慕名而来,但是,笔者认为西安的肉夹馍好吃的有几家都不错,像秦豫肉夹馍,***肉夹馍,王恒肉夹馍,都不比樊记的差多少,而且,各有各的特色。
吃的时候,经常见食客吃肉夹馍时,竖着拿着馍吃,弄的满手油汁,实在可惜喷香的肉汁。正确吃肉夹馍的姿势为水平持馍,因为水平持馍,可以使腊汁肉肉汁充分浸入馍中,不致流出。 从两侧咬起,如从白吉馍中间咬起,腊汁肉会从两侧挤出,那会让你狼狈不堪的。而且,我教你一个秘方,那就是买肉夹馍的时候,一定要排队,因为,排队买来的肉夹馍,一定是热乎乎,新鲜刚出炉的馍。吃起来更是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肉夹馍曾在1999年广州国际美食节中获金奖,怪不得,吃上去不腻口,只觉肉鲜香酥烂,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