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标题:
“虎父多养犬子”中国大多数的“富二代”接班很成问题(图)
[打印本页]
作者:
duncan_kai
时间:
2010-5-29 19:21:29
标题:
“虎父多养犬子”中国大多数的“富二代”接班很成问题(图)
三全的陈泽民就是这样的“老帅”,他目前退休在家尽享天伦之乐
专家称,我省目前至少有上千家民企面临“新老交接班”问题
几天前,江苏省MBA发展论坛上,透露这样一组数据:预计未来5~10年,将有300万民企迎来接班换代高峰,预计交接顺利的仅30%。
“富二代接班”一时成为坊间议论的话题,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宋向清认为:“当前河南省面临权力交接、且有一定规模的民企不会少于1000个……从全国来看,这些民企能否实现权力顺利交接,事关中国的经济发展。”
传承典范
三全陈泽民顺利交棒
尽享天伦之乐
如果说民企新老交接的成功率只有30%,那么,陈泽民无疑是幸运的。
陈泽民果真“退休”了——去年,他把三全公司的权柄交到了两个孩子手里,大儿子陈南当上了董事长,小儿子陈希升任总经理——只要不参加社会活动,他就会在家做炒鳝片、粉蒸肉、红烧排骨……给全家人当“后勤部长”。
权杖的交接如此顺利,以至于陈泽民很欣慰地说:“我相信两个儿子完全能胜任,他们和公司的200多名职业经理人有能力把公司经营得更好。”
然而就在4年前,陈泽民开始着手下放权杖时,外界曾一度认为,陈泽民作为创业者,吃苦、谨慎、稳扎稳打,经营经验丰富,对政策和市场趋向把握很好,三全已深深打上他个人的烙印;而他的两个儿子,尽管有着丰富的理论功底,并长期待在他的身边,但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甚至是两兄弟之间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可能导致这个交接班并不会像预期的那样顺利”。
甚至有人担心:假如三全的发展出现波折,它的市场地位会不会被其他竞争对手超越?
然而,答案的揭晓,出乎这些人的意料。
根据“三全食品”发布的财务指标,2010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近5.99亿元,同比增长 21.8%,实现净利润3710万元,同比增长20.8%,每股收益0.2元。在股评人士看来,这样的业绩,还是令人比较满意的。
如果说民企新老交接的成功率只有30%,那么,陈泽民无疑是幸运的——从当前来看,他已然成了那“30%”中的一员。
历史渊源
血缘让民企在交接班时首选“子承父业”
人之亲疏远近,首先要看血缘关系,然后才看其他情感,于是,“子承父业”就成了企业权力交接最“理所当然”的选择。
根据商报记者掌握的情况,目前在河南省,已经完成父子传承的知名企业有不少:除了三全食品的陈泽民外,还有蓝天集团李万枝、李新华;黄河旋风乔金岭、乔秋生;少林客车周文昌、周聚民等。正在实现权力交接的企业则有:新乡科隆集团的程清丰、程迪;宛西制药的孙耀志、孙锋等。
当然,河南民营企业中,也不乏“女承父业”的例子。4年前,科迪集团董事长张清海便对其20多岁的女儿张少华委以重任,由其出任集团财务总监、营销总监,并负责速冻食品公司的一切运营。据营销策划界人士介绍,张少华出任财务总监的时候,刚从国外留学归来, 目前,她已经是速冻公司的总经理和集团副总经理,被认为是“未来接班的不二人选”。
对中国人来说,千百年来积淀的“家国文化”影响根深蒂固,人之亲疏远近,首先要看血缘关系,然后才看其他情感,于是,“子承父业”就成了企业权力交接最“理所当然”的选择,这也正应了民间所说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专家调查
全省面临权力交接的民企,或有上千家
目前全省面临权力交接过渡、且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不少于1000个。
青年经济学家、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宋向清说:“目前全省面临权力交接过渡、且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不少于1000个。”
有分析者认为,河南不少企业家创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创业的时候在30多岁,而到现在已经接近60岁了,精力已然不济,是时候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
接下来,一场关于权力和财富的交接,或将在河南民营企业中集中上演……
据说,省内部分有意于“富二代”培训的企业已跃跃欲试,一家人才猎头公司近期就正在筹划“富二代”相关项目,据说已经有七八十名“富二代”成为其客户。
河南知名民企传承一览(部分)
已交接者
企业 老一辈 新一代
黄河旋风 乔金岭 乔秋生
十三香 王守义 王银良
刘 庄 史来贺 史世领
蓝天集团 李万枝 李新华
三全食品 陈泽民 陈南
少林客车 周文昌 周聚民
太龙药业 赵明恩 赵庆新
瑞龙制药 陈金戗 陈 延
正交接者
企业 老一辈 新一代
宛西制药 孙耀志 孙 锋
科迪集团 张清海 张少华
科隆电器 程清丰 程迪
交接建议
少帅接棒
老帅最好“扶上马,送一程”
按照陈泽民的成功经验,民营企业权力要顺利交接,最好能“扶上马,送一程”。
当然,还有一部分企业,他们的创业者,其实早已到了交接班的年龄,然而却迟迟没有放下手中的权杖。
比如豫南某知名企业,老帅已经70多岁,少帅也已经得到颇多历练,并且曾经一人身挑重担为企业做资产布局,然而直到如今,老帅仍在坚守岗位,在公司最近遇到的重大事件中,决断仍然由他来定。
有人总结说,现在已经老去的创业型企业家,他们当初一手创办并领导着企业,于是位高权重,在企业中有着不可挑战的绝对权威。然而在他们老去的时候却发现,那些刚刚培育起来的少帅,因为一直活在他的羽翼保护之下,并没有得以真正的摔打,也没有形成新的权威,而那些曾经跟着老帅打天下的“老臣”,那些少帅的叔伯们,并不是都能像“程普黄盖”一般,死心塌地辅佐“少主”。
此时,这些貌似强大的企业,或许很危险,说不定在老帅不得不退位,或者发生变故时,在少帅接掌帅印那一天,“风波”就将发生。
几年前,蓝天集团董事长李万枝突然病故,但据说庆幸的是,李万枝在接班人问题上提前两三年就作了安排。如此,少帅李新华驾驭这家企业才得以“硬着陆”。
一个被外界认为庆幸的故事是“黄河旋风”。2003年,黄河旋风董事长乔金岭突然自杀,公司陷入迷惘当中。不过如今看来,其子乔秋生被公认踏实肯干,黄河旋风也得以蒸蒸日上。但是业内人都知道,乔金岭在企业发展之初,只允许他五个子嗣中的长子乔秋生进入企业,后来为了给乔秋生铺平道路,还把老臣的“兵权”逐渐剥夺了。
按照陈泽民的成功经验,民营企业权力要顺利交接,最好能“扶上马,送一程”。
专家称,近七成民企在交接班时会出现问题
有的是因为儿子不愿接班,有的是因为兄弟姐妹争财产拖垮企业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传之无穷”。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尽管壮阔,大秦帝国却二世而亡,存在不过15年。
企业家们何尝不是没有“传之无穷”的梦想,但他们能传多久呢?
昨天,一位专家就此对商报记者说:“企业接班有成功的,但更多接得不成功,因为老子是英雄,往往儿子不一定是好汉,相反却是庸才。”
案例1
老帅的烦恼
最看好的儿子不愿接班,伤心啊
老郑逐渐老了。
5月23日下午,这位身家过亿、在河南两个省辖市建有3处建材市场、从事多年建材生意的老板弹了弹右鬓角,对商报记者说:“你看,从根儿上白了。”
感慨岁月因为触景生情——老郑54岁了,虽然看起来仍龙精虎猛,但他刚刚办了件“恶心事”:一个月前他应承了别人一个活儿,一周前他却把这个活交给了他人,因为忘了。
再往前数几天,他还办错过一件事,而他自身,对于奔波已经有所厌倦。
可是老郑遇到的问题是,他共有3个儿子,他最为看好老大,机灵、会来事,为了培养他,老郑还把他送到了英国读书,想着将来由他接班,可是“那小子6年没回过家了,说得很干脆,不接班”。
他的二儿子读书很差,老郑的判断是“人也笨”,于是拿出200万给他另外做着小生意。
大儿子不回来,二儿子另谋其他生计,老郑只能培养小儿子了,但是小儿子根本不听他的:坚决报考了中医专业,最喜欢的业余活动是玩吉他,而被老郑强迫从成都拉到郑州后,这个娃“见天不是玩游戏就是见不着人”。
“我很伤心。”老郑说。
儿子的心声
郑家老三属于不想接班,而商报记者熟识的河南一家纺织服装企业的公子则属于愿意接可是接得不顺——老爷子在企业有着无上权威,名义上他从业务员到业务代表到副总再到总经理,但签字权和决策权并不在自己手里,实际上目前公司的大小事务,他是“看客”。
不想像老爸那样辛苦,只有躲了
“有时候我很烦。”这位“80后”说。
三门峡某果汁企业家的三公子总是“躲着”父亲。这位有钱的父亲有3儿1女,其中一个儿子送去留学了,一个儿子在香港办自己的事业,一个女儿去学校教书了,只留下一个小儿子“拴”在身边,学习怎么料理企业。
这位父亲之所以单单选中小儿子培养,是因为小儿子“聪明”,后来读大学时,就是在郑州大学读的商学院。然而小儿子虽然人被拴在了企业,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他说:“我一看到老爸我就想躲。”据说,小儿子不愿意承接父业,是觉得“那行业利太薄,老爸干得太辛苦”。
原因分析
理念不同容易导致接班不顺
交接班问题并不是简单地把摊子交给儿女,更多的时候,两代人不同的经营理念会激烈碰撞。
豫东某食品集团的老帅,准备让自己的儿子接班,负责公司所有业务,但两个人经常为细枝末节吵架,在很多具体的决策和管理上,两个人也是争执不断。该老帅是“玩政治”的人,依靠政治资源做大产业,但儿子有西方留学背景,希望能够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决策,于是这对父子在具体的事上就经常吵,而且谁也不服谁。
省内一位学者分析,按一般认识,河南企业家需要交权的大概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乡镇企业、城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厂长、经理,“不具备市场思维”;第二类是进入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之后“摸着石头过河”的那部分人,他们重视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但轻企业运营技巧,而接班者大部分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于父辈的做法“很不屑”,这样在交接班之时,双方就产生矛盾,导致接班失败。
案例2
利益相争,接班接垮了企业
说起来,长辈和继承人吵架不是个好现象,那么完全依附呢?
商报记者认识的一位老板,其公子在父亲跟前,向来不问不发一言,问了也很少发言,该公司一位副总私下的说法是:老板脾气很大,儿子也不太争气,再吵就吵傻了。
但不管怎么说,不接班、正在接班或接班不顺,都属于正在进行中,也就是一切好商量。商报记者掌握的情况是,有些接班,则能直接把企业接垮。
汝州一家曾在业界知名的塑料公司就是因为接班问题而垮掉的。
资料显示,该企业于上世纪90年代曾向国外大量出口牙刷制品,为河南知名企业,其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别是一对冯姓父女。在公司的具体运作上,因为父亲一直体弱多病,基本上都是女儿打理的,这也是女儿“女强人”称号的由来。
但巨变突至——父亲病亡,可父亲在接班的问题上却没有明确安排,于是,该女总经理的两个弟弟开始抢分财产,认为天下是父亲打的,也有自己一份,最终,好端端的企业在反目的拉锯战中,怆然关门。
老掌门退位前后,兄弟姐妹为了利益反目成仇的例子还有很多。
面对父辈留下的财产,子女们一个比一个强势,然而究竟又有谁能有这样的能力,把父辈的财富发扬光大呢?
河南财经学院一位研究法律的副教授这样说:“企业接班有成功的,但更多接得不成功,因为老子英雄往往儿子就不是好汉,相反却是庸才,庸才担大任,这很可叹。”
数据分析
2/3的民企交接班时会出问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的观察是,有作为的“富二代”是少数,“以我接触的总的状况来说,他们就跟普通人没有两样,普通人里面有作为的是少数,大部分都特普通,还有一些人不成器、不靠谱,吊儿郎当的。"富二代"也一样。”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宋向清认为,在河南省目前不少于1000个面临交接班的民企中,至少有2/3不能顺利交接。
宋向清认为其中的情况无外乎三种:其一是“富二代”自身不思进取、无所事事,根本没有想着去接班;其二是“富二代”也有一定能力,但是有自己的爱好,不喜欢父亲所从事的行业;再有一种就是父亲也希望儿子来继承,儿子也愿意接班,但就是自身没有能力。
在宋向清看来,不少“富二代”炫富只是因为他们内心孤独空虚,不愿意别人把他们看作异类,看作不劳而获的一族,他们其实需要社会的关爱,更需要国家提供更合理的教育体制,来帮助他们建立耻辱感、荣誉感、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
昨日,家业常青接班人学院院长、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在接受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按照企业交接30%的成功率,将有200多万家企业面临企业传承的危机。
“交接班绝对算得上企业的一道生死坎儿,这比经济危机更可怕。”
关于企业传承
未来5~10年内,全国有300多万家企业面临企业传承问题。
作者:
小C美衣铺
时间:
2010-6-4 02:16:42
dddddddddddddddddddddd
作者:
OFans
时间:
2010-6-4 12:59:16
确实不容易, 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子女的独立,理财,创业方面有很大的缺口,
富二代不败家,家长就谢天谢地了。
西方相对来讲要好的多。
作者:
武夫的眉笔
时间:
2010-6-4 13:32:29
那就需要好多职业经理人了
作者:
树袋熊
时间:
2010-6-8 01:47:36
当富二代不容易,当有成就的富二代更不容易
欢迎光临 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http://bbs.skykiwi.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