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标题: [经验分享]谈谈报名参加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的感受 [打印本页]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2 01:45:36     标题: [经验分享]谈谈报名参加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的感受

我们在读博士和硕士期间,如果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或者在国际会议上宣读(或张贴)论文,不仅是对自己学术研究的肯定,也对今后找工作和近一步从事研究事业都有很大好处。鉴于目前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难度较大,一是因为学术期刊审稿时间太长,经常是一年半载的反馈回来还要修改;二来一般博士课题到最后阶段成果才容易总结成文进行投稿。而国际会议则不同,现在每年的国际学术会议成倍增加,而学术期刊数量基本不变(因前者能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很多会议都开辟了研究生专场,有的甚至是专为高年级博士生准备的,学术会议的论文虽然也要经过专人审阅,但相对要求较低,文章可以针对阶段性研究成果而发。

其实我自己感觉奥大学生做研究的学术气氛并不很浓,至少我所在的建筑与规划学院的博士生好像没有那种发表文献和参加会议的冲动,印象中在北美和欧洲的高校中,博士二、三年级后一般都能在一年之中参加几个国际学术会议。奥大从07年开始给博士生设立PRESS账户,建筑学院(还有几个学院同样待遇)每个博士生每年有3000新元科研经费,何不利用这个钱去参加个国际会议,顺带可以到其它国家旅游一下。下面就想谈谈自己在这个方面的感受和心得。

一、        了解国际学术会议召开资料的途径。
一般有这几个渠道可以得到信息:(1)导师,一般的导师经常参加一些此类活动,有时会带上学生,有的就要靠自己去咨询导师,请他们提供信息,以便准备文章投稿;(2)学院的布告栏或者学院办公室发的电邮,学院经常会张贴会议海报,有时是通过群发电邮通知学生会议信息;(3)自己主动去找,一般常用的英文会议网站是:http://www.conferencealerts.com/,这个网站做的很细致,不仅按照会议论题进行了分类,而且还按照召开地进行了分类,有个好处就是如果你想去某个国家比如加拿大参加会议顺带旅游,就可以直接找到加拿大对应的界面看是否有适合自己的会议可以参加。这些会议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的是行业年会,有是跨学科的好多专业都可以参加,主要看个人参会目的的侧重点进行选择。另外,如果想回中国开会,请看中国学术会议在线http://www.meeting.edu.cn/

二、        进一步了解国际学术会议的详细内容。
我觉得这个阶段需要重点知道的是会议论文范围和摘要(Paper abstract)的截稿日期,每个会议基本都有自己的专门网站,上去可以查找这个信息。一般正规的大型会议论文摘要的截至日期在会议举办日的半年以前,也有2-3月前的,论文摘要一般也就300-1000字不等,但却要下点功夫的,因为如果论文摘要第一眼打动评委,让他们觉得论文会有价值才可能通知你提交全文的。切记论文摘要一定按照会议要求的格式完成,否则可能无效。摘要作者署名时一定要带上正副导师的名字,一来对通过可能会有帮助,二来这也是惯例,即使最后导师不给你做proofreading。

我觉得还有一个关心的是参会报名费,各种会议报名费不等,在不同地区有时根据当地币种,但转换后数目比较接近,欧洲的会议相对来说因为是欧元可能会高些,发展中国家的偏低,现在有些会议都会专门给学生提供专门价格,大概在正式会费的一半低点。

三、        正式着手文章。
在摘要提交后一般一个月左右应该有结果是否录用,有时更短。当收到论文摘要录用通知后就要赶写正式文章(Full paper),一般会议会给作者2-4月的时间提交正式论文,这个字数大约在2000字-4000字不等,不会让写很长,和我们平时所写的毕业论文不一样,一般只要你主要的研究背景和问题,研究方法,步骤,最后得到的结论,至于一些计算过程统统省略掉。正式文章上交后还要再等结果,一般三种可能:大会或分组宣读,大会张贴,没有通过。

四、        准备出发前的事宜。
如果论文正式通过并允许宣读,还要做PPT幻灯,这个和文章也不一样,就是把一些要点示范出来就行了。

申请签证:因为是以学生身份去参加国际会议,这个签证一般问题不大,美国我没有试过不了解(我想只要不留个大胡子或者包着头去见签证管也能通过吧)。一般签证前还要先把宾馆预定好,有个凭证就是了,不需要先付钱。

给学院和导师打招呼,再研究一下会议召开地的风土人情和好玩的地方就万事大吉了。

五、        论文归宿。
一般学生如果能够宣读论文,大概也就是在分组会议上,大会宣读论文主要是主办方邀请的专家来做。会议结束后论文归宿可能如下:碰巧会议主办方有自己的专业杂志,一般都挑选一些优秀论文发表在该学术刊物上,这是最好的结果;次之,大会准备好书号出版论文集,在网上也能查阅全文;再次之,大会把论文集中刻成光盘作为电子版论文集发给大家;再再次之,会议结束就结束了,幸运的话在会议网站上刊登一下。

六、        本人亲身感受。
08年我进入读博第二年,心想得出门走走,一来进行学术交流,二来看看外边风景。于是开始上网查找和我专业有关的会议通知。因为我没有去过欧洲,就重点在欧洲那边的国家找,2月初找到一个会议信息,7月底在瑞士Basel的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国际研讨会,一看征稿范围和我沾边,赶紧上网查这个城市,不错,在瑞士、德国、奥地利交界,到时候有时间都可以看看。于是在2月16日前将摘要寄出,3月底收到回函,很礼貌地回信,说欢迎参加会议,但论文宣读和张贴不行,欧洲人就是客气。

再找吧,4月份发现在北京有个国际规划与交通学术大会,是7月中旬开的,心想也有一段时间没回国了,就它了回去看看吧,我就主动去电话和北京主办方联系,跟他们说我导师是国际权威,想让对方能否安排往返机票邀请他做主题演讲,对方答应一半,机票得自己出。本想得寸进尺让他们连我的机票一起报销了,没有唬住。那就老实写摘要吧,还好很快摘要通过,让我提交全文,我觉得有戏,认真完成,以为能做宣读,可后来日程表发来,没有把我安排上,解释是这次会议日程短,一共就邀请了10几位专家做发言,我导师自然在列,至于我的文章他们说放在论文集里,还说最后如果评的好还有可能发在美国交通规划期刊上,很诱人。于是帮着导师一路拎包在盛夏赶到北京,会议很短,然后带导师去家乡参观一下再将他先行送走,我在国内度过1个月暑假。觉得论文集该出来了,谁知道和北京一联系,他们说因为和出版方面没有谈拢,08年的年会不在出公开发行的论文集了,连我导师的论文也只张贴在会议网站上。说到最后我觉得就是为了省钱,买书号要一笔费用的,早知道这样当初报名费我都不会给押的。

回头一想这篇论文不能白写啊,继续搜索吧,老天不负有心人啊,正赶上年底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有个关于城市发展形态学的国际年会,我的文章也沾边,赶紧把摘要寄去,马上通过,催要全文,直接把为北京会议准备的论文发去,也通过了。但因为北京的要求是4000字以内(中国人觉得文章越长越好,是吗?),而意大利的会议是2000字,压缩一下,再次通过,并且安排会议宣读并入论文集,没想到罗马人比北京人这次对咱都好。一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更高兴的是可以去意大利了,而且最后顺带把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都玩了一遍,好,参加国际会议就是好。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2 09:45:18

感谢版主提升为精华。希望其他有类似感受的同学上来讨论,一起促进奥大的学术气氛。
作者: smiles    时间: 2009-3-2 09:57:13

Good points.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2 17:28:11

这会闲下来了,接着聊那天上台宣讲论文的感觉。

说实话,本人英语读写尚可,但听说较次。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宣读论文难免紧张,按说咱也算见过世面的人,如果让我用中文演讲,去人民大会堂我都不怯,但台下毕竟是来自于各个国家的学术精英,不能丢脸啊。我知道我说出的英文台下完全听懂的估计也不多,所以就提前将论文和ppt文档打印好,放在会场入口,请大家取阅。果然不出所料,当我演讲时,台下不断发出pia pia的翻页的声响,偶尔有几个托着腮帮子发呆地看着大屏幕上的幻灯演示。20分钟演讲时间,我提前把幻灯片做到23分钟,为了让剩下的10分钟提问时间自动缩短到7分钟(那次会议演讲加提问一共30分钟)。洋人还挺人性化,一来看我还是个博士生,二来听我口音不太熟,就没敢多提问题,只有当天的大会主席一个巴西的女教授看着要冷场,就随便问了个咋回答都不算离谱的问题,然后后排一个加拿大的博士接着提了2条建议,差不多7分钟就耗尽了。我最后给大家鞠躬致意,一来感谢大家没有刁难,二来也显示一下咱来自于礼仪之邦。

晚宴在我们召开会议的那个16世纪古堡(离意大利佛罗伦萨30公里左右)的地下酒窖举行,巨大的木制酒桶有2人高,里面的存酒估计也有百年历史了。晚宴主办方安排的是正宗的意大利大餐,好像一共10道食品吧,连一个冰激凌和一杯葡萄酒也算2道菜品,一点不好,比奥克兰的火锅还难吃。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3 01:19:23

奥大赖好国际排名也在60位,就没有几个做学问的吗?天天就那点卿卿我我,叽叽歪歪的事吗?
作者: CEOjennifer    时间: 2009-3-3 01:23:41

支持一下,有机会一定去参加。。。
作者: 一切很美~    时间: 2009-3-3 10:11:49

好贴。。

ps. 但是funding有的时候不好拿。。
我们这里有个女的,去年去美国参加会议,都通过了, 是做poster, 没有presentation。 但是她申请了好多 travel grants, 但是最后一分钱都没有拿到。。最后都是她一个人掏腰包的。。哎,这个还有点惨。。。。。不过能去美国玩玩也不错。她去了3个多礼拜才回来。

楼住,你有什么申请travel grant 的经验吗? 谢谢咯~~~

[ 本帖最后由 一切很美~ 于 2009-3-6 23:34 编辑 ]
作者: 一切很美~    时间: 2009-3-3 10:16:14

原帖由 黄家二少 于 2009-3-2 17:28 发表
这会闲下来了,接着聊那天上台宣讲论文的感觉。

说实话,本人英语读写尚可,但听说较次。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宣读论文难免紧张,按说咱也算见过世面的人,如果让我用中文演讲,去人民大会堂我都不怯,但台下毕竟是 ...


这个挺有意思的。。。。哈哈
作者: maplestory    时间: 2009-3-3 10:27:47

顶黄老师!!! 大哥您毕业了吗? 论文写完了? 什麽时候在奥大做演讲呀? 我们去学习。

[ 本帖最后由 maplestory 于 2009-3-3 10:31 编辑 ]
作者: maplestory    时间: 2009-3-3 10:38:57

一口气看完了, 收益非浅, 黄老师您还在奥克兰吗? 改天去找您聊天。
作者: smiles    时间: 2009-3-3 10:48:28

原帖由 一切很美~ 于 2009-3-3 10:11 发表
好贴。。

ps. 但是funding有的时候不好拿。。
我们这里有个女的,去年去美国参加会议,都通过了, 是做poster, 没有presentation。 但是她申请了好多 travel grants, 但是最后一分钱都没有拿到。。最后都是她一 ...



Really? I know the PRESS  gives medical PhD students $3000 p.a for all study purposes.

She was not a PhD student?
作者: 一切很美~    时间: 2009-3-3 11:18:04

她是phd啦。今年第四年,所以去年应该是第三年。

她申请了很多地方的,最后没有一个通过。

不过跟她同去的一个男的, 也是phd, 也是只做post, 就申请到 500 刀。 虽然也不多。。。。

ps. 他们不是medical students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3 12:20:04

原帖由 一切很美~ 于 2009-3-3 10:11 发表
好贴。。

ps. 但是funding有的时候不好拿。。
我们这里有个女的,去年去美国参加会议,都通过了, 是做poster, 没有presentation。 但是她申请了好多 travel grants, 但是最后一分钱都没有拿到。。最后都是她一 ...


也就是花自己PRESS的那3000牛币,跑远了连一次会议都不够.上次PGSA开BOARD例会的时候我曾经提出过这个问题,但没有收效,其他一些理事也同意本人观点,因为出去开会宣读或张贴论文是在提高奥大的学术地位.但奥大确实拿不出这个钱呀.说实话,新西兰还是有点偏,赞助奥大科研的企业还是少,有钱的校友也凤毛麟角,不像北美那些老牌名校.

记得前些年在国内,有些高校教师发表一篇中文学术文章都要奖励好几百元,参加一次国际会议除了提供补助,还有奖励.

新西兰境内的FUNDING 就那些,都在奥大SCHOLARSHIP, NZ SCHOLARSHIP,和NZ 教育部几个网站上都有.人头税基金/SKYCITY基金/LOTTERY不知道支持不支持学术方面的活动,你们可以再看看,好像不行.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3 12:23:54

原帖由 maplestory 于 2009-3-3 10:38 发表
一口气看完了, 收益非浅, 黄老师您还在奥克兰吗? 改天去找您聊天。


您千万别叫老师.我还没毕业呢,准备年底交论文.天天在奥克兰,有空就来找我呀,我在ROOM 428 ARCHITECTURE BUILDING (BUILDING 421),来前给个电话377599 转83784,我亲自下楼接您去.
作者: 奥克兰大学名人    时间: 2009-3-3 13:36:02

原帖由 黄家二少 于 2009-3-3 01:19 发表
奥大赖好国际排名也在60位,就没有几个做学问的吗?天天就那点卿卿我我,叽叽歪歪的事吗?


您这话说得放肆了吧?
您以为就您关心学术?就您做学问?就您不卿卿我我唧唧歪歪了么?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3 14:40:08

原帖由 黄家二少 于 2009-3-3 01:19 发表
奥大赖好国际排名也在60位,就没有几个做学问的吗?天天就那点卿卿我我,叽叽歪歪的事吗?


厕所是个拉屎的地方,非要吃饭。。。。。。。。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3 14:45:51

原帖由 奥克兰大学名人 于 2009-3-3 13:36 发表


您这话说得放肆了吧?
您以为就您关心学术?就您做学问?就您不卿卿我我唧唧歪歪了么?


那就一起来参加讨论说点啥呀,既然已经是名人了。
作者: CAPTAIN_RW    时间: 2009-3-3 15:06:37

我想问,你知道哪里可以找做论文PROOF READING的马??
作者: 那夏    时间: 2009-3-3 15:12:50

。。。不读博士的一枚飘过。

你打算去参加会议什么的,事先不需要征求导师的同意么?还是说只要跟你做的课题沾边儿的,你导师一般都会批?

我只记得我这里的PhD好像每个人大概3-4年下来能有一次官方特定的去国际conference的机会,费用是由University Doctoral Scholarship出,大概3000左右,但是很少有做speech的机会,大部分就是带poster过去,自己联系去conference的还真没听说过了。

不过帖子是好帖子,就是感觉你去开conference的动机有点不太学术啊= =+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3 15:38:05

原帖由 那夏 于 2009-3-3 15:12 发表
。。。不读博士的一枚飘过。

你打算去参加会议什么的,事先不需要征求导师的同意么?还是说只要跟你做的课题沾边儿的,你导师一般都会批?

我只记得我这里的PhD好像每个人大概3-4年下来能有一次官方特定的去国 ...


因为和导师关系不错(硕士就带了,而且在那个期间我把他介绍到国内并陪他去中国参加了2次国际会议,同吃同住),一般和他打个招乎就行了,只要不影响论文进度。

既能开会发论文,又能旅游,何乐而不为呢?国内的会议更是以旅游为主。开会为辅的,赫赫。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3 15:40:23

原帖由 草泥馬 于 2009-3-3 14:40 发表


厕所是个拉屎的地方,非要吃饭。。。。。。。。


高,还是这位兄弟高,一句话把奥大、SKYKIWI和我全骂了,呵呵。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3 16:28:28

原帖由 CAPTAIN_RW 于 2009-3-3 15:06 发表
我想问,你知道哪里可以找做论文PROOF READING的马??


给你一个我朋友的电话021-02293480(施先生),他的硕士论文才做的PROOFREADING,听说很便宜,你可以问问他。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3 16:40:34

原帖由 黄家二少 于 2009-3-3 15:40 发表


高,还是这位兄弟高,一句话把奥大、SKYKIWI和我全骂了,呵呵。


胡言乱语,话糙理不糙哈,没有人身攻击的意思。网上本来是个胡扯的地方,学术也不会来这里啊。。。。。。。。

btw,Conference还是很有趣的。

[ 本帖最后由 草泥馬 于 2009-3-3 16:41 编辑 ]
作者: CAPTAIN_RW    时间: 2009-3-3 16:53:05

原帖由 黄家二少 于 2009-3-3 16:28 发表


给你一个我朋友的电话021-02293480(施先生),他的硕士论文才做的PROOFREADING,听说很便宜,你可以问问他。


谢谢啦~
作者: smiles    时间: 2009-3-3 16:58:36

原帖由 黄家二少 于 2009-3-3 15:40 发表


高,还是这位兄弟高,一句话把奥大、SKYKIWI和我全骂了,呵呵。
.


yes, he is the one in the same situation as you, he knows the dark side.

haha
作者: hakuna_matata    时间: 2009-3-4 12:13:47

原帖由 黄家二少 于 2009-3-2 01:45 发表
鉴于目前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难度较大,一是因为学术期刊审稿时间太长,经常是一年半载的反馈回来还要修改;二来一般博士课题到最后阶段成果才容易总结成文进行投稿。


That's bullshit, completely misleading.

不要自己做学术不行,误导了其他人。
作者: smiles    时间: 2009-3-4 13:03:29

interesting, this thread attracts some diving PhD students.

haha~
作者: smiles    时间: 2009-3-4 13:05:22

原帖由 草泥馬 于 2009-3-3 16:40 发表

btw,Conference还是很有趣的。


Yeah baby, you remember the days we FBed together on the Island?
作者: 萨米    时间: 2009-3-4 13:11:00

原帖由 那夏 于 2009-3-3 14:12 发表

不过帖子是好帖子,就是感觉你去开conference的动机有点不太学术啊= =



Honestly and personally, for academics and presenters, conference is just a place for 30% research purpose and 70% travel purpose with research funds...

You can always find the conferences held in famous and luxury towns.  Can you find many conferences held in deserts? Unless conference for geology...
作者: linboo    时间: 2009-3-4 14:11:06

诶~~~ 写得不错啊~~我也想去世界的conference ~~只不过我这里比你们那里还要穷~~
外加论文还只是写一小半。。。第二年就能去国际的是真的满diao的啊~~ 即使动机不纯,又有什么啊~~换了谁有机会都回去的~~我自己全给都愿意去。。
你是啥题目啊~ms和我的还有点沾边哦~~

很想结识一下奥大的博士。。。想直接打电话过去又怕唐突了~~有机会去你办公室逛下?下次要是来我这里,也带你参观参观学院~~ 要不安排你飞一圈,我亲自压坐好了~~

顺便~~~~~看了某些回复~~觉得学术的道路还是走得很艰辛啊~~~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4 14:46:41

原帖由 萨米 于 2009-3-4 13:11 发表



Honestly and personally, for academics and presenters, conference is just a place for 30% research purpose and 70% travel purpose with research funds...

You can always find the conferences h ...


也不全是,如果你有质量很高的工作,在会议上展示是最佳办法,远比期刊来的直接,影响也大,质量是关键。对于不少人来说,会议还是可以淘到有用的东西。这就像是厕所里一般没有食堂,但是饭店里有厕所,待在厕所还是待在大堂,全凭个人喜好了,当然,你要是搬个椅子在厕所门口收费或者厨房里的干活,我也没话说。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4 14:48:05

翻页了,牛x。。。。。。。。。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4 15:06:54

原帖由 hakuna_matata 于 2009-3-4 12:13 发表


That's bullshit, completely misleading.

不要自己做学术不行,误导了其他人。


凭心而论,算实话吧!我们这个专业读博士期间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文章真的凤毛麟角,你可以去问问学建筑和规划的博士生。或许有的专业以实验为主,阶段性成果就可以拿来发在期刊上,或许还可以把整个参与课题的人员名单都列上,但不同专业真的不同。

在做学问上我应该不会含糊于任何人,虽然看上去不像个纯作学问的人,但我知道现阶段我是个学生就得做这个,哪怕毕业后立马改行。 我博一就参与写书了(虽然只是一个章节),而且是新西兰第一本关于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系统书籍CARBON NEUTRAL BY 2020,你可以去奥大图书馆借阅看看(http://www.sustainable.org.nz/cms/uploads/carbon-neutral-by-2020.pdf)。但到目前还没有在国际期刊上发过东西,我建筑学院的一个博士好友给INTERNAT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投了稿,都快1年了,至今下落不明。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4 15:10:37

你好,那就请抽空过来聊天呀。我博士论文写的是奥克兰可持续发展交通与规划方面的东西,是当年硕士论文的延伸。
作者: smiles    时间: 2009-3-4 15:13:19

奥克兰可持续发展交通与规划....

very academic.....

I hope ARC  people would read it...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4 15:22:44

原帖由 smiles 于 2009-3-4 15:13 发表
奥克兰可持续发展交通与规划....

very academic.....

I hope ARC  people would read it...

是的,基本就是研究分析ARC, ARTA, LCA这些地方的,还有MOT, MFE,MED,LTSA,STATS这些国家的数据。最后想法整出点成果。
作者: smiles    时间: 2009-3-5 11:02:39

up up~~~~~~~~~~~~~~~~~~~~
作者: 零落成泥碾作尘    时间: 2009-3-5 13:21:24

第一次在SKYKIWI见学人闲聊,有趣的是其谈论的焦点是借学术会议为名行旅游之实,学风不古啊!
作者: gudubuku    时间: 2009-3-5 13:23:18

终于在论坛看到大人写的东西了。。。。。。。。。。。。。


真是佩服黄家二少的生活。。。。。。。。。。。


似乎忘记了很久,身居国外,除了爱情吃饭,我们还是要学习的。。。。。。。。。。

学习才是留学的目的。。。。。。。。。。。
作者: 零落成泥碾作尘    时间: 2009-3-5 13:30:46

奥克兰可持续发展交通与规划方面
你是基于怎样的城市数据库和大文化层面上考虑这个问题的?
作者: 那夏    时间: 2009-3-5 13:50:38

借地说话,smiles....你认识May不? 刚去Hort,一山东姑娘。
作者: Anatomy    时间: 2009-3-5 14:01:51

华丽的飘过……
作者: Anatomy    时间: 2009-3-5 14:12:34

首先要指出LZ的民族沙文主义。不要以为只有奥大才有做研究的,也请阁下不要只把奥大放在文章的字眼里头。虽然我就是从奥大毕业的,但很不喜欢奥大的现任在职人员妄自清高。奥大只是AVERAGE NZ'S NO.1 UNI,并不是每一个系和专业都是NO.1

如果阁下有在中国读研读博的话,那么发文章则是论文毕业的前提。好文章自然可以发到很好的刊物上,审核时间也不会太长,至于模棱两可的文章一般会被REJECT,然后则可以原封不动的寄到另一个刊物上,循环。

我一向不把会议的POSTER的内容作为一种荣耀,当然,这的确是一种荣耀,但是POSTER毕竟不是论文。我导师去年在澳大利亚开会,POSTER上我是第一作者,但是也没用,因为没有人会记住你的名字,你必须要发文章才行。

看得出阁下也是性情中人,也是热爱学问和研究之人。本人曾多次在奥大版看到阁下的吃饭贴,喝茶聚会贴,只鉴于阁下把范围缩小到奥大,于是便没兴趣参加了。科学是无国界的,何必锁定一个范围?

这几年的确在研究的道路上碰到了很多同胞,而且都是好同志,但是99%的同胞都不是搞研究的,我只能说,遇到一个同胞很庆幸,遇到同志更是庆幸。除了阁下之外,上面参与回复的萨米老大,那夏,一切很美,LINBO都是在各个领域里有着杰出的成就,都是未来科技的栋梁之才,相信世界的未来,都是属于我们的。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5 14:17:45

原帖由 零落成泥碾作尘 于 2009-3-5 13:21 发表
第一次在SKYKIWI见学人闲聊,有趣的是其谈论的焦点是借学术会议为名行旅游之实,学风不古啊!


我要纯粹写开会多无聊啊,看得人可能更少,所以就带点百家讲堂的风格。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5 14:20:44

原帖由 gudubuku 于 2009-3-5 13:23 发表
终于在论坛看到大人写的东西了。。。。。。。。。。。。。


真是佩服黄家二少的生活。。。。。。。。。。。


似乎忘记了很久,身居国外,除了爱情吃饭,我们还是要学习的。。。。。。。。。。

学习才是留 ...


我孤独一人生活在这离家乡十万八千里的地方,得给自己生活找些寄托和乐趣,不然的话还不把人给憋屈死了。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5 14:24:06

原帖由 零落成泥碾作尘 于 2009-3-5 13:30 发表
奥克兰可持续发展交通与规划方面
你是基于怎样的城市数据库和大文化层面上考虑这个问题的?


我主要用的是加拿大学者在1996年成型提出的生态足迹理论(ecological footprint) 来分析奥克兰各种交通工具模式,再总结1955/2004/2016年三个时间点的生态足迹数值变化。
作者: 零落成泥碾作尘    时间: 2009-3-5 14:24:30

原帖由 黄家二少 于 2009-3-5 14:17 发表


我要纯粹写开会多无聊啊,看得人可能更少,所以就带点百家讲堂的风格。
是啊,真髓是形而上的,大众取形而已,不过仍深切关注你的奥市交通发展规化议题
作者: smiles    时间: 2009-3-5 14:34:06

原帖由 那夏 于 2009-3-5 13:50 发表
借地说话,smiles....你认识May不? 刚去Hort,一山东姑娘。



no, but I have seen lots of Chinese colleagues, I have not talked to them yet.
作者: 零落成泥碾作尘    时间: 2009-3-5 14:46:59

原帖由 黄家二少 于 2009-3-5 14:24 发表


我主要用的是加拿大学者在1996年成型提出的生态足迹理论(ecological footprint) 来分析奥克兰各种交通工具模式,再总结1955/2004/2016年三个时间点的生态足迹数值变化。
你是什么时间开始这个课题的?为什么不用那个荷兰人的IMAGE2.2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5 14:49:31

原帖由 Anatomy 于 2009-3-5 14:12 发表
首先要指出LZ的民族沙文主义。不要以为只有奥大才有做研究的,也请阁下不要只把奥大放在文章的字眼里头。虽然我就是从奥大毕业的,但很不喜欢奥大的现任在职人员妄自清高。奥大只是AVERAGE NZ'S NO.1 UNI,并不是每一 ...


兄弟你误会了,因为这个帖子是原发在奥大版的,因此我主要针对奥大发些评论和建议,绝没有菲薄其他高校的意思。

还有就是本人发的吃饭帖子,自古至今,我就发过一次呀,记得您当时还留言推荐“看上去很美”代表医学界参加。因为上次只是想大家第一次见面,吃饭聊天应该是最好手段,也适逢春节。但最后到场只有三人,原来答应是12人,我提前把葡萄酒都买好了,最后一看就来2个小学妹,没办法算我请客。

吸取上次教训,我想博士硕士们可能对学术更感兴趣,这次就发个学术帖子上来,一来真心想分享一些经验,二来也想引起大家对学业上的关注与争论。说实话,这次参加国家基金委优秀博士评选我才看到咱们和北美欧洲一些高校的差距,美加的博士一年总要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个2-3篇文章,还有直接就上《science》的,不佩服不行。你提到国内发表文章的程序,这个我还算熟悉,最近三年我在国内期刊上发了12篇文章,可这次评比抵不上一篇英文期刊的, 生气也没有用,国内期刊哪有影响因子呀(至少我这个专业)。

我虽然04年就在奥大读的硕士,但05年一毕业就回国了,06年又回来读的博士,以前也很少上skykiwi,包括奥大的学友也不认识几个,算是拜码头比较晚的一类。你提到的几个人都是学术上有追求的青年才俊,我也渴望逐渐一一认识,明年我想自己交完论文就又回国了,说实话对新西兰一直没有提起劲,所以也想趁这有限的时间里,能多认识些朋友,为自己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些许乐趣。

有机会来奥大找我玩呀。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5 14:58:37

原帖由 零落成泥碾作尘 于 2009-3-5 14:46 发表
你是什么时间开始这个课题的?为什么不用那个荷兰人的IMAGE2.2


我是06年11月开始博士学习的,但确定最后课题是07年的6月。你说的这个荷兰的分析体系我还真不知道,关于可持续发展indicator我曾经查过不少资料,荷兰的就知道一个变形虫分析体系(The conception of AMOEBA was formed by Dutch researchers Ten Brink et al (1991). AMOEBA is the Dutch acronym for “a general method of ecosystem description and assessment”. )但是它主要用来分析自然资源特别是水体,所以最后得出结论是EF体系分析交通比较合适。

你说的这个分析法能否给我个网址或者介绍。

thanks.
作者: 零落成泥碾作尘    时间: 2009-3-5 15:13:24

BOUWMAN   荷兰人     在2003年的科学上发表的IMAGE2.2
我有过这么个印象,具体的网址我没记,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5 15:28:06

原帖由 零落成泥碾作尘 于 2009-3-5 15:13 发表
BOUWMAN   荷兰人     在2003年的科学上发表的IMAGE2.2
我有过这么个印象,具体的网址我没记,


好的, 我去科学杂志上查查,是关于交通分析法的吗?
作者: linboo    时间: 2009-3-5 16:12:24

原帖由 Anatomy 于 2009-3-5 14:12 发表
首先要指出LZ的民族沙文主义。不要以为只有奥大才有做研究的,也请阁下不要只把奥大放在文章的字眼里头。虽然我就是从奥大毕业的,但很不喜欢奥大的现任在职人员妄自清高。奥大只是AVERAGE NZ'S NO.1 UNI,并不是每一 ...


都是性情中人啦~~读博本来就要顶着学术方面的压力,还要顶着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其实读博挺难的,但是和别人说起来,挺简单的,我就是瞎混之类的~~其实背后付出的努力是很多很多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专业的学科,没所谓啦~~读博还是低调一点好~本来就是一个long longly self enjoy journey的。 我是希望有多一个留学生读博,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吧,也让中国更可以站在世界的中央~~

我建议,lz要是能在奥大申请到lecture room 不如搞一个所有留学博士,或者愿意来的别的国家的博士也可以,反正都是说英文的。。。。。一定要有dress code which 更加学术。。。我们自己做一个topic /proposal defence,说说什么题目,literature summary, research method....可以互相认识了解 ,互相提出学术意见,导师常和我的一句话就是:
it is not what you know, but who you know. 我一定参加哦~~而且我还可以找到 3 2个博士一起



顺便说一句关于发表文章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啦~~ 每个学科不同,所以关于发表的杂志也是不同的~~,不是scinece nature就是牛。。。那个中国研究恐龙鸟化石的,在nature上都发表过5篇了还是多少了,好像才30岁多点。。。比我大不了多少。。每个学科不同,有些学科一点的发现,都是可以发表的。 再比如,business之类别下的,还有另外一些的,只能在一般本行业的杂志上。而且对于成熟学科来说,新的发现比较困难。 

最后说一个对于学术的看法。。。。事情是这样的,一个中国的某博士用自己创造的理论研究生物进化,这个理论在世界上都是首次被提出的,又一次世界性的学术报告会上,一个美国的老教授也提出了和他相同的观点。中国的博士很震惊,于是回去后更加努力的在为这个理论作一个model,因为在下一次的学术报告会上,他们两个都要阐述自己的理论。 那一天,正好中国博士先做的报告,做完之后他觉得很满意。那个美国教授上去说的时候,先是赞扬的中国博士所作的贡献,然后大概地阐述了自己观点,就邀请中国博士上来一同接受现场的提问。。。。。。。。。学术是属于世界的。


感谢lz写了这篇文章啊~~有人问对于大众是干嘛的~~~对于大众就是告诉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永无止境的。。。
作者: 零落成泥碾作尘    时间: 2009-3-5 16:12:57

原帖由 黄家二少 于 2009-3-5 15:28 发表


好的, 我去科学杂志上查查,是关于交通分析法的吗?
生态与交通的分析,还有一个生态平衡下的城市交通模型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5 16:31:17

感谢lz写了这篇文章啊~~有人问对于大众是干嘛的~~~对于大众就是告诉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永无止境的。。。

十分赞同这句话。科学和自然杂志上的文章没有多少大众能看懂,但绝对不无聊。

学习有时候是能改变人的一生的,我妈妈教过的一个学生(85年河南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现在在美国作很牛的终身教授,我曾经去过他农村的老家,在河南非常背非常穷的一个山里面的农村,前些年村里还很多人住草房子,他如果当年没有去上学,又发誓出国深造,现在有可能一辈子走不出那个农村。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5 17:50:34

快翻页了///////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5 17:51:06

SkyKiwi社区 提示信息

对不起,您两次发表间隔少于 20 秒,请不要灌水!
作者: 长长久久    时间: 2009-3-5 17:53: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长长久久    时间: 2009-3-5 17:54: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5 17:54:23

翻。。。。。。。。。。。。。。。。。。
作者: 长长久久    时间: 2009-3-5 17:54: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5 17:55:38

原帖由 smiles 于 2009-3-3 16:58 发表
.


yes, he is the one in the same situation as you, he knows the dark side.

haha


没啥黑暗面可言啊,干啥都有啥的规则。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5 18:00:31

原帖由 gudubuku 于 2009-3-5 13:23 发表
终于在论坛看到大人写的东西了。。。。。。。。。。。。。


真是佩服黄家二少的生活。。。。。。。。。。。


似乎忘记了很久,身居国外,除了爱情吃饭,我们还是要学习的。。。。。。。。。。

学习才是留 ...


不不不,学习是次要的,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生活,简单说就是吃饭,睡觉,偶尔谈个恋爱
作者: 萨米    时间: 2009-3-5 18:05:57

原帖由 长长久久 于 2009-3-5 16:54 发表
楼主用它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高分低能

费尽力气四处申请的目的无非就是免费的晚餐, 免费的旅游机票,把自己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文章改头换面重新组织下登在杂志上~ 这里夸夸其谈了半天~实际比些三流的戏子 ...


就您是明白人啊。。。。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5 18:06:46

原帖由 长长久久 于 2009-3-5 17:54 发表
楼主用它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高分低能

费尽力气四处申请的目的无非就是免费的晚餐, 免费的旅游机票,把自己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文章改头换面重新组织下登在杂志上~ 这里夸夸其谈了半天~实际比些三流的戏子 ...


翻页是属于我的~~~~

人各有志了~~~~~~有的人要名,有的要利

其实我就是打酱油路过的
作者: 萨米    时间: 2009-3-5 18:19:37

你丫不是回家了吗?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5 18:29:11

原帖由 萨米 于 2009-3-5 18:19 发表
你丫不是回家了吗?


没忙完,操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5 18:30:09

不好意思,竟然不小心暴粗了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5 18:35:24

原帖由 长长久久 于 2009-3-5 17:54 发表
楼主用它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高分低能

费尽力气四处申请的目的无非就是免费的晚餐, 免费的旅游机票,把自己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文章改头换面重新组织下登在杂志上~ 这里夸夸其谈了半天~实际比些三流的戏子 ...


楼主还真不是高分低能,咱们可以比任何方面,我挺欣赏美国人一点,做啥都不怕去比,如果打不过了,ok,交个朋友。

首先,在这次国际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完全是我自己写的,导师做的proofreading,署的2个人名字,不存在找来的文章改头换面,你如果需要,我可以发给你。

我出国之前在国内工作了10年,实践经验不缺乏,几年前在国内就是高级建筑师了。

我就不明白,天天就有一些人这儿粪青一下,那儿捅一下,连个真面目都不露,背后说些不负责人的风凉话有啥意思啊!

真诚的批评和意见我绝对会接受,记得去年我在文学版发过一个帖子叫“生子当如徐志摩”,一个文友提问,我回答解释这个名字来历说:是引用后人对三国时孙权评价,原文是生子当如孙仲谋。马上有人指出不对(好像是时事版的一个版主),说原文是曹操说的,并非后人评价的话。我赶紧认错,人家说的有理有据,日后我还要对他刮目相看。

但像你这号的,我还真不知道是个厨师还是个裁缝,上来就指责文章是抄的,你觉得有意思吗?

人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说句很不学术很低俗的话作总结吧。
作者: 长长久久    时间: 2009-3-5 18:49: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5 18:52:13

好大火气都。。。。。
作者: 隐君子    时间: 2009-3-5 18:58:43

生态足迹理论(ecological footprint) 先小谢一下, 我一直不知道这个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我以前只和学生说, 这是生态排放物的意思...很敷衍

个人尊重学术, 因为我很想搞学术, 也绝对是块搞学术的料, 但是学术比较大的悲哀, 就是你要做很多研究, 才能够得出一个hypothesis, 很多学术人员比较可悲的, 只能去SUPPORT前人的HYPOTHESIS, 只有少数人,可以CHALLENGE前人的HYPOTHESIS, 当然,CHALLENGE也有不同级别, 有的学术人员找软的捏,专找一些不出名的前辈开涮, 有的稍微高级点, 敢叫阵比较牛的前人.

无论如何, 大部分博士生写的东西, 只供自赏, 虽然变成铅字, 也不过是在图书馆无人的角落积尘, 和别人说:"我还写过什么什么, 你在图书馆找得到. " 听者只是应酬一笑.  华山论剑, 不仅是人少,而且可能人迹罕至, 而大部分的人, 不过是在山下打水砍柴, 过点春暖花开的日子.

简而言之,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四处筹粮贷款, 最后只是厚厚的一堆A4纸, 至于实际意义有多大, 作者自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七十年代大红大紫, 到了九十年代却被诸多指责. GLOBAL WARMING十年前让人闻之色变,而如今学者却说那是地球进化的自然反应. 学术界, 不外乎就是将水向低流, 太阳东起的平凡世界,给林林总总的一堆解释. 界外之人, 远远看着, 继续吃饭睡觉. 界内之人, 吃饭睡觉, 早起问镜:"镜子啊镜子,天下谁最美? "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5 19:11:43

原帖由 隐君子 于 2009-3-5 18:58 发表

个人尊重学术, 因为我很想搞学术, 也绝对是块搞学术的料, 但是学术比较大的悲哀, 就是你要做很多研究, 才能够得出一个hypothesis,很多学术人员比较可悲的, 只能去SUPPORT前人的HYPOTHESIS, 只有少数人,可以CHALLENGE前人的HYPOTHESIS,当然,CHALLENGE也有不同级别, 有的学术人员找软的捏,专找一些不出名的前辈开涮, 有的稍微高级点, 敢叫阵比较牛的前人.


从这段话就知道,术业有专攻,您还是教英文去吧。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5 19:19:14

原帖由 长长久久 于 2009-3-5 18:49 发表
楼主还真不是高分低能,咱们可以比任何方面,我挺欣赏美国人一点,做啥都不怕去比,如果打不过了,ok,交个朋友。
黄婆卖瓜~ 吹牛还是容易的~


首先,在这次国际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完全是我自己写的,导师做的pro ...


哎,没办法了,你想怎样想就怎样想吧!我回家吃饭去喽。
作者: 芝麻饼饼    时间: 2009-3-5 20:35:53

好宝贵的经验阿~~~~~~~~~~
作者: 隐君子    时间: 2009-3-5 21:51:22

原帖由 草泥馬 于 2009-3-5 19:11 发表


从这段话就知道,术业有专攻,您还是教英文去吧。


呵, 我可没攻英文, 只是胡碰乱撞, 倒也桃李天下了.

做学术嘛, 就是挑一块地方,摆下摊子,说这一块没有人研究过, 或者研究过, 但是结果不对, 或者不适合新西兰.

然后就RESEARCH, 幽默的地方是, 在批评其他人有不足的时候, 也会说自己的RESEARCH存在那样这样的缺陷, 一副谨慎姿态.

然后就画乱七八糟的图啊表啊, 然后逐一剖析, 乐此不疲.

最后结论和以后研究方向.

zero ecological footprint.  you might write 100 pages to illustrate that it is viable. many power plants promise zero emissions. condom companies promise 100 per cent safety. they hardly rely on lengthy reports. they rely on lip service.

some power plants might have leakage accidents, and some women are pragnant even though their husbands wear condoms, but whatsoever, power plants and condom companies continue their operation.
作者: Anatomy    时间: 2009-3-5 22:08:29

不需要解释了兄弟,觉得年龄你比我要大很多,有空交个朋友吧,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带massey几个同事过来和阁下讨论一下咯,massey这边除了我搞生物以外,还有林博先生在北帕学飞行,原来的massey albany学生会主席则是工程系的博士生。如果阁下可以把他们,连同你们奥大的Z值兄弟,萨米老大,一切很美,那夏同志一起交出来交流经验,那将会是我参与过的学术气氛最好的聚会!
作者: smiles    时间: 2009-3-5 22:11:59

你们都好搞笑。。。。

完全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作者: 长长久久    时间: 2009-3-5 22:27: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萨米    时间: 2009-3-5 22:29:19

大家都很好玩。围城内外的都评论得很热烈。

继续继续。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5 22:29:40

原帖由 隐君子 于 2009-3-5 18:58 发表
生态足迹理论(ecological footprint) 先小谢一下, 我一直不知道这个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我以前只和学生说, 这是生态排放物的意思...很敷衍

个人尊重学术, 因为我很想搞学术, 也绝对是块搞学术的料, 但是学术比 ...


在这里我想和隐老师聊聊SUSTAINABLE DEVELOPMENT和GLOBAL WARMING,或许能改变你的一些观点。

关于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召开后,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一轮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我的导师BRENDA VALE 和ROBERT VALE正是那时的第一批响应者,当时他们在剑桥做硕士研究,后来出版了一本在绿色建筑领域应该可以称为圣经的书GREEN ARCHITECTURE:DESIG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该书和下面7本书在理论界可称作最有影响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1)《Silent Spring》写于1963年,到1979年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中文版《寂静的春天》。
2)《Design with Nature》写于1967年,国内1992年建工出版社翻译版《设计结合自然》。
3)《The Limits to Growth》写于1972年,国内2004年吉林人民出版社翻译版《增长的极限》。
4)《Small is Beautiful》写于1973年,国内1984年商务印书馆翻译版《小是美好的》。
5)《Our Common Future》写于1987年,国内1997年吉林人们出版社翻译版《我们共同的未来》。
6)《Gaiaa New Look at Life on Earth》写于1979年,好象还没有中文版。
7)《Ecological Design》写于1995年,好象还没有中文版。

然后他们还有其他一些理论者也一直在亲自做着实践,以证实其理论的合理和可操作性,世界上第一座自维持住宅(AUTONOMOUS HOUSE)就是VALES的作品。因为常人的思维惯势以及人类资源尚可开发性,在随后的2,30年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没有完全的普及,但我想随着资源的枯竭,技术手段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并非万能之药,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接受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记得05年我陪导师去南京开会,在会上大家探讨中国的汽车产业,我导师当时就尖利地提出:中国有些城市不让小排量汽车上主干道的作法是绝对错误的,BP石油公司2004年年报公布世界原油利用开采量只够维持41年(如果按照当时使用频率),记得当时满座哗然,因为那年是中国政府大力提倡民族汽车工业而且以高中档较大排量汽车为主,可事实怎样,才过去3年,国家发改委便开始鼓励大家多生产小排量汽车,在税收上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再往大里说,现在世界上不少国家间的争端和合作很多是和能源有关的,我想美国去打伊拉克,中国开始更加重视南沙水域,以及和俄罗斯时好时坏的远东输油管合作等事件,应该都多少和能源有关,这些也都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范畴。还有这次谁都没有料到的金融海啸,很多欧美人开始改变生活习惯,知道了节约,知道自己的家庭要可持续的发展。


还记得我在读硕士的时候,导师每次给学生的作业评语都只有半张(当然是内容也就那么多的情况下),后来才知道另外半张是写给另一个同学的,打印后裁剪成两半的,为的是节约纸张,每次去他办公室,只要日照允许,他绝对不会开灯。这些都是在从人的生活习惯方面去应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


再说说GLAOBAL WARMING:
我个人觉得这个就更紧迫了,能源危机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暂时缓解,但温室效应一旦发生后果是很难逆转的。奥巴马上台演讲把这个议题放到显眼位置,希拉里访问亚洲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合作议题,戈尔因为它竟然能得到诺贝尔和平奖,你说它重要不重要。04年印尼海啸,还有其它很多最近几年发生的其它一些人类灾害,经专家分析都多多少少和温室效应有关联。97年京都议定书后,特别是最近几年,买卖碳排放值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马上在中国北京就要召开第二届国际碳交易大会(http://www.chinacarbontrade.com.cn/index_cn.html)。所以说,这个东西真的已经放在桌面上了,绝对不再是理论上的讨论了。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5 22:35:47

原帖由 Anatomy 于 2009-3-5 22:08 发表
不需要解释了兄弟,觉得年龄你比我要大很多,有空交个朋友吧,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带massey几个同事过来和阁下讨论一下咯,massey这边除了我搞生物以外,还有林博先生在北帕学飞行,原来的massey albany学生会主席则是工 ...


好啊,十分欢迎,一定亲自去迎接,虽然无法组织少先队员鲜花什么的。林博我俩已经聊了不少了,在MSN上。原来的主席小龙我也很熟悉,下次你就一起叫上了。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5 22:37:59

原帖由 萨米 于 2009-3-5 22:29 发表
大家都很好玩。围城内外的都评论得很热烈。

继续继续。


老萨,你也得说几句呀,大家热烈讨论我觉得挺好的,只要别随意贬低或者侮辱他人智商。
作者: 萨米    时间: 2009-3-5 22:42:45

原帖由 黄家二少 于 2009-3-5 21:37 发表


老萨,你也得说几句呀,大家热烈讨论我觉得挺好的,只要别随意贬低或者侮辱他人智商。



说什么?

围城内外,怎么都看不明白,完全是个人选择,随便。
作者: 长长久久    时间: 2009-3-5 22:44: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萨米    时间: 2009-3-5 22:47:32

原帖由 Anatomy 于 2009-3-5 21:08 发表
不需要解释了兄弟,觉得年龄你比我要大很多,有空交个朋友吧,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带massey几个同事过来和阁下讨论一下咯,massey这边除了我搞生物以外,还有林博先生在北帕学飞行,原来的massey albany学生会主席则是工 ...


别说了,闹笑话了,大学里很多默默无闻的搞学术的中国人,都不来这里的。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5 22:49:20

原帖由 长长久久 于 2009-3-5 22:44 发表

这些社会问题都得靠当官的解决~你有个P权利~

你学这些也好~ 可以应付雅思写作考试的TASK 2了~TASK2 天天研究的很多都是这种内容~ 范文比你研究的深入多了~ 考的人都是为了移民和留学~ 环保工作还是你和环卫工 ...


那你说我还能和你说什么呀!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倒是自己拿出点自己研究或者想说的东西呀,老是这样一味找茬你觉得很满足了。等你意淫够了也早点洗洗睡吧,这个也很伤体力的。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5 22:53:10

原帖由 萨米 于 2009-3-5 22:47 发表


别说了,闹笑话了,大学里很多默默无闻的搞学术的中国人,都不来这里的。


不过我觉得大家多交流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在写论文上可以互相汲取些东西吧。
作者: linboo    时间: 2009-3-5 23:17:31

ei ~~有句话不是说 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说去吧~~~反正不管做什么,肯定不可能另所有人满意~~也许只有读博的能理解读博的~~

其实我想读博的聚在一起 每个人做自己的论文的presentation,然后大家互相交流,非常好~~每个读博的人都是一个人在奋斗的需要朋友的支持~~~很多别人的意见 很多idea都是很关键 很有帮助的~~比如我的数学不好 最近再看econometrics 很头疼啊~~就很想有数学的同学帮忙~~~

诶 至于其他的~~管那么多干嘛~~年轻没有失败嘛~~再说了~~除了读书~~俺们这一代的PHD会的东西也不少~~已经算是挺优秀的了~~
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今年可以陪朋友运动旅游打牌夜店之类的,明年认识我的朋友, 我带大家飞行去~~~~~~~
作者: 零落成泥碾作尘    时间: 2009-3-5 23:24:08

原帖由 linboo 于 2009-3-5 23:17 发表
ei ~~有句话不是说 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说去吧~~~反正不管做什么,肯定不可能另所有人满意~~也许只有读博的能理解读博的~~

其实我想读博的聚在一起 每个人做自己的论文的presentation,然后大家互相交流,非常好~~ ...
你在北帕还是在奥克兰?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5 23:41:54

原帖由 零落成泥碾作尘 于 2009-3-5 23:24 发表
你在北帕还是在奥克兰?

他在北帕,最近好像回来奥克兰.
作者: 隐君子    时间: 2009-3-6 01:44:36

就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定义, 学术界一群人就各分两派.

一方是考虑ECO-factors 是否会被改变.

抑或是ECO-FACTORS即便改变,也没什么, 毕竟地球会seek a remedy itself.

we blame fossil fuels as the cause of global warming, but even alternative fuel sources have environmental impact.   we are trading one poison for another.

yes, low emission cars might offer an answer to pollution, but few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such technology. if low emission cars or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ars-which are normally expensive-are introduced to poor countries, these countries would not have resources to address other environmental issues.

yes, global warming has become a global warning, but so what, the US is the biggest producer of greenhouse gases, while it has the biggest number of scholars working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e country is feeding these scholars with handsome scholarship, but have these scholars done anything to reduce the country's emission, even to the smallest extent?  they spend years doing research and spawning dissertations on journals that are hardly sought in the public.

you can do whatever to prove that you are excellent enough being a scholar or something or you are a master of terms and jargon that carry no meanings to others. you might cite a long list of books to suggest that you have read all of them and you know something that ordinary people do not know.

but just keep it in your own closet or save it for the rest of your circle-don't need to use this to supplement your heavily battered self-esteem.

a really renowned scholar would not bother to remind people of what he has done and how he has achieved.

by the way, i got my knowledge from reading rather than finishing a degree.   when i have no time reading, i follow my reasoning to draw a conclusion.

if you watched "good will hunting", you would have got a better idea of what education means.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6 11:06:44

原帖由 萨米 于 2009-3-5 22:42 发表



说什么?

围城内外,怎么都看不明白,完全是个人选择,随便。


出了城就是不一样,小心哪天被反包围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6 11:10:58

原帖由 黄家二少 于 2009-3-5 22:29 发表


在这里我想和隐老师聊聊SUSTAINABLE DEVELOPMENT和GLOBAL WARMING,或许能改变你的一些观点。

关于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召开后,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一轮可持续发展的 ...


写的不错,有机会可以聊聊这个话题,挺有趣的。
作者: 草泥馬    时间: 2009-3-6 11:11:22

原帖由 长长久久 于 2009-3-5 22:44 发表

这些社会问题都得靠当官的解决~你有个P权利~

你学这些也好~ 可以应付雅思写作考试的TASK 2了~TASK2 天天研究的很多都是这种内容~ 范文比你研究的深入多了~ 考的人都是为了移民和留学~ 环保工作还是你和环卫工 ...


别现了~~~~~~~~回去吧
作者: topcpu2003    时间: 2009-3-6 12:09:43

好贴,支持,顶一下
作者: linboo    时间: 2009-3-6 12:18:31

原帖由 隐君子 于 2009-3-5 18:58 发表
个人尊重学术, 因为我很想搞学术, 也绝对是块搞学术的料, 但是学术比较大的悲哀, 就是你要做很多研究, 才能够得出一个hypothesis, 很多学术人员比较可悲的, 只能去SUPPORT前人的HYPOTHESIS, 只有少数人,可以CHALLENGE前人的HYPOTHESIS, 当然,CHALLENGE也有不同级别, 有的学术人员找软的捏,专找一些不出名的前辈开涮, 有的稍微高级点, 敢叫阵比较牛的前人. : K9 N  p)


ei ~~~~今天特地就这个问题去和俺导师探讨了~~~ 导师大概的意思~~英文写起来太复杂了~~中文: 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学术,学术史没有定义的, 学术就是前人的足迹,然后你要继续走下去,带领这个领域往正确的方向走。 support 和challenge 前人的hypothesis并不是可悲的,因为前人所做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很多早前提出的theory 和model都是假设性质的,现在时代的发展,学术也需要发展。
不知道您是哪个领域的是什么学科的? 既然您说您是搞学术的料,很简单的开始就是做一些support前人的东西,如果support不了然后才challenge, 发现一个新的hypothesis 是在大量研究试验文献查新的基础上做出来的,没有谁随便随便就发现一个什么东西的~~~ 一个定理,一个真理,或者你口中说的一个学术,都是必须要经过无数的challenge之后得出来的。

我觉得您这番话不像是一个做学术,或者是做过学术的人说的,倒是像一个大学生,刚毕业的硕士生说的话,因为你根本没有理解学术是什么。。。

最后说学术员找软的还是高级的challenge, 这些必须是要有很强硬的support才可以做的,如果一个theory不是那么牢靠,就应该被重新的development, 有充分的证据就是可以叫阵一切的理论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6 13:04:19

就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定义, 学术界一群人就各分两派.
一方是考虑ECO-factors 是否会被改变.抑或是ECO-FACTORS即便改变,也没什么, 毕竟地球会seek a remedy itself.

两派的定义应该是:strong sustainability and weak sustainability. 在中文里我们可以称作“强和弱”或者“深绿和浅绿”,后者的确认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制造出替代品,大概类似于你前面说的---地球会seek a remedy itself. 但是现在多数学者是支持前者的,技术手段本身发展是受限制的,人们不可能通过技术革新来补偿因为开发资源而给地球造成的一切损失,矿山开发了就没了(所以提倡recycle,reuse那些unrenewable的材料如金属物质, 同时提倡多使用那些可以renewable的材料如木材等),能源方面更是在寻找替代产品。也就如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扩大产量的改基因产品,的确暂时替代一些农林产品,但我想任何人还是更怀念从前吃过的那些东西。

yes, low emission cars might offer an answer to pollution, but few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such technology. if low emission cars or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ars-which are normally expensive-are introduced to poor countries, these countries would not have resources to address other environmental issues. 0 n&

现在上市的GREEN CARS多数来自于日本和美国的汽车公司,一般售价高于同级别普通车子30%-50%,但大约用5-7年(有的更短时间)可以OFFSET这部分费用,但最主要的贡献还在于它可以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当前中国比亚迪(http://www.byd.com/)和印度的reva公司(http://www.revaindia.com/)正在研制开发适合第三世界国家老百姓的用车,特别是前者,你想能把巴菲特的钱都吸引过来,肯定是大有前途和实践性的。

yes, global warming has become a global warning, but so what, the US is the biggest producer of greenhouse gases, while it has the biggest number of scholars working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e country is feeding these scholars with handsome scholarship, but have these scholars done anything to reduce the country's emission, even to the smallest extent?  they spend years doing research and spawning dissertations on journals that are hardly sought in the public.

美国的问题比较特别,美国人从自己的经济发展去考虑,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势必会影响其某些主要经济产业的发展(如汽车工业),另外,也在于美国人几百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人手有车,室内中央空调,寅吃卯粮等),再说了,当了很多年的全球老大,如果让它马上改变或许有些困难。我个人估计不久以后美国会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的,当年澳大利亚作为碳排放第二大国和美国盟友也坚持不签字,但后来还是在07年年底签了字。

you can do whatever to prove that you are excellent enough being a scholar or something or you are a master of terms and jargon that carry no meanings to others. you might cite a long list of books to suggest that you have read all of them and you know something that ordinary people do not know.

这些书我并没有读完,只是想在这里介绍给其他对可持续发展感兴趣的人,至少知道点信息,研究这行要看哪些重要的书,完全出于好意,并非炫耀。

a really renowned scholar would not bother to remind people of what he has done and how he has achieved.

这个提的中肯,我接受。但一个真正的学者也不是到处批评别人学历无用,万人皆醉,独我清醒。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说:我教过的学生那论文写的算啥呀,还是我给修改的, 最后照样被剑桥录取了。

我更希望以后咱们能多展开些讨论,拿出论据,得出论点,而不是先把论点硬加给别人,然后无下文了。我认为这是读博士以后的一个较大收获。
作者: 黄家二少    时间: 2009-3-6 13:23:27

修改一下,上文中“能源方面更是在寻找替代产品”应为“能源方面也在寻找开发可再生能源”




欢迎光临 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http://bbs.skykiwi.com/) Powered by Discuz! X2